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之八:大愛村醫常德義
對鄉醫我一直懷有相當的敬意,他們一輩子生活在僻遠的鄉村,與老百姓血脈相連,以自己在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高超醫術,更以菩薩一樣的大愛之心,為鄉親們診病,不顧勞苦,不為錢財,隻為鄉親的安康。我尊他們為“蒼生大醫”。
何謂“蒼生大醫”?我國隋唐代的偉大醫學家孫思邈在他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淒愴,匆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這次在青岡縣采訪,我又發現一位可稱為“蒼生大醫”的人,感謝縣委宣傳部殷曉光為他寫此如下感人的文章——
一位年逾花甲的殘疾村醫,一份四十餘載的默默堅守,他把人生最美的年華獻給了自己的家鄉,用高超的醫術為村民的生命續航,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的仁心大愛。他,就是青岡縣連豐鄉三排四村的殘疾村醫——常德義。
2014年2月28日,當記者驅車幾十公裏來到連豐鄉三排四村的時候,63歲的常德義正在村民孫雪峰家。初見常德義,你很難把“醫生”這個詞和他聯係到一起,裝束很樸素的他,由於腿部殘疾半弓著腰,身高甚至還不到1.4米,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村民。但是,看到他熟練的業務操作流程後,我對他的敬意油然而生。“常大夫這人特別好,不管我們村裏誰有病,隻要吱一聲,他立馬過來。這些年,無論寒暑、早晚,他一直這樣堅持為大家診治,對待病人的態度還非常好,我們都很感激他。”孫雪峰的母親這樣說道。
我們的采訪不時被村民打來的求診電話所打斷,在跟隨常大夫去患者家的路上,隻要碰到這裏的村民,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為他叫好的。為啥?村民們最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常德義的過人之處:“身體殘疾卻能堅持多年無怨無悔地為百姓診治,他行醫的艱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交談中,我們得知,常德義的殘疾並不是先天的。而是在7歲時,由於摔傷沒有及時得到救治形成了脫臼,並落下了終身腿部殘疾。高中畢業後,學習成績優秀的常德義,由於殘疾沒有繼續讀書。但是,天生就好強的他,沒有選擇務農,而是選擇了和村裏的一位老中醫學醫。
“我的身體有殘疾,但我希望能用我的醫術,讓其他人免遭病痛折磨 。”常德義說。可是沒過兩年,老中醫去世了,常德義便通過老中醫留下的醫書開始自學、自悟。但他並沒有滿足當時所學的醫術,又開始自己買書進行西醫理論研究,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新路子。22歲那年,常德義開始當起了“赤腳醫生”。 從此,三排四村經常能看到一個殘疾村醫的身影。後來,他又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永不言棄的堅定信念,自強不息,發奮學醫,終於取得了行醫資格證,正式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由於常德義熱心周到的診治、由於他高尚的醫德醫風、更由於他低廉的收費價格,常德義在村裏越來越有名氣,來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性格開朗、為人豪爽的常德義,與男女老少關係處得都十分融洽。無論寒冬酷暑,無論起早貪晚,隻要有病人求助,他撂下飯碗背起藥箱就往病人家裏趕。但是,身體殘疾的他走路很不方便,為了能盡快趕到患者家中為其診治,常德義學起了騎自行車。正常人學自行車都要練習幾天的時間,他學騎自行車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在經過多次摔倒、摔傷之後,常德義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有了自行車是方便了很多,但是,接下來的艱辛隻有常德義自己知道。夏天還好說,雨天泥濘的時候就推著車走,可是到了冬天,雪天路滑,常德義在出診的路上摔倒那是不計其數。
有一年冬天,正下著大雪,發著高燒的常德義服過藥剛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從睡夢中喚醒,來的是一位病人家屬,在說明了病人的情況後,他馬上趕回家裏照顧病人,卻忘了常德義的腿腳不方便。常德義立即穿好衣服,背著藥箱騎上自行車往病人家裏趕,由於著急加之雪大路滑,常德義摔倒在了路邊的溝裏,渾身疼得半天都起不來,到達患者家裏的時候,他手都凍得不好使了,患者家人握著常德義的手感動得熱淚盈眶。像這種緊急夜診,常德義記不清有多少次了。村民們親切地稱他為“炕頭上的貼心醫生”。就是這樣的堅持,多年來,他一瘸一拐的身影,在三排四村留下了一串串艱難的腳印。他的自行車騎壞了好幾台,後學的摩托車也報廢了三輛。
“我自己苦點累點不算什麼,隻要能及時為大家診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常德義是這麼說的,更是這樣堅持做的。如果1元錢的藥可以解決問題,他絕不開2元、5元的,用最少的錢治療好疾病是他多年的行醫原則。他從來沒有因為村民家裏貧困不能及時給診治費而拒絕救治。他說自己以前有個賬本,但是,後來也不記了,就靠村民們的自覺性,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給,他從不催要。
