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狂妄自私裝牛氣,不如虛懷若穀旺人氣(1)(2 / 3)

在此後3個月裏,甘偉為他的學生精心設計複習方案,耐心講解輔導。他的學生也很爭氣,成績逐步提高。

甘偉畢業後,被那個學生的父親邀請到其公司工作,因為這位經理說公司需要甘偉那樣不計回報、誠實做人的大學生。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一個人種下什麼,就會收獲什麼。”我們如果真誠地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真誠地對待我們。

以誠待人,要坦蕩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與他的事業關係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指出,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總是不喜歡被批評,但意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時,便能理解和接受。這樣,彼此的心靈才會得以溝通,友情也會得到發展。

以誠待人,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決定捧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麵前的是什麼人,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適得其反。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要敞開自己的心扉。要講真話、實話,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正如謝覺哉在詩中寫道:“行經萬裏身猶健,曆盡千艱膽未寒。可有塵假須拂拭,敞開心扉給人看。”

以誠待人,能在可以信賴的人們之間架起心靈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並在此基礎上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表露真心,“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下猜疑、戒備心理,把你當作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閉鎖的一麵,同時又有開放的一麵,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開放是有原則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

很多人交友是為求心靈的溝通。人除了物質需求之外,還有精神需求,吃飽喝足了,自然渴望精神需求的滿足,而精神的滿足則離不開友誼。比如,一個人在遭遇不快時,就渴望向朋友傾訴。

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以一個開放的心靈換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中,能用誠信取代防備、猜疑,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結局。

真誠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這方麵進行投資的人,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雖然沒有誰必須做一個富人或做一個偉人,也沒有誰必須做一個智者,但是每個人都必須做一個真誠的人。

誰敢說自己“最了不起”

謙虛自然地與人相處,別人舒服,自己也舒服。謙虛不是抬高別人,也不是貶低自己。謙虛恰恰是一種有容忍他人的能力,是成功者的胸懷。古人一例,令後人感觸很深。

陽子居有一日西去徐州,恰巧碰到老子西去秦國。郊外相逢,陽子居自以為有學問,態度傲慢,老子便為陽子居深感惋惜,當麵批評陽子居:“以前我還認為你是個可以成大器的人,現在看來不可教誨啦。”

陽子居聽了老子的話,心裏很不舒服,後悔自己為什麼當時那樣。老子也很失望。

回到旅店後,陽子居覺得自己應當做得自然一些,起碼要敬重長者,敬重有道德學問的老子,便主動給老子拿梳洗的工具,脫下鞋子放在門外,然後膝行到老子麵前,謙虛地說:

“學生剛才想請教老師,老師要行路沒有空閑,因此不便說話。現在老師有空了,請您指教我的過失。”

老子說:“想想看,你態度那麼傲慢,表情那樣莊嚴,一舉一動又如此矜持造作,眼睛裏什麼都沒有,這樣將來誰和你相處呢?人,沒有他人圍繞著你,行嗎?應該懂得:最潔白的東西好像總有些汙穢的感覺,德行最高尚的人總認為自己遠不十全十美,學問雖了解了,在多方麵他是不行的。知道自己不行,你才知道自己真正行的地方;眼睛裏隻看到自己行,實際上,你哪個地方都不明白。”

陽子居先是吃驚,漸漸地臉上浮現慚愧的神色,謙虛地說:“老師的教導使我明白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開始陽子居去徐州的路上,旅舍客人恭敬地迎送他。他住店時,男老板為他擺座位,女老板為他送手巾,大家也給他讓座。雖然恭敬,彼此都不舒服。接受老子教誨後,陽子居態度隨和,為人謙遜。歸途住店,客人都隨意地和他交談,他也感到和大家相處得很親切。

學識豐富的人,由於對知識過於自信,多半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僅如此,他們往往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判斷,或擅自做決定。一旦這麼做,將會導致什麼後果呢?被壓製的人會覺得受到侮辱、傷害,而不會心甘情願地聽從。他們可能會憤怒、反抗,更嚴重的也許會訴諸法律。這樣的人應懂得,知識要豐富,態度要謙虛。

為避免上述情況,隨著知識量的增加,你必須要更加謙虛。即使談到自己有把握的事,也要裝出不太有把握的樣子。陳述自己的意見時,切勿太過武斷。若想說服別人,就先仔細傾聽對方的意見。這種程度的謙虛,是不可或缺的。要是你討厭被批評為假道學或俗不可耐,也不喜歡被認為沒有學問,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故意賣弄學問,用和周圍的人同樣的方式說話。不要刻意修飾措辭,隻要純粹地表達內容即可,絕對不可讓自己顯得比周圍的人更偉大,或更有學問。

知識恰似懷表,隻要悄悄地放在口袋裏就好。沒有必要為了炫耀而從口袋中取出來,也不必主動告訴別人時間。若有人問你時間,隻要回答那個時間即可,因為你並不是時間的守護者,所以假如別人不問,也不必主動告知。

學問好似不可缺少的有用裝飾品。如果身上少了這樣東西,想必會覺得丟臉。不過,為了避免犯下前述的過錯而招致誹謗,則必須十分謹慎。

很多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最容易忽視這個問題,由於年輕,所以氣盛,互不相讓,從而使自己或他人陷入尷尬的境地。

當你指出別人的錯誤時,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即使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會使對方產生極大的不滿。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說的嗎——即使你說的是對的?一般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不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可能還會進行反擊,這時,你就是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無法說服他。

永遠不要對別人說:“看著吧!你總有一天會知道我是對的!”這等於說:“我會讓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難道不是一種挑戰麼?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

