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2 / 3)

四是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標。馬克思、恩格斯深切地關注人的發展、全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把人的全麵、自由發展、全人類的解放,作為自己畢生研究的主題和為之奮鬥的最高目標。他們從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出發,批駁了資本主義私有製社會所造成的人的片麵、畸形的發展,把人的發展問題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學地論述了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然性及其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離開了人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的發展,不可能有離開人的、與人相對立的、外在於人的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119頁。他還說:“正象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頁。這就是說,人類社會的曆史是自己創造的。離開了人的活動,就不可能有社會發展的曆史。人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發展的目的;人既是社會曆史活動的主體,也是社會曆史活動的客體,是主客體的統一。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和發展方向時,堅持社會視角和自然視角的統一,既周密分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又高度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係,同時科學地揭示了這兩種關係之間既相互製約又相互促進的辯證聯係。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也是一種科學的生態觀。它既是當代中國的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源泉,也是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和動力源泉。

3科學發展觀體係中的科學生態觀

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而生態文明建設則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建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應用生態學原理、循環經濟理論和生態係統管理技術,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複合係統進行綜合設計規劃,通過積極的實施,調整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善和優化經濟結構,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逐步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發展觀提出之後,許多地方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提出樹立科學生態觀,並把科學生態觀納入科學發展觀體係之中。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層次認識。這裏有一個辯證關係: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納入其中,而隻有保護了生態環境,才能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才是完整地落實科學發展觀。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新穎狀態,是人類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條件下的轉型和升華。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人類自身是生態文明的主體,處於主動而不是被動的地位。建設生態文明,絕不是人類消極地向自然回歸,而是人類積極地與自然實現和諧。人類既不能簡單地去“主宰”或“統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麵前消極地無所作為。換言之,“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也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出發點;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類自身的利益,也正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歸宿。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就是經濟與社會、地區與地區、城市與農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今人與後人之間的協調發展。發展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整體的進步,既包括社會關係方麵的進步,也包括自然關係方麵的進步。進而言之,科學發展觀既要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表現為物質文明的進步;要求人民民主權利的增加和民主程度的提高,它表現為政治文明的進步;要求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豐富,它表現為精神文明的進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它表現為生態文明的進步。

坦率地講,當前人們對科學生態觀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的生態學理論上,即把生態局限於自然環境方麵。實際上,當生態文明成為社會文明的主體之後,其生態的含義已經大大擴充,它不僅指自然環境,還包括整個社會的各個子係統。也就是說,把整個人類社會以及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視為一個巨大的生態係統,把宇宙中一切與人類發生關係的事物,都視為生態係統的有機構成。按照前麵所提出的大生態文明的概念,生態文明包括三個相互關聯的生態圈:自然生態圈、社會生態圈、精神生態圈。這三個生態圈,涵蓋了人類的全部活動內容與活動範圍。一種理想的社會生態文明,就是三個生態圈相輔相成、協調發展、良性循環的社會生態體係。人類則在促進這三個生態圈良性循環的同時,也促進著自我的自由和全麵的發展。從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五個統籌”來看,科學發展觀就是強調並致力於這三個生態圈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俞可平在2005年第4期《馬克思主義與現實》撰文提出,科學發展觀不是一般地要求我們要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是把這些要求本身就視為發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標就是通過發展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植根於現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簡言之,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以人為本: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

以人為本的內涵,有多種釋義,但比較趨向一致的有三點:一是把人當人看。不管什麼人,窮人富人也好,高官平民也好,首先都是人,都應該享有人的基本權利,且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應該得到尊重與保護。二是把人當目的而不是當工具。調動人的積極性,不僅是推動社會前進,更是為了人的發展。三是執政為民要真正成為執政者的理念,始終把人的價值作為社會的核心價值。

1生態文明中的斯芬克斯之謎

什麼是人?這看來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但其實卻是一個一直沒有標準答案的斯芬克斯之謎。在現實中,更多的人傾向於“人是社會的”這一概念,似乎要把人與自然,特別是與動物劃清界限。因為,傳統的觀念中,人為萬物之靈長,是地球最高貴的族類,自然不屑與那些無意識、弱智的動物為伍。也正因為此,在此前所有的文明類型裏,人們專注的是人的社會關係,而很少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或者說,隻研究“社會人”,不關注“自然人”。即使研究“自然人”,也隻是研究“自然人”的生理結構,而極少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

其實,人是有兩重屬性的。即既是“社會人”,也是“自然人”。社會生活的巨大壓力卻使很多人忘記了自己同時還是一個“自然人”。在古代,人類和宇宙曾經是非常和諧的。所謂“天人合一”,人是理所當然的“自然人”。但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人類中心主義”,人類的所有層麵——個人、種族、階級、國家,其間矛盾衝突不斷,人糾纏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裏,同時還通過“征服自然”破壞了自然的秩序,反過來又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哲人正在超脫現實存在的人類生活範疇和人類社會經曆千萬年所創造的人類文化,從宇宙存在發展的角度洞察和探究人和人的一生,以及人存在的價值和作用。概言之,從自然的角度思考人的本質,一篇名叫《人類的反思》的短文中寫道:“人類自有生以來,似乎一直是在無知無識地折磨著自己。自一出世,人就一味追求自身的滿足,貪婪而無止境,為達到這一目的,與人鬥、與地鬥、與天鬥,弄得筋疲力盡,且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和自然之間失去協調,直到終其一生,到那時,他所獲得的一切又都化為烏有。……人的一生實際上都是追求折磨自己。因為隨著人的求生和享受欲望的生成,使得人際關係緊張,社會動亂不止,戰爭頻仍,伴隨而來的還有環境汙染、噪聲、空氣汙染,以及拚搏和奮鬥時精力和體力消耗,又會導致疾病。可見,人類還沒有真正認識自己,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仍在蒙昧之中。”文章最後呼籲,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是“社會人”,同時也是“自然人”。

