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知識(1 / 3)

一、糖尿病知識

1.糖尿病的特點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具有遺傳傾向的慢性代謝紊亂性疾病,也就是說病人的身體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出現慢性高血糖。

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礙,導致糖類、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造成多種器官的慢性損害和功能障礙。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伴隨終身的可以控製的疾病。

如果糖尿病控製不得當,可並發心血管、腎髒、眼及神經病變。這些並發症比糖尿病本身的直接危害大得多,嚴重病例可發生酮症酸中毒等,以致威脅生命。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終身治療的慢性病。

臨床分型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類型糖尿病。

2.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飲食因素

由於現代飲食結構和工作環境的改變,造成能量攝入多消耗少,脂肪攝入過多,食物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攝入過少。而高能量食物如含脂肪多的動物性食物等攝入多,低能量食物如含維生素、礦物質多的蔬菜、水果等攝入少,總能量消耗少成為單純性肥胖的根本原因。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肥胖,據報道超過理想體重50%者比正常體重人群發病率高12倍。

生理和病理因素

年齡增大、妊娠、感染、高脂血症、原發性高血壓病、肥胖症等誘發糖尿病。

社會環境因素

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應激增加、享受增多、體力活動減少等。

遺傳因素

糖尿病是遺傳性疾病。有學者提出,在原來貧困國家,因食物供應不足,人體基因產生適應性改變,一旦得到食物,便將食物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以供饑餓時維持生命。經世代遺傳,產生了節約基因,有這種基因的人群,在以上危險因素作用下,容易誘發糖尿病,並列舉了幾個國家居民由窮變富後,糖尿病患病率達20%以上。目前認為,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有共同的遺傳基礎和環境危險因素。

3.1型糖尿病發病因素

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一方麵與遺傳因素有關,更主要的是與自身免疫有關。什麼是自身免疫呢?簡單地說,機體正常情況下對自身的組織細胞能夠識別,不會對自身的組織細胞發生排斥反應(也可以說是抵抗或免疫作用),當機體內部出現問題時,對自身的某些組織細胞失去了識別的能力,把自身的組織細胞當作外來的東西加以排斥,這個過程導致了自身正常的組織細胞被損壞。或者是由於細菌、病毒侵入機體,機體所產生的免疫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等)在殺滅這些細菌、病毒的過程中也把正常的組織細胞給破壞了(即自身免疫反應)。

1型糖尿病發病原因,有人認為,除病毒感染可直接損傷胰島組織引起1型糖尿病外,也可由於病毒感染誘發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胰島B細胞被破壞。我們知道,當血糖濃度高時,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可促進糖轉化為糖原儲存在肝細胞內和肌肉細胞內,使血糖濃度降低。B細胞被破壞,隻有殘存的B細胞分泌少量的胰島素,胰島素水平極低,不能降低血糖濃度。所以這樣的病人必須依靠補充胰島素降低血糖。

4.2型糖尿病的發病因素

與遺傳性因素、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減少有關

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機製除表現為明顯的遺傳性外,與1型糖尿病不同的是並非是胰島B細胞被破壞,而主要是機體產生了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減少的原因導致了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可能會隨著年齡、肥胖、缺少體育活動而加劇。

2型糖尿病發病與環境因素有關

飲食結構的變化導致的肥胖,而肥胖本身可加重胰島素抵抗。

體力活動減少。由於工作、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人們的體力活動越來越少,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減少,導致肌肉中脂肪含量增加、肥胖和胰島素抵抗。

精神緊張。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睡眠時間不足等造成內分泌紊亂,原有的內分泌生物節律遭到破壞,體內應激激素增加(如兒茶酚胺、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這些激素長期處於高水平狀態可以拮抗胰島素,增加胰島素抵抗。加重胰島B細胞負荷,誘發糖尿病。

5.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特點

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間發生或首次發現的葡萄糖代謝異常。其發病特點:

多為30歲以上孕婦。

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曾有糖尿病病史。

肥胖。

飲食不合理,熱量攝入過多,特別是糖類食物如水果、甜點等。

6.糖尿病臨床表現

典型的糖尿病常有“三多一少”症狀,即多飲、多尿、多食及體重減輕。據報道,多尿者占58%~78%,煩渴多飲者占58%~67%,疲乏消瘦者占50%。

多飲:人體對水的需要量較大,而且與外界環境密切相關。天氣炎熱、高溫作業、體力勞動、劇烈運動以及大量攝取鹹食都會使水的需要量增加。人體對水的平衡有很完善的調節係統,人體對水出入的調節主要是通過神經、內分泌以及腎髒來進行的。一般來說,總體水分丟失1%~2%,就可引起口渴。正常人一般每日飲水1200ml左右,即可滿足人體需要。而糖尿病病人每天的飲水量往往是正常人的2~6倍,重症者飲水量可達10升。

多尿:糖尿病病人因血糖濃度高,超過了腎糖閾值,故大量的葡萄糖從腎排出。由於尿滲透壓增高,使腎小管水重吸收減少,帶走大量液體,因此尿量增多,排尿次數增加。尿量常和尿糖的含量成正比,就是說排尿量越大,尿中排出的糖也就越多。每日排尿量可達2升,甚者高達10升。嚴重的糖尿病病人一天可由尿中排出葡萄糖500g以上。

多食:葡萄糖是人體內能量的主要來源。糖尿病病人因多尿和尿糖丟失了大量的水分和葡萄糖,為了維持人體生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必須補償由尿中排出的糖分,這就需要多進食食物。糖尿病病人在症狀未得到有效控製的時候,可出現食欲旺盛、饑餓感明顯、總想吃東西等。

消瘦:糖尿病病人體內因絕對或相對缺乏胰島素,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故需要用蛋白質和脂肪來補充能量,使體內蛋白質及脂肪消耗增多,又因多尿失去大量的水分和尿糖,病人體重減輕,消瘦乏力。1型糖尿病病人多為青少年,一般體形消瘦,久病者影響發育而身材矮小,2型糖尿病發病前一般為肥胖型,發病後雖仍較肥胖,但與病前相比體重已有所減輕。

7.糖尿病診斷標準

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血糖水平又明顯升高的病人很容易確診,如大多數1型糖尿病病人。但對血糖輕度升高又缺乏臨床症狀的病人,進行診斷時需要有明確的診斷標準作指導。目前已認識到,血糖的良好控製可以延緩或阻止某些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發展,而2型糖尿病在臨床確診時,往往已有數年病程了。所以,為了更主動地篩查糖尿病,對糖尿病病人進行早期診斷非常必要,診斷標準:

①具有糖尿病症狀,且隨機血糖≥11.1mmol/L(200mg/dl);糖尿病典型症狀有多尿、煩渴及無法用其他理由解釋的體重減輕。無症狀者不能根據一次血糖結果診斷,必須還有另一次的血糖值達到診斷標準,或符合②、③。

②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空腹”指至少8小時未進食,或符合③。

③糖耐量試驗(OGTT,75g葡萄糖法)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200mg/dl)。

注:血糖濃度指測定靜脈血漿所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