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經典與健康管理
(一)健康與預期壽命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逐漸轉變,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世界衛生組織(WHO)1948年在憲章中提出的健康概念是: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完全安寧狀態。關於健康的最新、最權威的概念是1989年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除了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外,還要加上道德健康,隻有這四個方麵都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預期壽命是指一個個體或群體根據以前及現在的生存狀況所估計能存活的最大年齡,人類的最高預期壽命稱作“壽限”,是指人的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預期壽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健康狀況、經濟水平、醫療條件、性別差異、遺傳因素等。平均預期壽命代表了一個國家、民族的經濟實力和醫療水平。
(二)健康管理的概念與目的
健康管理是一種對個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麵管理的過程。也有人認為是健康管理循環的不斷運行,即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檢查監測(發現健康問題)-評價(認識健康問題)-幹預(解決健康問題)-再監測-再評價-再幹預……其中健康危險因素幹預(解決健康問題)是核心。健康管理可以理解為運用管理學理論和方法,在提高社會健康意識、改善人群健康行為、提高個體生活質量的過程中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係統活動,包括疾病預防、臨床診療、康複保健等。根據管理對象不同可分為個人、社區、社會的健康管理。
通過健康管理,健康人可以減少疾病發生,預防疾病,提高體質,延長壽命,提高生存質量;通過健康管理,病人可以防止疾病的進展,恢複健康,並盡量節約開支,有效降低醫療支出;通過健康管理,社會可以節約有限的醫療資源,提高社會的醫療水平和公民的健康水平。
(三)健康管理的原則與內容
1男女有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人身來源於父母,既有男女性別之異,其生理特點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男子屬陽,性多剛悍,以氣為本,又多從事體力勞動,耗氣較多,故養生調適多以益氣固陽為主;《靈樞·五音五味》篇說:“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故女性多柔弱,以血為先,養生調適宜補血養陰。
2人生有序人的一生,都要經曆發育、生長、衰老和最終死亡這一過程。早在2000年前,古代醫家就按年齡把人分成小、少、壯、老幾個階段。不同年齡,生理特點各異,故調養身體,理應有別。在嬰、幼、兒童期,其特點可以概括為“稚陽未充,稚陰未長”(《小兒藥證直訣》)。鑒於兒童的生理特點,以護養其“稚陰”“稚陽”為要,飲食用藥忌用峻猛、慎用過於寒熱之劑,藥量宜輕而中病即成。壯年期,《靈樞·天年》篇謂人生“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素問·上古天真論》謂男子32歲左右則“筋骨隆盛、肌肉滿壯”,女子28歲左右則“筋骨勁強、身體盛壯”。故此期可耐藥石,調攝當視個人體質之偏而調理陰陽。女子49歲、男子56歲左右,便開始進行生理功能減退、氣血陰陽不足的老年期。《素問·上古天真論》謂:“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因此老年人的調攝,當以補為主,時時顧其正氣,方能使陰陽保持相對平衡,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3順天時以養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一年四季中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不同時序,生物界順其陰陽消長之機,而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節律,人亦當應之而護養陰陽。夏季,《黃帝內經》謂之“發陳”,春天為陽氣升發之季,人也應與自然相應,因此春季宜外出春遊踏青,以通暢氣機,護養少陽春生之氣;衣著要注意保暖,旨在護養春生之陽氣;飲食調攝也應當以顧護陽氣為重,切莫寒涼太甚。夏季,《黃帝內經》謂之“蕃秀”,故養生應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生活宜養而有度,防暑傷陽;飲食宜顧護中州,振奮脾陽。秋季,《黃帝內經》謂之“榮平”,秋天天高氣爽,是一派幹燥之象,此時,人因之而奉收,陽氣內斂,陰氣漸長,養生貴在滋陰斂陽;飲食調理宜滋陰潤燥;生活起居宜寧神斂陽。冬季,《黃帝內經》謂之“閉藏”,風寒冰冽,自然界陰盛陽衰,萬物閉藏。此時養生宜精血內藏以養陰,去寒就溫以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