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家庭教育篇 第2章 教育孩子怎樣才算成功
品德比分數更重要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取得成功。父母對於培養孩子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一般來講,對孩子成功的期望值要適度,不宜太高,期望值越高對孩子的壓力就越大。
既然每一個孩子都與眾不同,父母就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實事求是地做出教育孩子的策劃,並不是隻有考上北大、清華才算成功。隻要孩子正直、善良、品德端正、學習努力、心理健康,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在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了自己的才能,自己感覺實現了自己的價值,那就是成功。
一定不要盲目攀比,別人的孩子考試得了100分,也非要自己的孩子得100分。不要一味地比分數、比考取的大學。中國的學校和家庭常以分數高低論成敗,忽視了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高分低能現象比較常見,培養的一些碩士生、博士生知識麵窄,對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知之甚少,更嚴重的是有的不具備科學研究所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剽竊、抄襲他人成果,弄虛作假,編造數據,一稿多投、多登等,有的連做人的基本規矩都不懂。比如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學習成績一向很好,但忽略了思想品德的培養,內心封閉,發展到兩次用硫酸潑灑國家保護動物棕熊,這就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出了反思,考高分、考名牌大學就是成功嗎?我們每一個家庭要認真吸取教訓,從小培養孩子德、智、體、美全麵發展。要想取得成功,品德往往比分數更重要。
我們比較注意孩子的品德培養。1998年我們帶她去北京旅遊,早晨一下火車,背著大包小包在4∶15前趕到天安門廣場,看中國最雄壯的升旗儀式。學校的集體活動、打掃衛生等都讓她參加。自己的事自己做,盡量多做家務活,體貼父母,如父母已休息,她會輕手輕腳地做她的事。
一個孩子品德端正,就會促進他文化知識的學習,他會逐漸認識到生活的意義,學習的重要,不用父母跟在屁股後麵督促,他會自覺地去學習,不怕吃苦,不怕困難,學習成績也會逐步提高。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中重智力培養、輕德育教育,隻重視孩子的學習,特別看重孩子的分數,經常給孩子說,隻要你好好學習,家裏的什麼事都不用管,什麼活都不用幹,隻要學習好了,我們臉上就有光了,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報答。也不讓孩子跟其他同學來往,集體活動、勞動等都找借口不讓參加,連整理書包、疊被子、洗襪子、手絹都由父母包辦,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然學習拔尖,奧賽獲獎,但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心理不健康,法律觀念也沒往心裏去,有了心理問題也沒人交談、疏導,這樣很容易出偏差或問題。上海一個初中學生在代表全校參加奧賽前的一個晚上,將他父親包養的二奶殺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就是出了國也是不受歡迎的,國外公司招聘人才,也是將綜合素質和社會認可的道德品質放在首位。在學術界即使是很有名望的教授違反了學術道德,就是人已去世,也要將該“教授”批倒批臭。
因此,不能因為考試分不高就否定了孩子的其他能力,一個孩子智力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隻要孩子盡力了,就不要責備求全。要比,就比一比學習精神、學習方法。要教會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我比以前懂事了,我語文比上次考試分數提高了,我數、理、化沒考好,但我外語和生物還不錯……,這都是孩子的進步和提高,每一個小進步都應該受到鼓勵,一串串小進步合起來就是大進步,就離成功又進了一步。
成功是諸多因素綜合的結果
成功是諸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包括智力、能力、毅力、努力等,機遇也很重要,要取得成功,非智力因素要比智力因素作用更大,這裏最重要的是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礎,毅力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愛迪生說過:“成功的秘訣很簡單,無論何時,不管怎樣,我也絕不允許自己有一點點灰心喪氣”。奧裏森·馬登也說過:“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特質,就會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在開始做事前,總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深信所從事的事業必能成功。因此,他們在做事時就能付出全部精力,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直到勝利”。
我們父母引導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任務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對成功充滿自信和樂觀的態度,以堅強的毅力,願意比別人付出得更多一點,勇於嚐試,不怕失敗,不要眼高手低,從學好每門功課,做好每件家務開始,你的孩子就在向成功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