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黑土地上的新革命(2 / 3)

禎祥鎮還是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寫到的英雄馬玉祥的家鄉,在鎮裏我看到了“馬玉祥紀念館”,馬老轉業後在內蒙工作,對家鄉感情很深,他去世後,根據他的遺願,子女把他的許多生前用品都送給了家鄉的這個紀念館。這裏已成了青岡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王雪峰還帶領班子全體成員來參觀過。馬寶昌書記說,如果說老英雄馬玉祥讓全國人民知道了青岡,那麼李豔鳳讓世界知道了青岡,她是奧運會鐵餅運動銀牌獲得者,世錦賽金牌獲得者。已經在省運動隊當了領導的她常回家鄉來。“英雄的家鄉”也是我們在城鎮建設中打造的文化品牌。

這次我是5月21日到青岡的,正好這一天,省委書記王憲魁和新任市委書記張晶川,來青岡視察,還專門去看了禎祥鎮。馬寶昌興奮地對我說,王憲魁書記,看著禎祥的變化,高興地說,兩年前,我來你們鎮調研時,看到的是圖板,現在全變成現實了,比圖上的還好!我看,美麗鄉村都建設成這個樣子,老百姓就高興了。

在祥安小區的一家小超市,王書記碰到幾個農民。

“老鄉,你住的樓花多少錢買的啊?”他問。

“每平米1080元,我住84平米,花8萬多元。”開小超市的老鄉回答。

“住的怎麼樣啊?”他又問。

“哎呀,像做夢一樣。從來沒住過這麼舒服的房子!”

“能住得起嗎?”王書記又問。

“住得起!我每年租地,再打工,能收入7萬多元。這不,還開了這家小商店!”

“好啊,你們日子過得好,我們都高興!”

王憲魁書記指著身邊的市委書記張晶川、縣委書記王雪峰說。在場的村民都跟著三個書記笑了起來。

在參觀醫養結合的敬老院時,王憲魁握著住院的老人手說:“以後,我退休了,能住上這樣條件的敬老院,我也滿足了!”

馬寶昌告訴我,在禎祥工作的這些年,我們努力破解當前農村工作的三個難題,一是怎樣因地製宜建設城鄉結合的小城鎮;二是如何運用土地,促進農業現代化、讓農民增收;三是農民進城之後,幹什麼,怎麼住得起、生活得好。現在的成果,隻是初步的,但已經展示了美麗鄉村的喜人風貌。

故事之三: 尹春光的春光無限

在鎮裏召開的座談會上,我認識了慶華村支部書記、慶華農業專業合作社35歲的理事長尹春光。小夥子很帥,穿著白色的短袖和休閑長褲,說起話來有板有眼。一問才知道,他從小就在慶華村長大,他的父母都是老師,受過良好的教育。可他自己說,我讓父母很失望,大學沒有考上。也許受當了一輩村支書的爺爺的影響,他更希望,早點為鄉親們幹點事。

尹春光,是從在禎祥鎮辦的一家“新農村快餐”開始自己的創業裏程的。因為價格便宜,受到村民的歡迎。他又在青岡城裏辦了“百合快餐”,因適合工薪族的需要,很火。手裏有了點錢,尹春光還想幹更大的事。這時,家鄉在召喚他。

春光是個有責任感的青年。他說,當時農村的情況令人憂心。年青人都外出打工,種地的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他們沒有多少文化,又不願意接受新知識。科技發展這麼快,可種地還是老一套,而且目光短淺。村裏以種玉米為主,當時都種美國的品種“先玉335”,一袋800粒,售價80、90元。而有的種子公司,也賣這個品種,50、60元一袋,但因為種子上沒有“包衣”,不抗災。結果因為便宜,買了質量差的種子,收成肯定不高。還有,化肥,農民也願意買便宜的,經常上當。

小尹說,都說美國的家庭農場經營的好,農場主也不是世襲的。如果兒子要接班,要通過嚴格的專業考試,還有五年的實習,才能當上農場主。看來中國的農業發展,關鍵是要提高經營者的文化科學水平。

尹春光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慶華村,先當了三年民兵連長,2011年11月村黨支部換屆時,62歲的原黨支部書記張忠軍退下來了,尹春光當選為新一屆黨支部書記,那一年他31歲,支部有黨員18名,40歲以下的隻有6名。

