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這回手裏有了“寶地”,城郊的這一百多萬平米土地價格翻漲,成了搶手的熱土。他們通過招商引進占地10萬平米的“萬倉米業”30萬噸糧食倉儲項目,正在建設39萬平米的養老產業園,還為縣裏的公益設施和新的產業園區準備了土地。
“這回我們農民一步登天,過上了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了!”新樂村黨支部書記兼新樂邨管委會主任崔海江說起因城鎮建設農民生活發生的變化,感慨頗多。住進這個8萬平米樂園新邨小區的450戶農民已經開始了他們原來做夢也想不到的新生活。
崔書記說,開始動員搬遷的時候,很多農民半信半疑,怕自己住不上、住不起。村裏的6個寡婦找我,想不搬。我說,你們現在住這樣的破房子,再找對象都難,住上樓房,生活好了,再找對象,就有了好條件。後來,她們還是搬了,住上新房子,還在城裏打工,有兩個已經再婚了。
老崔說,住上了新樓,生活方式變了,連人也變了。我們的村主任李樹權,住進新樓後,老伴在附近的公安局當保潔員,每天都穿戴整潔,天天洗澡,連夫妻感情都好了!
老崔把餐桌上的人都說樂了。他說,我們村裏還有一戶,他剛搬進新樓時,正趕上給兒子舉行訂婚儀式,結果讓來調研的王憲魁省長趕上了。一年後,他兒子舉行結婚典禮時,又讓陸昊省長趕上了。
“快領我看一看,是誰家孩子這麼幸運!”
崔書記領我走進3號樓一單元301門的謝殿奎家,見到了一個女子抱著一個小女孩。老謝說,這是我的小孫女。
“祝賀你老謝!都抱孫女了!”
老謝說,那是2011年春節前,王憲魁省長來小區看望村民,正好我兒子謝永車訂婚,他祝賀孩子們幸福。2012年10月,我兒子結婚那天,讓來檢查工作的陸昊省長又趕上了,他還吃了喜糖,祝賀孩子們趕上了好日子!現在老謝和小謝爺倆各住在這個園區的70多平米的新樓裏,他和兒子都在附近的亞麻廠打工,都有每人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16.7畝土地入股每畝400多元的收入和國家直補的收入,全家的日子不錯,一點也不比城裏的市民差。
在一單元401門,我們見到了剛從小區的籃球場打球回來的盛萬仁,他和三個兒子都住在這個小區,他住60多平米,三個兒子各住80多平米的新房子。他笑著對我們說,我現在過上科長級的生活!我們現在把地都包給合作社了,三個兒子,還有三個兒媳,都在附近的工廠打工,我白天在城裏收垃圾,晚上回來,還能玩一會兒球,再洗個熱水澡,然後看電視喝小酒,這是原來想不到的。
“兒子結婚了嗎?”
“過去這是讓我最犯愁的事,老大在原村的土房結的,老二老三連土房都沒有了。為房子的事把我愁的,頭發都白了。正好,村裏動員我們搬出老宅基地,白讓我們住新樓,這下子可把我們家救了。現在兩個兒子都結婚了,連孫女都有了,她都上幼兒園了!”
走下農民居住的新樓,我參觀了園區那座4300多平米塗著鮮豔色彩的幼兒園。園內的設施比大城市的幼兒園都好。我還看到那萬米大廣場穿著整齊的運動服的大媽和小媳婦在跳著優雅的健身舞。孩子們騎著小自行車在人群中穿梭,男人們坐在花園裏嘮喀,歌聲笑聲不絕於耳。
我懷疑我這是在一個全省十弱縣之一的青岡的農村嗎?沒想到,我的感受和前些日子來青岡考察的國務院扶貧辦的幹部的感受一樣。他們住進縣裏一處普通的賓館,然後自己自由地在縣裏訪問。他們的感受是,這裏經濟繁榮,老百姓開心,看不出一點貧困縣的消沉和落後。
故事之六: 王大林的養牛經
我發現青岡縣的鄉鎮幹部都是帥小夥,新村鄉的黨委書記王大林,濃眉大眼,額頭寬闊,壯實得像個小牛犢子。
他說,我們鄉就是養牛的地方,已經有幾十年的養牛傳統,耕地少,草原多,隻靠種地不行,我們就養牛,結果成了全縣最大的養牛鄉。2011年,全鄉12000頭奶牛,日產鮮奶60噸;2012年,全鄉15000頭奶牛,日產鮮奶70多噸。我們的牛奶都賣給蒙牛、伊利和貝因美等大型企業。因質量好,特別受歡迎。
