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氣,是由生活瑣事而生的不該生的氣。有趣的是,生閑氣的對象大多是生氣者自己的家庭成員或身邊的同事。常生閑氣有三害:一害自己的身體。生閑氣時心裏不痛快,心情壓抑或煩躁,這種消極情緒若經常出現或反複發生,勢必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導致心理平衡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多種疾病就可能接踵而至。二害自己的事業。不良的情緒不僅會影響工作或學習的效率,還會妨礙與上下級和同事的關係,影響團結,不利於事業的成功。三害他人。生氣時常會態度粗暴或出言不遜,破壞他人心境,使其心靈遭受打擊。
什麼樣的人最愛生閑氣?生活空虛,感到無聊、無事可做的人常常生閑氣,生活太清閑讓他們不時地生點小氣,如果問是什麼讓他們生氣,卻又含糊其辭,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明白為何生氣;想不開的人愛生閑氣,這類人不會用變通的思維想問題,常常一條道走到黑,走不通了就開始生氣,甚至生自己的氣。為什麼自己這麼頑固不化。對自己過於苛刻的人愛生閑氣,仿佛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符合自己的要求,生得不漂亮生氣,缺點太多生氣,沒滿足別人的需求也生氣,總之,看什麼都不順眼,沒一處順心的地方。這樣的人隻能為自己所累。
挖出愛生閑氣的根
據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打獵的時候,口渴難耐,正好附近有一窪山泉,他捧起水來喝。一隻老鷹疾飛而至,成吉思汗一驚,喝水的“渴望”被幹擾,不禁大怒,抽出羽箭射殺飛鷹。他爬上山頂,發現飛鷹被羽箭穿胸擊斃,而死鷹陳屍的山泉水源處有條被鷹啄死的大毒蛇。
如果你是成吉思汗,你會怎麼做?你會後悔,自責,慶幸?自認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決定以後不要隨便發怒,或在發怒情況下不再隨便行動?
誰都會的一件事——生氣,那太簡單了;但是對應當生氣的人生氣,生氣得恰到好處,為正當的理由生氣,用正確的方法生氣,那就不簡單了,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駕馭的。
心理學中把情緒分為心境、激情、應激三種狀態。其中,心境是一種使人的一切其他體驗和活動都感染上情緒色彩的比較持久的情緒狀態。它具有彌散性的特點。當一個人處於某種狀態時,看待一切事物都受其影響。良好的心境使人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興趣,不良的心境使人感到凡事枯燥無味,容易生閑氣。你在家拿媽媽當“出氣筒”,就是不良心境的彌散。
一般說來,人在生閑氣時,容易產生發泄、找“出氣筒”等攻擊行為。如惡聲惡氣、摔摔打打、怒目而視、破口大罵、動手打人等。這些攻擊行為可能直接針對挫折的製造者,但當覺察出對方不能直接攻擊而心中的惡氣又要發泄時,常常找個“出氣筒”。這個“出氣筒”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像《紅樓夢》裏晴雯撕扇子就是對寶玉責備情緒的發泄。
為什麼有些人好生閑氣呢?原因無非是以下幾個:
沒正經事做,閑得無聊而心緒不佳,或胸無大誌,私心過重,遇事好斤斤計較;
度量太小,或疑心過大;
對他人要求過高,好挑剔,待己寬而責人嚴;
工作或生活失意,遭受挫折時。
閑氣多源於生活小事,而在日常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就拿在家裏吃飯來說吧,菜很可能做得鹹一些或淡一些,不大合自己的口味。一個想得開的人,菜鹹些就少吃點兒,淡些就放點鹽,同樣吃得香。而對於好生閑氣者,會覺得菜不可口,心裏不痛快。顯然,他們是把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給誇大了。所以,閑氣大多是自找的。
老生閑氣的人該問自己一句:我是不是太小心眼了?或者太無聊了?胸懷大目標,心想大事,天天有事做,就不會計較瑣事而生閑氣了。所以,奉勸你要加強修養,寬厚待人,變責人嚴為責己嚴,這樣就不會看誰也不順眼而生閑氣了。
