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神與養生(1 / 3)

四、精神與養生

(一)調養心神寧靜致遠

【條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戰國·《素問·上古天真論》)

【按語】養生要從內外兩個方麵進行調攝,對外應順應四時避開自然界致病邪氣,對內應做到淡定、寡欲,使正氣安於本位而內守,這樣疾病便不會發生了。

【條文】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戰國·《素問·生氣通天論》)

【按語】保持心境的清靜平和對於養生長壽是非常重要的。神氣平和則肌膚腠理致密,即使有再強的致病因素也能抵抗。

【條文】恬憺虛無,病安從來!心有怫鬱,諸病生焉。(清·高文晉《外科圖說·骨疽論》)

【按語】內心保持恬靜而沒有雜念,疾病無從侵害。一旦心情鬱悶,則各種疾病就會發生。

【條文】養生以養心為主,故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理固然也。(清·孫德潤《醫學彙海·卷十五·補益養生篇》)

【按語】養生以養心為主,所以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養生的道理就是這樣。

【條文】養心即以養身也。(郭靄春·《中國分省醫籍考·江西省·第六類·方論·麻疹切要篇》)

【按語】調養心性就是保養身體,心性好了,那麼身體自然也會健康。

【條文】養心又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勞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清·孫德潤《醫學彙海·卷十五·補益養生篇》)

【按語】養心又在於專注,凝聚神氣,神凝聚則氣亦聚,氣凝聚則形體安全。如果每天都在勞累、混亂、憂愁、煩擾中度過,神不能安居於心中,則容易衰老。

【條文】養生之法,須要擺脫一切,勿以妄想伐真氣,勿以客氣傷元氣。(清·孫德潤《醫學彙海·卷十五·補益養生篇》)

【按語】養生的方法需要擺脫一切煩惱,不要用虛妄的念頭損傷了真元之氣,不要讓外來的氣傷了身體裏本來就有的元氣。

【條文】主①靜則悠遠博厚,自強則堅實精明,操存②則氣血循軌而不亂,收斂則精神內守而不浮,是勤③可以致壽考也。(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

【注釋】①主:指心。

②操存:保持品德操守。

③勤:即切,殷切盼望。

【按語】強調動靜合宜乃養生長壽之道。靜養能使精神內守,不生疾病;勞逸適度,促進氣血調和。動與靜是相對的,該動時不動,陽氣不振,易於生病;該靜時不靜,陰氣不存,也易於染病。因此,動靜合宜,勞逸適度,才是生命的真諦。

【條文】誌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戰國·《靈樞·本髒》)

【按語】意誌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誌、抗邪防病等作用,意誌的堅定與否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因此,善於養生的人應注意培養堅定的意誌,保持良好的心態。

【條文】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明·龔廷賢《壽世保元》)

【按語】養德與養生相輔相成,常行善事,積德行善,可使人的心胸豁達光明,有利於神誌安寧,氣血調和,健康長壽。

【條文】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戰國·《素問·上古天真論》)

【按語】在思想上沒有過多的憂患,追求恬靜愉悅的生活,保持自足自樂的心境,使得心神內斂不外散,加上形體保養得當無勞損,便可以達到長命百歲。

【條文】內安於心①,外安於目②。心目皆安,則神安矣。(唐·司馬承禎《天隱子·安處》)

【注釋】①心:這裏指思想意識。

②外安於目:指目無所視。

【按語】內要做到心無所思,外要做到目無所視,思想和眼睛都能安寧,身體也就安寧了。

【條文】太上①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欲,養生之末也。(宋·李昉《太平禦覽·方術部·養生》)

【注釋】①太上:最上,最高明。

【按語】養生的最好方法是護養精神,其次是護養形體。思想澄澈,意識平靜,全身骨節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途徑。

【條文】人能正靜①,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②而骨強。(春秋·管仲《管子·內業》)

【注釋】①正靜:謂思想端正而安靜。

②信:通“伸”。

【按語】人能做到思想端正而安靜,自然皮膚豐盈,耳聰目明,筋舒而骨強。

【條文】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也。(明·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卷之九十九·養生餘錄(上)·總論養生篇》)

【按語】強調清靜有益生命健康。人的生命和生命活力的保持需要通過靜養得到生息,讓心靈歸於寧靜,自然也就擁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

【條文】心勞則百病生,心靜則萬邪息。(明·龔信《古今醫鑒·卷之二·中風》)

【按語】心思紛亂則百病叢生,心思寧靜則百病平息。

【條文】學治心者,必須萬慮俱忘,一心清靜。(清·徐文弼《壽世傳真·修養宜寶精寶氣寶神》)

【按語】若要養心,就必須要忘掉一切煩惱和憂愁,一心清靜。

【條文】治心者要先知收心。(清·徐文弼《壽世傳真·修養宜寶精寶氣寶神第三》)

【按語】養心的人首先要學會收斂心思。

【條文】神靜則心知①,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棲心不誘於外。(清·徐文弼《壽世傳真·修養宜寶精寶氣寶神》)

【注釋】①知:同“智”。

【按語】神氣平靜則心智慧,神氣浮躁不安則心動蕩,心動蕩則形體損傷。要想保全形體,先要調整精神,恬愉平和養神使身體平安,使心中清靜空虛,不為外物所誘惑。

【條文】心寬出少年。(清·王靜莊《冷眼觀》)

【按語】心胸開闊,可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