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既要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同時也必須維護大自然的安定有序。前麵的章節反複強調大自然的失常,就因為自然的失常也很大程度影響到了社會的安定與秩序。像2008年初的一場曠日持久的襲擊大半個中國的雨雪冰凍災害,就把受災地區及受波及地區的一切打亂。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按照自然規律有序運行的。日月朝暮輪回,山河滄桑變遷,草木春秋代謝,動物生死交替……一切自然事物與現象都循著一定的軌道運行。一旦脫離這種軌道,就會出現變異,就會帶來災難。特別是大自然經過數千萬年形成的生物鏈,保證了生態環境的安定有序,一旦被打斷,就會嚴重衝擊人類社會。例如,我們大量屠殺農作物的害蟲的天敵,導致蟲害肆虐,造成農作物減產歉收。例如,地球上的森林起著涵養水的作用,但由於我們濫伐森林,降低了森林涵養水的能力,帶來頻仍的水旱災害。也許我們不能控製、改變自然規律,但不能人為地破壞自然固有的規律。因此,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也是在建設一個安定有序的生態文明。
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生態文明的前提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前提與條件,這也是生態文明最基本的目標要求。
在當代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下,這條基本要求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與前提。正如前麵多次闡述的理由一樣,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因自然的報複而毀於一旦,特別是當代正處於自然易於暴怒的時期,這一條要求尤顯重要。
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要做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者內涵不同而又密切聯係。生產發展是實現生活富裕的條件,離開發展,富裕無從談起;生活富裕是發展的目的,脫離這個目的,發展就失去了意義;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則是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所必須堅持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保證。生態良好應該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人類可以持續不斷從自然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質,而同時努力增強自然的再生產能力,保持其原有的生態環境,不讓其惡化。二是自然源源不斷地提供人們所需要的物質,更多地賜福於人。自然與社會的關係,也可以歸並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去。現代人在創造社會財富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自然的承受力,並盡最大努力修複已經千瘡百孔的自然,使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在地球上,成為人類理想的家園。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正確處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間的關係。隻有處理好了這些關係,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才會快速而健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才會盡快成為現實。
總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經濟層麵看,是在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相對安康的社會;從社會層麵看,是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比較合理,能夠保證社會基本公平和正義,絕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收益,具有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的社會;從政治層麵看,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比較健全、社會管理體製不斷創新和完善的社會,是政通人和、穩定有序並且充滿活力的開放社會;從法製層麵看,是法製健全、社會秩序良好和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是政府依法治國、組織和個人依法行事、社會關係依法調節、人們和諧相處的社會;從文化層麵看,是社會團結、文化繁榮、誠信友愛、道德風氣良好、人們心情舒暢、社會各方麵能夠形成基本價值認同的社會;從協調發展層麵看,也是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能夠相互促進的社會。
三、“四個文明”開拓人的和諧發展的廣闊途徑
不論是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建設“四個文明”,人的發展完善始終是最終目標。曾有人作過如此定義:人是文明的動物。這句話講出了文明於人的意義。文明是人創造的,人也因文明的熏陶而和諧發展。當今時代,人的和諧發展就是在這“四大文明”的建設過程進行的。
1建設物質文明,構築人的能力和諧發展的物質基礎與廣闊舞台
人的發展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這個物質基礎,既是人生存的根本,也是人充分發展的舞台。建設物質文明,就是構築人的能力和諧發展的物質基礎與廣闊舞台。人們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從兩個不同的層麵去改變現實的社會關係,並求得自身的不斷發展。一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創造滿足個體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二是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不斷地尋求自己在現實的社會關係中所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實現個人的發展。而從更深的層麵來看,社會關係的改變是通過現實的人的社會實踐,使整個社會關係的係統結構朝著有利於個人發展的方向從總體上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種改變不隻是有利於某一些人的發展,更不隻是有利於某一個人的發展,而是最大限度地有利於社會上每一個人的發展。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環境因素中,社會生產方式是影響能力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定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對能力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生產力影響經濟生活、科學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從而影響人的智力發展。
應該說,我們正在逐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舞台。因為,市場經濟體製不僅能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為人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而且市場的競爭機製能夠全麵激發人的創造潛能,促進人的全麵和諧的發展。
當然,市場經濟對人的發展具有二重性,即市場經濟在現實的運行中肯定了人的主體性意義的同時,又將人的主體性異化;在為人的全麵發展創造條件之時,又使人陷入了物化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使市場經濟的競爭機製與分配機製盡可能變得更為公平,發揮市場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優勢,為人的發展創造更為良好的社會條件,把人的發展的舞台構築得更為廣闊。
2建設政治文明,營造有利於個體權益有效實現的社會環境
人的全麵和諧發展還內在地包含了作為個體的人所必然享有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益。人天生平等,但由於所處的社會環境,人變得不平等起來。在一個有著良好社會製度的政治文明裏,則會努力克服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讓每個人公平享有在社會中應享有的一切權益。很明顯,政治文明是影響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因素。好的政治文明能夠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例如在一個充滿民主空氣的社會裏,在一個好的社會製度下,社會成員能夠心情舒暢、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在一個無法流動的社會,在一個連公民的基本話語權都沒有的環境下,人能夠獲得全麵發展嗎?
