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堪稱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經典之作。和諧社會是一個社會各階層和睦相處,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社會;是人們的聰明才智、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和全麵發展的社會;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協調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條特征要求,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華彩樂章。
如同科學發展觀一樣,和諧社會也把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擺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現代社會的重大要素並列。這樣,生態文明成了和諧社會的重大目標與任務。如果說,和諧社會建設將譜寫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華彩樂章,那麼,也將譜寫出生態文明建設的華彩樂章。
一、四個文明互動共諧的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提出來的重要概念。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也是我們黨在科學發展問題上的新認識。和諧理念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在新世紀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並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全麵建設小康的偉大進程中。中央提出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四個文明互動共諧的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導論第七章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華彩樂章
1和諧社會呼喚生態文明
和諧社會就是追求係統的整體、全麵、協調發展,統籌好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好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達到“四個度”的統一,即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度統一起來。和諧社會是人、社會、自然三者利益的共同體。沒有生態文明,人們將會不斷遭受自然災害的襲擊,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由此必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整個社會就很難實現和諧,因此可以說,構建和諧社會也是對生態文明的呼喚。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國人民總體上過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為此,基於物質短缺而引發的社會問題相對減少,而由其他因素引發的社會問題則相對較多,特別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尤為突出。據資料顯示,我國的環境問題已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由於長江兩岸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1998年,我國長江中下遊洪水泛濫,損失巨大。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沙塵暴天氣,幾十年來愈演愈烈,20世紀60年代出現8次,90年代20多次,從2000年春天起,我國西北東部、東北西南部、華北北部多次出現大風揚塵和沙塵暴天氣。2004年1月至4月,我國共出現多次沙塵天氣過程,涉及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江淮和長江中下遊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給農業生產、交通運輸、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這些都源於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生存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枯竭,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無數事實證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健康和諧的社會生活,更談不上人的全麵發展。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是當代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為代表的現代文明相結合的理念,使國人更明確我們人類的現實困境和擺脫困境的出路,以彌合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自然界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往往會嚴重影響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人們在謀求經濟增長時不注意其資源、環境與生態代價,導致生產與生活環境惡化,資源與能源供應緊張,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和能源的矛盾日益尖銳,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就難以實現。現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已成為一個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麵對嚴重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與困境,倡導生態文明是人類作出的一次理性抉擇。人類隻有一個地球,生態與和諧相輔相成,和諧一旦構成,生態亦在其中。沒有生態,就不可能有完整意義上的和諧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設計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理由。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深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將為人類指明未來。我們黨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係中,其中一條就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倡導生態文明,重構自然、社會與人有機發展的合理秩序,是我們思考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新視角新境界。堅定不移地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毫無疑問地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2和諧社會為生態文明打開綠色通道
我們知道,構建和諧社會,是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行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換言之,構建和諧社會,要實現“三個文明”共建向“四個文明”一起抓的新的發展格局轉變,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此來解決“三個文明”建設中發展不均衡問題,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可以說,科學發展觀就是和諧發展觀。探討科學發展觀的“五個統籌”與和諧社會的“六條特征”,我們發現,二者在表述與內容最相一致的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條在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理念裏,既是要求,又是目標;既是舉措,又是內涵;既是宏觀統籌,又是微觀操作。這告訴我們,不管怎麼理解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其中有一個共同關注點,就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高度關注。而且,科學發展觀的“五個統籌”與和諧社會的“六條特征”的其他方麵,都與“人與自然”這一條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雖然沒有提出“生態文明”,卻已經包含了生態文明的具體內容。
探索一些發達社會的運行軌跡,幾乎都經曆了這樣的曆程:首先抓經濟基礎,解決國民的生活保障問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考慮到如何保障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從而把政治文明作為新的抓手;與此同時,為了克服經濟建設中膨脹的物質欲望,又會考慮到精神文明建設。而在三個文明建設進行到一定程度時,社會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必然帶來對環境資源的強勢開發並一定程度導致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當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影響到社會生產生活時,生態文明建設便提到了議事日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形成的新理念,是在“三個文明”建設有了一定的基礎,現代化具有一定條件的狀況時提出來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甚至還不及一個發達的亞洲小國,人們的吃飯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國力不強的現實很難讓我們全麵兼顧,隻能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地解決。所以,最早我們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隨著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之後又提出三個文明一起抓,意味著我們建設現代化的條件逐步成熟,可以多頭並進全麵抓了。當前,我國經濟連續30年保持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問題也正在著手解決。那麼,麵對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生態文明建設也必然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曾一次又一次地強調不走發達國家“先汙染後治理”的路子,那麼,在一些地方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到汙染破壞的情況下,我們能還不治理嗎?生態文明既是必然選擇,也是大勢所迫。
如果我們能夠下決心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那麼,我們就可以從“三個文明”一起抓變成“四個文明”一起抓,並將四個文明熔鑄進和諧社會,成為支撐和諧社會大廈的四大支柱。
3“四個文明”支撐和諧社會大廈
“四個文明”在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都存在著,隻是在不同社會裏,“四個文明”被重視的程度,以及相互和諧的程度有很大差異。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做到“四個文明”共建共榮。繼我們黨提出“三個文明”一起抓之後,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理念。既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也強調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更重要的一點是,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礎上,還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建設和諧社會,不僅是“三個文明”一起抓,更應該是“四個文明”一起建。“四個文明”建設好了,就能平穩地支撐起和諧社會大廈。
為什麼說,構建和諧社會要“四個文明一起抓”呢?
