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著名作家魏巍以此命名的散文,因為受到毛主席讚揚和全國讀者的喜愛而成為文學經典。而這句“誰是最可愛的人”成了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軍人的代名詞。
這篇文章,推出了馬玉祥這樣一位英雄,也讓青岡這個鮮為人知的縣城而名揚天下了。這些年來,青岡人隻要一聽到“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幾個字就想到家鄉,想到在家鄉這片土地上成長的英雄馬玉祥。
這次我到青岡采訪,進一步了解了馬玉祥的事跡,在解放戰爭中,他為建立新中國而流血的軍人;在抗美援朝的歲月裏,他是用生命捍衛和平的國際主義英雄;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是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用一生詮釋了一名老兵、一名共產黨人、一名老幹部,為了祖國的安危,出生入死、不怕犧牲、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為了人民的幸福,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隱姓埋名、無私奉獻、兩袖清風、錚錚鐵骨的英雄氣節。他的英雄形象可以說是青岡人標誌,他的品質凝聚了青岡人的優秀品質。在青岡采訪,我發現從曆史到現在,有許多人像馬玉祥一樣可以說是青岡“最可愛的人”,在不同時期為了家鄉的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切。他們也曾和馬玉祥一樣普通而平凡,但他們身上所閃爍的精神之光,感天動地,日久彌新。我願意,記錄他們的生平和的事跡,讓他們的名字永存曆史,時刻感召著後人。
人物之一:不朽的英雄馬玉祥
我們應該重溫英雄的生平——
馬玉祥祖籍山東省萊州府昌邑縣,清末其祖父馬萬山領著父親馬青林挑著扁擔“闖關東”來到東北,到青岡縣禎祥鎮七排九(吉興村舊稱)時,“開荒占地”已接近尾聲,所以千裏迢迢撲奔過來,依然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祖父年歲大在外麵做木匠活、父親給地主扛活,一家人過著吃不上穿不上的困苦生活。
1931年2月13日馬玉祥降生在這個饑寒交迫的家庭,他從小就懂事,8歲開始給地主放豬,12歲開始放馬,當“半拉子”。全家三代人隻能靠給地主扛活維持生計。
馬玉祥的少年時代是在偽滿洲國度過的。日本鬼子和偽滿警察燒殺搶奪、奸淫婦女、無惡不作,對鄉親們殘害的情景深深烙在他的腦海,對帝國主義的恨充斥著他幼小的心靈。由於家庭的貧困他沒有機會去讀書,接受革命真理,但他內心懂得了隻有打倒地主,建立新中國,窮苦的百姓才能有衣穿,才能有飯吃。
對侵略者切齒的恨,成為他一輩子奉獻他人無私的愛,才有了他奮不顧身衝進烈火中,勇救朝鮮孤兒的英雄壯舉。
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結束後,馬玉祥被調到連部當通訊員。一天早晨,指導員袁世平叫馬玉祥,進屋後指導員介紹說:“這兩位首長要采訪你,你好好配合!”這是馬玉祥與魏巍第一次見麵,魏巍與馬玉祥在一個山坡上親切的交談,魏巍問得很細,你老家是哪的?為啥當兵?特別是闖進火海救朝鮮小孩的事問得更細,一個細節也不放過,一一記錄在一個淡綠色封麵的筆記本上,這才有了《誰是最可愛的人》文中,記錄馬玉祥烈火中勇救朝鮮孤兒的這段文字:
在漢江南岸阻擊敵人的日子裏,有一天他從陣地上下來做飯。剛一進村,有幾架敵機襲過來,打了一陣機關炮,接著就扔下了兩個大燃燒彈。有幾間房子著了火,火又盛,煙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這時候,他聽見煙火裏有一個小孩子哇哇哭叫的聲音。他馬上穿過濃煙到近處一看,一個朝鮮的中年男人在院子裏倒著,小孩子的哭聲還在屋裏。他走到屋門口,屋門口的火苗呼呼的,已經進不去人,門窗的紙已經燒著。小孩子的哭聲隨著那滾滾的濃煙傳出來,聽得真真切切。當他敘述到這裏的時候,他說:“我能夠不進去嗎?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國遇見這種情形,我能夠進去,那麼,在朝鮮我就可以不進去嗎?朝鮮人民和我們祖國的人民不是一樣的嗎?我就踹開門,撲了進去。呀!滿屋子灰洞洞的煙,隻能聽見小孩哭,看不見人。我的眼也睜不開,臉燙得像刀割一般。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上著了火沒有,我也不管它了,隻是在地上亂摸。先摸著一個大人,拉了拉沒拉動;又向大人的身後摸,才摸著小孩的腿,我就一把抓著抱起來,跳出門去。我一看小孩子,是挺好的一個小孩兒啊。他穿著小短褂兒,光著兩條小腿兒,小腿兒亂蹬著,哇哇地哭。我心想:‘不管你哭不哭,不救活你家大人,誰養活你哩!’這時候,火更大了,屋子裏的家具什物也燒著了。我就把他往地上一放,就又從那火門裏鑽了進去一拉那個大人,她哼了一聲,我就使勁往外拉,見她又不動了。湊近一看,見她臉上流下來的血已經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紅了,眼睛已經閉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趕忙跳出門外,撲滅身上的火苗,抱起這個無父無母的孩子。
