6、靖城交響曲
多年前,因創作《今天是個好日子》和《常回家看看》而馳名的詞曲作家車行和李昕,為青岡寫了一首“縣歌”《青岡崗青青》:
鬆嫩懷裏看小城 通肯河畔聽鄉情
跟著春風走 處處有風景
愛咱青岡崗青青
不用山 不用嶺
咱用豬羊說昌盛
萬壽菊花美 王子洋水純清
房前屋後繡綠蔭……
這首詞曲優美的“縣歌”受到許多人的青睞,可隨著青岡的發展,人們有些不滿足了,都覺得這首歌寫得小氣了,表達不了青岡人改天換地的氣魄和日新月異的變化。還好,王雪峰一班人帶領青岡縣委縣政府的班子指揮全縣五十萬人唱響的一曲震撼山河的交響曲,那一片片拔地而起的樓群是它的樂章,那四通八達的道路是它的旋律,那清幽的河流、鬱蔥的樹林和美麗的公園是它華彩的樂段……這首交響樂的標題是《靖河之歌》。
靖河?在哪兒?我隻知道通肯河,那是青岡和望奎的界河,河不大,旱季斷流,雨季成災,隻有在詩人的筆下它才很美。雪峰書記告訴我,靖河的前世叫“南大溝”,一個臭氣熏天的髒水溝。那一帶被稱為青岡的“龍須溝”,住著1500多戶居民,都是低矮的泥草房。平日時汙水橫流、垃圾遍地,一下雨就成了澇窪塘,室內水淹,房屋倒塌的事兒經常發生。一次楊勇縣長和主管城建工作的王江副縣長去檢查工作,看到一戶人家,老太太領著孫子,兒子和媳婦在外打工,而房子歪斜。他馬上讓街道幹部給她家租借房子。正好搬完家的第二天下大雨,這房子就倒塌了。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真險啊!縣委和政府一商量,青岡的棚戶區改造,就從這裏下手,900多戶最困難的居民搬進新建的城內小區。然後就在這裏建設了一個麵積537.4公頃的濕地公園,把南大溝疏通成一條10.9公裏的清河,河兩岸栽樹種花鋪草坪。他們化腐朽為神奇,要把這裏建成供老百姓遊覽觀光、休閑娛樂和運動健身的絕佳去處。他們正在申報國家級濕地公園。
青岡縣政府在網上為這條河征名,網友提出三十多個,都不太理想。最後還是王雪峰想出一個名,叫“靖河”。為什麼叫“靖河”,王書記說出三條理由,一是“靖”由“立青”兩字組成,可以表達全縣人民重建“青岡”的決心;二是在字典上查,“靖”有平安、寧靜之意。《廣雅》上說:“靖,安也。”《明史》上有“以靖鄉土”一說。這正合我們把青岡建設文明平安之城之意。還有第三點意義,是紀念在青岡一位有作為的縣知事靖國儒先生。據縣誌記載,民國十四年(1925年)靖國儒主政,重建青岡小城,規劃街道,植街樹,建公園,頗規模。後來全縣鄉紳集資為靖國儒知事在此立石碑一座,表彰他的功德。可惜,這些遺跡已被淹沒在曆史的煙雲中了。據縣文聯主席馬振亞回憶,該碑在解放後是按黑龍江省政府要求作為文物保存的。一直到1966年8月中旬,在“文革”破四舊運動中被紅衛兵砸毀,已無人知其下落了。
為表達青岡人民要建設好家鄉的決心,也為感念先人的功績,縣委政府下令尋找靖碑,修複後立於靖河公園。縣文聯、群眾藝協在縣電視台連續播出尋物啟示,查找靖碑。幾個月過去了,無任何音訊。
原縣文物所長楊太,數年前在人民小學附近一居民家中見過靖碑碑首,並拍了照片。但這一區域早已變成樓區,楊所長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該居民,遺憾的是他說在幾年前平房動遷時遺失了,他也不知其去向。