村裏的經濟怎樣發展,用什麼辦法讓鄉親們快點富起來,這是年輕的書記首先考慮的問題。春光在網上看到已經在全國許多地方辦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形式。通過研究,他明白這是一種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通過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來實現成員互助目的的組織,從成立開始就具有經濟互助性。擁有一定組織架構,成員享有一定權利,同時負有一定責任。其實這種農民的合作組織,在西方國家的農業經營中已普遍使用了,他得到的信息是到2011年,中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隻占美國的六十分之一,占日本的七十五分之一。這種產供銷一體化,從地頭到超市到餐桌的經營模式,被世界各國接受。

說幹就幹,2012年2月,尹春光組織了慶華村的11戶農民,籌集了83萬元,成立了慶華專業合作社,這其中多數是他的親屬,多數人還在觀望。合作社的辦公室在一棟塑鋼房裏,窗戶用塑料布包著。當年,他們種了1038畝玉米,使用了最好的“先玉335”品種和優質化肥,還使用了覆膜技術,當年比其他村民種的玉米每畝多收入200元。

第二年,又吸收了15戶農民入社,大家又集資80多萬元購買了大型的整地機和收割機。除了種玉米外,我們還種了100多畝的綠化苗木,有雲杉、搪槭、紫葉稠李和銀中楊。後來又從綏化農科院引進了100畝的土豆種,結果那一年,玉米和綠化樹都收入不錯,可土豆因為陰雨爛在了地裏。但大家看到了合作社的前途,第二年又有農戶入股。

2014年,尹春光通過朋友與日本的花研公司合作,種了130畝的卡布拉羅卜,供應大連的一家專為日本生產鹹菜的工廠。繼續種土豆200畝,擴大苗木100畝,還開辦了酒廠,還辦了養牛場。他是從一部電視劇中看到遼寧的三十家子鎮牛養的好,就跑去學習,引進了肉牛新品種。現在他在自己的社裏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條,用玉米造酒,用酒糟養牛。

尹春光還建設溫室大棚與蔬菜園區項目,如今業務已擴展到大慶、安達、明水等市縣區,蔬菜園區種植以土豆種植為主、涵蓋胡蘿卜、茄子、大蔥、毛蔥、大白菜等品種,種植麵積達500餘畝。溫室大棚種植麵積7000多平方米,種植的品種有香瓜、柿子、香菜、黃瓜、葉菜等十幾個品種。合作社通過溫室與蔬菜園區項目年可盈利100餘萬元,利用冬儲菜窖實施冬儲蔬菜計劃,僅此一項業務可以為蔬菜園區增值30%~50%的經濟效益。蔬菜園區與溫室大棚帶動當地富餘勞動力就業60餘人,通過合作化生產、經營,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以上。

我們的談話,不時被電話和微信打斷。我想起老朋友梁曉聲對當代青年的批評,“有多少青春被手機浪費!”可我發現,春光的手機說得都是正事。這一代年青人是在信息中成長。信息是他們的生命,他們在信息中成長。

尹春光的合作社已進入第四個年頭了,他們已集約了全村的三分之一土地,固定資產達到500多萬元。今年,他們要和哈爾濱的倍豐農資公司聯營,生產更環保、讓用戶更放心的農產品,更多的打進市場。他還和大慶的一家建築商合蓋農民住宅“祥園小區”,本社的農民可享受優惠30%的優惠價。他還準備蓋自己的商場。

重情意的尹春光還送我兩塑料桶他們生產的“靖河春高粱白酒”,已經在本地打開市場,被當地人稱為“禎祥小茅台”,年銷售近100噸,盈利40餘萬元。

我請哈爾濱的朋友品嚐,他們說沒想到青岡的農民能釀這麼好的酒。

我說,農民能幹成的事好多了。

故事之四: 馮曉東一路風彩

禎祥鎮真讓我們大開眼界,甚至有些流連忘返。當然不僅因為這裏是英雄故裏,更因為感受到又一次“土地革命”給農村和農民帶來的紅利。回來後,我對王雪峰說了我的感想,他說禎祥鎮隻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個亮點,各鄉鎮都有自己的高招,他們的發展也很快。有時間,你多跑幾個地方。