那一年魏巍31歲馬玉祥21歲,從此,他們結下深厚戰友情誼,直到2008年兩位老戰友相繼去世。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了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毛主席當天就讀了此文,他一邊讀一邊感慨,讀後立即批示“印發全軍”,並建議其他領導人認真讀一讀這篇文章。從此“最可愛的人”便成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代名詞,寫給“最可愛的人”的慰問信、各種禮品,象雪片一樣從祖國的四麵八方飛過鴨綠江,從此馬玉祥成為聞名全國的戰鬥英雄。後來,《誰是最可愛的人》入選了中學課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因為從火海中勇救小孩一事,1952年,朝鮮江原道伊川郡人民委員會特地給他寫了一封感謝信,稱讚他是“立下了輝煌而偉大功勳的國際主義戰士”。現在這封感謝文珍藏在馬玉祥紀念館,發黃的信紙見證著中朝兩國人民深厚友誼。
我以上寫這些文字資料是禎祥鎮馬玉祥紀念館的負責人孫鴻鵬提供的。這個1977年出生的年青人現在已成了抗美援朝戰爭方麵有研究者,對於馬玉祥的曆史研究更上“首席專家”。也許因為當村醫的父親曾給馬玉祥的爺爺和父親都看過病,也許在上中學時多讀過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之後,就深深地愛上了家鄉的英雄。
1997年從哈爾濱衛校畢業後,孫鴻鵬又回到家鄉,在鄉裏計劃生育辦工作。第一次見馬玉祥是在2003年夏天,老英雄回家看望鄉親,鄉領導打發他到瓜地為馬老挑西瓜;後兩次也是作為接待人員見到過回家鄉探親的馬老。而2008年10月27日,馬玉祥紀念館成立開始,孫鴻鵬就成了這個紀念館的館長、撰稿人、解說員、安全員和清掃員。通過他的不懈努力,馬老去世後,他的後人把472件文物捐獻給家鄉的紀念館,經省文博專家鑒定,有8件國家一級文物、4件國家二級文物。
最近,孫鴻鵬又向我提供了他的最新研究發現——發表在1951年10月的《人民日報》上的一篇誌願軍戰士馬玉祥父親馬青林的談話錄《兒子愛國殺敵,我愛國生產》。全文如下:
編者按:朝鮮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裏,曾敘述過一段關於誌願軍戰士馬玉祥的英勇事跡。最近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於毅夫主席曾親赴青岡縣慰問馬玉祥的父親馬青林。下麵是馬青林的一篇談話。
我正在家裏墁倉子,混身淨泥,區長到我家告訴說:“省人民政府於主席來慰問你來了。”這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當時我想:我和參軍的兒子馬玉祥從前都是受苦的人,得虧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才翻了身,過著好日子。於主席就是領導我們翻身的一個領袖呀!我喜歡的了不得,趕緊放下泥板子,擦擦身上的泥點子,去見於主席。
見了麵好像看到親人一樣。他大老遠到我們青岡縣來,也沒好好歇歇,就忙著訪問我們軍屬。這怎不使人感動呢?於主席和我談了好多話,問我生活怎樣,代耕地怎樣,家裏的人們怎樣,今年的莊稼好不好。我告訴他:區上和老鄉們對我們照顧的可好啦。全家十口人,分了九坰半地,二間房,一匹馬,老鄉給代耕五坰地,自己種四坰半,今年是好年頭。自從馬玉祥參軍以後,家裏生活一點也沒困難著。
馬玉祥上些日子給我來了信,他從炮兵連自動要求到步兵連去了,他在信裏說:“離敵人越近,越覺著打得過癮,越覺著打得解恨。”和報上登的一樣。我給他回信說:“你說得對,要不打垮美國鬼子,咱們的日子算過不好啊!不要忘了,你小時候受日本鬼子的欺侮多苦呀!美國鬼子跟日本鬼子一個樣。”
於主席還送給我一些慰問金,叫我買東西。於主席對我們軍屬真關心。我一定保持軍屬的光榮。我知道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我響應了抗美援朝總會的三大號召,捐獻了六百斤糧食和四隻小雞,表表愛國心情。我還要加勁生產,支援抗美援朝鬥爭。兒子愛國殺敵,我愛國生產:這就是我家回答全國人民、回答於主席關心我們的決心。
這篇文章提供的材料讓我感動,一位英雄的父親、一個普通的青岡農民有多麼樸素的愛國之心啊!這就是青岡的千百萬的農民至今還有的情懷。
據孫鴻鵬了解,1953年7月初,朝鮮戰爭結束後馬玉祥隨部隊從丹東回國。所在部隊駐軍吉林通化,馬玉祥時任班長,1954年被提升為排長。1955年調到大連旅順海軍基地雷達探照燈營、任雷達站站長、少尉軍銜。
馬玉祥1958年轉業到內蒙古哲裏木盟通遼市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他一直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1958年,即將轉業的他並沒有回到黑龍江老家,而是響應中央軍委“轉業地方、支援邊疆”的號召,主動要求“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義無返顧地來到了被稱作是“老天無風三尺土,遼河開口沒法堵”的內蒙古哲裏木盟通遼市。因為他知道,當時舉國上下正在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我國老、少、邊、窮地區特別缺幹部。在通遼,馬玉祥先後在民政局、陶瓷社、橡膠廠、建築社、供銷公司等部門工作。在這些單位,無論幹哪項工作,他都是身先士卒。
