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這樣的情形:有人雖然思路敏捷,口若懸河,但他講話別人都不願意聽,因為他的表現太狂妄,令人不舒服,因此別人很難接受他的觀點和建議。這種人多數都是因為喜歡表現自己,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處處想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希望能獲得他人的敬佩和認可。但結果恰恰相反,那些高看自己小看別人的人,常引起別人的反感,從而失掉了在他人心中的威信,最終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無援的地步。而那些低調豁達的人,總能贏得更多的朋友。
大凡高標處世者,其做人的基調都很低;大凡低調做人者,其處世的標準都相當高。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越是低調做人的典範。人在一生總會有不同的際遇、不同的處境。順風好行船,逆境難為生;位高好成事,位卑難做人。但曆數中外得大成之人,無不是善處逆境和善待位卑的智者。他們能伸能屈、能俯能仰,從不把自己看得比別人更高貴、更顯赫。特別是在屈尊和低就於人的時候,更能顯示出做人的風範。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績,那麼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某一階段人們把你評價得有多麼高,你都要努力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內心深處時刻提醒和說服自己:“我現在掌握的知識還很有限,仍是個有待提高的人。”
低頭不等於低微
我們常常說要抬頭挺胸,昂首走路,但是有時不妨低低頭。
深圳街頭矗立著許多雕塑,在這些雕塑中有一頭牛,它的顯著特征就是低著頭。創作這座雕塑的藝術家的用意大概是:麵對喧囂的塵世、紛擾的人群,我們沒必要表現出傲慢、怪異和過分張揚的樣子,而應把自己的言行舉止融入人群當中,並始終把自己看做是社會上普普通通、實實在在的一員。
麵對社會,我們沒必要牛氣衝天。美國的偉人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停地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還要矮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現實世界中的每個人麵對的不光是藍天高掛,“屋簷下”的擠壓、拍打誰也逃不過,“該低頭時就低頭。”一個“該”字說明了低頭的恰到好處,而不是丟掉尊嚴、人格和做人的原則,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不該低頭的時候絕不低頭。
俗話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從做人姿態方麵來說,人在屋簷下,有時要低頭。所謂的“屋簷”,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和範圍。隻要你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簷”下了。這“屋簷”都是低的!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地排斥。這種情形在所有人的一生當中幾乎都出現過,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你能保證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別人“屋簷”下避避風雨嗎?所以,在別人屋簷下的心態就有必要好好做些調整了。
要想達到目的,必須從頭開始,低頭拉車,抬頭看路。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正如爬山,你隻好低著頭,認真耐性地去攀登。到你付出相當的辛勞努力之後,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見你已經克服了多少困難,走過來多少險路。這樣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會累積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標的成功。
我們常常不願低頭,怕辱沒了自己,但是,要想成功,就必須學會低頭,因為學會了低頭你也就學會了審時度勢,把握全局,小忍大謀。學會了低頭,你就能順利跨越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低矮“門框”而免受無謂的傷害。偶爾的低頭,並不是怯懦的背叛,而是一種自我保護和前行的必須,要時刻做好心理準備去彎腰低頭避開障礙。
