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與妊娠病
妊娠,意味著新生命的開始。一個可愛的小精靈在母親的子宮裏逐漸成長,從一團細胞長成一個生氣勃勃的小人兒。這是一個多麼奇妙的曆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和胎兒都經曆了許多的變化,可能是一帆風順,也可能會遇到風雨坎坷,孕婦與胎兒將如何度過這漫長的曆程呢?本書將妊娠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給予解答。
從卵子與精子結合成受精卵開始,直到胎兒從母體娩出的整個過程就叫妊娠,習慣上稱為懷孕。懷孕以後,孕婦會發生一係列的生理變化。在妊娠期間,也會出現一些病症,對孕婦或胎兒會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妊娠,並掌握一些有關妊娠病的知識,維護孕婦和胎兒的健康。
1.懷孕以後身體有哪些變化?
懷孕以後,首先是月經停止來潮。平時月經周期為28天左右的婦女,從最後一次來月經的第一天算起,如果超過35天未有月經來潮,應檢查是否懷孕。其次,做婦科檢查可發現子宮增大,隨著懷孕月數的增加,腹部逐漸膨隆,表現出孕婦的體態。此外,乳房也增大,乳頭周圍的色素加深,醫學上稱為“乳暈著色”,是妊娠的特征之一。這是由於懷孕後腦垂體分泌的促黑素細胞激素增加。除了乳頭之外,腹部、外陰也出現色素沉著,麵部還會出現蝴蝶形的褐色斑,稱為“妊娠斑”,分娩後會逐漸消失。
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懷孕以後主要有兩方麵的變化,一是血下聚於子宮以養胎,則全身的血氣相對不足,容易出現血虛的病證;二是胎兒在子宮內逐漸長大,阻礙了氣機的升降運行,則容易發生氣滯的病證。
現代研究發現,孕婦全身主要器官都會因妊娠而發生相應的變化,血容量增加35%,以維持母體和胎兒的血液供應。由於血液中紅細胞隻增加500毫升左右,而血漿增加約1000毫升,故出現血液稀釋。與中醫所說的“血虛”相類似。隨著血容量的增加,心髒負擔加重,心率增加10~15次/分。孕婦對氧氣的消耗量增加10%~20%,呼吸加深,肺通氣量可增加40%,但每分鍾呼吸次數變化不大。胃腸道功能減弱,胃排空時間延長,胃酸與胃蛋白酶的分泌減少,腸蠕動減弱,故經常會出現上腹飽脹、大便秘結。這與中醫所說的“氣滯”也比較一致。孕婦與胎兒的大量代謝產物使腎髒負擔加重,尿量增加。
由於母體要向胎兒提供大量的營養,孕婦新陳代謝旺盛,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吸收與代謝能力增強,並增加身體內的水分,吸收和積累大量的礦物質。妊娠3個月後,體重逐漸增加,至妊娠足月時體重約增加12.5千克。妊娠全過程約為280天,以4周為一個妊娠月計算。
從胎兒方麵來說,妊娠開始的8周為胚胎,是主要器官分化發育時期;第8周起稱為胎兒,是各個器官進一步發育成熟的時期。從母體方麵來說,從最後一次月經的第1天計算,12周內稱為早期妊娠,13周至28周末為中期妊娠,28至40周為晚期妊娠。
預產期的計算方法是:末次月經第1天的日期為基數,月數加8(或減3),日數加7,若以農曆計算,則日數加14。如孕婦末次月經從3月2日開始來潮,則其預產期是3+8=12月,2+7=8日,其預產期是12月8日。
2.懷孕期間會出現什麼症狀?
懷孕雖然是一個生理過程,但在“十月懷胎”的不同階段,也會出現一些與平時不一樣的變化。
妊娠早期,許多孕婦會有早孕反應,表現為擇食,喜歡酸味或辣味的小食,胃口差,厭油膩,頭暈,早晨起床後惡心,欲嘔,或嘔吐清涎。當一個已婚的育齡婦女出現這些症狀,而月經又沒有來潮時,她就很可能是“有喜”了。
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常識。早孕反應的嘔吐症狀是輕微的,不影響日常飲食,一般可在懷孕3個月後自然緩解。
隻要注意休息,飲食上投其所好,避免生冷、油膩或刺激性食物,症狀沒有加重,則無損孕婦或胎兒,可不予藥物治療。並不是每個孕婦都有早孕反應,約半數左右是沒有明顯反應的。
在此期間,由於子宮增大壓迫膀胱和直腸,還會出現尿頻、排便困難等。
妊娠中期,胎兒漸長,腹部漸見膨隆,懷孕4~5個月時開始感覺到胎動。初次懷孕者一般要到妊娠5個月才自覺胎動,曾經生育過的婦女則在妊娠4個月左右已有胎動。胎動次數為每小時3~5次,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胎動亦逐漸活躍。此外,當腹部受到刺激,如突然改變體位、輕微的碰撞等,偶爾會發生短暫的、無痛性的子宮收縮,感覺下腹部呈球狀隆起,但無腹痛,隨即自然緩解,亦無需處理。
妊娠晚期,由於子宮顯著增大,一方麵使膈肌抬高,會出現氣短、氣促;另一方麵又壓迫下腔靜脈,使下肢的血液回流受到影響,孕婦會出現輕微的腳腫,一般僅局限於足背、腳踝等部位。經常站立工作的,症狀較明顯,而經過臥床休息後,腫脹可自然消退,故常常是下午或晚上腳腫,早晨腫消。若水腫能自然消退,且檢查沒有高血壓、蛋白尿,則不屬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