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黑土地的新革命
1978年,在那個寒冷的日子,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十八個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以家庭聯產承包土地的經營方式,挽救了中國農業和中國農民。
2013年,在那個金色的秋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這樣的方針: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我想,農民承包的土地流轉到種田大戶,組建農民合作社或農業企業,由此推動了農村的城鎮化建設,這是在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的繼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後的又一次革命,如果說上一次革命解決了中國人民吃飽飯的問題,那麼這次革命將通過生產力的解放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大水利、大農機、大科技的廣泛應用,不僅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更是提高了土地的綜合產出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從而也加快了小城鎮建設。
我一時還說不清這“第二次革命”的發祥地是哪個“小崗村”,但農民家庭承包土地最多的黑龍江省、農民人數最多的綏化市肯定是這場革命的“聖地”。在貧困縣青岡我看到了這場正在發生的“革命”和由此引發的巨大變化。
這無疑是當代中國農村最美麗的風景。
故事之一: 王海林走進新時代
在看過許多引資立項的工廠之後,我提出想看一看農村。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陸洪豔和主管農業的副縣長鄒積才一早就領著我跑到了離縣城不遠的民政鎮的一個大院,隻見門前立著一座三層的大樓,樓體掛著“同惠民農業”幾個紅色大字。大廳裏掛著的標語是“走進合作時代 共創三農未來”。樓後是一長溜農機大庫房,碩大的廣場上還停著正在檢修的大型玉米收割機。陸部長告訴我,這就是“和眾現代農機合作社”的辦公地點和機庫。
這個合作社的董事長叫王海林,46歲,濃眉大眼,身板壯實,既有農民的憨厚,還有企業家的精明,原來是民政鎮公平村王振勤屯的一個農民,後來到外地打工,從當建築工地的小工開始,經過二十年的奮鬥,自己當成了建築公司的老板,掙了錢又回到家鄉,辦起了這個農機合作社。聽說,省裏來了客人參觀,他開著自己的麥騰轎車從地裏跑回來接待我們。
“小夥子,你這個合作社,好像比北大荒農場一個作業區的機械設備都多?”
王海林笑了,搬著手指頭如數家珍地告訴我他的家底:210馬力以上拖拉機4台套,130馬力拖拉機3台,配套農機具24台套,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14台,衛星定位儀2台、作業導航儀2台,加油車1台。這些機械設備價值1000多萬。
“小夥子,不錯呀!家底夠厚的。我看超過我在美國參觀的家庭農場了。”
他說,我們的農機水平肯定是世界一流的。經營的土地也比他們多。他又說,還是國家的政策好,這一千多萬的設備有政府政策扶持的600多萬。
我指著周圍停放農機和倉儲糧食的庫房,高高聳立的烘幹塔,還有7萬多平米的水泥場地問,都是你的嗎?他說是入社的五家股東的,共值1400多萬。我自己投入的有520萬。
王海林告訴我,他們這個合作社發展很快,2012年成立以來,累計投資規模達到3800萬元,其中,農機裝備1000萬元。入社農戶456戶,規模經營麵積30818畝。幾年來,合作社秉承“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民主管理、盈餘返還”的經營理念,積極爭取各級投入,廣泛吸納農民帶地入社,經營運作逐步規範,作業規模逐年擴大,經濟效益明顯增加,探索並實踐了集管理服務、教育培訓、多種經營為一體的新型發展模式,成為全市乃至全省農機合作社建設的亮點。2014年,和眾現代農機合作社被評為省級規範社、全國種糧大戶。他們的合作社的運營主要兩種形式,一是把入股的土地集約經營,以現金買斷和土地收益權入社方式,把土地從農戶手中集中耕種,年終在返還保底金的基礎上給入社農戶分紅;二是為全鎮的2萬多畝地代耕,有償服務,到年底入社農戶分紅。
王海林在建好農機合作社的基礎上,著眼未來農業產業發展,去年,合作社投資近2000萬元,其中爭取項目930萬元,建設了日加工糧食300噸能力的烘幹塔、4萬噸倉儲能力的儲糧倉、2600平方米的智能化溫室和使用麵積2100平方米的保溫大棚。
我問入社的農民收入怎麼樣?他指著在修機器的一個收割機手說,他們是入社的農民,不到外地打工也可在我們合作社裏當工人,農忙時每月收入6000多元,再加土地的股金和年終入股的分紅,再有打工的收入,大概一年要有十萬吧!
