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外遇”特別敏感,尤其容顏隨年齡漸長而漸失,內心開始不安,對丈夫的限製一天比一天多。所以在職場裏,她們特別看不慣眉來眼去的女生,覺得這些女生有勾搭男士的嫌疑,令人反感。她們經常生悶氣,明明人家沒惹她們,她們就是看那種人不順眼,動不動就生氣,也不知道為什麼。直到她們找出自己最深處的擔憂及害怕的根源之後,才消解了怒氣。
有這樣一個故事:
傍晚,幾個青年工人因開玩笑過頭而發生爭吵,並動起了手。趙大江和其他幾個老工人跑過去,費了好大的勁才把混戰著的年輕人拉開。拉完架後,趙大江發現手表丟了,到處找也未找到。大家覺得,大江是個好心人,做了好事,不能讓他個人受損失。打架的幾個年輕人也為大江師傅因替他們拉架丟了表而深感內疚和不安。為此,大家決定湊點錢,買塊表賠給大江。表買好後,因大江調休,青工們便委托工會小組長賀英大姐轉交給他。
下班的路上,賀英巧遇趙大江和他的妻子牛萍。賀笑著對大江說:“你丟了表,大夥湊錢買了一塊賠你,讓我轉交給你。”站在一旁的牛萍聽後臉色變得十分難看。回到家後,她立即對大江進行“逼供”。盡管大江如實訴說,牛萍仍一口咬定丈夫與賀英有不正當的關係。接著,牛萍又到丈夫的廠子裏去大吵大鬧。廠裏的有關人員耐心地向她說明事情的經過,希望她不要無端猜疑。她卻說:“那姓賀的已擾亂我的生活了,你們怎麼不管!”周圍的同誌再勸,她又和勸說的人爭吵,越發不管不顧。
此後,為了“教育”大江,牛萍到處散布大江與賀英有作風問題,認為這樣可以“壓”住丈夫。牛萍的多疑和偏執,傷了大江的心。一對結婚13年的夫妻就這樣分了手……
一個原本美好的家庭被“猜疑”攪散了。猜疑,它投向夫妻、家庭間的是魔鬼的陰影,它使人鬱悶、壓抑,甚至陷入煩惱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有了猜疑,夫妻間就猶如築起了一道屏障,愛情、幸福被拒於屏障之外。
多疑心態會嚴重地影響人際關係。不僅自己很苦惱,周圍的人也難以理解和接受。多疑心態的表現多種多樣,在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表現也不完全一樣。
多疑的人給人的印象就是神經過敏。過分的敏感,把發生在周圍的一些不愉快事件強行與自己聯係,聽風就是雨。聽說同齡婦女得癌死亡,馬上會聯想到自己可能也會有同樣的下場;在家裏,孩子放學後晚歸,會聯想起路上是否發生車禍;有女同誌往家裏打電話或愛人晚歸,聯想是否有第三者。
性情多疑會特別關注流言蜚語。在一些單位裏,總有一些人喜歡傳播小道消息,或是流言蜚語。當流言蜚語被誇大、扭曲時,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是一種惡性刺激。
多疑的人會對別人的某些行為和動作做盲目聯想。別人在一起輕輕地議論某件事,正巧自己走過,他們停止了議論或突然發笑。盡管這些人議論的事與自己毫無關係,但也馬上會敏感地聯想到他們在背後議論自己。於是,心中的不平衡馬上膨脹,情緒立即激昂起來。
對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事無端地懷疑,也會平添氣。比如,晉級、加薪、分房沒有滿足本人的願望時,會盲目懷疑。懷疑領導班子、人事部門有人在背後作怪,甚至扳著手指將這些領導幹部逐個“排隊”;懷疑同一部門的人員,在背後打小報告,“攪掉了我的好事”,一旦認定,憤恨之情就會急劇上升。
不管怎樣,猜疑都是人際關係的大敵。它會破壞朋友間的友誼,疏遠同學或同事間的關係,無端地挑起同學、同事和朋友間的矛盾糾紛,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生活在猜疑中的人,總是鬱鬱寡歡,缺少內心的寧靜。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從而不能更好地與別人交流,變得孤獨寂寞,危害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愛猜疑的人,首先要開闊自己的心胸,加強自身的修養,培養開朗、豁達、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實,誠懇同別人交換意見;對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要過分計較,不必過分在乎別人的態度與說法。“未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走自己的路,任別人評說吧”,這些都是鼓勵人們心胸坦蕩、豁達開朗的話。
人生在世,難免受他人的議論,隻要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相信別人也不會跟自己過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別人意誌去做,自己又怎麼個活法?對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聽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對待,靜觀事情的變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聽流言,就暴跳如雷,“說風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門去講理爭辯。由於缺乏調查研究,找錯了說理對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尷尬被動。不無端地猜疑別人,理智、冷靜地對待別人的猜疑,這就是我們應保持的正常心態。
一旦有了猜疑,不要意氣用事,而要冷靜分析。人在猜疑的時候,容易為封閉性思路所支配。這時,需要冷靜、克製。要多設想幾個對立麵,隻要有一個對立麵突破了封閉性思路的循環圈,你的理智就可能及時被喚醒。
別跟自己過不去,就沒人跟你過不去
太多的人悲歎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艱辛,卻隻有極少數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快樂。一個人快樂與否,主要取決於什麼呢?主要取決於一種心態,特別是如何善待自己的一種心態。
生活中苦惱總是有的,有時人生的苦惱,不在於自己獲得多少,擁有多少,而是因為自己想得到更多。人有時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很難達到,所以我們便感到失望與不滿。然後,我們就自己折磨自己,說自己“太笨”、“不爭氣”等等,就這樣經常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與自己較勁。
常言道:“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日複一日重複的無趣,使庸人煩悶異常,不知該不該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一切煩惱都由自己產生。
我們都知道“杞人憂天”的故事,不好好地過衣食無憂的日子,這個杞人卻偏偏想著:天會不會有一天掉下來砸著我呢?並為此大傷腦筋。“天”在人們頭頂上,一年又一年,從沒有掉下來,也從沒有掉下來的跡象,為“天”發愁,實在是“庸人自擾”!