馬玉祥在當通遼福利化工橡膠廠的廠長時,將隻有一棟廠房、沒有像樣產品的小廠建成了內蒙古東部地區小有名氣的橡膠廠。1961年初春,正值新中國最困難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他領著大家在野草叢生的荒地上蓋廠房、造設備。由於對生產進度和質量不放心,他一個月一個月地睡不上囫圇覺。他在工地上先後暈倒過3次,經常是一邊點滴輸液一邊指揮生產。自然災害期間,他同工人們一起抬磚、挑土、運煤還兼保管員、質量檢查員和打更員,常常扔下年幼的孩子和妻子,吃在廠裏、住在廠裏,由於工作勞累加上營養不良,他又瘦又黃的臉開始浮腫。當工人們得知他全家都在喝菜粥、吃豆腐渣,勸他憑著自己的功勞證到糧食局去多領二兩黃豆,他卻堅決不肯,他認為大家都在艱苦的困難時期,自己不能搞特殊。他說:“同誌們能幹的活,我能幹;大家能吃的苦,我家也能吃。”
上個世紀70年代末,馬玉祥任輕化工局供銷公司黨支部書記。每天除了完成份內工作外,還要掃地、打水、倒垃圾,人們稱他“勤雜工”書記。改革開放後,他提前退休主動讓賢,把位置讓給了一位年輕的同誌。在位時,他不為名,不為利,僅長工資就讓了兩次。多少次人們問他:“你是不是《誰是最可愛的人》那篇文章裏的馬玉祥啊?”他說:“同名同姓的人多了。”有人說:“從你的精神頭看太像了。”他卻說:“我在向英雄學習。”?工作期間身為單位的一把手,馬玉祥一家七口在科爾沁區東郊那間20平米的小房子裏足足住了30年,從未提過住房申請。1980年他調到輕化工局任調研員。1982年他又任輕化工業局供銷公司黨支部書記,在那個工作崗位上他都盡職盡責,嚴格自律。
1984年馬玉祥光榮離休了。就是這樣一位聞名全國的英雄人物,卻過著外人無法想象的艱苦貧困的生活,大家可能不相信,馬玉祥一直到1990年才還清外債。2008年馬玉祥去世後,他的家鄉青岡縣禎祥鎮為他修建紀念館期間,到他家中整理遺物時,沒有發現一件像樣的家具、衣物,連普通的農村家庭現在都不用的破舊沙發、辦公桌椅馬玉祥還在用著。雖然馬玉祥沒有留下過多的物質財富,但他用閃閃的軍功章和一摞摞鮮紅的榮譽證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老兵、一名優秀共產黨人、一名老幹部,始終保持著廉潔自律,兩袖清風的英雄本色。
馬玉祥一生都在唱響著《奉獻之歌》。1984年退休後,開始披露真情。當有人再次問道,你究竟是不是魏巍筆下的馬玉祥時,他坦然承認。他覺得如果再不承認,那就對不起那段曆史和已長眠地下的戰友了。再說,今天拿出軍功章,也再沒有“照顧”、“提拔”一類說道了。最可愛的人馬玉祥在一時間成了全國各大新聞、報紙、電台、電視台報道的對象。離休後,馬玉祥開始義務擔當起教育關心下一代的重任,2004年任科爾沁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最多時擔任10多所學校的課外輔導員,曾先後作過200多場革命傳統教育報告,聽眾達30餘萬人次,足跡遍布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北京等地。被譽為通遼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典範。2002年5月,在馬玉祥倡議下,通遼市科爾沁區中國人民誌願軍老戰士協會成立,馬玉祥任會長,會員達130多人,他組織協會老戰士深入到學校、部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受到社會的歡迎。在馬玉祥的組織下2003年7月,通遼市誌願軍老戰士風采錄——《歲月如歌》一書正式出版,書中記錄了38位誌願軍老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出生入死的難忘歲月,記錄了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無私奉獻和永遠不變的“兵的靈魂”。 2005年,兩部彙集老戰士解放戰爭經曆的回憶錄《烽火年華》、《軍人本色》也出版發行。
馬玉祥在自己並不寬敞的家裏開辦了一個“馬玉祥家庭文化活動圖書室”。這是因為他發現自己所在社區的一些孩子經常鑽進遊戲廳玩遊戲,於是他就決定成立一個培養孩子們身心健康的地方。很多孩子來這裏看書,很多老年人也來和小朋友們一起讀書,這裏成了少年兒童和“老小孩們”的精神樂園。在農村,他還資助了一些兒童。
有一年,馬玉祥從當地報紙上得知,在西遼河糧庫有一位女職工在醫院生孩子時大出血,生下三胞胎男孩後便撒手而去,三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讓馬玉祥牽掛。馬玉祥雖然不富裕,但他還是發動當地四個誌願軍老兵湊了幾百元,拿著現金、米、麵、肉、水果,找到這三個孩子家,幫幫這不幸的一家。誌願軍老兵王合抗美援朝時被炸傷,一家三代有殘疾,他又常年離不開藥,欠下很多外債。他隻有兒媳婦蘇秀芝識字,聽說區裏有個誌願兵協會,一連給馬玉祥寫了幾封信。得知消息後馬玉祥找區委書記反映後,約老幹部局一名同誌和誌願軍協會王鈴等三人,湊了50多件舊衣服去他家。當場,馬玉祥和老幹部局、大林鎮政府各給他家留下200元。後來,蘇秀芝代表全家寫來一封詩一樣的信,特意感謝馬玉祥幫她不會說話的女兒上了市聾啞學校。
馬玉祥離休後,自任樓長,買來鐵鍁和掃把,每天義務清掃樓道垃圾,這一幹就是6年。2004年10月,中央組織部授予他全國老幹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05年,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央文明辦授予他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7年,獲“首屆感動內蒙古人物獎” (一號獲獎人物)。
