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知識(2 / 3)

8.什麼是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測定

空腹血糖是指晚餐後不再進食,經過10~16小時(到次晨6:00~8:00),在未進食、未服降糖藥的情況下所測得的血糖值。空腹血糖反映了非進食狀態下胰島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可用於診斷糖尿病。參考值如下:

①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表明正常。

②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7.0mmol/L(126mg/dl),表明空腹血糖異常。

③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表明可暫時診斷為糖尿病,但還需根據“7.糖尿病診斷標準”中的3條進一步確診。

從進食第1口飯開始計算,飯後2小時所測得的血糖值即為餐後2小時血糖,有人空腹血糖測定正常或接近正常,達不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但餐後血糖顯著高於正常值。餐後血糖不僅可用於診斷糖尿病,還可用於指導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同時也可判斷糖尿病病情控製的好壞。但是影響餐後血糖的因素很多,所以還需查看空腹血糖。

9.什麼是糖耐量試驗及參考值

正常人進食的糖類食物經過消化轉化為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中,一般在飯後60~90分鍾血糖到達最高峰。升高的血糖刺激了胰島B細胞,胰島素分泌迅速增加,使血糖迅速下降,在飯後90~120分鍾恢複到進食前的水平。人體對葡萄糖的這種耐受能力稱為糖耐量。臨床采用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方法,給予一定量的葡萄糖,以助檢查患者的糖耐量情況,稱其為葡萄糖耐量試驗。

當口服或靜脈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其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對處理葡萄糖的能力已顯示出不如正常人那樣迅速有效,表現在服糖後2小時,血糖超過了7.8mmol/L(140mg/dl)以上,這種狀態叫做糖耐量減低。

糖耐量的減低,並非意味著一定患有糖尿病,但糖耐量異常者,要比正常人易發生糖尿病,應引起高度警惕。參考值如下:

①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140mg/dl)為正常

②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140mg/dl),<11.1mmol/L(200mg/dl),為糖耐量減低。

③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200mg/dl),為糖尿病(需根據“7.糖尿病診斷標準”中的3條進一步確診)。

10.2型糖尿病控製目標

11.什麼是胰島、胰島素

我們體內的胰腺位於胃的後方,長約15cm,重80~115g,呈三棱柱形,分胰頭、體、尾三部分。胰腺含有70萬~100萬個小的內分泌腺體稱為胰島,胰島含有多種內分泌細胞,其中的B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胰島素生理作用

參與糖代謝:我們攝入的食物中的糖有一部分被轉化為糖原的形式儲存在肝細胞內,胰島素能促進糖原的合成和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氧化和利用,同時抑製糖原分解和糖的異生,使血糖降低。胰島素分泌不足,會使血糖升高,超過腎對糖的重吸收能力時,葡萄糖隨尿排出。

參與脂肪代謝:胰島素能促進脂肪的合成及儲存,抑製脂肪的分解氧化,使儲脂增加,血中脂肪酸減少。糖尿病患者,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而使血中脂肪酸增多,在肝中氧化生成大量酮體,導致酮症酸中毒,甚至引起昏迷。

參與蛋白質代謝:胰島素能促進細胞攝取氨基酸及蛋白質合成,同時抑製蛋白質的分解,因此可促進機體生長。

由於胰島素對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作用,都有利於組織細胞的再生和修複,臨床上常將胰島素、葡萄糖作為能量合劑的主要成分,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心肌損害等。

胰島素分泌的調節

血糖濃度的調節作用:血糖濃度升高,則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濃度降低,則抑製胰島素分泌,以此維持血糖的正常水平。另外,血中脂肪酸、酮體和氨基酸含量增加時,也可促進胰島素分泌。

激素的調節作用:胃腸激素、胰高血糖素、甲狀腺激素、生長素和糖皮質激素等,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而腎上腺素則抑製胰島素分泌。

神經的調節作用:迷走神經興奮促進胰島素分泌,交感神經興奮則抑製胰島素分泌。

12.什麼是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是胰島A細胞分泌的激素,其作用與胰島素相反,是一種促進分解代謝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胰高血糖素具有促進糖原分解及糖異生的作用,可使血糖明顯升高。

胰高血糖素能活化脂肪中的脂肪酶,促進儲存脂肪的分解和脂肪酸的氧化,使血液酮體增多。胰高血糖素對蛋白質也有促進分解和抑製合成的作用,因而使組織蛋白質含量下降,同時能使氨基酸迅速進入肝細胞,脫去氨基,異生為糖。

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調節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也受血糖濃度的影響。血糖降低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時,胰高血糖素分泌減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還受神經係統調節。迷走神經興奮抑製其分泌,交感神經興奮促進其分泌。此外,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還受胰島素的影響,胰島素可通過旁分泌直接作用於A細胞,抑製其分泌,也可通過降低血糖濃度而間接地促進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血糖濃度相對穩定對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十分重要,也是各組織器官獲得能源物質的重要保證。所以血糖濃度因受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調節,使血糖濃度穩定在正常水平。

13.胰島素治療的適應證與常見不良反應

適應證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婦女準備懷孕前及產後。

2型糖尿病患者持續高血糖和顯著消瘦者。

有嚴重的糖尿病並發症,如急性代謝綜合征、並發周圍神經病變者、並發急性和慢性感染者等。

服用多種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無效、血糖長期控製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常見不良反應

低血糖:低血糖是胰島素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主要由於患者對血糖監測執行不力、不會根據飲食量調整胰島素劑量,或增加活動量後而沒有及時減少胰島素注射劑量或注射後沒有及時進食等。

過敏反應:多數過敏反應表現為皮疹,極少的表現為嘔吐、發熱、腹瀉、休克等。

皮下脂肪萎縮:主要見於注射動物胰島素。

水腫:常見於胰島素注射劑量較大的患者,隨著胰島素治療一般會自行消失。嚴重者可減少胰島素劑量,聯合口服藥和利尿藥治療。

高胰島素血症:主要發生於給藥方式有問題。

14.胰島素製劑的種類

按來源分

動物胰島素:豬胰島素與人胰島素隻有一個氨基酸差異,牛胰島素與人胰島素有3個氨基酸差異,所以都可以用於人體。動物胰島素來源廣泛,價格便宜。由於與人胰島素仍有差異,易導致過敏反應,已逐漸被取代。

人胰島素:是采用基因重組技術獲取的。

人胰島素類似物:是采用基因工程技術製備的。

按作用時間和效應分類

胰島素:又稱普通胰島素,短效胰島素。注射後吸收快,作用迅速,持續時間短,劑量易調整。

低精蛋白鋅胰島素:又稱中效胰島素。注射後起效較慢,作用時間較長。

精蛋白鋅胰島素:又稱魚精蛋白鋅胰島素注射液,長效胰島素。注射後4~6小時起效,作用高峰在10~15小時,持續時間28~36小時。特點:作用慢,降糖作用弱而持久,常常吸收不規則,劑量不易調整,因此一般不單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