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被一家大企業錄用了,他信心百倍,幹勁十足,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得十分出色。他頭腦靈活,善於思考,經常發現公司裏的一些問題和弊端,於是不斷地向主管反映。然而每次得到的答複就是:“你的意見很好,我會在下次會議上提出來讓大家討論。”
漸漸地,他越來越對公司的製度不滿,對主管的意見也很不服氣,甚至有取而代之的念頭。在一次公司會議上,他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還建議公司實行競爭上崗製度。會場上寂靜無聲,他依然不顧一切地“慷慨陳詞”,而主管早就對他的做法氣得臉色發白。最後,總經理稱讚了他的想法,認為很有新意,但並沒有深入研究的意思。
會議結束後,他不禁為自己的“勇敢表現”而自鳴得意起來。可是,隨後他發現一切都變了。主管對他冷語相向,同事們對他敬而遠之。領導為了照顧多數人的情緒,最終辭退了他。
自命不凡的人大多自信過度,讓人望而生厭。如果你不想成為這種人,就有必要盡力回避以下列舉的種種習慣,這些習慣會使人對你的智慧和人品產生懷疑。任何想要培養個人魅力的人,都應遠離這些習慣:
不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經常以不悅而且對立的語氣說話;
應該保持沉默時偏偏愛說話;
“我”字當頭,而且經常毫無顧忌地打斷別人的話;
以傲慢的態度提問題,給人一種隻有他最重要的印象;
不請自來或在不適當時刻打電話,似乎他天生具有打擾別人的權力;
自吹自擂,總是試圖表現得比別人高明;
不管自己是否了解,而任意對事情發表意見;
嘲笑社會上一切不合己意的新生事物;
公然質問他人意見的可靠性;
以傲慢的態度拒絕他人的要求;
指責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
當著他人的麵批評部屬和同事的錯誤;
措詞不當或具有攻擊性;
當場表示不喜歡,缺乏應有的禮貌。
自負的人是讓人討厭的,即便是高人一等的天才,也很難得到別人的尊敬和喜歡,注定會過得很孤獨。相反,保持自謙的態度,虛心向別人求教,更能贏得他人的讚賞。
事情未成功之前別吹牛
初秋的一天,10歲的漢斯和他的叔叔一起去釣魚,這還是第一次。漢斯模仿別人釣魚的樣子,甩出釣魚線,眼巴巴地等候魚兒前來咬食。好一陣子什麼動靜都沒有,漢斯不免有些失望。
“再試試看。”叔叔鼓勵他道。
“這回好啦,”漢斯竊喜,“總算來了一條魚!”他趕緊猛地一拉漁竿,不料扯出的卻是一團水草……他一次又一次地揮動發酸的手臂,把釣線拋扔出去,但提出水麵時卻總是空空如也。漢斯望著叔叔,臉上露出懇求的神色。
“再試一遍,”叔叔若無其事地說,“釣魚人得有耐心才行。”
突然間,好像有什麼東西在拽漢斯的釣線,他急忙往上一拉漁竿,立刻看到一條逗人愛的小黃魚在燦爛的陽光下活蹦亂跳。“叔叔!”他掉轉頭,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釣到了一條!”
