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無本事,本事有多大,別人都看得見,心裏都有數,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沒有多少人樂意信賴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一個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做人要以謙抑為上,不可自作聰明地顯示、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實力。隻有這樣,才能不被人妒忌。
我們要養成善於正確看待自己優缺點的習慣。無論人家怎樣誇獎你,你都要明白,你還遠不是個盡善盡美的人。你要懂得,人們讚揚你,多半是要求你要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再進行自我鍛煉和自我教育,那就是一種自高自大的表現。
傲氣輸給了親和力
美國前郵政部長詹姆士·法利是親和力強、重視別人的人之中的一個傑出代表。
一個有趣的事例表明,法利先生是一個知道如何增強親和力、讓人喜歡自己的專家。那是發生在費拉德菲爾城舉辦的一次“讀書和讀者”會上的事。當法利先生和其他演講者到賓館去吃午飯的時候,他們在走廊遇到了推著餐車的女服務員,餐車上裝載著桌布、毛巾和其他用具。他們繞過餐車走了進去,這位服務員絲毫沒有注意到他們。這時,法利先生向她走了過去,並且伸出手說:“嗨,你好,我是詹姆士·法利。能告訴我你的名字嗎?很高興認識你。”
當這群人走過大廳的時候,一些人回過頭看了看那位女孩,她嘴巴張得大大的,顯得十分驚訝,但是,她的臉上立即綻開了甜美的微笑。
這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士,在社交場合中平易近人,善於營造舒適、自然、輕鬆氣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絕妙的例子。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個獨特的個體,是個“特別”的東西。承認每個人的獨特的價值,然後給予重視,自然會贏得別人的真心微笑與親近感。
某些人的人緣特別好,會特別吸引朋友,討人喜歡,即使是第一次與人交往。對於這樣的人,你不禁感歎地說:“他把人吸引到自己身邊去了!”
也有這樣一種人,也許他是我們當中最優秀的,但是我們不見得願意與他深交。如果要問理由,那隻有一個:和他在一起覺得不自在。因為他所散發出來的優秀氣勢,讓我們感到某種距離,感到某種壓抑,感到自卑。即使這個人如何傑出,作為朋友,人們也會對他敬而遠之。
容納是人際關係的維生素。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夠輕輕鬆鬆地與人相處。
在一般情況下和人相處時,很少有人敢於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的一切。所以,若是能讓我們輕鬆自在、毫無拘束,我們是極願和他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和能夠接受我們的人在一起。
專門找人家錯處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個好親人、好朋友。請不要設定標準叫別人的行動合乎自己的準則。請給對方一個自我的權利。
別要求對方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以及行動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要讓你身旁的人輕鬆自在。
能接受任性、殘暴的人往往具有帶動他人向上的最大力量。一個原本脾氣暴躁、動作粗魯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卻變成了一個和善、可靠的市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的太太信賴我。她從不責備我,隻是一味地相信我,使我不好意思不改變。”
某位心理學家說:“要改變一個任性或殘暴的人,除了對他表示好意,讓他自己改變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很多優秀的人往往能影響本質善良的人,接受他們,使他們更好。但是對於任性、殘暴的人,他們往往束手無策。因為優秀的那群人根本不能接受粗暴的人,甚至於避之如蛇蠍,在感情上並不相通,這怎麼能想象對方變好呢?一位有名的精神科醫生談到人際關係中的容納問題時,他認為:“如果大家都有容納的雅量,那我們就失業了!精神病治療的真諦,在於醫生們找出病人的優點,接受它們,也讓病人們自己接受自己。每個人剛生下來,都很輕鬆自在,同時暴露出恐懼與羞恥心。
醫生們靜靜地聽患者的心聲,他們不會以驚訝、反感的道德式的說教來批判。所以患者敢把自己的一切講出來,包括他們自己能夠感到羞恥的事與自己的缺點。當他覺得有人能容納、接受他時,他就會接受自己、有勇氣邁向美好的人生大道。”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承認。承認比容納更深一層。容納實際上是消極的做。我們容納對方的缺點與短處,伸出熱情的雙手接受他們,這隻是消極的做。倘若是積極的做法,就是找出對方的長處,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對方的缺點上。
人們都喜歡沐浴在承認的溫馨之中,從這裏也可發揮它的特性。
有一天,一位父親帶著自認為是無可救藥的孩子到心理學家那裏去。那個孩子已經被嚴重灌輸了自己沒有用的觀念。剛開始,他一語不發,怎樣詢問、啟發,他也絕不開口。心理學家一時之間也真是無從著手。後來心理學家從他父親所介紹的情況和所說的話裏找到了醫治的線索。而他的父親堅持說:“這個孩子一點長處也沒有,我看他是沒指望、無可救藥了!”