青岡一中教師林廣成,是位地方史研究專家,聽說縣裏下令尋找靖碑下落,十分感動。過去他曾聽一位老人說,在老木材院外一居民家見過靖碑殘段。林先生恰巧認識這家老二,可是一打聽,由於木材大院早開發成大片樓區。原地居民多數搬走。他不禁感歎,看來要想找到靖碑,真是希望渺茫。
2015年3月,林廣成又來到木材原址清華茗苑,見人就搭訕,目的是找老居民了解靖碑下落。一天晚上六點多鍾,匆匆走過一五十左右男人,看上去好像那家老二兒,但叫不準,畢竟二十多年不見了。看他進了一家超市,筆者馬上跟了進去,一問正是。問他靖碑的事,他說:“知道,你領政府人來吧。”說完他就匆匆走了。看來老二兒有點信不過別人,但相信政府。
第二天林老師又聯係到了老二兒,和縣文聯主席馬振亞,來到縣城東北隅。走過長長的泥濘胡同,來到老二兒家,兩間土房裏,土炕上坐著一位八十多歲銀發老人。在院裏轉一圈也沒見著啥碑。老二兒說碑還在原處,搬家時沒法拿走。
馬主席一行又跟他來到西門外老木材原址,東拐西拐,走過一片片垃圾,一條條狹窄胡同,來到一廢棄鍋爐房下,在一大堆垃圾下終於找到了靖碑兩截主段,比原碑隻缺少中間約30公分一條兒,據說這一段當時就砸碎散失了。林老師跟他講了靖碑對我縣的重要意義,老二兒當即表示無嚐捐獻。多麼好的百姓啊,雖然並不富有,卻那麼仗義疏財,通情達理!
見到殘碑,林先生大為感慨:“幸哉,我靖碑!”
在青岡我特別拜訪了可敬的林廣成老師,他告訴我,舊碑完全可修複。根據殘碑尺寸內容,經仔細計算,原碑文應是442字,現存281字,尚有161字殘缺。如有知碑文者,能續補之上,是青岡人之大幸。
林老師在縣一中教英語,但對古典文學特有研究,特別擅長詩賦。他仔細研究了殘碑,根據他的學識,他把殘字補上,還試著恢複了碑文,抄錄如下,以饗讀者:
青岡前輩遷徙入境時,艮古荒原,尚未開化,狼熊虎羆猶見。1905年,滿清建縣。至民國甫立,即設知事。靖公國儒,乙醜之冬,奉檄宰青。蒞任甫及一年,而政績卓犖,人皆稱頌。下車伊始,即勵精圖治,夙夜匪懈。綜時弊施政,約有數端如案,一無留牘。公以厚德,震畏疆禦,不侮鰥寡。注重保甲,境內盜息。捐廉奉配,刀豈療民?惜集財力,以建縣署。築內城壁壘,為永久方策,百年保障。於城四周,植榆五千。劃棋盤街區,建市場學校。訓練警團,晝夜修習,常備不弛。每布防警務,微服巡視,常年無懈怠。凡地方善舉,有益於民生風化,公皆提倡,以導民眾,識善辨惡。惠之以利,教之以行。時值大清坍覆,數年政綱解紐,海內動蕩。吏治廢棄,民不聊生。青岡土著,奔他鄉者無數。而時多回歸者,皆因靖公之治也。今思公之德政,本其天賦治國胸懷,發為愛民之心使然。公自蒞任,衣食不剔,毫利不取。兩袖清風,殫精竭慮。此乃仲淹所謂,樂之後於民,而先天下之憂也。實有不是三省,而為中原之範。公治青岡,三五有集,農安於畝,商安於市。遂得夙號,靖公。治青一任,安富一方。人民難忘,公之為民,鞠躬盡瘁。之政之德,淪脊浹髓。特勒石碑,立於鎮東南隅,以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