後來有人問馬玉祥:“戰士暮年哪來這麼大勁頭?”,馬玉祥回答說:“我們幹革命一輩子,就是為人民服務,口頭說不行,要幹具體事兒。無非給下一代留下物資和精神兩樣東西,可是物資易逝,精神永存,後代可以發揚。我們這些老黨員、老戰士,不僅是留點清廉或美譽益世人、勵來者,更大責任是要把社會主義大旗一代一代傳下去,要下一代把紅旗扛到底”。馬玉祥激動地說這番話時,讓人感到他全身湧動著為人民服務的熱血。真是“高粱老了色更濃”,難怪作家魏巍得知他的事跡後,再次為他親筆題詞“天地有正氣,江山不夕陽”,“你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2008年4月11日上午9時12分,馬玉祥因病醫治無效,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病逝,享年78歲。
馬玉祥是我們這塊黑土地走出的英雄,他用平凡的一生向世人展示了一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愛國主義戰士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他說過:“我是一個兵,我當兵的時候是個兵,轉業到地方我還是一個兵,現在我老了離開工作崗位我還願當個老兵,兵是幹什麼的?兵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我願永遠做最可愛的人、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人物之二:革命商人李瑞景
在青岡縣誌中我發現了李瑞景的名字,而且知道了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李大釗的同族兄長。他本是河北人士,又怎麼來的青岡的?對此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可惜找到不多的材料,但我還是對這位青岡的先人肅然起敬。在我這本書中,應該對他有所記述,讓青岡的後人知道,這片土地上還有這樣一位傾心革命的商人做出特殊的貢獻。
在孫富山和許順林主編的《青岡英傑》中對李瑞景先生有這樣的評價:他是一個普通的商人,也是一個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和強烈民族精神的進步人士。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家給予了積極支持和幫助,掩護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李大釗躲避反動軍閥的通緝,安全地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國際代表大會。他為青岡人民反對侵略、抗擊日寇作出過重要貢獻,在青岡保衛戰中,他帶頭並組織各大商戶出資支持抗日義勇軍。解放戰爭期間,他為東北民主聯軍籌糧捐款,以此支持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建國後,在抗美援朝、保衛國家中,他再捐巨款,並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李瑞景,原名李祥年,字瑞景。1882年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幼年家境貧寒,後來到東北經商。在日軍侵入東北之前,李瑞景在哈爾濱市合股經營字號叫宏昌遠的牛店。由於受外來資本的排斥和欺壓,店鋪經營日漸蕭條。1926年,全家由哈爾濱遷居青岡,合股經營字號叫瑞興泉的燒鍋、糧棧、雜貨鋪。日軍侵占東北,宏昌遠牛店倒閉,瑞興泉的鋪麵也漸蕭條。
李瑞景與李大釗是他的同族兄長,兩人感情較深,分居異地後,還保持聯係。在李大釗革命思想影響下,李瑞景對革命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1913年冬,24歲的李大釗東度日本留學,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係,有機會讀到日本早期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辛德水先生在1904年創辦的《平民新聞》上刊登的《共產黨宣言》日譯文,李大釗開始研究馬克思的著作,從此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李大釗能順利完成學業、深透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族兄李瑞景的出資支持和讚助是分不開的。