村民聶廣發夫婦,在這方麵是最有力的見證。聶廣發的妻子宋國玲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就是:“沒有常大夫,我早就死了。”原來,15年前,她得了嚴重的腎炎,在大慶中醫院住了29天院,沒見好轉,無力支付診治費用的她回到家後沒幾天,病情就又加重了,腿和肚子都腫的不像樣子,眼睛也隻能睜開一條縫,幾天不排尿。聶廣發得知常德義擅長治療腎病,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了他。“常大夫,我現在是真沒錢了,但是以後我會慢慢還給您,求求您給我老婆看看吧!”看著聶廣發一臉愁容,常德義急忙說:“都什麼時候了,啥錢不錢的,以後再說,現在最要緊的是給她看病。”經過常德義中西醫結合治療,兩個月後,宋國玲的病情明顯好轉,並最終治愈,到現在一次都沒犯過。“我這身體也不好,風濕嚴重,還有心髒病,這些年常大夫沒少關照我們夫妻,到現在我們還欠著他5000多元的醫藥費呢,但是常大夫從來不提錢的事兒,而且隻要給他打個電話,立馬就來。”聶廣發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不論多忙,常德義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充電”,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做到理論、業務相結合。圍繞農村的醫療特點,重點學習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要領,總結出既能為村民省錢,療效又好的治療方法。常德義擅長婦科、兒科和腎病的治療,許多外地人都慕名而來,經他診治好的病人很多,本村的人更是對他的高超醫術叫絕,他們都說,不管大病小病,隻要常大夫在,我們心裏就有底了。
就這樣,常德義每天都得上門就診十戶八戶,忙的時候要走近二十戶。村民們對他更是熱情周到,知道他不能按時吃飯,隻要遇到飯時,他們都會主動留他在家裏吃飯。村民們說:“我們村的人真是離不開常大夫了,他不但為我們減去了病痛,還給我們送來了親人般的溫暖,更重要的是,他頑強的意誌,樂觀的心態,是我們永遠值得學習的。”
常德義說,由於自己這些年實在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子女,家裏的勞作和教育子女平時都是妻子的事兒,心裏一直覺得很虧欠,但一想到每天能為鄉親們解除病痛,自己還是感到非常欣慰。將患者當作親人一樣看待,才能全心全意為老百姓看病,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不辜負那麼多關心關注他的人,他會一直堅持下去,在三排四村這個舞台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身殘誌堅的常德義是一隻折翼的“白衣天使”,他用樸實的信念、高超的醫術守護著村民們,為他們撐起了一片健康的藍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的仁心大愛。
我想,我們的社會多麼需要常大夫這樣有高尚醫德的好醫生啊!現在醫患關係緊張,甚至尖銳到行凶殺人的地步了,盡管原因繁雜,但我們的醫生都能像常德義這樣盡職盡責,處處為患者著想,精心為患者服務,矛盾肯定會減少。
現在隨著“新農合”農村醫療改革的推進,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正在解決。一切改革關鍵在人。農村醫改的關鍵在於有醫德好、醫術高的醫生。
我們呼喚著更多的鄉村醫生,都能走常德義之路!
人物之九:護老天使孔得霞
沒有想到青岡作為貧困縣的養老事業和產業這樣發達,誰看了禎祥鎮的醫養結合的養老院都讚不絕口,連省委書記都說退休後能享受這樣的養老條件就滿足了。現在縣裏投資的大型養老園正在建設中。
在青岡,還有這樣一家規模不大的民辦老年公寓,它集居家養老、精神陪護、臨終關懷、善後服務為一體,是一家專收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的民辦公寓。在這裏,老人們可以24小時享受熱情周到的服務,親情般的關懷、家人般的體貼。
這,就是青岡縣頤天老年公寓。
它的主人叫孔得霞,一個身殘誌堅的女人,她以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為宗旨,真情服務於每一位來到這裏的老人,用八年時間的堅守,托起了青岡養老事業的一方天空。
那天,我在參觀完靖城街道活動中心後,又參觀了東城街道活動中心,然後東城辦事處領導陪我參觀了這家頤天老年公寓,才知道了孔得霞“護老天使”的故事——
時間回溯到2006年早春,春節的年味尚未散去,在青岡縣城南部的柞崗鄉黎明村,一位中年婦女取得了丈夫的理解和親友的支持,決定將自家的承包地出租,全家搬到縣城照顧即將升入高中的兒子,並籌集資金開辦老年公寓。這源於8月份,兒子將到縣城讀高中,對於母親孔得霞來說,尤其感到不放心,丈夫李鬆也深深理解自己的妻子,他知道這種母親對兒子的牽掛更源於妻子曾經有過的經曆,而那一次也成為了孔得霞一生都永遠揮之不去的痛。
