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1 / 3)

世界與中國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任何時候,謀求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發展觀,這個正確的發展觀裏又必須包含著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態環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原理,按照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演進邏輯,總結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吸取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天人合一”、“仁民愛物”、“民胞物與”、“強本節用”、“取之有度”、“用之以時”以及“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精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深刻地指出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決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整體。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踐以人為本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必然內在地規定著以生態為本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與以生態為本相統一的根本原則。這是因為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來源於自然界,依靠自然生活,人類再高貴、主體性再強大,都不能超越自然生態環境對人的製約性和人對自然的依存性。沒有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就沒有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下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指人的可持續發展是發展的終極目的,而且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發展的終極目的。隻有確立了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雙重價值目標,才是最終實現了真正合理的科學的發展。劉思華:《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1、544頁。

一、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所進行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一方麵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條件和基礎;另一方麵又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善社會管理方式、改進公民倫理觀念和行為方式、提升全體社會成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學思維方式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也就涵蓋了立法、決策、治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個方麵,涉及整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深刻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建設,絕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性的工作,也絕不僅僅是一個部門的職責,它應當是全社會關注和參與的事業。在這種自覺的實踐中,我們將逐步實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預言,在人類曆史上創造出一種符合社會主義原則的嶄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導論第六章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

1科學發展觀是對傳統發展觀反思的結果

工業化給世界帶來新的文明,也形成了一種“工業化實現模式”。這種發展模式表現為對GDP的熱烈追求。在人們心目中形成這樣的概念:GDP高的國家就是經濟強國,人均GDP高的國家就是經濟成功或繁榮的國家,追求GDP的增長也就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動力。但是,這種單純片麵追求GDP增長的發展模式帶來了嚴重後果:環境急劇惡化,資源日趨短缺,人民的實際福利水平下降。問題的症結在於,這種經濟增長沒有建立在環境的可承載能力基礎之上,沒有確保那些支持經濟長期增長的資源和環境基礎受到保護和發展,相反,有的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其結果導致生態係統的失衡乃至崩潰,使得經濟發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態基礎而難以持續。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盡管我們反複強調,不能走西方工業化“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但是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卻自覺不自覺地沿襲了西方的老路,即以工業增長作為衡量發展的唯一標誌,並把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和由此產生的工業文明當做是實現現代化的標誌。“以GDP論英雄”,GDP成為一些地方檢驗政績的首要標準。但是,在現行的GDP指標中,既沒有反映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質量的指標,也沒有揭示一個國家為經濟發展所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相反,環境越是汙染,資源消耗越快,GDP增長就越迅速——生態環境破壞成了GDP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汙染引發的疾病增加了人們醫療方麵的開支,汙染引起的腐蝕加快,治理汙染又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等等,這些都累計在GDP之內,“促進”了GDP的增長。

回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我們不能不承認,在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們付出的環境代價也是十分沉重的。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追隨蘇聯工業化“趕超戰略”,走上了一條用高消耗、高汙染換取工業高增長的發展道路。一個大煉鋼鐵的運動,就讓許多青山變成了禿嶺;一個大辦農業的號召,又讓青山綠水“滄海變桑田”。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開始了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進程,計劃經濟逐步解體,市場經濟逐步確立,使中國步入了一個長達20餘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但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也同樣達到了令人震驚的新高度。環保專家牟廣豐在《中國現代化付出的環境代價》一文中,把所謂“環境問題”粗略分為三類:工業汙染和城市汙染問題(包括工業“三廢”、城市“四害”之類);生態破壞問題(包括水土流失、植被減少、生物多樣性消失、江河斷流、幹涸等);當代全球環境問題(由於能源結構的缺陷而導致溫室氣體增加、全球氣候變暖等)。他認為,上述三類問題在我國都存在,而且都很嚴重。如環境汙染,就已經到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質疑“我們今天還能吃些什麼”的地步了。許多專家呼籲,如果再不重視環境問題,我們在經濟發展上所作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更有人認為,現在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中國仍然沿襲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與工業化、城市化、就業壓力、資源短缺、貧富差距等攪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製約,正在累積成中國現代化建設麵臨的嚴峻社會難題。

問題真的那麼嚴重嗎?

2004年12月《商務周刊》中一篇《朝著和諧公平的社會前進》的文章中,潘嶽列舉的一些數據,就讓我們的心變得沉甸甸的。

中國1/3的國土被酸雨侵害;被監測的343個城市中,3/4的居民呼吸著不清潔的空氣;全球汙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我國占一半;據聯合國開發署2002年報告稱,我國每年空氣汙染導致1500萬人患支氣管病,23萬人患呼吸道疾病,13萬人死於心髒病。中國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而汙染更使水資源的日益短缺雪上加霜。七大江河水係中劣五類水質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嚴重汙染;海河、遼河和淮河的有機汙染已經不亞於英國汙染最為嚴重時期的泰晤士河;全國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

中國沙漠和沙化總麵積達1743萬平方公裏,每年還在以3436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展,一年等於損失一個大縣的麵積。我國水土流失麵積占國土麵積的37%。當我們為人工造林的偉大成就歡呼雀躍的同時,也不得不為天然林麵積的不斷萎縮而捶胸頓足。中國雖然以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資源養活了22%的世界人口,但中國膨脹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卻早已超過自然環境合理的承載能力。空氣、水、土地、生物等環境要素遭破壞,維持生命係統的功能退化,造成自然災害頻發,資源支撐能力下降,經濟發展受阻,民族生存空間收縮。