1916年,李大釗從日本回國後,在國內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並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1924年6月,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首席代表,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蘇聯參加世界5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為躲避反動軍警的追捕,李大釗讓幾位代表扮成商人,從北京分別乘火車到哈爾濱的李瑞景住處。在李瑞景的精心安排下,他們又從哈爾濱秘密到達滿洲裏,然後雇用一輛小馬車,趁深夜出國進入蘇聯。代表團成員回國途經哈爾濱時,李瑞景為了李大釗的安全,曾兩次把他們安排在同鄉王雲田在哈爾濱太古街開辦的“宏昌茂”商號,並以經商談生意作掩護,安排他們吃住行,避開了敵人的注意,保證了李大釗的安全。李大釗回國時,共產國際負責人斯大林為了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友誼,贈送給他一對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工藝品——紫檀木製作的帶托盤的一對巧奪開工的茄子作為紀念。李大釗把這十分珍貴又有政治意義的禮物贈給他的族兄李瑞景,既體現了兄弟間的情意,也是對李瑞景支持幫助他革命工作的讚賞和感謝。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在北京被奉係反動軍閥張作霖殺害,時年38歲。李瑞景化悲痛為力量,決心為人民革命多做些事情,並照顧好李大釗的遺屬,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弟弟。李大釗被害後,其家人生活和子女學習費用均由李瑞景給予資助。李大釗的長子,經伯父李瑞景的引導、資助,繼承了父親的遺誌,走上了革命道路,並成為黨的高級幹部,建國後曾任安徽省省委書記。
李瑞景不僅對自己的族親關照資助,而且對窮苦百姓也給予熱情幫助。隻要鄰居、朋友有誰有困難,他們都大力幫助。李清海和李清江兄弟與李瑞景是鄰居,家裏十分清貧,李瑞景時常給他家送些柴米和衣物,小哥倆及父母感動得直流眼淚。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很快占領了哈爾濱,並兵分幾路大舉北犯,日寇為恫嚇青岡人民,在青岡上空投彈轟炸,當時炸死三人、炸傷三人。死者是60多歲的李勝和老伴及兒媳。當時,他們正在做家務活,突然一顆炸彈落在屋頂,一聲巨響,草房飛上了天,三人刹時都倒在血泊中。李瑞景來到受難的李家,見此慘狀,怒不可遏:“小日本鬼子,這筆血債遲早要你們償還!”當即,李瑞景出錢買了三口棺材,幫助李家辦理了喪事。事後,李瑞景把李家遺孤接到家裏吃住,還看望和資助了另三個受傷的鄉親。
李瑞景對日本侵略東北更是義憤填膺帶頭支持縣長杜含英、公安局長王憲安提出的“決不當漢奸,不做亡國奴”的護縣主張。在李瑞景的愛國行動影響下,許多群眾紛紛捐款捐物,青岡人民抗日情緒非常高漲,由警察、自衛隊和群眾組成的抗日武裝打退日寇瘋狂的武力攻城。李瑞景在國難之即,以一顆赤子愛國之心,以商人特有的方式傾其錢財支持抗日,實現了他匹夫有責的守土誌願。
李瑞景支持革命的事情不勝枚舉。李瑞景三弟的兒子李海濤,建國初期任水電部副部長,從小受李大釗革命思想影響走上了革命道路。1943年,一位叫石鐵生的到東北開展革命工作,活動經費不足,當時正在北大讀書的李海濤便介紹石鐵生找李瑞景,他找到李先生後立刻得到資助,順利地開展了工作。
李瑞景不僅出錢資助革命,而且還掩護救治抗聯幹部。1944年秋季的一天,李瑞景家來了幾個不同尋常的人,個個都有槍傷。他們剛在對日作戰中受了傷,得知李先生是支持抗戰的商人,就跑到他家請求幫助。李瑞景馬上把這幾位抗戰勇士隱避起來並給他們治療傷病。這其中老戰士閻振剛身上還係著朱德獎勵給他的皮帶。他們痊愈後,重返戰場,但李先生的不顧個人安危而支持抗日的事跡,讓他們終身難忘。
1945年東北光複後,李瑞景積極擁護共產黨員的各項主張,響應人民政府的號召,為支援解放戰爭做出貢獻。1950年,為支持抗美援朝,李瑞景捐獻了6億元(舊人民幣),並動員自己的女婿捐獻了100萬(舊人民幣)。1952年,李瑞景支持國家發放的建設公債,他一次就買了2000元(人民幣),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家建設。
1952年3月,李大釗的長子李葆華帶著全家千裏迢迢來青岡看望伯父李瑞景,這時大家才知道,李瑞景和李大釗的關係。
1954年6月李瑞景被選為青岡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政協副主席,還被選為黑龍江省第一屆政協委員會委員。
1954年8月,李瑞景到齊齊哈爾市參加黑龍江省政協一屆二次委員會議,因患腦溢血故於會議期間,終年72歲。李先生的遺體被安葬在齊齊哈爾龍沙公園。
曆史不會忘記愛國商人李瑞景,在革命最艱苦的年代,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不顧個人身家性命的安危,全力支持革命先驅傳播真理,全力支持反侵略戰爭,不惜私家財產。新中國成立之即,他又為保家衛國捐錢捐物,愛國愛鄉,情暖北國,流芳百世。國強民富,才有個人事業產業的發展,“愛國第一”應該是青岡商人、企業家應有的情懷。
人物之三:葉落歸根沈忠陽
從青岡出發,不足半小時的路程,就走進蘆河鎮保家村那個農家小院,綠蘺為牆,磚砌小道,道旁的柵欄裏已栽下了菜秧,嫩綠得讓人欣喜。通過甬道走上台階,是一棟灰色的房舍,如鄰家農民的房子,沒有什麼區別,進屋是廳,兩邊各有一間住屋,後麵是衛生所和廚房。
沈忠陽老人滿麵春風地走出屋迎接我和縣文聯主席馬振亞。他身板硬朗,童顏鶴發,額頭寬闊,聲音宏亮,一點也看不出86歲老人的樣子。
沈老指著門前的那一堆糞肥說:“早上我已挑了十擔糞了。聽說你們要來,我特意換了一身幹淨衣服!”