“因為企業對鮮奶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的生產和經營方式也相應地改變。總之越變越好了,牛奶的價位也提高了。”這是養牛之鄉的黨委書記思考的問題。因為衛生標準達不到,奶製品企業已經不收養牛戶自產的奶了。
教師出身的王大林已經成了養牛專家了。他1993年從綏化師專俄語專業畢業後,到黑河當了中學老師。但他還惦念著家鄉的發展。2000年他回到青岡參加了公選鄉鎮長的考試,他被錄用到新村鄉當副鄉長,後來又被調到縣紀檢委當了黨風室主任、到縣人大當辦公室主任。可他心裏還想著新村鄉的牛經濟。2013年換屆,他如願以償地當上了新村鄉的鄉長,今年他又當上了鄉的黨委書記。
麵對收奶企業的高標準,養牛戶們麵對著嚴重的考驗。怎麼辦,王大林和鄉裏的幹部積極采取對策。經過調整,他們已經推廣了三種養殖方式:
一是建設標準的家庭牧場。現在已經建起2個,每個場養奶牛600頭,大型棚舍,科學配料,飲水潔淨,榨奶自動化,無菌消毒。衛生防病,專業人員管理。這個牧場為農戶自己所有,靠賣奶賺錢。
二是奶牛寄養所。由農民個人投資建設棚舍和榨奶設備,養牛戶把自家出奶牛送來寄養,統一配料,統一防疫,統一配種,規模化養殖,按衛生標準取奶,然後賣給公司,收入歸養牛戶,寄養所得支付公司的服務費。
三是建立飼養小區,讓養牛戶帶著產奶牛入住,自己喂料,統一自動化榨奶,保證出奶質量標準。然後向企業出售,保證養牛戶按優質奶價格收入。未出奶的奶牛和犢牛在自家喂養。當然這是一種過度的方式,鄉裏積極推進家庭牧場和集中養殖的小區成立,實現養牛的專業化,保證高品質的牛奶生產。
王大林說,像我們這樣的養牛村的美麗農村建設,也要從我們的實際出發,爭取把農民村落的宅基地出讓給個人牧場主,建設牧場或養殖小區,然後讓他們給農民蓋新房,整體搬遷。農民把土地流轉給牧場主種飼料,把牛集中飼養,農民就可在牧場當工人。這是方向,我們正在推進中。
我們驅車五六十裏,趕到新村鄉的五排八村參觀一家奶牛寄養所。鄉鄉通公裏,順達通暢,而鄉通村路段,相當巔簸。趕到村裏時,養牛戶們正背著草料給自家的奶牛送午餐。這家托牛所的老板叫彭文通,已經當了15年的配種員,很有養牛經驗,他是收奶站轉為飼養小區的,原有的300平米的榨奶廳,自動取奶設備標準很高,現在投資50萬元,建設了可以寄養200頭牛的棚舍,他的目標是讓全村的所有奶牛都集中到他的小區科學飼養,保證奶質。
很有趣,各養牛戶把自己背來或用手扶拖拉機拉來的草料放到自家的牛麵前,草料質量不同,有的就是玉米秸杆,有的是青儲飼料。當然牛喜歡好料,它們有的就伸頭吃鄰居家的好料,主人們不斷地幺喝,保護自家牛的權益。
我問一位叫劉德喜的農民,他說種了30畝地,養了7頭奶牛,還是養牛賺錢。
我說,既然養牛賺錢,就把那30畝都種青儲飼料吧,還能多養牛。
他說,路不好,種了青儲運不出來,時間一過玉米秸杆一幹,就不值錢了。
接著,這位老劉很激動:“你們共產黨,你們政府就不能給我們快點修路!”
我說:“放心吧,老劉!你們縣裏鄉裏領導比你們還著急!”
王大林告訴我,鄉鄉通公路,國家拿大頭,地方政府拿小頭;而村村通的公路地方要拿大頭,我們這個貧困縣路差錢少,去年楊勇縣長發現我們鄉因路差,收奶困難,破例把給別的地方的路停了,把錢撥給我們,修了10公裏路和三座橋(三八橋、新村橋和草原橋)。我們今年,還要想盡辦法,加快修路,解決像五排八村這樣的困難。
開始我對老劉點名道姓地說共產黨有點不習慣,看來農民把自己的一切期望,都寄托在黨和政府身上了。這對我們是壓力,也是動力。有王大林這樣一心為農民服務的基層幹部,農民兄弟可以放心,一切都會有的。
故事之七:興華曆史創新篇
“是先有慶華,後有青岡的。清鹹豐二年,即公元1852年,清政府在我縣建立了六個官屯,其中的六屯,就是現在的興華。抗戰時期,這裏的老百姓曾掩護過抗聯三路軍六支隊政委於天放在這一帶打遊擊,給日本侵略者以重創。1946年原國家體改委副主任童大林曾擔任過興華區區長,領導土改運動,幾十年他一直關心著興華的發展。從青岡走出的省級幹部有三人,廳局級幹部十多人。青岡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我們興華最多,這裏真是人傑地靈!”
