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性養,修身養性養腎有道(1 / 3)

第六章 性養,修身養性養腎有道

身體在生長過程中,隨著腎精的不斷充盈,男子產生精液,女人產生了“天癸”。女子按時來月經,標誌著性功能逐漸成熟,已具備生殖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逐步進入衰老狀態,腎精也由充盈變得虧損,“天癸”產生也減少了,甚至出現枯竭現象,生殖能力也跟著隨之下降,以至消失。即使是正當年的人如果腎精不足,男性也會出現陽痿、早泄,女性出現性冷淡等性功能障礙,夫妻雙方就不能正常進行性生活。這說明腎精對生殖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為生殖之本。

第一節 做好準備,“性福”著去養腎

“機會隻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對於養腎是同樣的道理。或者說“性像打仗一樣,不能打沒有準備的仗!”提到打仗我們知道要知己知彼,可是“性福”要準備哪些內容呢?你知道男人的精液是腎精嗎?你知道女性無性欲其實是腎虛惹的禍嗎?你知道應該隨著季節變化調整性愛次數嗎?本節內容將為你揭開這些神秘的麵紗。

性生活,和諧是養腎根本

性生活是人們正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是無論什麼聖賢都否定不了的,古人告子直言不諱地說:“食、色,性也。”《禮記·禮運》又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聖人也要承認性生活是人們所必須的。

古代道家和房中醫家絕不諱言房事。特別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常常把房室生活放在突出的地位加以論述。竹簡《十問》指出:“竣閉,百脈生疾。”認為精道閉塞不通,陰陽不能相交合,就必然產生疾病。竹簡《合陰陽》又說,房室生活“能發團通塞”,使“中府受輸而盈”,也就是使全身氣血通暢,五髒六腑均可受到房中補益。《十問》還講了許多“接陽以為強”,即通過性生活補益身體的道理。晉代道家兼醫學家葛洪曾經指出:“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又說:“人複不可都絕陰陽,陰陽不交,則坐致壑問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梁代醫藥學家陶弘景亦在《養性延命錄》中寫道:“陰陽不交傷人。”唐代醫學家孫思邀說得更明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他們的論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凡健康的成年人,必須有正常的房室生活。

那些中年喪妻或喪夫的人,陰陽不能相交,反而會導致疾病,甚至還會損傷年壽。古代的養生書《三元延壽參讚》說:“黃帝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又曰:兩者不知,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天真也。”意思是說,陰陽的對立統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在一般情況下,陰陽是平衡的,人體也必須維持平衡才能保證健康。如果出現陰陽偏盛偏衰,就會生病。適度的性生活,正是調和陰陽的手段。人的腎精受到後天水穀的營養而不斷發生。當腎精充足上濟心火時,則會“欲火中燒”而產生性要求。因此,房事既不可缺少,也不能過頻,若能適當,則有益於健康。《素女心經》中也曾這樣記載道:“天地有合,陰陽有施化,人法陰陽、隨四時。今欲不交接,神氣不宣布。陰陽閉隔,何以自補?”意思就是人要順應自然的法則,遵循自身的生理規律才行。停止性交,身體和精神的欲望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兩性的陰陽之氣被閉隔,怎麼能做到男女自補呢?這樣也就違背了自然的發展規律。

中年喪妻或喪夫的人大多不能長壽的原因就是,長期禁欲可致“經血淤阻、宗筋失養”,從而可“萎弱不用”。說明長期禁欲的結果將會使其永遠喪失性功能。因為禁欲破壞了陰陽平衡,壓抑了人的性本能,人體聚集的性欲得不到釋放,反而會給人的精神和肉體帶來危害。因此禁欲不利健康,也不利於長壽。國外報道,長期禁欲的人,其衰老與死亡率比正常過性生活者高30%以上。來自俄羅斯和日本的調查資料表明:一些長壽者,他們的配偶大多數都健在。而喪偶者則短命者多。因此,健康、長壽並不屬於那些禁欲者。隻要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對你的身體是有利無害的。

性養生,保腎精就是養腎保命

《黃帝內經》中把腎髒封為“作強之官”,“作強”是什麼意思?盡管說法不統一,但總體來看,與工匠有關係被很多人接受。古時候,“作強之官”管理的主要是一些實用技巧或發明創造等事物。所以,《黃帝內經》肯為腎“加公進爵”,是將其看作創造生命的高度來認識的。

精是什麼?是維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質,《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氣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稟受父母的生殖之精,即《靈樞本神》所說的“生之來,謂之精”;“後天之精”來源於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水穀之精氣,以及髒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後的剩餘部分藏之於腎,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腎對於精氣有閉藏之功,為精氣在體內能充分發揮效用創造了良好條件,具有防止精氣流失而影響生命滋養生長的功能,所以,《素問·六節髒象論》才有言:“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尿液的排泄雖由膀胱所主,但仍靠腎的氣化功能才能維持正常。因此,排尿異常的病症,如遺尿、尿頻、尿失禁、少尿、尿閉等,常與腎氣虛有關。生殖係統功能也受到腎功能影響,如腎虛則會出現陽痿、遺精、早泄等症;糞便的排泄,本是大腸的傳化糟粕功能,但也與腎的氣化、溫煦、封藏功能有關。因此,人在患腎病時,常影響到糞便的排泄。例如,腎陰虛,可致腸液枯涸而便秘;腎陽虛則大便溏瀉;腎的封藏失司時,則久泄滑脫。

腎虛:女人“性”福的絆腳石

34歲的王太太,是一家公司的副總,在別人眼中,她事業有成,家庭和睦,正值大好的青春年華,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她最近卻總是皺上眉頭?原來,年初時她總是感到腰酸背痛,吃不好,睡不香,開始認為是因為過年比較累的原因,所以沒有在意。但是這種情況過了好久也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近連夫妻生活也感到力不從心了。王先生也開始懷疑她是不是在外麵有了別的男人?她把這些煩心事告訴了我後,我毫不猶豫地指出這是由於“腎虛”引起的。王太太很不解:“男人性生活下降是腎虛惹的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可是女人腎虛也要影響性生活?”