凡事“無所謂”就不容易生氣,即使有氣也來得快,去得快。俗話說“糊塗也有糊塗福”,人應糊塗一點,盡量少生氣,即使生氣也應盡快宣泄。
莫名的生氣隻為“小事一樁”
我們的心裏時而會生出莫名的煩惱,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心中都打了或多或少的繩結,它們的存在使我們不能痛快地享受生活的樂趣,無法看到人生的美景。
其實,聰明人都應該培養自己擺脫繩結的能力,這樣才能使我們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煩惱,進而擺脫煩惱。
古希臘的佛裏幾亞國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上打了一串結。他預言:誰能打開這串結,誰就可以征服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然沒有一個人能成功地將結打開。
這時,亞曆山大率領軍隊入侵小亞細亞,他來到葛第士繩結的車前,毫不猶豫地拔劍砍斷了繩結。後來,他果然占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
另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個小孩上山砍柴的時候被毒蛇咬傷了腳趾。他疼痛難忍,而醫院卻在很遠的小鎮裏。孩子果斷地用砍柴的鐮刀砍斷了自己的腳趾,然後忍著劇痛艱難地走到了醫院。盡管他少了一個腳趾,但卻用短暫的疼痛換回了自己的性命。
困擾我們的繩結不僅僅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也可能在我們的心中。
有一個青年從家裏出門,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正好經過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禪師。他說:“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
青年聽了大吃一驚。
老禪師問道:“什麼事讓你這樣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是怎麼知道的呢?”青年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了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場上去吃草,誰知它轉來轉去,就是脫不開身。我以為師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沒想到你一口就說中了。”
老禪師微笑道:“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脫,一理通百事啊。”
人活在世上隻有短短幾十年,卻為發愁一些小事而浪費了很多時間。
現在有以下兩組問題需要我們回答:
第一組問題——
你是否經常因一些瑣事煩心?你是否偶爾會控製不住自己發脾氣?你是否在工作中受到同事閑言碎語的“旁敲側擊”?有時候你是否會忍不住和他們爭辯一番?
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是的。
第二組問題——
你是否有著未來三年的人生計劃並把它裝在自己的腦子內?你是否時時審視自己有沒有做到足夠寬容和樂觀?你是否因某個難題生出一些創意?你是否依靠自己的諒解和幽默又贏得一位朋友?
同樣,回答的人很多,但他們的結果是:NO。
太多的人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放在每天的一成不變的生活規律上,而很少去關注別人的冷熱以及自己的內心。他們隻看到眼前,而忽略了生活的連續性,忘記了在做事的同時為自己積累發展的資本。
我們需要一種戰略眼光,做人需要一種大的境界。因此,你不能因那些瑣事耽誤了你的計劃進程。在這個時代,你應該在冷靜中保持高效。和庸人爭辯顯示出你的口才,但也纏住了你前進的腳步。
這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故事,主人公叫羅勃·莫爾。