事情還要從孔得霞讀高中時說起。由於家住在柞崗,離縣城不到十裏遠,在青岡一中讀書的孔得霞便在學校放假之餘,經常步行回家幫父母幹農活,但這也並未影響她的學業,高一、高二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始終處於前二十名。可一次“愛的奉獻”卻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1987年5月份的一個周日下午,走在從家裏通往學校的路上,孔得霞因在期中考試獲得了第十五名的好成績而顯得格外興奮,這預示著未來高校的大門已經向自己敞開,想到即將走出封閉的農村,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走起路來都覺得格外的輕鬆,不知不覺間與走在左前方的一位老人盡在咫尺。就在這時,身後傳來了路人的喊聲“快躲開”。此刻,一輛失控的三輪車正往前衝來。孔得霞迅速地退向路邊,可與自己僅一步之遙的那位老人似乎毫無反應,沒來得及多想,孔得霞迅速向左前方跨上一步,把老人拉向路邊,而自己卻被後麵衝來的三輪車撞到在地,一陣陣鑽心的疼痛使她感到自己傷的不輕。駕車人問她怎麼樣?她說沒咋的,你走吧!她在醫院住了一個多月後,回到學校的孔得霞學習成績也受到了極大影響。那時,還是孩子的她,從父母口中得知,自己救護的那位老人,是縣城民辦養老院的一個院民。後來,傷愈後的孔得霞還特意去看了這位老人,親身體會到了老人們在養老院的真實生活,雖然那時沒有太多的體會,但卻也在孔得霞的心中留下了一段難忘的記憶。
孔得霞受傷住院期間不僅學習受到影響,報考誌願也出現了嚴重失誤,這讓她與自己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整個暑假,情緒低落的孔得霞下定決心,要繼續發奮努力,來年一定要園自己的大學夢。可在一次不經意間聽到了父母的對話而改變了她全部的想法。由於家庭條件限製,開學也要升入高中的弟弟和複習重讀的自己成為了父母的“兩難選擇”,而這也是父母難以對兒女啟齒的難題。得知了父母的想法和難處後,懂事的孔得霞向父母撒下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個美麗謊言:由於受傷後,智力受到影響,記憶力減退,加之自己雙腿畸形,走路不便,不想重讀了,這樣,在弟弟考上大學後,自己也可以在父母跟前盡孝。那一刻,父母真的感覺到自己的女兒長大了,當然,他們更理解女兒的良苦用心,也就沒多說什麼。
日子在悄然地過去,四年後,孔得霞也有了自己的兒子。
幸福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轉眼間,李鬆和孔得霞夫婦的兒子也要上高中了,這不免使孔得霞想到了自己的經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絕不能在兒子身上重演,她一遍遍地告訴著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到縣城陪護兒子念完高中,直到送兒子進入理想的大學。就這樣,經過與丈夫的多次考察,也源於自己救護那位萍水相逢老人的經曆,最終夫妻二人決定,到縣城開辦老年公寓,既能照顧兒子的生活,也能維持家庭的開支,還可以實現長久以來的創業夢想,真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半年後,青岡縣頤天老年公寓順利開業了。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盡管對養老市場做過考察,也曾經設想過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但老年公寓成立之初,一個現實的問題還是擺在了孔得霞的麵前,那就是23張床位,入住率僅有30%,按照每張床位每月收取350元計算,月毛收入為2000多元,除了交房屋租金、水電費所剩無幾,也就意味著夫婦二人連工錢都沒有掙到,更別說養家糊口了。
經過商量,丈夫決定出去打工,貼補家用,老年公寓則由孔得霞自己經管。這對於一個不到四十歲且身體殘疾的女人來說,困難可想而知。但孔得霞沒有被困難嚇倒,通過調查,她感到之所以來這裏的老人少,主要還是缺少宣傳。於是,每逢上午十點左右,一個瘦弱的女人便在中央商城門前向過往的人們發放傳單,不時引來路人欣賞和讚歎的目光,這給了孔得霞極大的鼓舞。在公寓開業6個月後,已經有8個老人在她的公寓裏居住,也有了每月2600多元的收入,笑容開始重新回到這個飽經滄桑的女人臉上。可內心裏,孔得霞還是笑不起來,護理老人這幾個多月來的點點滴滴,使她對養老事業有了更高的追求。
2007年春節過後,頤天老年公寓專門接受失能老人的消息不脛而走,對此,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孔得霞傻,有人說她掙錢掙瘋了,而更多的人則讚歎這個女人的毅力和堅強。不久,入住老人達到了19人,丈夫也回到了家裏做幫手。每當人們問這對夫妻的感受時,他們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我們累並快樂著。
當然,快樂更源於付出後的回報,經過八年的苦心經營,如今的頤天老年公寓已經發展為南北兩區,有常住院民43人。據粗略統計,在這8年的時間裏,孔得霞和丈夫一共照顧了500多名老人,住到這裏的老人,年齡最大的86歲,住最長時間的達到五年,這些老人基本上來公寓時就處於不能自理狀態,甚至無法進行語言表達,90%都是進來就沒有出去過,直到在這裏老去,更有一些老人是他們親自處理善後。