興華鎮黨委書記王帥對興華的曆史了如指掌,在他看來過去的光榮隻是先人們寫下的,他的任務是帶領這片土地上的三萬六千人創造新的曆史輝煌。
興華位於通肯河畔,此河在本縣流經78公裏,而興華占了22公裏。全鎮20萬畝耕地,其中三分之一是低窪地,遇旱產量不高,遇澇成災。這些年興華人雖勤勞能幹,但過得都是苦日子。如何改變麵貌?唯治水為上策,1958年已修勝利水庫,但利用不夠。如何是好?根據外地經驗,調整種植結構,“以稻治澇”應是最現實的辦法。從1984年開始,興華農民開始在低窪地,修池整地,播種水稻,取得初步成功。
2012年,中和鎮的鎮長王帥調任興華鎮擔任黨委書記,綏化師專畢業的他,雖然沒學過農業,但他在縣委辦當副主任、在迎春鄉當鄉長、在縣新農辦當主任時,已對全縣的農業生產多有研究。到了興華之後,王帥仔細研究了興華的曆史和生產情況,更認準了化劣勢為優勢、變水害為水利的方向。他考查了這幾年水稻戶的成功經驗,下決心變小勝為大勝,運用政府的力量,全力推進水稻的種植麵積,並學習已經成功的旱育稀植的經驗,把興華建成全縣的水稻大鎮。
2012年,王帥把全鎮的水稻種植麵積從2400畝擴大到一萬畝,今年已經擴大到了5萬多畝。去年興華的水稻畝產已達到1200斤,其經濟效益一畝水稻相當於二畝旱田的收入。這樣農民種水稻的積極性更高了。由於擴大水稻種植麵積帶來的效益,我們要經過幾年的努力,要再造一個興華!
王帥接受我采訪的時候,全鎮的水稻播種任務都完成了。他們采取的都是全省最先進的大棚育秧技術,苗情好,生長期增加,今年可能再奪高產。
王帥說,發展水稻,育苗是關鍵,今年,全鎮水稻種植的示範村通泉村利用200萬元縣扶貧資金,建設占地5.7萬平方米標準化水稻育秧大棚105棟,共計36910平方米。2014年通泉村低產田改造2200畝,今年將實施3100畝旱改水項目,到2016年通泉村水稻麵積將達到11000畝,全鎮水稻麵積將升至近60000畝,三年內達到10萬畝。
因為水稻產量的不斷增加,興華鎮還引進了投資5000萬元的稻米加工項目,落成的大泓香禾米業有限公司占地麵積6400平方米,建築麵積1400平方米, 年可加工水稻1萬噸,生產“大泓香禾”品牌大米6000噸,年實現銷售額達3300萬元。他們還引進投資7.3億元的30萬噸糧食倉儲物流項目,異地建設在青岡鎮樂園村蔡家屯,84戶農戶實行整屯異地搬遷,占地麵積9.1萬平方米,建設麵積5萬平方米,建設倉儲庫房4棟,現已建成3棟並投入使用。興華還引進投資1000萬元的豆製品加工項目,成立的孚百氏豆製品有限公司占地2.7萬平方米、廠房麵積1800平方米,日可產優質幹豆腐2500公斤,年加工大豆750噸,年銷售額570萬元。
令人高興的是,這些項目全部投產後可實現超500人就業,初步形成了玉米倉儲、水稻加工、畜禽養殖、農產品種植循環經濟發展鏈條。
經濟活起來了,美麗鄉村建設在興華也跟著上了台階。他們三年累計投資3850萬元,開發住宅樓3.5萬平方米,村屯農民的逐步向鎮裏聚集,形成商貿區、住宅區的基本構架。還投資5565萬元,圍繞鎮規劃區域建設八橫八縱排水管網,總長度17公裏,建設汙水處理廠一座,日處理汙水能力達到5000立方米,排汙能力提升,人居環境得到淨化。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引進寧波投資商投資1000萬元,全鎮實施集中供熱,目前接通供熱管網10公裏,供熱麵積達到12.5萬平。他們還投資1000萬元,增加淨水設備,強化水處理能力,改善供水周邊環境,讓人民吃上放心水。
王帥請我有機會到他們興華鎮看一看,他說我們雖然沒有禎祥鎮那樣現代,但與我們自己比,已經有了美麗鄉村的樣子,老百姓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許多在外打工的年青人都回來了,因為鎮裏的生活條件不比城市差,在家鄉打工的機會也多了,何必舍家離鄉在外地奔波呢!