抽出時間,我又跑到了縣城南的柞崗鎮。看著麵前的馮曉東長得白白淨淨,說話慢條斯理,我還以為他是從大機關下派到鎮裏代職的年青幹部呢。他笑著說,我可是土著,就出生在農村,中學畢業後上了綏化市的人事管理大專班,畢業後,一直在鄉鎮工作。“70後”的曉東,還是位資曆很深的“老幹部”,他曾在昌盛、城郊、蘆花、蓮花、同政和柞崗6個鄉鎮當過副鄉鎮長、副書記和鄉鎮長,書記職務。馮曉東先後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黨務工作者、黑龍江省第九屆“十佳公仆”、綏化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綏化市勞動模範、連續九年被青岡縣委、縣政府評為實績突出領導幹部、青岡縣第七屆“十佳公仆”。因為工作突出,2012年11月馮曉東被綏化市委破格晉升為副縣級,在青岡被破格提升的隻有他和禎祥鎮的馬寶昌。

馮曉東的能幹成事,在青岡是有目共睹的,前麵提到他在民政時,積極扶持王海林建成了全省農村最好的合眾農機合作社,以靠真情和信譽引進南京的企業家郗大才,創辦奧博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這次我在青岡還聽說,馮曉東在民政鎮創辦的蔬菜生產基地曾吸引三任省委書記錢運錄、吉炳軒和王憲魁同誌先後四次來此調研,對他們的工作都給予高度評價。

“民不富,妄為官”,馮曉東時刻用這句話提醒著自己,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是工作的主線,也是他最大的工作心願。在民政鎮工作期間,他提出了 “權力下放,矛盾化解”八字方針,多次領著鄉、村兩級幹部到江浙、山東半島等經濟發達地區學習考察外地先進理念和思想,並最終確定了農民要想致富,就必須以項目作為牽動的工作思路。於是2007年10月末,一個規劃占地1000畝,61棟溫室、272棟大棚展現在通肯河西岸的民政鎮的大地上,成為全縣乃至全市鄉鎮規模最大的棚室化蔬菜生產基地。這是他從山東壽光引進的第五代大棚栽培技術。民政鎮的棚室化生產輻射帶動百餘戶農民,生產的香瓜、油豆角、小辣椒遠銷到哈爾濱、綏化、大慶等周邊縣市,其中香瓜最貴賣到20元一斤,小辣椒賣到50元一斤,並有多個品牌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和地域標識。

看到了項目建設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他便乘著全省三年產業項目建設的東風,全麵開展了招商引資和產業項目建設。按照他的話來說,招商引資是“一號工程”、“一把手”工程,作為黨委書記一年當中要用大量的時間去抓招商,其他班子成員也要把招商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他常說:“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是中國人扯不斷的情結,我們要緊緊抓住這把金鑰匙,把在外創業家鄉人士作為招商的第一對象”,所以他堅持“以誠招商、以情留商,以信安商”的理念,用最貼心的服務,最濃烈的鄉情,喚回了在外遊子的心。

“我是青岡人,家鄉有這麼好的政策、這麼好的服務,我理應返鄉創業回報父老鄉親”,青岡縣盛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胥峰先生這麼說了,也這麼做了,有著在外發展良好基礎的他毅然回鄉,投資5100萬元創立了盛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又以商招商,最終引進了郗大才先生的奧博鋒公司,已經投資2.2 億,建成拉動全縣農民種植特色作物致富的大型生物產品企業。

在招商規模上他也是抓大不放小,在招大商,引大企業的同時,他沒有放棄一些小的項目,他常說,大項目對拉動地方經濟至關重要,小項目的建設對擴充地方經濟總量同樣重要,特別是一些農產品加工業和畜牧業,如引進的青岡縣旭日畜牧養殖有限公司、黑龍江呂氏食品有限公司。

人們讚揚馮曉東在柞崗鎮先試先行,敢為人先,精雕細琢繪城鎮建設藍圖。2013年,根據工作需要,組織上安排他到柞崗鎮當黨委書記。當時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打造哈大齊綏中等規模城市的思路,於是他在柞崗鎮立足區位優勢,分別在擁政和繁榮兩個村探索實踐了新型農村城鎮化建設模式,累計投入資金1.45億元,新建樓房10.4萬平方米,搬遷農戶601戶。擁政村采取“企業入駐、市場開發”的建設模式,引進河北客商在青岡注冊成立了青岡安民房地產公司,利用擁政村1個自然屯30萬平方米土地資源,實施城鎮化建設。該項目規劃總投資1.7億元,規劃建築總麵積11萬平方米,共分兩年完成。2014年啟動一期居民回遷小區建設,總投資7500萬元,回遷安置389戶農戶,共建設6層住宅樓9棟,建築麵積3.9萬平方米,可入住440戶。目前,居民已經回遷入住。他又和繁榮村的幹部研究,采取“集體開發、運營土地”的建設模式,以打造高標準的農村社區為目標,對繁榮村的1個自然屯進行城鎮化改造,總投資7000萬元,建設6層居民住宅樓8 棟,已入住4棟240戶,另外4棟從今年4月份開始陸續入住。在建設居民住宅區的同時,配套建設了建築麵積3000平方米的繁榮社區服務中心、建築麵積3500平方米的社區醫院和2600平方米的幼兒園、占地麵積8000平方米的體育休閑廣場,已經全部投入使用。