原民政鄉農機站站長於慶和,年輕時參加過抗美援朝,回來後和老伴抱養了一個女兒,老伴過世後,養女和招來的養老女婿去深圳打工,一去數年,毫無音訊。於老最後得了白內障,雙目失明,老人的表弟抱著試試看的心裏,把他送到了頤天老年公寓,並提出了既要在這裏養老,還要在這裏送終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在老人百年之後,連後事都要負責。對於這樣一份特殊的協議,孔得霞還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他們夫妻把於慶和老人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李鬆管老人叫幹爹,兒子則稱呼其爺爺,吃飯在一張餐桌上,就連吃魚都得把刺挑出來,然後再把淨肉放到他的碗裏,無微不至的照顧,使老人從來時的80多斤增加到後來的100斤。直到3年後,老人突發腦出血過世。在老人去世後,孔得霞兌現了當初的承諾,老人的壽衣、火化、下葬都是她一手操辦的,對此,老人的親屬們相當感動。
對於護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光有吃苦耐勞、不怕髒累是遠遠不夠的,心靈上的慰藉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孔得霞總結出來的切身體會。她告訴我們,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們的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對往事記憶清晰、近事記憶模糊,導致了整天磨磨叨叨,這就要求服務者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善於交流,隻有這樣,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也才能達到相互配合。在這裏有一位姓石的老人,患有腦血栓,2007年,剛來時,他的六個兒子包租了一個房間,每人一個月輪班護理,由於缺少交流溝通,老人對每個兒子都不滿意,經常出現摩擦。老大在護理時,被老人用暖水瓶的開水燙傷了眼角膜,老六給老人刮胡子時,被老人咬著手不鬆口,手掌都被咬透了。後來六個兒子發現老人就願意和孔得霞說話,她說什麼老人就做什麼,幹脆把老人直接交給了孔得霞護理,兩年後老人在這裏安詳地故去。
在頤天老年公寓,我們看到,孔得霞對每一位老人的脾氣秉性都了如指掌,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所傳遞的信號,在她那裏就是老人的一種需求。如果不到現場,誰都難以相信,日常的護理居然靠這種方式溝通,但孔得霞告訴我們,她對此早就習以為常,因為她相信隻要做到了心靜似水,快樂就能永存。但願這種平靜而快樂的生活永遠存在於這個“特殊家庭。”
盡管創業的過程充滿著挑戰和艱辛,但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愈發激起了孔得霞那種永不服輸的勁頭。當被問起對當初選擇是否後悔,是否中途有過動搖時,孔得霞略顯滄桑的臉上還是一樣的堅定。而話語中表達更多的,是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所有人們的感激之情。開辦老年公寓的初始資金,是親友們為他籌集的,從一開始租用他人房屋,到現在自己擁有了近200平米的樓房,又租用一處200平米的樓房擴大經營,這一切的發展,無不體現了這個女人的堅強毅力。
至今,孔得霞對一次與陌生人的不期而遇還是津津樂道,而這也成為她矢誌不渝從事養老事業的強大動力。那是2010年的夏季的一個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孔得霞終於有了暫時的閑暇,她讓丈夫和兒子在家看護老人,自己也要到建成了一年的再就業廣場轉轉。剛剛走出公寓門口,一個領導模樣的中年人迎麵向她走來,並主動詢問情況,當得知孔得霞自己開辦老年公寓,而且還辦得有聲有色時,中年人肯定了老年公寓的社會發展趨勢,鼓勵孔得霞要勇立潮頭,靠堅持和毅力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對於來自陌生人的肯定和鼓勵,當時的孔得霞並沒有多想什麼,隻是在心中平添了對這一份事業的執著和堅守。2013年年初,隨著青岡縣城市向北拓展,大量的城鎮人口向人民辦事中心附近轉移,獨具慧眼的孔得霞在那裏又租下了一個200多平米的新樓,開辦了北區的頤天老年公寓。
對於孔得霞一次次的選擇,從來沒有反對過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卻在2013年夏季的一天,異口同聲地提出了不同意見。大學畢業,已參加工作的兒子試探性地問:“媽媽,現在咱家條件好了,你為什麼還要那麼累呢?”,丈夫則關切說:“得霞,這些年真是苦了你,現在到了該放鬆放鬆自己時候了”,麵對著兩個最關心自己人的含蓄提問,孔得霞還是那句初衷不改的話:“伺候老人已經是我的事業,他們就是我的快樂之源,難道你們不想讓我快樂嗎?”父子倆默視片刻,相對無言,這或許也是無奈之下對孔得霞的一種理解和支持吧。
當與孔得霞對話時,或許您不曾聽到過多麼深奧的道理,但在不經意間,總能感覺到這個女人對社會發展的關注,以及在對養老事業堅守中體現出的那份責任與擔當。
