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從理論層麵上看,它應是人與自然互相適應的辯證統一、互動和諧;從實踐層麵上講,它應有人與自然雙方均處於既被改造又應保護的關係之中。曆史經驗表明,當人類與自然處於平等、互利、和諧關係的時候,自然也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做好生態文明的文章,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推進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藍圖。
二、從和諧社會的特征要求看生態文明的現實保障
關於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在諸多理論研究中皆有深入的闡述,這裏隻是結合生態文明的要求,探討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對於生態文明的意義。從字麵意義辨析,和諧社會的六條特征要求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生態文明關係最為密切。但是,和諧社會這六條特征要求卻是相輔相成的,其他特征要求對生態文明的意義也十分重要——皆是實現生態文明的保障。同時,生態文明又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與前提。正如前麵多次闡述的理由一樣,如果不能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人們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因自然的報複而毀於一旦。因此,和諧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麵,都應該成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更直接一點地說,則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1民主法治是生態文明的政治保障
民主法治是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是和諧社會最重要的運作機製之一。將民主法治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首要內容,超越了以往人類曆史上一些追求和諧社會理想的有識之士的傳統和諧社會觀,從而使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想追求具有了新的時代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經過長期反複的探索,終於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探索中取得了曆史性的進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即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結合的民主政治結構。實踐證明,這樣的民主政治結構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結構。可以相信,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這種民主政治結構和實踐模式將進一步得到完善。有一個好的民主法治的社會環境,各方麵的積極因素就能得到廣泛調動,社會就會保持和諧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要保護生態環境,也必然與一些眼前的既得利益相衝突。一些地方,雖然也知道對生態環境的掠奪性開發會帶來嚴重後果——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但是眼前的高額利潤促使許多人飲鴆止渴,在金錢欲望的牽引下,無休止地破壞生態環境。這就必須采取嚴厲的法律措施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製止與懲罰。沒有強製性的“他律”,是很難讓那些從掠奪自然中獲得好處的人自律的。溫家寶總理曾在一次研究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強化環境法治。加強循環經濟、生態保護和土壤、化學物質汙染防治等領域的立法工作,健全環境法規和標準體係,建立對汙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機製,依法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以往,在經濟、刑事犯罪方麵,我們似乎執法要嚴一些,而在環保執法方麵,卻是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麵。一方麵是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迫切願望”;另一方麵是上級和群眾越來越高的環保要求。由於受多種因素製約,環保工作“兩頭熱中間冷”、環保執法成為“夾生飯”等現象普遍存在。目前基層環保局隻是地方政府的一個部門,局長由本級政府任命並對本級政府負責,經費開支列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當地方領導追求“政績經濟”時,如果環保部門不折不扣地依法行政,就容易得罪當地領導,使環保部門無法運轉。在有些地方,環保部門的處境尷尬:嚴重汙染企業被樹為經濟發展的“功臣”,而環保局往往因認真執法而不受地方歡迎,有的甚至以“行風評議”的名義,將其判定為不合格,導致恪守職責的環保部門處處碰壁。無奈之下,一些基層環保部門隻能服從地方的“大局”,無為而治。在貧困地區大力招商引資的背景下,有些基層環保部門在上級督辦、政府幹預、群眾上訪三層壓力中工作,舉步維艱。他們形象地比喻自己處於“夾縫人生”。有一些地方環保局長自我調侃說,坐到環保局局長位置就是等著地方領導拿自己當“替罪羊”和“擋箭牌”。領導要給誰“穿小鞋”,準讓他任環保局長。某一天出現一個汙染事故,馬上就摘他“帽子”。因此,很容易出現在環保執法上,該管的不管,該查的不查,該罰的不罰,該停的不停,該關的不關,該批的不批,不該批的亂批等等。甚至,對於眼皮底下的環境違法視而不見、熟視無睹,甚至通風報信,幫助企業逃避環境監管、對抗上級查處;對於群眾反映的汙染問題,聽而不聞、受而不理、拖而不決、不了了之等等,這些問題在目前的環境執法工作中相當普遍。
《大河報》有一篇文章寫道:有人戲言,十個環保執法的頂不上一個城管執法的。這話的邏輯固然未必盡然,但環保執法的尷尬與弱勢已經昭然。環境汙染的“新仇舊恨”和地方經濟的數字化生存現狀是糾結不清的。“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環保最大的困境,而我們對環保執法的信心卻在一次次“環保風暴”中效應遞減了。為什麼嚴刑峻法和職能部門的高調作為卻守不住一方山水的澄明呢?根本而言,還是環保執法缺乏製度化生存的語境。