我說,超過了我這個退休的廳級老幹部了。
陸部長笑著說,更超過我這個縣級幹部了。
我說,土地承包這三十多年農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如果通過土地流轉都能更快地富起來,我們每個人都高興。
“當然,當然!”從小也在黑土地的農家長大的陸部長,對農民有特殊的感情。她說這些年我每天忙活的事就是為農村的改革鼓與呼。
我沒好意思問王海林個人的收入,隻知道他全家也住進縣城125平米的樓房裏,妻子在城裏有工作,女兒在城裏讀小學。
“我們家世代務農,從我這一代開始進城當市民了!”王海林自豪地說。
我說:“你不僅是普通市民了,還是新生產力的代表。你的責任是讓更多的農民富起來,進城過好日子!”
我問陸部長,這王海林是你們培養的典型吧?她說,全縣這樣的大戶不少。後來我又采訪了縣農委副主任叢煥春,他告訴我,目前,全縣共簽訂流轉合同1.7萬份,協議5000份以上。規模經營模式主要采取了大戶經營、聯戶經營、合作社經營、家庭農場經營、龍頭企業基地化經營五種模式,土地流轉主要采取了租賃、轉包、入股三種方式。目前,全縣完成土地流轉麵積達到153萬畝,占總麵積的59.7%;實現規模經營麵積165.4萬畝,占耕地麵積64.5%。全縣有7萬農戶,集約經營200畝的大戶有6800家,其中資產1000萬以上的合作社21戶。王海林的“和眾現代農機合作社”也在其中。因為,他們離縣城近,所以參觀的人多,名氣比較大。省委書記、省長和農業部領導都來過。縣裏的領導更是常客,來時總能給他帶來政策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臨走時,王海林告訴我,他們合作社已經被評為省級模範合作社和國家的示範合作社了。
我對叢煥春說,我在縣誌上查,青岡的土質不好,農業很落後,自然災害的1961年糧豆的畝產才84斤,比較好的1981年單產261斤,全縣總產才38萬斤。他說,你看的都是老皇曆了,現在我們全縣的糧食單產早就過千斤了,達到噸糧田的也不少。去年糧食總產33.3億斤,今年預計可達到35億斤,是個大豐收年。從2006年以來,我們縣已經連續七年被評為全國的糧食生產先進縣了。
對於當前的農業發展,特別是土地流轉,這位農業官員給予特別積極的評價,他說這是從小農業走向現代化大農業的一次革命,其發展速度超過我們的預料,前景大好。別看這幾年青岡的引資招商大辦工業方麵,力度很大,但王書記他們已經看到了農業新革命強縣富民的機遇。楊縣長、鄒副縣長他們不惜一切代價,為土地流轉和興辦合作社提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這些年舉辦工業的紅利,大量投入到農業方麵和小城鎮建設。他提議讓我們到禎祥鎮看看,那裏發生的變化會讓你震撼。
故事之二: 美麗鄉村在禎祥
從青岡出發,西北行,就走上王雪峰書記他們爭取來的那條“致富路”了。路平坦寬闊,要比一般的二級公路好得多。路兩旁已經割倒的玉米為大地鋪上一片金黃。陸部長說,今年的玉米籽粒飽滿上的特別成,全縣玉米種植麵積超過九成,保證了農業的大豐收。再加上龍鳳廠的加工吞吐能力大和畜牧業的“過腹增值”,今年青岡的經濟狀況會不錯。