“1945年3月,我在中南半島附近276英尺深的海下,學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當時,我正在一艘潛水艇上。我們從雷達發現一支日軍艦隊——一艘驅逐護航艦,一艘油輪和一艘布雷艦——朝我們這邊開來。我們發射了三枚魚雷,都沒有擊中。突然,那艘布雷艦直朝我們開來(一架日本飛機,把我們的位置用無線電通知了它)。我們潛到150英尺深的地方,以免被它偵察到,同時做好應付深水炸彈的準備,還關閉了整個冷卻係統和所有的發電機器。
“3分鍾後,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彈在四周炸開,把我們直壓海底——276英尺的地方。深水炸彈不停地投下,整整15個小時,有十幾枚就在離我們50英尺左右的地方爆炸——若深水炸彈距離潛水艇不到17英尺的話,潛艇就會炸出一個洞來。當時,我們奉命靜躺在自己的床上,保持鎮定。我嚇得無法呼吸,不停地對自己說:‘這下死定了……’潛水艇的溫度幾乎有100多度,可我卻嚇得全身發冷,一陣陣冒冷汗。15個小時後攻擊停止了,顯然那艘布雷艦用光了所有的炸彈後開走了。這15個小時,在我感覺好像有1500萬年。我過去的生活一一浮現在眼前,我記起了做過的所有的壞事和曾經擔心過的一些很無聊的小事。我曾擔憂過,沒有錢買自己的房子,沒有錢買車,沒有錢給妻子買好衣服。下班回家,常常和妻子為一點芝麻事小吵架。我還為我額頭上一個小疤——一次車禍留下的傷痕——發過愁。
“多年之前那些令人發愁的事,在深水炸彈威脅生命時顯得那麼荒謬、渺小。我對自己發誓,如果我還有機會再看到太陽和星星的話,我永遠不會再憂愁了。在這15個小時裏,我從生活中學到的,比我在大學念四年書學到的還要多得多。”
我們一般都能很勇敢地麵對生活中那些大的危機,卻常常被一些小事搞得垂頭喪氣。著名企業家柏德先生也常發此感慨:“我手下的人能夠毫無怨言地從事危險而又艱苦的工作,但我知道,有好幾個同室的人卻彼此不說話,因為懷疑別人把東西放亂,占了自己的地方。有一個講究空腹進食細嚼健康法的家夥,每口食物都要嚼28次,而另一人一定要找一個看不見這家夥的位子坐著,才吃得下飯。”
“小事”如果發生在夫妻生活裏,還會造成“世界上半數的傷心者”。芝加哥的約瑟夫·沙巴士法官在仲裁了4萬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之後說:“婚姻生活之所以不美滿,最基本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小事。”
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執都是不明智的,被那些亂麻般的瑣事絆住腳是得不償失的。最重要的是,你應該堅持不斷地培養自己的這種意識——不要因瑣事煩惱,不要和小人糾纏,還有更重要的事等著自己做。
多疑心態:你在生誰的氣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或給自己使壞。有時我們自己也喜歡猜疑,看到別人說笑,便以為他們在議論自己,心裏就不痛快起來。喜歡猜疑的人特別注意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他很可能琢磨半天,試圖發現其中的“潛台詞”。
玲有這樣一位女友,疑心特別大,她的心總處在極度的不安全感中。誰幫她介紹對象,她就懷疑誰跟那個人一定關係不一般。不僅反複用話試探女友,也詢問男友,還會進行秘密偵察。比如,男友沒有赴她的約,她會馬上給介紹人打匿名電話,以刺探他們是否在一起。有一次玲接到她的匿名電話,可當時玲並不知道,害得那位男性朋友一再問玲:這個女孩人品好嗎?玲跟他打保票:是我好朋友的好朋友,絕對沒問題。但後來他們還是分手了,一年後,女孩另嫁他人,而她們也因為其他事而疏遠了,那位男性朋友才告訴玲他們分手的原因:女孩太多疑,這樣的人是不適合過日子的。他說,玲和玲的朋友一直在他麵前說她的好話,而她卻在他那裏說她們的壞話,懷疑玲跟他的關係,這是人品不忠厚的標誌,他不能找這樣的人。後來還陸續聽到傳聞,說那女孩婚後過得似乎也不怎麼好,總是懷疑老公跟辦公室的女同事關係不一般,還經常玩一些跟蹤的把戲,兩人為此經常吵得地動山搖。玲覺得這個朋友實在太可悲。她的可悲之處就在於聰明與愚蠢就像一元錢的硬幣一樣正反兩麵相依而生,有多少個閃念就有多少個疑點。因此,她有多聰明也就有多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