沈老讓我進屋,他切開個西瓜,我們邊吃邊談。馬主席到院子裏幫沈老挑糞去了。他是這裏的常客,因為沈老的小院,還是他們作家的生活基地呢!縣裏的作家常在小院歡聚,聽沈老說古論今,都是傳統教育。
沈老從小在家鄉參軍,功成名就,職位很高,不在京城頤養天年,怎麼離休後又回到家鄉的這個小屯種園子?
說來話長。沈老歎了口氣說,其實,我的老家在河北,因為地少人多,生存非常艱難。因為我的伯父曾經在青岡的興華鎮開過小布店,知道這裏地多人少。1929年春天,父母領著三個女兒向東北逃荒,父親挑著生病的二姐,大姐背著三姐,媽媽步履蹣跚地跟在後麵。當時她的肚子裏正懷著我。一路上吃盡了苦頭,後來就在這個屯租了間破房子就落了腳。這一年的9月15日,我就在這裏出生。全家靠租五畝地種菜為生,父親農閑時當挑擔的貸郎,跑遍附近的村屯,賣針頭線腦,掙點小錢,貼補家用。秋收時母親領著姐姐們到地裏撿莊稼,我8歲時就當了豬倌,整天趕著豬在野地裏找食吃。
沈老說,父母逼著我去讀書,蘆河的小學校長特別好,同意我半天上學,半天回家幹活。我每天從學校回來的路上,還要撿柴火,一直上到高小畢業,連書包都沒有。就在我小學畢業的前一年,家裏發生了不幸,農曆八月十二到二十的九天之內,我的父親、母親和我的一個弟弟都死了,至今也不知道他們得了什麼病。後來我就領著弟弟和妹妹到出嫁的姐姐家生活,姐姐二十歲也去世了,是姐夫把我們拉扯大的。
沈忠陽老人的命運終於發生了轉機。那是1946年春天,他們屯子來了一隊騎兵,帶隊的連長,叫孫衡武,大個子,30多歲,是關內來的老八路。因為他是河北河間縣人,和沈忠陽是老鄉,他們就無話不說。
小忠陽就試探著問孫連長:“我能當兵嗎?”
看著這個雖然身體單薄、但態度堅決的16歲的孩子,他說:“好,我領你到縣裏去找邵政委問一問。”
幾天後,武連長領他到了十多裏外的縣城,見到了邵良政委,當時他也是青岡縣委書記。
沈老回憶,當時邵政委很和藹,問我家裏還有什麼人,怕不怕辛苦勞累,怕不怕傷亡。我一一回答後,他沉思了一會說:
“現在條件很差,鬥爭激烈,你年齡還小,身體比較單薄,回家等一段時間再說吧!”
我反複地說:“什麼苦,什麼累,我都不在乎。打仗死傷都不怕,我現在就想參加八路軍共產黨!”
在我堅決的要求下,他終於答應了。
他說:“那好,那就到公安局郭局長那裏報到吧!”
這樣,16歲的沈忠陽就在縣公安隊領導和縣武裝大隊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當時,他們擔負的任務就是打土匪、抓土匪;保衛工作隊下鄉開展減租、減息和土改工作;押運支前的糧食和物資。當地土匪相當猖獗,許多戰友在與土匪的戰鬥中犧牲,他也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1947年解放軍開始向南反攻,展開了曆史上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役。青岡縣組織了200多人的擔架隊支援前線,縣大隊副隊長侯興國是這支隊伍的領隊,沈忠陽作為他的通信員,也跟著衝進了槍林彈雨。他們不僅及時搶救我們的傷員,還抓住了國民黨88師的散兵,繳下了他們的槍支。沈忠陽還親手抓到一個俘虜。
1947年8月,沈忠陽被調入第四野戰軍,就要南下,追擊國民黨的敗軍,他回到姐夫家告別。沈老回憶說,臨走時弟弟沈忠義跑到村口等我,當我騎馬走過時,他突然站出來,眼淚汪汪,見到他我下了馬,此時我眼睛也濕潤了。要知道兄弟離別之情何等辛酸!於是,我將身上僅有的一點錢,全部給了他,握一握手,含淚上馬飛馳而去了。
說到這裏,不知經曆了多少生死考驗的沈忠陽老人又一次淚水盈眶。
告別了親人,沈忠陽先後跟隨部隊在齊齊哈爾集結,然後向南,一直打到廣西。他也從普通戰士,成長為兵站的文書、幹事和四野的營職幹部,並八次立戰功。從此他放下槍杆子從事經濟工作,成為廣西政府經濟委員會主任的秘書,他又通過自己的刻苦自覺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工業經濟專業。完成了北京四年的學業後,他在河北的企業和北京國家機關都工作過,成了船舶、電子和交通領域的高級管理幹部。1989年他從中國船舶總公司工業普查辦公室主任的崗位上離休。
無論在崗時和離休後,他多次回到家鄉青岡,探望親人,更希望為家鄉經濟的發展做些貢獻。招商引資、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他做了許多實際工作。他也通過自己在北京的渠道,積極反映貧困農村的現實問題,為國家製定扶持政策提供根據。他熟悉縣裏的許多領導,經常關心著縣經濟的發展和鄉親們的生活。