我這樣解釋:“我們知道‘腎藏精’,這個‘精’並不是男人‘精液’的‘精’,而是我們的生命之本,何謂生命之本?本乃根本,就是說腎是我們生命的根,是我們孕育下一代的基礎,女人的生殖係統就是在腎精的嗬護下逐漸發育成熟的。樹木沒有根會枯萎,女人的‘根’出現了問題,腎精不足,就會出現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導致女人性功能、月經等出現問題,嚴重的還會影響生育能力。人們往往把‘腎虛’狹義理解為性功能下降,但實際上腎虛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泌尿係統、生殖係統、內分泌代謝係統、神經係統等諸多係統的相關疾病表現出的症候群。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尿頻多、體力不濟、記憶力下降、月經不調、心煩氣躁等都是女性‘腎虛症候群’的信號。”

王太太聽了我的話,嚇得花容失色。我接著說:“腎虛不是一種具體的病,更多時候是接近於亞健康狀態。哪些因素會讓女性腎虛呢?衰老是引發腎虛最不可抗拒的因素。其次,房事過度、流產次數多因過量消耗體內陽氣成為女性腎虛的重要原因。同時,熬夜、減肥、吸煙等生活方式也是導致女性腎虛的間接因素。許多人一直認為腎虛是男性的‘專利’,其實,女人受生理、病理因素影響也容易發生腎虛,且女人腎虛的比例相當高,並不低於男人。在現代社會中,多數女人快節奏地工作和生活著,長期精神緊張、超負荷工作,在不知不覺中將人體代謝平衡打破,出現精力透支的狀況,腎虛也就隨之而來。”

聽了這話,王太太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了,她又接著問:“怎麼調理才能避免腎虛的發生呢?”

“我的建議是每天洗腳後按摩相關的穴位,比如足三裏等,如果你覺得太麻煩,記不住那麼多的穴位,那我告訴你個小竅門,買一把刷子,現在商場裏有賣專門刷腳的刷子,這種刷子有個什麼好處呢?它一麵是刷子,另一麵是浮石,可以把腳上厚厚的角質層去掉,如果你覺得每天去角質太麻煩,可以一個星期去一次。如果你買不到這樣的刷子,我建議你可以買一把毛比較軟的普通刷子代替!另外腎主二陰,隻要有時間,你可以每天都做提肛運動,這個運動不僅可以保護你的腎氣,還能緊縮陰道,使性生活更加和諧!”此外,我又告訴王太太一些生活上的調理和保健。

回家後,王太太馬上按照我的建議去實施:生活變得很有規律,不喝酒、不吸煙、多運動、注意飲食的調節,並且每天堅持按摩腳底和提二陰運動。果然,沒有過多長時間,王太太的身體有了變化,她覺得好像年輕了好幾歲,連夫妻生活也好像回到了蜜月中。現在的王太太整天樂得合不攏嘴,別提多高興了。

天人相應,“性”養理應順四時而動

《周易》“乾坤”裏說:“見群龍無首,吉。”“群龍無首”就是它自成一個圓,既有生發、生長,又有收斂、收藏,四條龍首尾相連,美麗如環,這就是生命運動方式的最圓滿狀態。生發、生長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有收斂、收藏的階段,否則事物就不能長久。而夫妻之間的性事也要遵循這個規律。

我們經常說“少女懷春”,把性夢稱為“春夢”,新婚第一夜叫做“春宵”……這是什麼原因呢?

春天萬物勃發,氣候由寒變暖,從中醫角度看這個問題,應該著眼於春風當令,適宜養肝。春季肝氣疏泄,具有舒暢、開展、調達、宣散、流通等功能。為了使得肝氣更好的疏泄,所以在春天,人們不像冬天一樣喜歡悶在屋裏,變得愛外出踏青春遊。對房事來說,也呈春情萌動的趨勢,所謂“春心蕩漾”,性興奮的激情,使春季的房事明顯多於寒冬,甚至可能發生性衝動的行為。貓狗等很多動物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在春季發情交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第一次“遺精”或者“做春夢”大多數也出現在春季。這是春季生發之氣促動,對健康的少男少女來說是性興奮的反映。男性體內性激素睾丸酮水平也隨著季節而改變,可促使性欲有所衝動,這並不是邪念,而是性成熟。所以春天相應而言無論雄性、雌性激素都會更多地分泌,不少人春天開始複發痤瘡,也是激素變得旺盛的證明。此時性生活既要迎合春季的特點,使生發之性充分展露,使身心調暢,意氣風發,切忌惱怒抑製;但又不能任其春情滋生,心猿意馬,任意放蕩,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用理智加以克服,以保持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