我們對於自己的成就永遠不要得意忘形。我們要謙虛,隻有這樣,才會受到歡迎。做人要做到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這才是明智的。

有本事也用不著“狂”

巴甫洛夫說:“絕不要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方麵的準繩。”

謙遜的目的並不是使我們覺得自己渺小,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我們身邊,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謙遜的人,他們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有的人依恃著自己的才能、學識、金錢等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狂”其實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做人如果與“狂”相結合,便會失去人的常態,便會產生不文雅的名聲。

一般來說,人們稱狂妄輕薄的少年為“狂童”,稱狂妄無知的人為“狂夫”,稱舉止輕狂的人為“狂徒”,稱自高自大的人為“狂人”,稱放蕩不羈的人為“狂客”,稱狂妄放肆的話為“狂言”,稱不拘小節的人為“狂生”……

《三國演義》裏有一個禰衡,堪稱“狂夫”。他第一次見曹操,把整個曹營中勇不可當的武將、深謀遠慮的謀士,人人貶得一文不值。他貶低起人來如數家珍,如“荀彧可使吊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詔,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槽,於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禰衡稱別人是酒囊飯袋,稱自己卻是“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豈與俗子共論乎!”更有甚者,當曹操錄用他為打鼓更夫時,禰衡擊鼓罵曹,揚長而去。對這種人,曹操自然不肯收留。禰衡又去見劉表、黃祖,依然邊走邊罵,最後被黃祖砍了腦袋,做了個無頭“狂鬼”。

狂妄與無知是聯係在一起的,“鼓空聲高,人狂話大”。舉凡狂妄的人,都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別人。他們口頭上無所不能,評人評事誰也看不起,總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中,隻有自己最好;在他們眼裏,自己好比一朵花,別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無人可比,現時的文學大家、科學巨匠全部不在話下;有的人學了幾套拳腳,自以為武功高強,身懷絕技,到處稱雄,頗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氣勢。然而,狂妄的結局就像禰衡那樣,是自毀,是失敗。

驕傲是前進路上一個最大的阻力。它總是慫恿人對鏡自賞,洋洋得意,自我感覺超過了現實。這種虛幻的良好感覺是無知、褊狹和傲慢的同行者,是對積極進取、樸實和謙恭的完全背道而馳。這種錯誤的思維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在傷害你自己——它使你遠離現實,阻止你達到完美和正直。

中國最早的典籍《尚書》也指出:“滿招損,謙受益。”民間俗諺也說:“大意失荊州,驕傲失街亭。”古今中外關於戒驕破滿的論述不計其數,正是為了告訴我們驕傲是人類的宿敵,如果不戰勝它,它會毀了我們自己。

晶體管之父肖克利於1955年回到老家聖克拉拉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矽穀。肖克利在矽穀建立了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當時矽穀還沒幾家大企業,他可算是矽穀的先驅。在矽穀這裏有著一流的天時和地利,但肖克利還需要另一項關鍵的條件:人才。

對於人才的挑選,肖克利的眼光絕對和他的技術眼光一樣敏銳、獨到。他回到人氣旺盛的美國東岸,發布了招聘信息,渴求有誌人才與他一起打天下。肖克利作為一名慧眼識英才的伯樂,聘用了8位優秀人才。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人才的集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他們才能噴湧的頂峰時期,極具戰鬥力。

大夥是慕肖克利的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但他們初到肖克利實驗室,都大吃一驚:所謂的實驗室是光禿禿的白牆、水泥地和裸露在外的屋簷。物質條件如此之差,更沒想到的是,肖克利是一位極其傲慢的人物。這位在研討會和講演中令年輕人十分欽佩和仰慕的偉大科學家,卻是一個最不好伺候的老板。這位大科學家的市場學問十分可憐,而雄心又極大。偏偏他對管理的技巧一竅不通,甚至跟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沒有,還十分自以為是。

肖克利跟人說話總像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驕橫。對於手下的一幫精英,他總是像老板對待學徒工一樣頤指氣使,怨氣滿天,肖克利唯我獨尊的作風很快受到了報應。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用擴散方法將數個矽晶體管的電路放在一個晶體管大小的位置上。現在我們看來,這是電子世界發展的趨勢。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從而埋下炸彈。因此到了1957年,8個人向肖克利遞上辭職書。肖克利當然大為震驚,繼而大發雷霆,由著他那傲慢的脾氣發泄了一番,把這些人罵了個夠,把他們稱作叛徒,時稱“叛逆八人幫”。現在看來,也許他們是曆史上最有實力的叛逆者。“叛逆八人幫”成了矽穀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有人曾說過:“偉大隻不過是謙遜的別名。”虛懷若穀的人,不會被頭上各色各樣的光環所蒙蔽。他清楚自己的長處與弱點、失敗與成就。他能虛心接受不同的意見,更能以寬廣的胸懷接受他人的批評,甚至為批評自己的人鼓掌。

19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到瑞士去度假,每天仍然背著畫架到各地去寫生。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正用心畫畫,旁邊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便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在車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婦女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議論些什麼。過一會兒,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三位英國婦女大吃一驚,想起昨天對他的不禮貌,一個個紅著臉跑掉了。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謙遜是愛好勞動、盡心竭力、堅定頑強的親姊妹。誇誇其談的人從來不是勤奮的勞動者。腦力勞動是一種需要非常實際、非常清醒、非常認真的勞動,而這一切又構成謙遜的品德——謙遜好像是天平,人用它可以測出自己的分量。傲慢具有很大的危險性——這是現代人常見的通病,它往往表現在:把對於某種複雜事物的模糊的、膚淺的、表麵的印象當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