這一份深深的牽掛,讓他放棄了在社會組織擔任的職務,也放棄了自己辦企業的機會,他毅然從北京回到了家鄉,回到生養過他的這一片黑土地。
2009年那個陽光燦爛的春日,在沈忠陽八十歲的那一年,當他走進蘆河鎮保家村的鄉路時,他腳步特別的輕鬆,他覺得家鄉的土地比城市的大馬路更鬆軟,更芬芳,更適合他晚年淡泊的生活。他自己花錢、鄉親們幫忙,蓋起了這棟他特別喜歡的農家房。還沒等房子蓋好,鄉親們幫他把房前屋後的地都開了起來,種上樹栽上了花,灑下了玉米豆角的種子,栽上了茄子、辣椒、西紅柿的秧苗。離休老幹部沈忠陽開始了“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生活。老伴不放心,來村裏看他,他把她勸回去,讓她在醫院安心養病。兒女不放心,催他快回來,他說你們有你們的活法,我有我的生活,咱們誰也別幹涉誰。這樣沈忠陽實實在在重歸故裏了。
和村裏的老農一樣,天剛蒙蒙亮,沈老就起床了。手扶鋤把,躬耕壟上,或鋤草或間苗或摘果,其樂融融。他的原則是累了就休息,熱了就進屋。但每日的勞動都有六到八小時,這對一個八旬老人,強度不小啊!可沈老說,積極的快樂的勞動是最好的休息。我患血壓高,醫生勸我“管住嘴,放開腿”,回村這五年,我的老病卻好了,適當的勞動和好的心態,是最好的藥!
如果你以為革命老人沈忠陽回鄉就是來過“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的,那就錯了。
村裏的人告訴我,沈老是村裏最盡職的共產黨。沒有一天不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他最關心國家大事,最熟悉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他最了解致富信息。他是黨的政策的宣傳員,經常給村裏的幹部和黨員上課。他對村裏的黨員們說:“現在發揮黨員的作用,不是讓你們上前線,衝鋒打仗,而是要帶領鄉親致富,過好日子!”他向黨員普及黨的知識,講解黨中央建設小康社會的方針、政策、目標,向大家宣傳黨的惠民政策,教育每個黨員都要“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一輩子為人民服務。
回到家鄉後,沈老尋找當年和自己在一個屯子生活的鄉親,走了附近的好幾個村子,可和他同輩的一個也沒找到,他們都死在了苦難的年代。可現在村裏的人早就把過去的曆史忘記了。他找來村幹部和他們商量,要編一本村史。這樣他和一位退休的村學校校長趙永軍一起動手,費了大量心血,編成了一本《保家村村史》,發給村民們,並親自講給村裏的青年人聽。
老沈說,我對現在的農村青年很擔憂,他們不知道前輩的苦日子,不會幹農活,經常到城裏打工,向往時尚生活,又缺少正規的教育,沒有正確的世界觀。有時從手機上看到或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就罵共產黨、罵政府。我說:“你們這幫小崽子,沒有共產黨,你們的父母早就餓死了,也就沒有你們!現在你們過上了好日子,不知道感恩,還罵人,真不是好東西!”
沈老一想光罵還不行,關鍵要抓好對下一代的教育。他對我說,毛主席早就說過,嚴重的問題是教育。現在更迫切是對農村年青人的教育,但目前重視不夠,方法欠缺。這幫孩子是流動的,你找不著看不住,在城裏好的東西學到了,壞的東西也學到了,但分辨不清。對此,他很憂慮。為此,沈老經常對鄉親們講,告訴他們,“盡管家產千貫,兒不成才也是完”的道理,讓鄉親們知道,教育好孩子,比給他們留下錢財更重要。沈老說,我抓不著大孩子,就教育小孩子吧!他經常到蘆河小學給孩子辦講座,還自費買了《新三字經》發給每個孩子,讓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養成好的習慣,長大當國家的棟梁。
沈老的教育工作很實,他還和孩子和家長共同簽訂了《共同教育孩子學習協議書》,互相監督保證落實。我還看到了沈老為孩子寫下的歌謠:
孩子你要聽仔細,老人良言定牢記。
苦口婆心為了誰,不能不往心裏去。
知識要日積月累,別想著急功近利。
遊玩運動都需要,方式時間要控製。
隻能是勤懇好學,才會有良好成績。
汗水澆灌成功路,千真萬確是真理。
世間萬物很複雜,切勿狂妄自得意。
多麼樸實真誠的勸學篇,村裏的好多孩子都能背誦下來。
我到保家村的那天,沈老正為孩子們準備“六一”禮物。他說,我不能隻給他們講革命道理,還要給他們傳授科學知識。他讓兒子給孩子們買了一架自動操縱的小飛機,沈老要送給學校當教具。沈老說,我要讓孩子們向往藍天,為他們插上科學的翅膀!