芸芸眾生,也常常自尋煩惱,好生無趣。比如,明明有饅頭吃,卻仍要煩惱:麵包是什麼滋味,要能嚐嚐就好了。住在遮風擋雨的木屋,看著屋外的雨點落地該是多麼愜意,卻自尋煩惱:有朝一日,能住進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多好。煩惱無處不在,欲望無止境。有了車子,為房子而“煩”,有了房子,為別墅而“煩”,為名譽而“煩”,為地位而“煩”;有了老婆,為沒有情人而煩惱;有了工資,為沒有外快而輾轉反側,錢少的人為掙錢而煩,錢多的人為錢更多而愁……
“庸人自擾”是多麼愚蠢而可笑啊!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並不是你的能力不強,恰恰是因為你的願望不切實際。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天賦具有做種種事情的才能,當然,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不是強求自己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事實上,世間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極其荒謬的。我們應時常肯定自己,盡力發展我們能夠發展的東西。隻要盡心盡力,隻要積極地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我們的心中就會保存一份悠然自得。從而,也不會再跟自己過不去,責備、怨恨自己了,因為,我們盡力了。即便在生命結束的時候,你也能問心無愧地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那麼,你真正的此生無憾了!
所以,凡事別跟自己過不去,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或這或那的缺陷,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這樣想來,不是為自己開脫,而是使心靈不會被擠壓得支離破碎,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美好認識和執著追求。
別跟自己過不去,是一種精神的解脫,它會促使我們從容走自己選擇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假如我們不痛快,要學會原諒自己,這樣心裏就會少一點陰影。這既是對自己的愛護,也是對生命的珍惜。
放過青春:老氣的年齡,朝氣的心態
樹有樹輪,人有人齡。萬物蒼生,都有它發生、發展和死亡的過程。年齡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誰能沒有年齡呢?可是,又有誰真正地考慮過年齡這個問題?
小孩常會問爸爸媽媽:“我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在孩子的眼中,長大意味著可以自己決定去什麼地方玩,穿什麼衣服,自己決定幹什麼或不幹什麼。長大,在他們眼裏意味著自由與獨立;在少男少女的眼中,年齡意味著美麗,意味著激情與活力;在青年的眼中,年齡意味著成熟,意味著權利,是一切可以驕傲的資本的根源;在中年人眼中,年齡意味著不斷失去的過去,意味著負擔、壓力,意味著責任與義務;在老年人眼中,年齡意味著美好的過去和叵測的未來,意味著生與死交換的界限。
在年齡麵前,人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它既不會因為孩子的企求而加快腳步,也不會因為老人的感慨而放慢腳步。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無論是總統,是科學家還是罪犯,它就像一個忠誠的仆人,一絲不苟地記錄著你所走過的每一分、每一秒,一旦走過,再好的化妝品也無法掩蓋歲月寫在臉上的滄桑,再注重保養的肌體也無法避免衰弱的命運。
年齡,人們之所以在乎它,是因為人們在乎它背後的生命,在乎它帶給人的心理的舒適與滿足。
老人的生命必然是在走向衰退,這種衰退是人所難以接受的,所以,他們希望忘記自己的年齡;青年的生命正是輝煌的時候,所以,他們希望留駐年齡;兒童的生命正在走向希望,這種希望給人力量,所以他們渴望增長自己的年齡。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個過程,事物與事物之間就存在先後、大小的問題。年齡大的在年齡小的之前出現,這似乎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了。
所以,年齡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一種資本。年齡大的人一般會有更多的經曆,也就有了較深的閱曆,這本無可厚非,但也給人一種錯覺,覺得年齡大的人懂得的當然要多些,處理事情要妥當些。有些所謂“大人”就據此倚老賣老,擺老資格:“你小小年紀,懂什麼?”好像年齡大就有資格、有條件去教訓別人一樣。年齡成了一個人的權力、權威、威嚴等的象征,成了可以隨意教訓人的唯一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