路過中和鎮繼續北上,我們看到路邊有一片新建的廠房。陪同的縣人大副主任、五福橋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韓喜和說,那就是我們縣的五福橋經濟開發區,五福橋產業園區規劃總用地為10.24平方公裏,於2012年5月開始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截止2014年底,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6100萬元,核心區達到“五通一平”標準,啟動麵積達到4.38平方公裏。目前,已入駐企業和投資項目9個,提供就業崗位260個。已投產項目3個,在建項目6個。遠遠看去工地上大吊車擺長臂,運料的大卡車來來往往,很多人在那裏忙活。我沒有想到,這個頗具規模的開發區是由禎祥鎮管理的。在這裏打工的多數是鎮裏各村的農民。
禎祥是一座老鎮,清光緒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897—1902年)在清政府旗民兼放政策的影響下,漢族移民日多。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放禎祥、福祿、東坡等段荒地,民國元年(1912年)移民首領薑百川率眾來此開荒。民國三年(1914年)在清丈放荒規劃中有“大段荒地適中地點要留一處街基”的規定,縣行政公署確定在此開設街基,命名為禎祥鎮(俗稱薑百川),隸屬於龍江道青岡縣三區。建製之初地方政要摘《中庸》一書中“國家將興,必有禎祥”詞中“禎祥”二字命名,取吉祥幸福之意。
在過去的一百年,禎祥徒有虛名,隻是一個稍大的村落而已。可現在有老鎮禎祥一派新城景象,三橫三縱的街道,旁邊都是米黃色和灰色的新建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和縣城一樣的一片又一片的新住宅樓。
在中國城鄉成片的樓群並不稀罕,關鍵是看有沒有人住。陪同我們參觀的鎮黨委書記馬寶昌告訴我們,2012年,他們投資1.01億元,建成住宅14棟7.6萬平米,入住了居民110戶。2013年,重點對鎮裏原十字街以東區域進行整個改造,投資3.8億元,基礎設施和建設住宅共投資3.8億,建起的16棟11.2平方米,入住率達95%。2014年在完善各項公共設施配套的基礎上,又建設了祥安農民住宅小區,年底前還有500 多戶入住。他還領著我們看了正在建設的長450米,寬30米的商業大街,建築風格古樸與現代結合,與縣城的商業區比一點也不遜色。他們明年就可以招商入駐了。
哈爾濱師大畢業的馬寶昌書記,當十多年的鄉黨委書記,2011年從縣紀委副書記和監察局長的崗位上下到禎祥鎮當黨委書記的。縣委組織部長王忠華說,青岡的幹部使用導向就是重基礎、重能力、重實績,真正把政治強作風實有能力的幹部都用到最重要的崗位。馬寶昌是個有實踐經驗也是有理論思考的青年幹部,他先介紹了鎮裏的基本情況,又向我闡述他對當前農村工作的看法。
禎祥鎮麵積291平方公裏,27萬畝耕地,14個村,84個自然屯,四萬五千口人。離縣城55公裏,沒有地緣和自然優勢。長期靠種地為生,是個窮地方。
馬書記說,貧困地區的農民主要心思都用在種地上,生產上盲從性強,別人怎麼種,自己怎麼種;生活上盲目性強,別人怎麼過自己怎麼過,隨遇而安;在市場經濟中,有很大的盲然性,不知怎麼推銷自己的產品,不知怎麼多掙錢。這些年,20到30多歲的農民都出去打工了,村裏隻剩下40到60多歲的人種地。別說農村的小城鎮建設一籌莫展,連將來誰來種地都讓我們犯愁。