第一,物質文明為和諧社會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和諧社會,並不是物質貧乏、共同貧窮的社會,而是一個物質文明發達、全社會共同富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是如此。鄧小平曾說:“在社會主義國家,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後,一定要致力於發展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建設物質文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頁。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是一切發展進步的基礎,物質文明不僅影響著社會主義政治關係、政治意識、政治行為、政治製度等政治文明建設的方方麵麵,也製約著社會主義的教育、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發達的物質文明建設為精神文明建設創造了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政治文明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是因為,推動政治文明建設是一個係統的綜合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沒有發達的物質文明提供支持,政治文明建設的各項具體措施必將擱淺,最多隻能在低水平上徘徊。因此,我們堅持“四個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還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製約。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就有失去基礎的危險,就會加大對生態環境的掠奪性開發、破壞生態文明的根基。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民族、利益集團間的競爭主要就是以經濟實力為後盾進行的。我們隻有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保證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激烈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為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政治文明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政治文明是人們改造社會所獲得的政治成果的總和,是在一定社會形態中關於民主、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實現程度的體現,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發展和進化過程,是對政治權利及其資源合理整合的過程。社會發展規律證明,現代政治文明最終以憲政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形式表現出來,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過程和鮮明特點。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既要體現為不斷建設和完善的製度規範,又要表現為一種不斷提升和前進的思想理論;既要體現為社會各個層次的井然秩序,又要表現為人們普遍享有平等、民主、自由等權利的複雜關係;既要體現為社會管理者以及社會成員政治上的高素質,又要表現為對人類共同的現代文明基本原則的尊重和崇尚。我們黨把政治作為文明的一個重要主體,使之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攜手共進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說明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更深刻了,把握更自覺了。
第三,精神文明為和諧社會創建智力體係。
物質文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的進步,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還可以為人的全麵發展創造物質條件。精神文明建設則對提高人的素質、培養物質文明建設的人才隊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是滿足和提高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經濟、政治建設的同時,能否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不僅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協調、和諧與穩定,而且關係到能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關係到經濟、政治發展能否獲得持續的後勁和擴張力。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第四,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係的基礎。
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係的基礎,是當代延續社會文明的必要條件。
在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的情況下,生態文明雖然處於“第四”的地位,但其作用,在當代,某種程度上,其意義更為重大。經濟、政治、文化出了誤差還可以及時糾正過來,而生態文明受到損害,例如非再生資源消耗殆盡,珍稀動植物滅絕,那就無法糾正過來。生態已經變得如此嬌嫩,以至於我們每前進一步,都要考慮是否會損害人類生存的環境。
和諧社會是將社會方方麵麵有機協調,形成高效運轉、功能充分發揮的係統。在“四位一體”的和諧社會裏,市場經濟發展是社會和諧的物質條件,民主法製建設是社會和諧的製度保障,先進文化建設是社會和諧的精神支撐,生態環境是社會和諧的自然根基。而不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還是生態文明,最終都要落實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載體上來。由此可見,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性、社會控製有效性和社會生活有序性的有機統一。
4構建生態文明任重道遠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十分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實現這種現代文明需要我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麵進行變革、創新,這是一項艱巨、持久的挑戰性工作。要著力培養人們正確的資源觀、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點,教育人們保護好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形成和倡導新的生態倫理,拋棄統治自然、主宰自然的觀念,以寬闊的胸襟平等地對待大自然,確立麵向人類未來、麵向子孫後代、維護生態平衡的觀念,促進大自然按其自身規律向前發展。要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更加科學地利用自然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各種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以優化資源利用、提高資源產出率、降低環境汙染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自然資源係統和社會經濟係統的良性循環。要加強環境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抓緊解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汙染問題,保證人民群眾在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中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