心理學家開始應用承認的方法,找出他的長處——孩子不可能沒有任何長處。最終他找到了這個孩子喜歡雕刻,甚至可以說在這方麵具有很高的天賦,頗有高手的意味。他家裏的家具也被他刻傷,到處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懲罰。心理學家買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給他,還送他一塊上等的木料,然後教給他正確的雕刻方法,不斷地鼓勵他:“孩子,你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會雕刻的一位。”
從此以後,他們接觸得頻繁起來。在接觸中,慢慢地找出其他事項來承認他。有一天,這個孩子竟然不用別人吩咐,自動打掃房間。這個事情使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心理學家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孩子回答說:“我想讓老師您高興。”
看來,被人承認是每個人所渴求的。而其實要滿足這項欲望並不難。
你對一位電腦專家誇他眼光好,誇他善於看穿行情,洞穿下一步電腦發展的趨勢,他可能不以為然,覺得你不過是在拍他的馬屁而已。因為他並非隻以一個成功的電腦專家自居。不過,換一個角度,你誇他做的家常菜十分有味道,也許他會樂昏了頭。
稱讚人的規則是:誇獎別人還沒有顯現出來的長處,才能使人快樂。每一個人一定都擁有不大為人所知的優點。為什麼我們不去發掘這些尚不為人知的方麵呢?
我們都要求別人能夠重視自己的價值,而不是被輕視。所以,為了表示我們對他人的重視,請不要怠慢他人;要學會感謝別人,必要時要對人“特別”招待。一個具有親和力的人遠比有美麗的容貌和高傲的姿態的人更容易令人接近。
鋒芒太露遭人忌
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這種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在整個自然界中,各種昆蟲被人們視作最無能、最讓人任意宰割的生命體。豈不知昆蟲自有一套避凶趨吉的妙法,這就是它們的保護色和偽裝術。如變色龍的身體顏色會隨著環境的顏色而改變;竹節蟲爬附在樹枝上如同竹節一般,以此來騙過天敵的眼睛;枯葉蝶在遇到天敵時會裝成枯黃的樹葉,它的天敵哪裏會想到這枯黃的樹葉竟然是它苦苦尋找的美味,還有的動物遇危險時裝死以迷惑敵人。在人們看來,這些方法未免太低級了,可是正是這些看似無能的方法使動物種群得以生存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皇帝跟前的王公大臣,可以說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憂,時時刻刻都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這種情況下,大智若愚的人才能獨保其身。商紂王在曆史上是個有名的暴君,終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竟然弄不清年月日,問左右的人也都說不清楚。紂王又派人問箕子,箕子是很清醒的人,他知道這件事後,悄悄對自己的弟子說:“做天下的大王而使國家沒有了日月概念,國家就危險了。而一國的人都不知道時日,隻有我一個人知道,那麼我也就很危險了。”於是箕子也假裝酒醉,推說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幾月幾日,因而幸於保命。
智者告誡仁者說,一個聰明而富於洞察力的人身上會潛藏著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批評別人。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因為他暴露了別人的缺點。所以,一個人還是有所節製為好,采取謹慎的處世態度,不可處處占上風。