“還沒有呢。”叔叔慢條斯理地說。他的話音未落,隻見那條驚恐萬狀的小黃魚粼光一閃,箭一般地射向了河心。釣線上的漁鉤不見了。漢斯功虧一簣,眼看快到手的捕獲物又失去了。
他感到分外傷心,滿臉沮喪地坐在草灘上。叔叔重新替他縛上魚鉤,安上誘餌,又把漁竿塞到他手裏,叫他再碰一碰運氣。
“記住,小家夥,”叔叔微笑著,意味深長地說,“在魚兒尚未被拉上岸之前,千萬別吹噓你釣到了魚。我曾不止一次看見大人們在很多場合下都像你這樣,結果幹了蠢事。事情未辦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點用也沒有,即使辦成了,也沒必要自誇。”
在事情未成功之前吹牛的人,最常見的表現是對他人輕易許諾。這無異於給人開空頭支票。拍著胸脯信誓旦旦地對別人發不靠譜的承諾,等於自損顏麵。
因為當對方沒有得到你的承諾時,他並不心存希望,更不會滿懷信心地等待。而你一旦許下諾言,等於說是在對方的心裏播種下希望的種子,此時,他可能對外界其他的幫助或誘惑全部拒絕,而專心等待你的諾言的兌現。假如你不能實現你的諾言,對方的希望必然落空,已經製定好的計劃也將不複存在,更不可挽回的是延誤了對方尋求其他外援的時機。
而對於你來說,你的信譽將大大損失。別人會因你不能信守承諾而不再信任你,也不願意同你相處、共事。因此,你如果對別人許下諾言,就必須兌現;如果你辦不到或者不願意辦,那麼就不要輕易向別人許諾。
一般來講,承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覺的承諾,明確地答複人家,應允其請求之事;一種是不自覺的承諾,就是自己本來並未應允,但在別人看來,你已應允了。其實,在應酬中輕易承諾很容易造成被動的局麵。例如,一個朋友托你辦一件事,而這件事在你看來可辦可不辦,或介於兩者之間,你可應允一定為其辦理,這叫自覺承諾;你也可能會說“讓我想一想”,這叫不自覺承諾。在人家看來,你也承諾了。
有時候,我們會在無意中,由於用詞或說話的口氣不同,使人們對你要表達的意思產生曲解。我們常常在應酬中聽到某位朋友說,某某分明答應為我辦一件事,可是他卻食言了。仔細地想一想那位朋友的話,雖然某某曾經答應過他,但那很可能隻是表麵上的應付,或者是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辦到。其實,恐怕連那位朋友也心知肚明,他所請托之事有些強人所難。但是他會責備自己而不責備別人嗎?如不細想,即使我聽了,也會覺得某某不對,因為到了這地步,誰還會顧及當初某某自覺或不自覺地應允朋友時的為難境地呢!有人不禁會問:“在朋友麵前,對朋友提出的請求非應允不可,而實際上這種要求根本就辦不到,那時自己該怎麼辦?”
為人處世要講究言而有信。承諾之前要先充分地估計自身的客觀條件和能力,盡可能不輕易許沒有把握的承諾。比如,你對事情的成功把握不大,可采取彈性承諾,使用“我盡力而為”、“盡可能”等有伸縮餘地的字眼。如果是需要較長時間才可見結果的事,你可采取延緩性承諾,即把實現諾言的時間說長一點,給自己留有為實現諾言創造條件的餘地。對於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可采取隱含性承諾,如涉及有關國家政策、條例規定等事情,可在承諾中帶有一定的限製性條件。比如有朋友托你辦理家屬落戶問題,你可以說:“如果以後公安部門辦理戶口,你的條件又符合相關政策,我一定幫忙。”
兌現承諾是一個人講信用的主要表現。生活中有不少人因把握不了承諾的分寸,輕率地承諾,盲目地對別人發誓,結果食了言。也許你因力不從心而沒有辦成事,也許因中途有變行而未果,但這些都不能作為食言的借口,因為這樣的結果已經為你的信譽打了折扣。
要使自己避免成為言而無信的“偽君子”,你在給人承諾時要注意,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承諾方法。
對自己“過獎了”
人們最不喜歡的人中,有相當部分是好在別人麵前誇耀自己的人。
當我們有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被人發覺之後,人們自然予以稱頌;但若我們自我誇耀地敘述出來,隻能得到別人的反感和輕視。
在我們一生中是否說過這些話:“幸好他聽從我的指點,否則他不會有今日的成就”;“這幫家夥都是蠢東西,不知他們整天忙的什麼,我毫不費力就把它研究出來了”;“你瞧,我這事做得多漂亮!你能夠和我比嗎?”……這一句句誇耀的話都猶如一粒粒惡的種子,從我們的口中出去種在別人的心裏,滋長出厭惡的幼芽。
愛自我誇耀的人,是找不到真正的朋友的。因為他自視清高,鄙視一切,不大理會別人的意見。這種人隻會吹牛,朋友們避之唯恐不及。這種人常自以為最有本領,覺得幹什麼都沒有人比得上他,瞧不起別人,結果使自己成為孤立者。
有一位在工廠從事統計工作的女性,調到某機關的第一天,就與陌生的同事大談自己的過去,說自己如何如何行,並無意間冒出一句“像我這類人在工廠都屬上上人”。結果,同事都說:“你是上上人,還調到我們這裏幹什麼?”