該低頭時就低頭,不是逆來順受和甘受屈辱與壓迫,而是你對世態炎涼的感知所采取的自我保護策略;該低頭時就低頭,是對利益的權衡所做出的選擇,而不是消極避世,也不是不去抗爭,是你知曉這現實世界裏充斥著辯證的法則,它需講究一些做人的技巧。有道是“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捕,弭弭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有時候,退一步方能海闊天空;不與人一般見識,方顯得你大度寬容。
“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現實環境有一種和諧的關係,把兩者的抵觸和摩擦降至最低;是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長遠的路;是為了把不利環境轉化成有利環境。低頭不等於低微,反而更顯出一種偉大和高貴。
放下身段,低調做人
羅訥爾出生於德國的一個電器世家,他的父親是德國首屈一指的電器商,然而羅訥爾大學畢業後並沒有直接繼承家業,反而選擇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上班。
他的父親認為這是一種最好的磨煉,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去別人的地方工作,千萬別擺什麼架子,要忘記你的父親是誰,一切從頭開始,自己去爭取別人的幫助。”
虎父無犬子,羅訥爾平易近人並且吃苦耐勞,自願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即使這些粗重的工作常使羅訥爾做得筋疲力盡,甚至受傷流血,他也沒有半句怨言。
遇到困難時,羅訥爾會不恥下問,虛心地向其他工人討教,就連看門的管理員、廁所的清潔工都成了他閑聊的好夥伴。
日子久了,工人們漸漸忘掉了羅訥爾的身份背景,不再心存成見,把他當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同事。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所知傾囊相授,這使羅訥爾受益匪淺,很快他就對電器業的經營了如指掌了。
有了這麼好的經驗作基礎,羅訥爾的父親總算可以放心地把公司的經營權移交到他手上。
接棒後,羅訥爾不忘父親的教誨,待員工如朋友,積極爭取別人的幫助,完全沒有一點架子。
這樣的態度果然獲得了員工的全力支持,後來羅訥爾不隻將公司的基業更加發揚光大,自己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成為德國電器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人是社會的動物,團體的力量無窮。如果想要取得成功,那麼就得先取得眾人的支持,眾誌成城絕對好過單打獨鬥。
美國劇作家海曼曾說:“有一天,當你發現自己的境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非源於意外、時間或命運,那是多麼悲哀的事啊!”
不得人心的人,他們之所以得不到人心、抱怨別人不懂欣賞他,其實也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春秋時代,齊頃公進攻魯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不隻占領了魯國大片土地,連前來救援魯國的衛國都成了手下敗將。兩個戰敗國家連忙向晉國求救,合三國之力,準備與齊國來個決一死戰。
晉國大將意氣風發,千裏迢迢地率領著八百輛戰車來與魯、衛兩國會合。然而,齊國的大將高固驍勇善戰,根本不把晉國軍隊放在眼裏,他連夜摸黑獨闖晉軍大營,不但引起晉軍一陣慌亂,還奪得一輛戰車回營,把敵人玩弄於股掌之間,大挫對方的銳氣。
齊頃公眼見手下大將如此足智多謀、身手矯捷,自覺天下無敵,便與三國聯軍約定次日清晨決戰。
到了第二天清晨,三國聯軍已經嚴陣以待,齊軍卻連陣局都尚未布置好。但是,齊頃公毫不以為意,下令開戰,並輕蔑地說:“等我消滅了敵人之後再吃早飯吧!”
身邊部將見狀,連忙勸阻道:“我方陣勢尚未布好,不妨再多等一時半刻再下令開戰。”
但是,齊頃公誌得意滿,根本聽不進去,笑著說:“怕什麼!他們不過是我們的手下敗將,隨便派幾個士兵殺過去,他們就會抱頭鼠竄、全軍覆沒了。”
於是,他親自擂擊戰鼓,發動攻擊,但因為缺乏準備,還沒到達敵陣,齊軍就已被殺得片甲不留,致使齊國大業功敗垂成。
齊頃公犯了戰場上的兩個大忌,一是“輕敵”,二是“驕矜”。如果他能不沉迷於先前的小勝利,不高估眼前的優勢,準備就緒之後再發動攻擊,以齊國的實力必能橫掃千軍、改寫曆史,把勝利納為囊中之物。
