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順應四時因時養生(1 / 3)

八、順應四時因時養生

【條文】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①,秋冬養陰②,以從其根。(戰國·《素問·四季調神大論》)

【注釋】①春夏養陽:春夏順從生長之氣蓄養陽氣,即養生、養長。

②秋冬養陰:秋冬順從收藏之氣蓄養陰氣,即養收、養藏。

【按語】養生的兩個重要思想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春夏順應生長之氣以蓄養陽氣,秋冬順應收藏之氣以蓄養陰氣,即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

【條文】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根①,以契②造化之妙。(郭靄春·《中國分省醫籍考·甘肅省·第八類·養生·養氣法》)

【注釋】①根:根本。

②契:相和,投合。

【按語】所以聖人春夏順從生長之氣蓄養陽氣,秋冬順從收藏之氣蓄養陰氣,即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適應自然界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

【條文】冬則朝勿虛①,夏則夜勿飽。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過日出後。(宋·李昉等《太平禦覽·卷七百二十·方術部·養生》)

【注釋】①虛:指空著肚子。

【按語】養生要注意生活起居。冬天,早晨不能空著肚子;夏天,晚上不能吃得過飽。起床最早不要在雞叫以前,最晚不要在日出以後。

【條文】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①也。逆之則苛疾②不起,是謂得道③。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④之。(戰國·《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

【注釋】①本:根本。

②苛疾:重病。苛,重。

③得道:即符合養生法則。道,指養生之道,亦即養生規律。

④佩:通“背”。違背。

【按語】養生的基本規律是順應陰陽四時氣候的變化。陰陽四時的變化,貫穿萬物發展的全過程,是生長和死亡的根本原因。違背它就要發生災害,順應它就不會發生疾病。

【條文】春宣髒腑,夏補丹田,秋溫脾胃,冬涼上膈。(明·周履靖《夷門廣犢·衣齢單》)

【按語】春季,陽氣生發,應該宣通髒腑;夏季,容易出汗耗氣,應該固丹田以補氣;秋季,天氣幹燥易傷肺,因此要溫補脾胃,培土生金;冬季,外界氣候寒冷,人們多食肥甘易生內熱,應該清上膈火。

【條文】凡四時之氣,順之則安,逆之則病。(明·張介賓《類經·疾病類·八風五風四時之病》)

【按語】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則不會發生疾病;違逆四時氣候的變化,疾病就要發生。

【條文】春夏宜早起,秋冬任晏眠①,晏忌日出後,早忌雞鳴前。(明·胡文煥《類修要訣·養生要訣》)

【注釋】①晏(yàn)眠:晚睡。

【按語】睡眠起臥應順應四時、晝夜晨昏變化,養成健康的睡眠規律。即,春夏應當早起,秋冬晚醒;對於一天起臥,最晚不要到太陽出來後起床,最早不要在雞叫以前起床。

【條文】冬不欲極①溫,夏不欲窮②涼,不欲露臥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③之。(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

【注釋】①極:過分,過度。

②窮:過分,過度。

③冒:觸冒,冒犯。

【按語】冬天不要過分保暖,夏天不要過分貪涼。不要露宿在外,不要在睡著時用扇子,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的壞氣候都不去冒犯它。

【條文】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鹹,夏要增辛減卻①苦,秋辛可省②便加酸。季月③可鹹甘略戒,自然五髒保平安。(清·尤乘《壽世青編·孫真人衛生歌》)

【注釋】①減卻:減少。卻,即減去,減少。

②省:減掉,減少。

③季月:指長夏,也就是6月。

【按語】春季應該少食酸味,多食甘味;冬季應該多食苦味,少食鹹味;夏季應該多食辛味,要少食苦味;秋季則應少食辛味,多食酸味;而長夏則應該少進食鹹味、甘味,那麼身體自然會安康。

【條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戰國·《素問·四季調神大論》)

【按語】春夏順從生長之氣蓄養陽氣,秋冬順從收藏之氣蓄養陰氣。即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

【條文】春三月,此謂發陳①,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②,以使誌生③,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戰國·《素問·四季調神大論》)

【注釋】①發陳:推陳出新。

②被發緩形:將頭發披開,衣服要寬鬆,使形體舒緩。被,通“披”。

③以使誌生:調攝精神應春陽生發之氣,使情誌條達舒暢。生,條達舒暢。

【按語】春天,自然界的生發之氣都已發動,萬物欣欣向榮。此時,人們宜晚睡早起,舒緩形體,調攝精神,保持心胸開闊,情緒樂觀,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達到防病保健之目的。

【條文】夏三月,此謂蕃莠①,天地氣交②,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③,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④,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戰國·《素問·四季調神大論》)

【注釋】①蕃莠:茂盛秀麗。蕃,茂盛。莠,華秀。

②天地氣交:天地陰陽之氣相交。

③華英成秀:各種植物開花結果。

④所愛在外:愛,精神意誌也。在外,顯露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