他說,我看農村根本的還是土地問題。我們鎮各村的農民基本是每家包25畝土地,餓不著,也富不了。土地成了農民的基本的生活條件,也成了束縛他們手腳的枷鎖。已經這樣生活了三十年,就這樣下去,經濟難有更大的發展,農民的生活也難有更大的提高,這種小生產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社會大生產,更不適應農業現代化和小城鎮建設了。現在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和農民的富裕到了“瓶頸期”,而土地流轉到大戶手裏,建立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是破解這些難題的最好辦法。
“以此為發端,引領農民走進新時代。我們正在進行的是又一次關於土地的革命,我們能為之奮鬥是很幸運的!”馬寶昌說起來很興奮,一派有誌青年“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氣。他說,我們禎祥鎮通過土地流轉後,集約經營的土地18萬畝,占全鎮耕地的69%。已經組建大型合作社19個,其中種植合作社19個,農機合作社2個,養殖合作社1個。發展勢頭不錯。
我還是不明白,農民雖然通過流轉土地收入增加了,但能買得起樓住得起樓嗎?這小城鎮建設的資金怎麼來的?縣政協副主席董立濤給我說明白了。2012年,大慶昊方集團的老板回報家鄉,投資1億元建設住宅樓9棟,讓禎祥鎮兆林村的235戶農民免費入住。他們可以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畝土地保底價650元,年終進行二次分紅,實現了企業和農民利益雙贏。而原來農民的房基地被這家企業置換成工業用地。在大慶昊方集團的拉動下,近兩年禎祥鎮共開發建設住宅樓30棟18.8萬平方米,配套跟進道路、綠化、亮化等七項基礎設施,以及社區服務中心、醫院、學校等七項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了由鄉到城的內涵式轉變。
啊,我明白了,禎祥鎮做的還是土地的文章,他們把農民承包的土地流轉給企業,又用農民自己的宅基置換土地給企業用,企業再雇這些農民當企業的工人。把土地租出去了掙一筆錢,在企業幹活,再掙一筆錢。而且住進了企業提供的住宅。
我又走訪了住進昊方集團給農民蓋的華桂小區的57歲的朱江的家,他原來是民眾四屯的農民,現在是昊方集團的木匠。他們老兩口和小孫子住在1號樓的四樓的這間64.5平方米的房間裏。他們屯的236戶全部住進昊方集團給蓋的新住宅。
我問,怎麼樣,滿意嗎?
他一個勁地說,滿意,太滿意了!有自來水、有暖氣、有煤氣,還有有線電視和上網寬帶!
他告訴我,在13號樓還有一套房子是兒子和媳婦的,他們在大慶的一家汽車修理部打工,就要回來了,媳婦會燙發,想在鎮裏新建的商業大街上租個門市。
“房子條件這麼好,你們住得起嗎?”老朱幫我算了一筆帳,每年土地出租得1.8萬元,再加上國家給的糧食補貼,收入2萬多元,還在鎮裏打工,我這個當木匠的,一年怎麼不收入3萬、4萬的!我們住樓房比住平房的費用每年也就多3000多元。你看,我們怎麼住不起。當然,政府給了我們農民許多優惠政策,保證我們在城裏生活得好。
馬書記說,進城的農民的收入和老朱差不多。現在的農民有地產、有房產,上班有工資,比城裏的工人都好。
“中國農民夢”簡直如神話一般。
我不僅感慨,幾千年來億萬農民夢想著“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現在把地包給別人種,自己在城裏幹活,過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大大超過了他們的夢想!