人們常常因為爬得比人高,就自以為腳下的一切都是那麼的渺小,忘了隻要有別人爬得比你高,你在他眼中也是同樣的渺小。
不知天高地厚的人,通常隻能落到和齊頃公同樣的下場,勝利就在眼前,卻因為你不曉得把握時機,隨隨便便就出手,不但沒有獲得勝利,反而把它趕跑了。
高傲孤僻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要想成為社會的一分子,就必須先放下身段,隻有放下架子和包袱,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物。
適當以弱示人
三國中的曹操可謂亂世梟雄,當世豪傑,他沒把誰放在眼裏,“青梅煮酒論英雄”更是預見準確,那些所謂“英雄”都被他琢磨透了。
智者千慮,終有一失。他這一疏忽,就被司馬氏搶了江山。
據說曹操知道司馬懿有大誌,又聽說他有“狼顧”之要。什麼是“狼顧”?狼的頭和脖子可以左右轉180度,司馬懿生有異相,身軀、肩膀不動,頭可以向後轉180度。曹操認為司馬懿“狼顧”,就是狼心狗肺,心術不正。
但是司馬懿每天勤於公務,廢寢忘食;從公文到馬匹,從內務到外勤,事必躬親,吃苦耐勞,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對曹操更是畢恭畢敬,馬首是瞻。久而久之,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放下心來,認為他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殊不知,這些都是司馬懿裝出來的。
司馬懿不僅騙過了曹操,也騙過了曹丕。他無論身居何職,都用各種方式不溫不火地向曹丕表示忠誠。在他的努力下,曹丕一步步登頂,司馬懿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密藏不露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它會減少遭到別人暗算或報複的機會。
曹芳繼位後,曹爽掌權,為排擠司馬懿,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剝奪了兵權。自此曹爽放心玩樂,後來聽說司馬懿有病,派人假意辭行以探虛實。司馬懿老態龍鍾,聽不清別人說話,雙手顫抖,進食困難(當然這又是裝的),至此曹爽心中的戒備一絲都沒有了。誰想當他在野外遊獵正濃時,卻被司馬懿父子端了老窩,稍後又奪取了兵權,曹爽後來被斬首。
司馬懿在自己的上司麵前,巧妙地表現了自己的“懦弱”,從來沒有功高蓋主的舉動,將自己的真實力量和野心都掩藏起來,最終贏得了天下。
古人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因此,以弱點示人,既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當條件成熟時,又可叫敵人防不勝防,一舉成功。
孫臏和龐涓都是鬼穀子的學生,後來各為其主領兵打仗,昔日同窗今日卻成了對手冤家。孫臏技高一籌,鬥智不鬥力,隱強示弱,逐漸減少兵灶數目。龐涓認為孫臏兵力在逐漸減少,自然大喜,命令手下軍士拋下輜重,輕裝上陣,緊追不舍。最後兩軍戰於馬陵,孫臏集合全部兵馬給龐涓以迎頭痛擊,大煞敵人威風,可憐龐涓羞敗,隻好自刎而死。孫臏減灶,逼死龐涓,傳為千古美談。
適當地表現出自己的“懦弱”並不意味著真的膽小怕事,以弱示人往往會有更大的收獲。
用真誠加碼
做人要求真。我們之所以追求真實的人和事物,因為它代表著最崇高的美德——誠實與正直。
美國著名的行為科學家丹尼斯·韋特萊博士說,所謂“因果定律法則”,無非是一個人的誠實與否,經過一段時間後所顯示出來的結果。一個人不能誠實地麵對自己,就無法真正擁有成功。內心不誠摯的人,最終必將顯露真麵目。而一個人願意把自己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坦白地暴露給對方,就能很容易地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
大三下學期,甘偉找了一份家教工作,輔導一個公司經理的兒子。
每次上課之前,他都像老師一樣一絲不苟地備好課,認認真真地寫教案。上課時間,不管刮風下雨,烈日酷暑,他都準時到達,從不延誤。室友見他這麼認真負責,都猜想他得到的報酬一定十分豐厚,沒想到他說每小時才12元錢。大家一聽,個個迷惑不解。有人說:“你怎麼這麼傻?教高三課程,每小時最少得20塊錢。”
“這我知道,”甘偉平靜地說,“但我覺得拿12元錢比較合理。如果家教效果不好,我也不好意思拿那麼多錢;如果效果好,就當做我的一次社會實踐。”
“她父親是大經理,錢有的是,你有必要搞扶貧助教嗎?”又有人勸告他。
“話雖這麼說,但我是以一個大學生的身份去做家教,我首先就必須對得起大學生這個光榮的稱號。如果我敷衍了事那就損害了大學生的形象。”甘偉仍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