孔得霞的丈夫告訴我們,在妻子的心中,藏有一個頤天老年公寓的發展規劃,那就是2020年,是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之時,頤天老年公寓在這一年要將床位擴大到500張,建成標準化的養老服務中心,讓更多有需求的老人們在這裏頤養天年。為了實現這個創業夢,近兩年來,每天照顧老人都忙碌不停的孔得霞又多了一份功課——掌握和了解國家關於養老事業的政策導向。看到了這些與自己事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好消息,孔得霞臉上露出了難以言表的喜悅之情。或許是源於對當初選擇感到自豪,或許是看到了自己事業未來的美好發展前景,孔得霞做起事來更加精神飽滿,善待老人更加無微不至。在她的帶動下,丈夫工作起來也熱情倍增。看著他們忙碌不停的身影,我們相信,在這對夫妻的心中,他們已不僅僅是自己父母的依靠,更是在這裏安度晚年的所有老年人的依靠,我們更有理由相信,不斷發展壯大的頤天老年公寓將年複一年地重複上演“失能老人大聚會”的家庭聯歡。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說過,這個世界不缺少美麗,缺少的是對於美麗的發現。孔得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在“凡人善舉、孝行東城”好市民評選活動中納入了人們的視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八年多來,她用大愛書寫了人間孝老的傳世佳話,在默默無聞的堅守中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在青岡大地上傳播著社會發展的正能量。
人物之十:雙拐撐藍天的孫萬富
前麵我已介紹了“中國最美鄉村教師”李詠梅的事跡,這裏我還想向讀者推薦另一位更普通的教師,他叫孫萬富,是興華鎮中心小學一名任課教師,工作在基層一線的一名普通共產黨員;他還是一位拄著雙拐的殘障人士。他從事教育工作已有30個年頭,勤勤懇懇、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令一起工作過的學校領導和同事們敬佩,他忘我工作、勇於付出的奉獻精神令他教過的學生們感動,他不怕困難、身殘誌堅的優秀品質叫知道他點滴事跡的群眾讚譽。
“作為一名教師,忠於職守、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孫老師這麼說。他是1985年3月參加教育工作的,當時他教四年級,該班平均成績20分,在全鎮24個教學班中,這個班的學習成績倒數第一,是一個集體留級班,學生成績低、紀律差,知識欠賬多,是一個令人頭痛、誰都不願意接手的班級。為了讓每一名學生盡快把學習成績趕上去,他放棄了全部的節假日和大量的休息時間,義務為學生補課,還利用每天放學後1個小時的時間輔導學生。
一次,給學生們補完課,剛要放學,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班級中,家離學校五、六公裏遠的學生就有20多個,這可急壞了孫老師。他把8個同意住在自己家的學生送回去後,又從家中找來幾塊塑料布來到學校為準備回家的學生遮雨,並親自護送學生回家。當他把學生一個個安全送到家後,天已經黑了,他滿身都是泥水,渾身上下都濕透了。回來的路上,他的鞋登破了,腳也被紮壞了,血從腳心不停地流出來,血水和著雨水,傷口鑽心的痛,他就這樣一瘸一拐、艱難地走回了家。那一年,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針對學生存在的知識缺陷,采取集體補課和單獨輔導相結合的方式,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提高,也讓他嚐到了付出辛勤勞動後成功的喜悅。
1998年,他被調到中心小學任五年級班主任,班級中有一個叫鄭新新的同學,這個同學思維敏捷,活潑可愛,可就是貪玩成性,不努力學習,不但不完成作業,還經常曠課,並經常找借口向家裏要錢,泡在網吧裏玩遊戲。孫萬富得知情況後,做他的思想工作,並在放學後,把他領到自己家中,陪著他一起做功課,逐漸培養他的學習興趣。一段時間過後,他在學習上有了很大進步。
可有一次,他讓別的同學捎來假條說病了,可第二天有的同學告訴孫老師說鄭新新在網吧玩遊戲,聽說後,孫萬富的內心充滿了苦澀。當時,孫老師的腎病很嚴重,腰疼得幾乎直不起來。兩名男同學扶著他走了五、六家網吧,才找到了正在玩遊戲的鄭新新。孫萬富雖然很生氣,卻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把他從網吧領回了學校。到了班級後,孫萬富沒有批評指責他,而是策略地教育引導他,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並及時與他的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這名學生有了很大轉變。孫萬富又趁熱打鐵,繼續堅持每天放學後把他領回自己家中,幫助他複習功課,後來孫老師幹脆讓他吃住在自己家,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愛他。他的父母很感動,幾次想買禮物送給孫萬富,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2013年“十一”長假,孫萬富教過的一名學生讀大學放假回家,特意來看望他,當他看到孫萬富拄著雙拐時,含著淚說:“老師,當初要不是你那麼對我負責任,我是考不上大學的,也不會有今天,可你咋得了這病呢?老天真是不公啊!”當這名學生得知孫萬富為了治病花去了很多錢後,他從兜裏掏出200元錢硬要塞給他,並說:“孫老師,等我以後有了工作,掙到錢,一定會加倍報答您!”