總結這幾年柞崗小城鎮建設的路子,馮曉東說,我們給入住新城鎮的農民帶來了三個方麵實實在在的變化。一是生活質量的明顯提升。農民因為住房條件的改善,明顯提高了生活的品質,而且小城鎮的配套設施齊全,硬化、綠化、亮化、休閑等配套基礎設施齊全,生活起來更加方便,農民的幸福指數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二是房產價值的明顯提升。農民的原有住房80%都是泥草房,本身商品價值很低,又需要馬上進行改造,要投入一筆資金,通過城鎮化建設,農民用泥草房換來了等麵積的樓房,隻需投入裝修費用就住新房,而且樓房的商品價值遠遠高於泥草房的價值,無形中為農民增加了資產性收入。

三是城鎮化帶來了農民就業收入的增加。在改善農民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為解決農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柞崗鎮,首先,研究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改變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生產習慣,現在全鎮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技術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已經達到了8000畝,農民將現有土地通過組建大型農機和農業合作社實現集約經營,農民通過帶地入股、效益分紅的方式得到土地收益,以每戶家庭土地20畝計算,僅土地轉讓收入就在1萬元以上,同時農民通過勞務輸出每人年均可增收2萬元,戶均收入就能達到5萬元以上。第二,通過城鎮化合理運營土地資源,柞崗鎮將騰出的宅基地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開發,擁政村可騰出宅基地近20萬畝,準備利用7萬平方米土地進行商品房小區開發,其餘土地資源建設2到3個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再規劃建設1個物流家居裝飾材料大市場,使一部分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一部分農民通過從事第三產業增加收入。繁榮村騰出的宅基地20萬平方米已經在規劃建設農業產業園。

我已經四次來青岡了,每一次都路過柞崗,每一次都看到青岡的新變化。曉東說,我們是青岡的南大門,希望你經常來,每一次都讓你進門見喜!

故事之五: 樂園邨裏的笑聲

聽說我跑到禎祥參觀,又到柞崗采訪馮曉東,青岡鎮黨委書記王俊對我說,你別舍進求遠啊,抽時間到我們城郊的青岡鎮看一看。那一天,我走進了鑼鼓喧天的樂園新邨,隻見下了班的村民們跳起了廣場舞。那陣式,那規模,那動作,一點也不比我在哈爾濱隨處可見的廣場舞差。

熱情的王俊書記非要自己掏錢,請我在小區周邊農民自辦的小餐廳裏吃農家菜。

好,這就算工作晚餐吧!餐桌上,王俊介紹了他和青岡鎮這幾年走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之路。

王俊,也算是土著,從小在綜合鎮二排六村長大,中學畢業後考上了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學校。1981年畢業回鄉後,先在互助鄉農機站工作了十年,因為工作出色,又被調到縣農機局和縣委組織部工作三年,1998年被派到互助鄉當上了副書記。他熟悉基層工作,也熱愛基層工作。2011年當王俊擔任了青岡鎮黨委書記的時候,全縣正開始城鎮化建設。王俊和他的同事們要探索更適合本地的建設路子。

青岡鎮是個處於城鄉結合部的城郊鎮,9個行政村,由27個自然屯組成,土地47000畝,把縣城包在其中,函蓋了7個出城口。經過一番調研,王俊和班子一起確定了“城郊化城鎮”的發展方向,就是利用靠城優勢,化村為城,轉村民為市民,“騰籠換鳥”,發展服務城市的產業群,讓農民當工人。他們確定的方針是“政府主導,集體開發,政策支撐,滾動發展”,他們利用區位好、開發潛力大的城郊優勢,選擇適宜地段進行自主開發,農民用宅基地置換樓房,騰出的宅基地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掛牌出售,所得收益用於城鎮化建設。他們共籌資2.96億元,啟動實施樂園新邨、利民新邨、東風新邨、團結新邨四個新區,建設住宅樓33棟18萬平方米,整屯搬遷11個自然屯1200戶農民,共騰出宅基地104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