事在人為,關鍵在黨。有王帥書記這樣的一批好帶頭人,興華當然會和青岡一起進入新時代。
在走馬觀花地看過幾個鄉鎮,采訪了幾個鄉鎮書記之後,我明白了為什麼省委辦公廳為什麼派幹部親臨青岡調研並肯定了六種方式的“青岡農村城鎮化”方法,為什麼在全省的美麗鄉村建設會議上交流了青岡的經驗,因為他們的經驗是來自群眾的創造,無論是以禎祥鎮為代表的產業牽動、整體推進方式,以青岡鎮為代表的集體開發、運營土地方式,以柞崗鎮、永豐鎮為代表的企業入駐、整屯搬遷方式,以昌盛鄉為代表的農民主導、集資聯建那些方式,以勞動鎮為代表的區域聯合、異地安置方式,還是中和鎮、蘆河鎮、興華鎮、迎春鎮、建設鄉、德勝鄉采取政策扶持、市場開發方式,都受到群眾的歡迎,都取得明顯成效。
王雪峰書記告訴我,在整個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中,我們把握四個關鍵:一是抓住規模經營前提。以農業合作組織為牽動,積極引導土地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和企業集聚,全縣土地規模經營麵積達到170萬畝,釋放農村勞動力近5萬人,農業實現提檔升級同時,解放了農民、減少了農民,為城鎮化建設創造了前提條件。二是突出農民就業根本。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農民再就業,核心要大力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城鎮化才有生機、才有潛力。通過產業項目建設,使1.65萬進城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確保了城鎮化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三是破解建設資金難題。全縣結合實際建立政策投入、市場運作、金融支持、農民自籌等多元投融資機製,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努力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所需資金。三年來,共盤活資金18.33億元,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撐。四是強化公共服務保障。堅持城鎮基礎建設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促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鄉共享。在加強居民住宅樓、道路、綠化、亮化、給排水、集中供熱和集中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配套跟進學校、醫院、養老、社區服務中心、廣場、公園等社會事業和公共設施建設,既保留農民原有權益又充分享有城裏人的公共服務,進城農民的各項權益得到了充分保障。
我想,還是那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在這場“偉大的土地革命”中農民中蘊藏著極大的積極性,基層幹部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王雪峰和楊勇這一班人,敢闖敢幹敢試敢為天下先,才能在這個經濟薄弱、資金短缺的窮縣,創造了奇跡!
聽說我來采訪,來青岡檢查工作的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趕來見我,對於這場以土地流轉舉辦合作組織和城鎮建設引發的“革命”,他向我表達了這樣的見解:以合作農業為重點的現代化大農業是對家庭經營責任製的改革深化發展升級。我們創新實踐的以家庭承包為基礎、以規模經營為前提、以合作農業為載體、以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既保留了家庭承包經營的機製利益優勢,又發揮了合作農業適應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提升生產力、有利於共同富裕的機製利益優勢;實現了流轉出土地的農民以租金或入股形式獲取土地產出主體效益並創業再就業增收致富,耕種土地農民靠擴大耕種規模增量增收、靠現代化大農業提升生產力增產增收致富,國家靠實現糧食高產穩產提高糧食安全水平,流通加工企業靠增加經營量增收的多贏共贏效果。從土地中解脫出來的農民既實現了再就業增產增收,也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了勞力人力支持,又促進了由農民變市民民生水平質量的提升,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市民化“四化”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破解了“三農”工作長期困擾的曆史難題,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他說得很專業,但我大概明白其中的意思。“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朱清文書記,也在黑土地上長大,從當鄉村教師開始自己的事業生涯。1975年5月,但任了公社副主任,開始從政生涯。1989年3月,擔任了賓縣農委主任,以後先後擔任過賓縣縣委書記和雙城市委書記,親身感受和參予了中國農業改革的曆史進程。在綏化這個黑龍江省最大的農業區域擔任市委書記後,他和市委一班人創造性地落實黨的“三農”政策,使綏化地區的農業發展成了全省的“龍頭”。
朱書記說,新農村建設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三農”工作的重點。這幾年來,青岡等地探索了市場開發、梯度推進、舊村改造、企業牽動、鄉村主導、市場運作等模式,破解了政府包建幫建的局限,迅速進入了可持續可推廣大規模快速度發展階段。我們順應“四化”同步的大局和規律,實踐創新了以城鎮化為主的新農村建設,確定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產業支撐、農民主體的方針原則,創造了六種置換開發模式,啟動了整鄉鎮推進試點,使新農村建設適應城鎮化的發展方向,促進了“四化”同步發展,步入了科學快速發展期。在整個經濟放緩、城鎮化建設認識爭論較多的情況下迅速蓬勃開展起來,既拉動了內需、加快了發展,又從根本上改善了民生,破解了長期困擾的曆史難題。
非凡的青岡為黑土地上的“新革命”描繪出了美麗的風景,讓我流連忘返,並寫下這篇記錄文章,我引以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