中國本來是個資源短缺的國家,粗放的生產方式還造成巨大的浪費。有資料顯示,由於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及科技水平低,浪費情況十分嚴重。我國礦產資源回采率約為30%,低於國外10~20個百分點;能源使用效率不高,單位產值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4倍,主要工業品能耗量比國外平均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隻有30%左右,而發達國家均有40%以上。資源成為製約我國新世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國外專家說得更讓人驚心動魄:如果中國不迅速轉變生產與生活方式,人類曆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係的最大摧毀,將可能出現在中國。

而從中國今後十多年人口、經濟增長的趨勢看,人口、經濟同環境的緊張關係尚難有大的緩解,環境、資源方麵壓力大、問題多、基礎差的不利狀況還會延續相當長一個時期,延續傳統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將受到內部和外部條件的嚴重製約。這些製約因素包括:①擁有龐大的人口,其中低素質的人口和貧困人口比例很大;②自然資源基礎薄弱,人均占有的資源十分貧乏,土地、水和重要礦物資源的可供量很少,環境容量狹小;③科學技術基礎薄弱和國民文化素質與環境意識不高的問題不會在短期內得到解決,特別是有害於環境與資源的意識、行為和政策在一些方麵還根深蒂固;④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各國爭奪世界資源和環境空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中國獲取國際資源和環境空間受到了極大限製。在這種經濟、資源與環境狀況下,中國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的回旋餘地不大,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發展模式,在達到令人滿意的收入水平之前,中國將會遭受難以承受的巨大國際、國內環境壓力,生態環境可能出現一係列災難性後果,幾乎沒有可能使我國大多數人口享有與發達國家同等水平的生活質量。中國不得不尋找一種與大多數發達國家不同的、非傳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也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而選擇這條道路,就得把環境保護列入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就得努力與自然重構良好關係,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不僅為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確立了新的指導思想,也為我們解決上述生態環境困境,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指明了一條科學的道路。

2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包含的生態觀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一個重大的曆史使命: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貫穿著極為豐富的科學發展思想,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也涵蓋著一種科學的生態觀。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麵。

一是把社會視為一個處在不斷變化與發展中的有機整體和複雜係統。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這個有機整體也包括了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馬克思在《資本論》、《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等著作中,堅持了“社會有機整體”的思想,貫穿了社會有機體各個方麵相互聯係、相互作用觀念。他在定義“社會”時曾經指出:“生產關係總合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係,構成所謂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5頁。“生產的承擔者對自然的關係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的關係,他們借以進行生產的各種關係的總和,就是從社會經濟結構方麵來看的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5頁。《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直接而鮮明地將新唯物主義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馬克思用實踐的觀點來說明人的本質和社會生活,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就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隻有也唯有通過實踐才能在實踐中形成各種社會關係,人隻有也唯有通過實踐才能成其為人。這個實踐,不僅指人在社會中的實踐,也指在自然界的實踐。

二是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看做自然史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是一種自然曆史過程。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的過程的考察,科學地論證了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同時,他又深刻地指出:“人類史同自然史的區別在於,人類史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9~410頁。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與人類曆史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是辯證統一的。這就是說,人類社會曆史的發展既有同自然史的發展一致的方麵,即必須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性,又有同自然史的發展根本不相同的方麵,即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任何社會中人的活動都帶有一定的意圖和目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在社會曆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這個差別對曆史研究,尤其是對各個時代和各個事變的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曆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頁。這就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一方麵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而規律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因此,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另一方麵也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同於自然界的發展,人的自覺的活動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把握社會的發展,必須把這兩個方麵統一起來。

三是強調要正確處理社會係統與自然係統的關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與自然的價值關係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實踐首先使自然界人化。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然對象化過程。以一種物質的力量作用於自然界,改造自然界,這一過程就是人類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過程,其結果則產生了獲得人的本質的自然界。這種獲得了人的主觀性、人的本質的自然界,就是所謂的“人化自然”,從外延上來說,就是納入人類社會活動、納入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這種自然當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觀性的超越性本質。於是,自然界本身則成為表現和確證人的本質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對象。“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的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頁。實踐不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而且同時也是人的自然化過程。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類實踐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兩個過程,它們在實踐中的統一就是社會曆史。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表現出來的盲目性和反自然性,主要體現在對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就前一方麵而言,人們對自然的無限製的開發,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就後一方麵而言,“肮髒,人的這種腐化墮落,文明的陰溝(就這個詞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違反自然的荒蕪,日益腐敗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4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同時卻又是對人的活勞動的巨大浪費,值得提出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如環境汙染、機器對人的奴役等,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背離關係是一種真正的異化,它阻礙了人與自然之間正常的相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必須尊重自然界的客觀發展規律。人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但這種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前提的。恩格斯就曾指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異化的解決關鍵,在於人與人(社會)的異化的解決,即人與社會衝突的解決。這就是馬克思曾經設想過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馬克思指出,隻有在共產主義條件下,人和自然的關係才能統一起來,“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製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6~927頁。這就是說,在共產主義的條件下,人們不僅會合理地調節人際關係,而且會合理地調節人和自然的關係,使社會發展同自然生態係統能夠協調進行,因為那時的勞動在徹底擺脫了異化狀態之後,將成為人的自由和自覺的活動。這就是說,生態問題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問題,而是一個深刻而全麵的社會發展問題,必須將這一問題放在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總體的曆史進程中來考慮。而作為共產主義發展的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則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了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