“再苦再難我都能克服,但我離不開這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是他們給了我工作上的信心和活下去的勇氣。”孫萬富這麼說。1991年6月21日,孫萬富遠在沈陽的母親病危,他的哥哥給他打來了長途電話,說母親想最後看上一眼這個唯一在遠方的兒子。孫萬富想,母親沒有享到一天福,現在病重了,在她身邊盡一點孝心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可班級中的20幾名學生正麵臨著緊張的複習衝刺階段,準備著迎接中考。一邊是生他養他的母親,一邊是朝夕相處的學生,去看母親勢必要耽誤學生們的考試成績,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學生。
7月3日那天,學生考試剛結束,孫萬富就立即踏上了去沈陽的列車,到了沈陽,母親已燒頭七了。當時,他心如刀割,跪在母親的遺像前,放聲痛哭。
1995年8月,孫萬富被調到勝利村小學擔任教導主任。那一年,他的腎病愈加嚴重了,每天晚上起夜次數達到了30多次,還經常便血。病痛無情地折磨著他,使他寢食難安。為了不耽擱工作,他買了一些湯藥堅持著,後來他全身浮腫,幾乎不能行走。在家人的勸說下,他來到了縣中醫院,醫生讓他住院,可病情剛有好轉,他就瞞著醫生和家人偷偷地出院了。由於工作上的勞累,後來,他又患上了股骨頭壞死這一無法治愈的病症。
1998年,他被調到興華鎮中心小學教五年級畢業班,由於沒白天、沒黑夜地工作,身體過度虛弱。一次,去學校廁所的路上摔倒了,腳脖子也崴了。當時他本以為吃點跌打損傷的藥就會好,可後來腳脖子腫得竟象小碗口那麼粗,妻子和孩子勸他在家休息幾天,可他硬是咬著牙、拄著拐棍,堅持著上班。上課時,站不穩他就坐著講,實在需要板書,他就單腿著地,一手扶著黑板,一手寫字。後來,班級的學生看到孫萬富上下班走路那麼艱難,幾名學生每天就用手推車接送他上下班。望著這群可愛的孩子,孫萬富心裏感到由衷地欣慰。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堅持住,不能因請假而耽誤工作。因此,他強忍著病痛,堅持工作,一直到學生考完畢業試。直到2005年7月26日,痛得他實在起不了床,連晚上睡覺翻身都困難了,後來,經過居住在沈陽的哥哥勸說,他來到了沈陽軍區總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二院骨科診治,最後確診為股骨頭雙側無菌缺血性壞死,左側3級,右側4級。這個診斷結果對他來說,真如晴天霹靂,災難的降臨、沉重的打擊使他欲哭無淚。他才40歲,有一個可愛的兒子,正在讀初中,學習成績優異。為了掙錢給他治病,他的愛人在外地打工,隻有春節時才能回家一次。
前些年,他家的生活十分艱苦,由於那些年教師工資拖欠,家裏甚至入不敷出,現在條件剛有了一點轉機,卻患上了股骨頭壞死病。人們覺得,這個沉痛的打擊會擊垮他,使他不能上班工作。可2005年8月21日開學那天,他又毅然地出現在講台上。由於長時間拄拐,他的夾肢窩都糜爛了,夏天一出汗,汗滲進傷口裏鑽心地痛,他恨老天為什麼把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可每一次,他都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向困難讓步。白天上課,站累了他就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可這種病坐久了想站起來也很困難。由於長期吃藥,他的頭發也幾乎掉光了。有時痛得挺不住,他也曾想過,結束這非人的折磨,但一想到渴求知識的孩子們,就又狠起心來,堅持著與病魔抗爭。後來,他連摩托車也坐不了了,幹脆就住在學校,可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大夫開的藥已經不頂用了,他幹脆就用待因片和芬必得等鎮痛藥頂著。
2006年3月30日晚上,孫萬富在學校住宿時,痛得實在挺不住了,才狠下心來決定再次去沈陽看病。由於長期用藥欠下了很多外債,哪兒還有錢去醫院治療?就連上次去沈陽看病的費用還是哥哥給拿的。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中心小學於海江校長和王立純會計向他伸出了援救之手,他們倆每人拿出1000元錢送到孫萬富家中,並叮囑他別著急,把病徹底治好了再回來。雖然這些錢對孫萬富治病來說,算是杯水車薪,但也為他解了燃眉之急。孫萬富深受感動,他想,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領導和同事沒有忘了自己,隻能靠加倍努力工作,來報答領導和同事對他的恩情。
2006年,鎮中心校考慮到孫萬富的實際情況,把他調到了離家最近的通泉村小學任教。他的心再次得到了慰藉,領導與同事的支持和幫助,給了他工作的動力,他決心帶病把工作幹好,與病魔抗爭到底。現在,他每天要吃40元錢的藥物維持病情,雙腿不能分開,隻能完全借助雙拐走路。時間長了,雙側腹溝都爛了,一出汗,鑽心地痛,每天都要上些爽身粉堅持工作。為了按時上班,他每天要提前一個小時從家出發,走一段、歇一會兒,從未遲到過一次。特別是趕上雨天,由於家離學校有近二裏的路程,加上路況不好,使他走起來十分艱難。雖然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但他仍堅持給學生們上課,站累了,就坐下來休息一會兒,由於雙腳不能著地,因此上廁所時特別困難。麵對這些,孫萬富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說:“隻要我還能站在講台上一分鍾,我就要給學生講一分鍾的課。”
2012年6月18日早晨上班時,在學校門前,孫老師摔倒了,當時沒有一人,雙拐摔折,他隻好爬行,1米,2米,20米……幸好被單位劉林老師發現,把他背到了班級。
2013年6月30日,他上班時,一時不注意摔倒在地,脖子不敢動,第二天他仍堅持上班,醫生為他在班級打點滴,他就是這樣用雙拐支撐起自己生命和事業的這片藍天!