由此而言,和諧社會強調民主法治,對生態文明是一個福音。因為環保法治,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裏,加強環保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2公平正義是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
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之一,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原則。它代表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考察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綠色和平運動,我們發現,公平正義也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口號。究其因,就是因為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中,許多人粗暴地踐踏了人類社會這一共同信奉的社會準則與價值。因為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就是通過開發自然資源而創造的。誰有能力誰最強勢,誰就能最大限度地擁有對自然資源開發的權利,誰就能賺大錢。因此,人對自然的掠奪往往演變為人與人之間的爭鬥,甚至上升為戰爭。但人生來平等,對地球資源的擁有也應該是平等的。和諧社會倡導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同樣也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準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強調公平正義,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和發展不同方麵人們在自然環境中的利益,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因開發自然資源引發的矛盾,推動社會進步。
潘嶽在《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一文中指出,由於在環境問題中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現象,也加重了社會不公,增加了社會不和諧因素。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第一,城鄉不公平。農民在就業、教育等方麵本身就深受城鄉二元結構之苦。而拿環境來說,中國的汙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被投到工業和城市,而與此同時,中國農村還有3億多人喝不上幹淨的水,15億畝耕地遭到汙染,每年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被露天堆放,農村環保設施幾乎為零。城市環境的改善是以犧牲農村環境為代價的,通過截汙,城區水質改善了,農村水質卻惡化了;通過轉二產、促三產,城區空氣質量改善了,近郊汙染加重了;通過簡單填埋生活垃圾,城區麵貌改善了,城鄉結合部的垃圾二次汙染加重了。農村在為城市裝滿“米袋子”、“菜籃子”的同時,出現了地力衰竭、生態退化。
第二,區域不公平。幾十年來,中國資源富集的不發達地區源源不斷地將資源輸往發達地區,如今已積累了發展力量的發達地區卻沒有給予不發達地區足夠的補償。不發達地區在競爭中日趨落後,中國的區域差距日趨擴大,嚴重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和諧。環境方麵也是如此。西部是我國大江大河的源頭和生態環境的天然屏障,長期以來開發森林和礦產,破壞了生態環境。我們對西部地區不斷提出限製發展、保護環境的要求,而保護的成果卻主要被發達地區無償享用。近年來的南水北調、森林禁伐、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最直接的受益者還是發達地區。環保上的區域不公平也很明顯,“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沒有得到落實。
第三,階層不公平。通過農產品的剪刀差和工人的低工資積累起巨大的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形成了中國社會越來越大的貧富兩極分化。城市和農村內部的差距也很大,在城市中,10%的最高收入戶與10%的最低收入戶的差距由1998年的309倍擴大到2000年的502倍;在農村,最高收入戶與最低收入戶的差距由1998年的48倍擴大到2000年的65倍。從環境上看,富裕人群的人均資源消耗量大、人均排放的汙染物多,貧困人群往往是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直接受害者。富裕人群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享受醫療保健,以補償環境汙染給生活質量帶來的損害;貧困人群卻沒有能力選擇生活環境,更無力應對因汙染而帶來的健康損害。
和諧社會是一個倡揚公平正義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秉持正義,努力克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包括克服生態環境方麵的不公平現象,還全體人民群眾一個青山綠水、麗日藍天。
3誠信友愛是綠色人際的凝聚劑
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誠信友愛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而且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和普遍價值。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維係和諧社會的不僅有法律,還有道德。對一個國家來說,德治與法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法治屬於政治建設、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精神文明。二者範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維持社會秩序的主要鋼繩。道德是基礎,法律是道德的更高要求。法律是硬要求,具有強製性,主要依靠國家政法機構和軍隊的強力支持;道德是軟約束,依賴個人覺悟和社會輿論的監督發揮作用。法律再詳細縝密,也必有疏漏之處。除法律之外,還需要道德來規範和約束。隻有把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確保社會有序。因此,我們在提出依法治國之後,又相繼提出以德治國,就是認識到法、德並舉,對社會秩序及公眾利益保障的重要作用。