自我表揚非但不能獲得別人對自己的好感,而且是不正確看待自己、自高自大的表現。這種人常常不作自我批評,對別人的優點視而不見,而隻是高高地昂起頭,好像誰也不如自己。這樣的做法是為大多數人所不屑和討厭的。
自我表揚的結果就是,隻向別人證明了你其實沒有什麼可炫耀的,同時給人一種感覺:“這個人所說的話一點也不可信,別聽他瞎吹。”
有一個小夥子,頭腦靈活、思路敏捷,看起來確實有點兒聰明。一次,他去一家大賓館應聘。
主持麵試的客戶部經理在同小夥子談完一般情況後,便問道:“我們經常接待外賓是需要外語的,你學過哪門外語,水平如何?”
“我學過英語,在學校總是名列前茅,有時我提出的問題,英語老師都支支吾吾地答不上來!”他不無自豪地說。
經理笑了一下又問:“做一個合格的招待員,還要有多方麵的知識和能力,你……”經理的話還沒說完,他便搶著說:“我想是不成問題的,我在校各門學習成績都不錯,我的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都很快,做招待員工作絕不會比別人差。”
“那麼說,就你的學識來說,當一名招待員是綽綽有餘了?”
“我想,是這樣。”
“好吧,就談到這裏,你回去等消息吧。”
他沾沾自喜地回去等消息,可等到的消息卻是不錄用。
小夥子本來想自誇一番,以便獲得經理的信賴,沒想到結果是抬高自己,反而沒給人留下好印象,失去了別人的信任。
麵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一個人若真正具有某種本領或才智,是會得到別人的公正讚許的,這讚美的話隻有出自別人之口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世界上本沒有多少值得自我誇耀的事,如果有成績自己不吹,別人還會來稱讚;如果自己說過頭了,別人就瞧不起你了。
凡是有修養的人都不隨便評價自己,更不會誇耀自己。他們很明白,個人的事業行為,旁人看得清清楚楚的,好壞別人自有公道,不必自吹自擂。與其過分誇耀自己,不如表示謙遜。
恭敬地說話
年終歲末,某數碼產品公司市場部要在一次全國範圍的產品展銷會上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產品促銷活動。由於人手不夠,市場部經理趙峰急需臨時招聘一些促銷小姐。於是他讓助手打了一份申請,報到人力資源部主管老陳那裏,並在電話裏跟老陳說:“很急!盡快安排。”本來老陳平時就看趙峰不順眼,這次又是這種態度,老陳心想:“你小子平時見了我連招呼都不打,現在又這副德性。你不是急嗎?好,我就來個急情緩辦,叫你啞巴吃黃連!”結果,老陳憋著一肚子氣,完全按照常規招聘流程走了一遍。填表、筆試、麵試、崗前培訓……等到這十位促銷小姐完全到位時,展銷會已經接近尾聲了。
故事裏的老陳壞是壞了點兒,但是他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如果趙峰的嘴巴甜一些,平常的態度恭敬一點,可能這個故事就會有另外一個結局。
按理說,老陳作為人力資源部主管,理所應當按照趙峰的要求為市場部招聘到促銷小姐。這是老陳的本職工作,做到了是他的職責,做不好是他的失職。正因為如此,老陳把人招到了,就算盡了本分了,沒人能挑出他的錯來。你趙峰急不急是你自己的事兒,老陳為什麼一定就得按照你的吩咐辦呢?
其實,上麵的這些想法,說到底都不外乎一個“利”字。人在職場,利字當先。平級部門之間,沒有了權力的挾製,當然就隻能用利益來吸引對方了。認識到這一點,部門主管在請人幫忙的時候,要想讓對方盡心盡力幫你做事,就必須在言行上讓對方覺得,你值得讓他出手相助。
再拿趙峰的例子來說,如果他能這樣與老陳說,效果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老陳,幫個忙,這事兒挺急,促銷小姐3天之內就得到位。錯過了時機,你我就都白忙活了。在這兒,我也征求一下你的意見,如果你同意,這個活動算咱們兩個部門一起合辦的。我有把握,這個活動做下來肯定會出成績。這樣一來,你的部門年終考核又可多一項業績了,你覺得這想法兒怎麼樣?”聽了這話,相信老陳是不會拒絕趙峰的要求的。
上下級的溝通中由於存在著權力、地位上的優勢,往往比較容易解決。唯有橫向溝通之間,由於沒有了權力的牽製,而且又因為各部門之間的實力強弱、立場、利益不對等,會形成一些溝通壁壘。當然,適當地講究說話的藝術,再難攻的壁壘也沒什麼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