孫萬富從教30年來,他深深地懂得:隻有對學生充滿愛心,對事業有強烈的責任心,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同時,作為一名教師,還應該具備較高的業務能力,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因此,他進行了教育學、心理學的係統學習,不僅通過函授獲得了大專學曆,還經過努力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多次承擔小學語文、數學教改實驗,並經常為全鎮教師出公開課。雖然現在身患重病,但他的付出得到組織上的認可,先後30餘次被評為市、縣級模範教師和優秀班主任。1999年,被評為縣教學能手,2000年,被評為綏化市首屆農村教學能手。2004年,兩篇論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2005年,兩項科研成果獲省級二等獎,2006年,獲市級優秀課指導獎,2007年,榮獲綏化市理科骨幹教師;2007年,榮獲黑龍江省百名和諧之星稱號和青岡縣教育係統先進典型人物。2008年,獲得綏化市十大和諧模範、綏化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9年,縣政府給予記功獎勵。2010年,被評為感動綏化新聞人物。2011年被綏化市評為優秀教師,並榮獲“德耀時代 感動青岡”道德模範人物稱號;2012年,獲得青岡縣第十屆勞動模範,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縣優秀教師。他在綏化市先後做了六場報告,青岡電視台、青岡黨建、綏化日報、黑龍江衛視感動2008和公共頻道、安徽衛視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他的典型事跡還在綏化市典型建設網上刊登。
正是由於有為他送藥的學生和家長,有與他相依為命、不離不棄的知心愛人,有時刻關心、幫助他的領導和同事,才給了他生存的希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條。他也最欣賞這樣一句話:“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他始終堅持的信念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他要借雙拐走好自己的工作之路,用雙拐畫出人生彩虹,用雙拐為學生撐起一片知識的藍天!
人物之十一:真愛永遠的滕桂霞
23年,對於一個中年婦女來說,幾乎是她所有的青春,23年,對於一個整天伺候癱瘓丈夫、料理家中一切事物的女人來說,這不僅是漫長的、更是一種磨難。今年56歲的滕桂霞是青岡縣民政鄉進化村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用農家女人特有的情懷,讓下肢癱瘓的丈夫真切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真愛,用她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執子之手、與子攜老”的錚錚誓言,告訴了我們什麼叫不離不棄,什麼叫同甘共苦,讓我們知道了人世間有一種愛叫“堅持”。
當年,他們也是一對讓人羨慕的小夫妻,丈夫頭腦靈活,手也巧,修車打場等農家活幹啥像啥,家裏外頭都不用滕桂霞操心,雖然日子過的不富裕,可也舒舒心心,家裏的日子也紅紅火火。兒子的降生,更讓他們的小家增添了生機和喜悅。可是,1991年的冬天,一場飛來的橫禍,讓全家人的幸福戛然而止。
事情的起因也是因為丈夫的熱心,屯裏一個朋友家的車壞了,丈夫幫忙去修,看見朋友做飯時玉米杆拽不出來,他就到玉米杆垛上幫忙把那凍成冰坨的硬蓋踩下來,不想,災難就在一瞬間發生了,沉重的頂蓋翻下來,把他重重地砸在了下麵,身子像折頁一樣合在一起,人也當場昏死過去。
嘴裏冒血的丈夫被緊急送往哈爾濱的醫院,一天一宿的手術把丈夫從死神的手裏拽了回來,三天後,丈夫醒了,醫生診斷,腰椎骨折,三根肋骨骨折,腰椎上訂了6寸長的鋼板。麵對命運的殘忍,堂堂七尺硬漢禁不住嚎啕大哭。滕桂霞更是覺得天塌了,3歲的兒子,重病的丈夫,這讓一個瘦弱的女人如何擔當啊。半個多月後,當花完了家裏所有的積蓄和借來的5000元錢時,無奈的他們隻好回到家中靜養,可誰想這一躺就是20多年。
正因為生活苦,所以更要笑著活,麵對生活的磨難,滕桂霞最終選擇了堅強,從此,她成了家裏的頂梁柱。