驚人的神話,還有呢!在禎祥鎮,我看到了一座占地11000平方米,建築麵積4847平方米,住院床位100 張的醫院。科室完備,設施一流,灑滿陽光的寬闊走廊和幹淨的病房。我看到剛給一個小腿外傷感染的農民做完手術的省中醫學院的主任醫師、副教授孫曉龍。他說這樣的手術跑一趟哈爾濱,連手術費加上車馬費住宿費,要花一二萬元,在鎮裏醫院,隻花二千塊錢。我還在針灸病房看到了省裏“針灸名醫”主任醫師、教授鄭祖豔女士。禎祥鎮醫院的宮院長說,許多農民是讓人抬進來的,經鄭老師的診治,自己走著回去的。
鄭老師告訴我,我和孫老師是來輪流坐診的醫生。我們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縣裏合作辦院,有兩名副主任以上的醫師輪流在禎祥醫院出診,既方便了農民,也在實踐中提高了我們的業務水平。
我說,這就辛苦你們了!鄭老師說,星期五晚上回家,星期一早上再來,自己開車,二百多裏路,很快就到。
前不久省委群眾路線教育督導組第一組組長、原省紀委書記李延芝同誌看過禎祥醫院說:“一個貧困縣對民生這麼重視,那個禎祥醫院我去看過,一個鄉鎮醫院比縣級醫院好,甚至比市級醫院都還好,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了。一個貧困縣對教育衛生投入這麼大,切實解決老百姓所急所難,應該好好總結他們的經驗,對全省都是個推動。”
從醫院的後門走出去,是正在建設的一個小公園,再往後走是一座裝飾講究的四層大樓,裏麵都是衛生設施完備的標準間。“沒想到鎮裏還有這麼好的賓館!”我不僅感慨。
陪同的鎮領導和縣民政局的領導都笑了。民政局長鄭秀豔說,老廳長,這不是賓館,是正在建設的“醫養結合”的養老院,專供全縣的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住的。可以安排300多人住,條件和賓館一樣。最近就有100多個老人入住了。
“太好了,前院是醫院,中院是公園,後院是養老院!看病、休閑、養老都在一個院。在鎮裏有這樣好的養老條件!”
鄭局長說,在縣城邊上還要建設更大規模的“醫養結合”的養老院,土建工程已建到了二層,明年就能建成。
看來,我是少見多怪了。過去隻在外國參觀時看到那種綠樹環抱、設備先進的養老院,在中國普通的縣裏就能看到了。過去在農村最大的難題就是養老問題,看來也不難解決了。
在禎祥,不僅有一流的醫院、一流的養老院、一流的幼兒園,還有一流的大型企業。夜色中我們在昊方集團的30萬平米的園區外轉了一圈,馬寶昌告訴我,園區裏的粘玉米項目,經過三年的建設及試生產該項目已達到設計能力級標準,即達產後年可生產鮮食玉米1億穗,其中速凍棒5000萬穗,甜玉米粒3000噸,真空玉米棒500萬穗以上。園區裏還有夕張麥倫瓜項目,這種瓜因為其原產地僅在日本北海道夕張縣而得名。日本每年舉辦的水果拍賣會上夕張麥倫一直以100萬日元以上的拍賣價,位列各種水果的首位,成為水果界的尊貴帝王。經醫學專家的相關實驗和調查結果顯示,夕張麥倫富含不含任何化學殘留的純天然β-胡蘿卜素、鉀、多酚類等高效抗氧化物質,對預防癌症和糖尿病、減緩衰老、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著顯著的功效。夕張麥倫屬於甜瓜類一年生蔓性植物果實,在日本擁有近60年的種植培育曆史,它的口感由內而外的一貫香甜,甜,卻不膩;綿,卻多汁,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們食用。當然,其高額的售價不僅僅因為它的口感區別於其他蜜瓜類,更是因為其嚴格的種植過程保證了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在日本是深受百姓的喜愛而供不應求,這次夕張麥倫首次走出日本,來到青岡縣禎祥鎮,是因為這裏的“黑土地”是世界上僅存三塊之一,與此同時,我們引進了全套日方科學種植程序,對原產地在北海道的瓜種,通過精挑細選,由日本農業專家反複多次育苗,選優試種,培育出了適合綏化這片肥沃黑土地的優良瓜種。說其珍貴,因為每一株瓜秧最後隻能接出唯一一顆夕張麥倫,而每一顆夕張麥倫的果實,都凝結著專家、技術員、操作農民們對她的專注和愛,這才讓每一顆夕張麥倫真正成為了無汙染、無化肥殘留、無轉基因技術的純天然綠色食品。2015年建設夕張麥倫大棚46棟,預計培育出果實2600顆。每個2公斤左右,可分為良、優、秀三等,一等每個賣998元,二等每個賣298元,三等每個賣198元,在哈爾濱、大慶等多家大型超市一上市就賣沒了。指導種瓜的都是從日本來的技術員,那瓜賣得貴,生長時對環境要求很高,誰要是得了感冒了,是不能進瓜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