人們的政治權利的不斷拓展和豐富的過程,是政治文明內容不斷拓展從而政治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從早期人們參加議事等簡單權利,擴展到今天以公共事務決定權、擔任國家公職權、對政治權力的監督製約權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政治權利體係。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權利的發展不僅體現在量的增加,而且體現在功能的深化,使社會成員對政治生活參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一變化,反映了社會成員在政治中的自主程度的提高。政治權利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內容將越來越豐富,實效性也越來越提高,對人的全麵和諧發展的意義越來越大。
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就要建設有利於個體和諧發展的政治文明。必須加強民主法製建設,清除封建主義的遺毒,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促進人的政治素質的提高。必須依靠法治,依靠法律規範解決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促進全社會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調整各種關係,營造公平環境,保障合法權益,以完備的法律製度和規範的司法程序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的落實。同時,發展基層民主,讓人民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通過行使民主權利,實現自己的願望和利益。或者說,一個社會的政治文明建設的新目標,應該鎖定在實現個體的各項社會權利方麵,特別是強調使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社會成員真正享有政治權利。
在建設政治文明中,要逐步健全製度、規範、措施,使個體逐漸地趨近所期待的權利目標,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願望和利益。要推進政治體製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國家和各項事業的管理中來。要改革和完善政治體製,大力推進以加強民主集中製為主要內容的製度建設,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製約機製,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便利、管用、有約束力的機製,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使我國社會主義的各個方麵都形成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製度。
3建設精神文明,形成個體心性和諧發展的人文氛圍
精神文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對於人的性格、情操、心理等內在素質的形成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人生的美滿,源於心性的成長。精神的覺醒,才是生存的真正目的。這就是說,人的全麵和諧發展,應該包括心性的成長。而心性的成長,有賴於一個良好的人文氛圍。人文氛圍潛移默化地滋潤著人的心靈,並使人的心靈變得高尚起來。而在一個道德滑坡的環境裏,在一個人文氛圍惡劣的環境裏,人的心性有可能因其影響而畸形發展,人的全麵發展卻難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精神文明建設對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之中,精神文明作為社會主體精神和價值導向的曆史凝聚與積澱,潛移默化地對每一位成員施加著影響,使人認同並接受這種文化價值所傳遞的規範與生活方式。這種影響由文化固有的輻射與傳播方式對人產生作用並將影響人們的思維結構、心理模式、道德理念、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精神文明建設的功能,就在於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人文氛圍,使個體置身於其中受到熏陶。事實上,精神文明建設本身就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精神文明的功能,就如我們常說的,“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人的全麵發展可以有諸多表現,但身心的和諧及協調發展是人的全麵發展的基本內容。在身心的發展中,精神素質的提高、精神生活的豐富和身體素質的提高、物質需要的滿足,都是不可或缺的。沒有物質需要的滿足,人的發展就沒有基礎;而沒有精神生活的充實和精神素質的提高,也不會有人的全麵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中,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革命傳統,努力發展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國家的命運和前途,進一步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精神文明不僅鑄造個體的靈魂,更是鑄造社會的精神支柱,使全社會在共同的信仰的激勵下,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踐證明,一個地方精神文明抓得好,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強,工作局麵就容易打開,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有效抵製和消除落後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響,動員和激勵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積極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並引導人們分辨美與醜、善與惡、是與非,自覺地抵製各種錯誤的觀念和行為,在推動社會良性發展的同時,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養。
4建設生態文明,營造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友好自然
按達爾文的觀點,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首先是在自然進化中實現的,人從動物界脫胎出來,本身就經曆了質的變換、質的飛躍。但是人類屬於自然鏈條中的一環,人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從自然獲取滿足發展需要的各種資源。而要保證自然持續地提供人類發展的資源,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的發展保持和諧的狀態,並維護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不是淩駕於自然之上,對自然恣意掠奪,甚至對自然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事實上,我們已經深刻地感受到,人類對自然掠奪得愈厲害,為自己的發展設置的障礙也愈多。因此,人的發展決不能脫離自然環境,決不能打斷人與自然相連的生物鏈條。
人是社會人,也是自然人。在現實社會中往往存在著勞動的異化與自然的異化,造成自然界與人的本質的對立。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破壞自然,其結果是造成了自然資源的枯竭、自然環境的汙染以及自然生態的失衡等,人所改造了的自然又反過來無情地報複人,人的發展在異化的自然這裏受到了阻礙,甚至因自然的異化而自我異化。
自然生態有三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一是物質的、客觀存在的。它有其自身的運演規律,而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如動植物的繁衍、生態的自然平衡、物種和一些資源的不可再生等。二是生機的無限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它以博大的情懷養育著人類社會的生發和進化,給人類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發展條件。三是生機的有限性,具有反作用。人類隻有遵循其自身規律,用同樣的情懷去接納、善待它,它才會與人類共生榮,善施更多的恩澤,造福於人類。反之,一旦自然生態遭到破壞,人類將會麵臨滅頂之災。生態文明建設,旨在教育人們認識了解生態,有條件地去改造、利用和保護自然,從而促進自然生態及各類物種的平衡、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全麵進步和發展。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的和諧發展,更需要保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人與自然相處得越和諧,人的發展越自由,否則就要受到大自然的報複和懲罰。因此講人的和諧發展,就要求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人的和諧發展重新營造一個純潔美麗的空間。從而使自然真正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使人類社會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統一。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麵發展”的偉大理想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