世上的高人往往其貌不揚,由於不太搶眼,可以避免別人的注意力,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練就一筆好字的人謊稱不會書法,這樣可以推掉許多違心的差事;力大無比的人往往裝成手無縛雞之力,緊急時才出乎意料地打敗來犯者。做人鋒芒太露,就等於把自己的底細給對方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旦交起手來,就首先輸掉了一半,實難收到突見奇功的效果。
但做人又不能不露鋒芒或藏而不露。不露鋒芒、藏而不露,總給人一種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感覺,讓人覺得你這人虛偽無比。不可不露卻又不能太露或亂露,那就隻有深藏不露。
這種深藏不露的處世智慧與西方張揚個性注重表現有所不同。西方教育注重“表現”,主張“有能力就要表現出來,有一手就要露出來”,否則和沒有能力沒有什麼兩樣。西方人不但好表現,到處表現,而且還要隨時告訴別人自己表現了些什麼東西,甚至隨身攜帶一些以資佐證的物件,證明自己確實如此。
中國人當然也明白“表現”的道理,知道“老虎不發威,很容易被當做病貓”。不過我們更了解“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慘痛苦境,在表現之前,先做好“等到達那裏,先打聽一下當地的情況,再做打算”的準備工作。所以兩者的區別不在於表現不表現,而是怎樣表現。前者是舍身哲學,主張能露就露,露光了就走路,後者是守身哲學,主張先打聽一下,看一看露到什麼程度最合理,然後才合理地顯露。
深藏不露是為了看一看有沒有比自己更合適的人走出來。若大家都爭著要露,特別是那些才能平庸又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其結果隻能是埋沒了真正的有才華的人,阻了他們的道。不強出頭,其實就是在不應該自己出頭的時候千萬不要出頭,非要出頭不可,也應該設法讓別人先出頭。萬一讓不過,才抱著我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心情來出頭。當然,沒有什麼本領的人無需講究什麼深藏不露。因為自己很平庸,就算利用深藏不露來“藏拙”,充其量也隻能隱瞞一時,最終會被人識破,結果原形畢露。
深藏不露的真諦就在於不刻意顯露。有能力終究是要露出來的,隻要時機、地點、人事三者合適。如果有一樣不合適,那就不要亂露,以免招來不必要麻煩,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惱。
“痛擊”自命不凡者
有的人自信過頭,對自己的評價甚高,對別人的評價卻過低,在任何事情上都敢發表高見,好像他什麼都懂似的。以全才自許,把自己當成各方麵的行家,憑著感覺以及一知半解的一點東西,喜歡對任何人、任何事情指指點點,即使在專業人士麵前也不例外,而且他的言論不容挑戰。一旦按他的主張決策並出現重大工作失誤,他仍不認為那種自以為是的工作方法有問題,以“交了學費”一推了事。
自命不凡的人把自己當成全能選手,一身兼有“先知”、“教練”、“裁判”“批評家”等多種資格。比如,當你出錯正在懊惱不已的時候,他先知先覺地告訴你:“我早就告訴你不要這樣做了,告訴你不要那樣做了,你就是不聽,現在傻了吧?”他以前對你發過這樣那樣的議論,其中有一句的確驗證了你此時的失誤。可在當時,由於他的議論太多,甚至自相矛盾,你根本分不清哪一句才是對的。
當你在埋頭工作的時候,他自信地告訴你:你這樣做是錯的,你那樣做是錯的。然後,他又自信地告訴你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可是如果你真的按他的指點去做的話,十有八九是勞而無功。因為他教給你的方法往往不切實際,是想當然的結果。
小傑外語專業畢業後就來到外事部門工作,由於他英語講得很流利,開始時領導很器重他,準備派他出國深造。但一年後,這個讓人眼紅的機會卻給了另一個和他一起進入單位的同事。此後,小傑在單位工作得也很不順心,最後辭職去了另一家單位。事後,有人問起他的原因,他不無遺憾地說自己在原單位太驕傲了,動不動和領導交談兩句英語,正巧這個部門的一位領導是位老幹部,沒學過英語,所以小傑的行為很讓這位領導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