剛剛回到家裏時,屯鄰們都說:“這個人算完了,活不了幾天”。可滕桂霞不信,她不信老天爺會把她最後的這點念想兒都帶走,她一定要把丈夫護理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是難啊,起初丈夫是躺在炕上一動也不能動,給丈夫翻身成了滕桂霞最費勁的事,身體瘦弱她平時連個麵袋子都搬不動,可她還是堅持每天晚上隔2小時就給丈夫翻個身,這麼多年了,這也成了她的習慣。後來,她想了個法子,用兩塊木板中間安上折頁,丈夫想坐時,就把木板抬起來,想躺下時就放下,這讓她省了不少勁兒。
由於丈夫下半身沒知覺,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起初用導尿管,可那不是人遭的罪啊,雖然丈夫沒知覺,可滕桂霞心疼,她也擔心時間長再引出別的病來,她就做了好多小墊子,夏天熱的時候她不知一天要為丈夫換多少遍,冬天屋裏冷了,小墊子不容易幹,她就想法在丈夫腰前掛個瓶子接。要知道,癱瘓久了的人,身上甚至屋子裏都有一種不好的味道,可滕桂霞20多年來從沒讓丈夫受過這樣的罪。她說:“我是沒能力把他治好了,可我一定得把他伺候好。”
家裏有10畝半地,孩子小時,滕桂霞就背著孩子上地幹活,在丈夫能夠得著的地方放好水和吃的,回來後先是要幫丈夫翻身、清理衛生,然後再做飯,裏裏外外的收拾,一整天下來,人已累得不成樣子,夜裏還不忘了給丈夫翻身、按摩,常常是她坐著就睡著了,滕桂霞說:“現在想想,她都不知那時是怎麼熬過來的”。
人不是鐵打的,長年累月的操勞,讓滕桂霞累出了一身的病,特別是腰椎骨刺常常讓她疼得大汗淋漓,醫生告訴滕桂霞這病要做手術,還要靠平時養,不能累著,可2萬元的手術費對於她的家來說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她是家裏的支柱,更沒時間養病,沒辦法,硬挺著吧,做飯時彎不下腰,她就用一隻手拄著鍋台,一隻手幹活,地裏的農活幹得也漸漸力不從心了,丈夫看在眼裏,心裏難受。他捶著胸口說:“看看,我這個比死人多口氣的廢人,把一個好端端的女人托累成啥樣啊”,不愛說什麼的丈夫向大家道出了一句樸實而真誠的話,“下輩子,我做牛做馬再報答她吧”。
常年的臥床,丈夫身上有的地方都硌出了瘡,身體其它地方也容易患病,發燒是常有的事,所以經常要用藥,每次用藥,他們都特別節省,可是無論怎麼省,一年下來也得幾千元的消耗,藥瓶子是一筐一筐地往外扔,滕桂霞說,他們家這些年買的藥都能開個藥店了。
家裏的收入有限,花銷不少,怎麼辦,省唄,從哪省,從身上省,從嘴裏省。滕桂霞記不清多少年沒給自己添件新衣服了,多長時間沒吃過一頓象樣的飯了。一次上街,她買回來幾個蘋果,可一口也沒舍得吃,都留給了丈夫。提起這些事,滕桂霞眼圈就泛紅,這是她永遠也放不下的一個心結,就是因為家裏窮,初中沒念完的兒子就放棄了學業。滕桂霞覺得對不起孩子,她沒能力讓孩子過的更好,所以,現在孩子在外麵打工,她很少讓孩子回來,她想孩子啊,可她不想讓孩子擔心,更不想讓孩子看著家裏無法改變的一切而難受,看著她撫摸孩子的照片掉眼淚,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母親深沉的愛和那難言的無奈。
現在的滕桂霞過得很平靜,她很少向人訴說她的不幸,地裏的農活她幹不了了,家裏除了賣地的一點收入外,她學會了編亞麻墊,勉強著維持著家用,現在她最大的希望就是丈夫的病情別惡化,看著丈夫好好的躺在炕上,她的心裏就踏實,她也希望兒子能理解她當年的決定,在外麵好好的工作、生活,早日成個家。別的,她說什麼也不想了,隻要丈夫活一天,她就伺候一天,打小的夫妻,這輩子是他們的緣分,她不會放手。
是啊,滕桂霞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的要求是那麼的平常,可她也是一個懂得七情六欲,需要疼愛的女人啊!命運的艱難,磨失掉了她的青春,卻沒有磨掉她的那份堅強與執著,她們一家貧病交加的生活,20多年的不離不棄,讓我們看到的是人間的悲憫,感受到的是一個女人堅強的生命和寬廣的胸懷,讓我們這些世人在大談闊談愛情、婚姻的時候,想一想,世間有一種愛更是值得我們尊重的,那就是“堅持”。
我深深地被滕掛霞、孫萬富、孔得霞、常德義等這些普通的勞動者堅韌的生命力裏所感動,更為他們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親人為社會創造的大愛而感動!他們是平凡而偉大的人,他們釋放的正能量,讓整個社會、讓我們的祖國永遠溫暖!
誰說青岡很小?她是祖國湛藍的天空一顆很亮的星,她閃放的光輝,讓大地生輝。
誰說青岡很窮?這裏是中國精神的富饒之地,這裏的人民勤苦勇敢智慧,這片黑土地上英雄輩出,他們創造的精神財富充實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青岡五十萬人民應該永遠以此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