沈老想得很遠,為了家鄉的孩子,他舍得自己的一切。
縣文聯馬振亞主席幫助沈老的小園子挑完糞,也參加了我們的談話。他拿出新出版的《通肯文苑》給沈老看,那上又有沈老的新作發表了。回到家鄉,看到那片黑土地,沈老文思如潮湧,多少往事湧上心頭,多少感慨不吐不快。這樣一來,已進耄耋之年沈忠陽成了勤奮的作家,《通肯文苑》、《靖城周報》、《政協文史》、《老幹部工作》上經常有他的文章登載。特別他對青岡縣光複前後曆史的切身回憶,充實了這一段縣史的空缺。在我回哈爾濱寫這篇文章時,沈老又打來電話說,他又寫了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青岡農村苦難生活的材料,可能對我有用。
我成了沈老的客人,在我前後園子參觀時,沈老拿著相機,像記者一樣,跑前跑後地給我照相。我很不安,一再提醒他注意安全。沈老笑嗬嗬地說,我可是保家村首席攝影記者呀!他說的可不是笑話,沈老在村民眼裏,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攝影師。他手中有一部兒子送給他的數碼相機,村委會、村小學大大小小的集體活動他都不請自到地幫忙拍照;村民結婚慶典、家庭合影、生日紀念、小孩兒過百歲都能看著他忙碌穿梭的身影。如今,沈老已經成了村裏“移動的照相館”,而且把洗好的照片送到村民家裏,分文不取。
我們相聚甚歡,這時青岡縣已故副縣長袁清的兒子一家前來看望父親的老朋友沈伯伯。袁清在任時主管過工業,沒少得到沈忠陽的幫助。沈老回家鄉定居後,袁清的兒子常來探望。因為來的客人太多,沈老安排大家到蘆河鎮的一家飯店聚餐,我和馬主席也欣然前往。
語聲、笑聲、歌聲,聲聲動人心。
鄉情、親情、友情,情情滿蘆河。
人物之四:美麗鄉村帶頭人盧洪國
小城青岡之美在靖河兩岸,楊柳依依、草坪茵茵、花木扶疏。而掩映在綠樹鮮花之中的樓群如海市蜃樓一般。
不過,我更喜歡走出城區所看見的廣闊田野和坐落於黑土地中的那一個個美麗鄉村。大多數的鄉親們都生活在其中,也許他們的狀況最能反映這個農業縣的變化。
走出青岡縣城西北行,大青楊如衛士般整齊地列隊路旁,越野車如海上航行一樣飛馳路上,我很奇怪,這貧困縣的鄉間路怎麼比哈爾濱郊區的路還好。這大概因為越窮的地方,更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透過護路樹林,我看到那大片田野裏,已經長出綠苗的玉米地延伸到天際線;間或也看到那銀光閃爍的塑料大棚,裏麵已經成熟的黃瓜、西紅柿和豆角幾乎要撐破大棚而出了。農民的地種得精細,一春看老秋,希望就在田壟之上。
過建設鄉,奔中和鎮,我們要拜訪的對象是四排六村的黨總支支部書記盧洪國。這一帶都是清朝鹹豐年間政府放荒時,逃荒到此地山東、河北、遼寧等地的農民開荒的地方,同排幾村都是當年命名的開荒村,用數字命名很簡單,因為這一眼望不到的荒原實在找不出可以命名的參照物。
出發前,我看了盧洪國的材料——
盧洪國,男,漢族,中和鎮四排六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鄉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第十五屆、第十六屆人大代表,縣第十五屆、十六屆黨代表,市第三屆人大代表。多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村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大力發展經濟,大力發展民生,積極為民辦好事實事,切實維護農村穩定,使四排六村從一個落後村、困難村發展成為富裕、平安、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由於盧洪國同誌成績突出,2005年被市委評為優秀村級黨組織書記、2005、2006年連續兩年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獲得縣第六屆十佳公仆、縣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08年被綏化市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2012年被評為省、市、縣勞動模範。今年的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盧洪國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並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這是青岡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人。
一過中和鎮,在向禎祥鎮方向的左側的路旁,我便看見樹叢中的如工廠車間的房舍,那樹叢中竟有一簇簇紫色的丁香花,真沒想到被稱為哈爾濱市花的丁香也這樣茂盛地開在鄉村。再往前走又看到一座大型的磚廠,還望見了路右側遠處那一個連一個被丁香花簇擁著的村莊。
越看越興奮,沒想到我們走過了頭。幹等不來,盧洪國著急了,按著他手機的指引,閆文學副部長開著車找到了盧書記的官邸——“宏瑞萬壽菊公司”總經理辦公室。
這綠樹環抱的企業是生產萬壽菊顆粒粕的,它是藥品、食品和化妝品的填加劑,國際市場上價位曾經很高,四排六村的農民種了3000畝的萬壽菊。過去生產的萬壽菊都賣給外地的企業,現在盧洪國自己建了廠,直接銷售半成品,當然農民的收入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