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神與養生(2 / 3)

【條文】養生以養心為主,故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不病。(清·孫德潤《醫學彙海·卷十五·補益養生篇》)

【按語】養生應該以養心為主,因為心念不處於病態,那麼人的生機就不處於病態,具有向上的生命力,生機向上人就不病。

【條文】心和則邪氣不幹①。(宋·陸遊《劍南詩稿·午醉徑睡》)

【注釋】①幹:侵襲,冒犯。

【按語】心境平和,病邪之氣就無法侵入。

【條文】心田安逸,自然綽有餘地。(清·魏裔介《瓊琚佩語》)

【按語】心中安和舒適,那麼心胸就會寬闊。

【條文】心欲實,令少思。(戰國·《素問·刺法論》)

【按語】要想使心神寧靜踏實,應盡量減少私心雜念和不切實際的思慮。

【條文】慎情誌,可以保心神。(明·張介賓《景嶽全書·傳忠錄》)

【按語】謹慎情誌的調養,可以保障心神的收藏。

【條文】生則謹養①,謹養之道,養心為貴。(戰國·《呂氏春秋·尊師》)

【注釋】①謹養:精心撫養;小心奉養。

【按語】養生之道在於精心保養自己的身體,其中重要的是養心。

(二)少私寡欲五髒平和

【條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戰國·老子《道德經》)

【按語】道家養生主張在保持外在樸素的同時,也要保持內心的質樸,減少私心雜念,節製欲望,使內外一致,精神得以保養而長壽。

【條文】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戰國·《黃帝內經·素問》)

【按語】養生之人還要從精神方麵修養,減少私心,節製欲望,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神氣不被擾劫,氣機不紊亂為害。

【條文】主於理,則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明·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

【按語】若想長壽,就應懂得私欲太過則為害的道理,使人的欲望自然得到節製,心靜慧聰,心神自然得到保養。

【條文】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東漢·華佗《太上老君養生訣》)

【按語】養生首先要去除六害,即做到淡泊名利,遠色寡欲,清淡飲食,不貪財,不癡心妄想,不隨意嫉妒、敗壞他人。

【條文】養心無別法,隻寡言、少食、息怒數般。(清·梁章钜《浪跡叢談》)

【按語】養心沒有其他方法,隻須做到盡可能少講話、飲食適可而止和盡可能不發怒這幾點。

【條文】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明·陶宗儀《輟耕錄》)

【按語】長生久視的方法是要做到心情平和清靜,減少欲望。

【條文】嗜欲無窮則必失其天①。(戰國·《呂氏春秋·侈樂》)

【注釋】①天:此指人的自然壽命。又稱“天年”。

【按語】人應該節製欲望,若過分嗜欲,必定會縮短壽命。

【條文】道不在煩①,但能不思衣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極,但爾可得延年。(明·沈仕《攝生要錄·思慮》)

【注釋】①煩:同“繁”,複雜之意。

【按語】養生之道不在於複雜,隻要能不追求衣食,不追求聲色,不追求勝負,不計較得失,不計較榮辱。心不勞倦,神不用極盡,隻要這樣就可以延長壽命。

【條文】寡欲心虛①氣血盈,自然五髒得和平。(元·邱處機《頤身集·修齡要指·導引歌訣》)

【注釋】①心虛:指心中沒有雜念。虛,虛無。

【按語】減少欲望,內心保持恬靜而沒有雜念,五髒自然功能正常,身體健康。

【條文】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以養神之道也。(戰國·莊周《莊子·刻意》)

【按語】思慮純正而不雜亂,清靜專一而不改變,性情淡泊,清靜虛無,聽任自然,每一行動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這是頤養精神的基本方法。

(三)調攝情緒怡情養性

【條文】喜則氣和誌達,營衛調利。(戰國·《素問·舉痛論》)

【按語】精神樂觀可以使人營衛通利,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獲得身心健康。

【條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戰國·孔子《論語》)

【按語】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誌、防衰抗老的良劑。

【條文】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了;心一樂,病都卻。心病還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清·石天基《卻病歌》)

【按語】要長生不老,就要保持心情愉快。有的人生來氣血較弱,再不會尋找快樂就會生疾病。生了病,心情要保持快樂;心情快樂,疾病會自然除去。心中有病還要用心藥來醫治,心裏不快活吃藥也是白吃。

【條文】樂易者常壽長,憂險者常夭折。(戰國·荀況《荀子·榮辱》)

【按語】樂觀平易的人常常壽命長,抑鬱多愁的人常常壽命短。

【條文】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

【按語】忍耐憤怒之情不損害陰氣,抑製喜悅之氣可以涵養陽氣。

【條文】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按語】養生有三戒:大怒、欲望過多、大醉。違反三者任何一個都會損傷元氣,傷害身體。

【條文】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清·曹庭棟《老老恒言·戒怒》)

【按語】戒怒是養生的一大重點,大怒常易影響人體正常氣機,使氣機逆亂,損傷自身為害。

【條文】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戰國·《素問·移情變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