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內核,也是生態文明的精神內核。古人把誠心與愛心稱之為人的道德之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程度,決定著社會的質量,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人與社會也好,人與自然也好,最終都由人與人的關係所決定。人與人之間誠信友愛,就會形成發展社會、發展自然的共識,就會齊心協力解決來自社會與自然的挑戰。誠信友愛,是社會的凝聚劑。有了誠信友愛,人們之間就容易消除隔閡,開展正常交往。在和睦相處的情況下,就能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並維護人民大眾共同的整體利益——包括生態環境利益。因此,誠信友愛不僅是和諧社會裏做人做事的準則,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準則。當前,在全體人民中樹立誠心與愛心,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也是奠定生態文明的倫理基礎。在生態文明裏,人與人之間有著平等友愛、人與自然之間也有著平等友愛,人愛人,也愛自然,這樣的人際環境,也被人稱為綠色人際環境。
和諧社會所弘揚的誠信友愛,推延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必然形成一種新的倫理關係,即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既用友愛之心去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還用感恩之心回報大自然對人類的無私饋贈,真誠地把自然當成自己的親人、朋友、夥伴。
4充滿活力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元素
社會活力是和諧社會發展的源泉,社會活力是社會生產力持續增長的保證,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離開了社會活力與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便會失去支撐。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是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的社會。要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就要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在人與自然關係陷於困境的今天,充滿活力同樣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元素。生態文明追求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社會,同樣也追求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大自然。當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之日,也是我們找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之時。
自然是生命力的源泉。良好的生態環境,總是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大自然具有強大的再生產能力,能夠為人類文明提供不竭的資源。當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出了問題,那個地方的社會文明也會隨之衰敗下來,這一點,在前麵已經提供了許多例證。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而且要激發生態環境的創造活力。
生命的存在空間是共同的,自然與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共生體。曆史像一麵鏡子在告訴我們: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總是唇齒相依的。自然生態充滿活力,會給人類文明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豐富的資源,而一旦某個地方的自然生態失去了活力,也預示著這個地方的文明開始走下坡路。因此,和諧社會的“充滿活力”應該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社會活力,一是自然活力。在激發社會活力方麵,我們想到並采取了許多有效的舉措,在激發自然活力方麵,卻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當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應該是我們目前設想到的一條比較理想的途徑。節約資源可以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讓自然有一個喘息的機會;與環境保持友好,就能為自然恢複再生能力提供盡可能的幫助。但需要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真正落實。
5安定有序是生態文明的運行規律
安定有序既是和諧社會的前提,也是和諧社會的目標。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製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安定是指社會處於平穩和安全狀態,相對於混亂而言;有序是指社會處於組織程度較高的有秩序狀態,相對於無序而言。一個社會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體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表現。人類若要和平相處,有效地從事各種活動,就必須保持著一定的社會秩序。任何一個社會都無法在不安定或動亂中正常運行,更談不上發展了。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不僅麵臨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麵臨著矛盾凸顯期。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更好地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因此,安定有序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顯著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