如果從生態文明角度來認識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對人與自然的態度,也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前提。很顯然,因為生態環境問題已經關係到整個人類的命運,所以生態文明勢必會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且從人與自然的關係出發來考量人的社會關係。事實上,當前世界國家也正在放棄一些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政治上的偏見,坐到一起來討論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共同尋找解決的方案。且不論人與自然關係已經壓倒了人與社會的關係,至少說,人與自然關係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發展思想、發展戰略都無法繞過的一個關口。

如果從自然人角度來認識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就是著手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放在重要的位置。即重視人與社會的關係,也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隻有人真正明確了自己的雙重屬性,就會擔當起雙重責任: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主體,也是維護自然生態的責任主體。特別是人對自然的關係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自覺活動,人的行為與生態發展的命運息息相關,生態發展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人自己手裏。排他性地執著於物質財富追求,過分沉湎於物質享受,不僅不是“人”的發展,反而使豐富多彩的人生變得空虛無聊,喪失生活的終極目標。最後,“自然人”沒當好,“社會人”也當得不稱職。

一位古代英國詩人寫道:“一切自然隻是藝術,你所不知。”大自然就在我們麵前。關鍵是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要擺正“社會人”和“自然人”的關係,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要熱愛大自然,在當好一個社會人的同時,也努力當好一個自然人。

2“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及其現實滿足程度是社會發展的價值尺度,簡言之,發展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使以人為本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靈魂與核心。

傳統的發展價值觀,即“以物為本”,其根本的特征是把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偏重於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和物質生活的改善。與“以物為本”的傳統發展觀相比較,“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把人及其發展放在首位,包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因此,無論是在宏觀的發展戰略上,還是在具體的發展政策上,“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都應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作為發展的最高目標,一切工作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為人民群眾謀取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為人民群眾素質的提高和人的潛能的發揮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製度保障。

以人為本,有專家認為它的發展觀包括這樣的含義:第一,從過去注重效率或者效率優先的改革,轉向以公平為目標的改革。第二,由過去隻注重人的物質需求的改革轉向滿足人全麵需求的改革。第三,使製度平台成為從集中的權力架構轉向公權與私權界定清晰的新的製度平台,從而帶來公權與私權的良性互動。

從生態文明看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一個最簡單的理由: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得的發展,盡管GDP在短期內會有很快的提高,但是,如果經濟發展了、財富增多了,老百姓失去了生存之地,或者生存的環境變得更差了,發展了經濟與增加了財富又於人有什麼意義呢?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放在首位,強調一切發展都從人出發,以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那麼,生態文明更關乎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因為經濟發展與社會財富增加有可能因社會分配方式不太合理而導致貧富差距,而生態文明所強調的生態環境,恰恰是全體社會成員皆可以共享的利益。例如,保持了空氣的清新與江河湖水的純淨,就為每個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而且這個空間不會因財富的多寡而出現多占少占的問題。因此,科學發展觀也是一種更具人性化的發展價值觀,真正全麵照顧到了人的各方麵的利益。

最後必須強調一點,以人為本,不是以人為中心,不是人類中心主義。而是把人的發展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使其在向自然回歸的過程中,實現自由和諧的發展。

3人在自然與社會中的雙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而這個條件的條件,就是有一個“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個社會形式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從近的來講,是以生態文明為主要形式的社會。

科學發展觀強調了兩個全麵發展:一是社會的全麵發展,一是人的全麵發展。這兩個全麵發展又是相輔相成的。在一個發展不充分的社會裏,人也無法獲得全麵而自由發展的條件;而人如果不能全麵而自由的發展,也無法建設讓自己全麵而自由發展的社會。

人的發展包括在兩種環境中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一是在社會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一是在自然中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在工業文明裏,人與自然的關係似乎明擺在那裏:人是自然的主人,不管人怎樣對待自然,自然都不會反抗。因此,人在考慮自身發展的時候,總是隻考慮如何獲得在社會中自由發展的空間,而不會考慮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當人類自由地支配著社會一切物質財富時,卻飽嚐了工業文明中那種對自然恣意蹂躪、掠奪的苦果,並時刻經受著“世界末日”恐懼的驚擾。這才意識到,人在自然中並不自由。在自然中獲不到自由的空間,人的所謂全麵而自由的發展則要大打折扣。更直接一點地說,人沒有真正獲得在自然界的自由,任何時候都不能全麵而自由地發展了。

人在自然與社會中的雙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在自然與社會中的雙重發展,才是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實際上,人們如果不能解決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也難以圓滿地解決由生態環境引發出來的社會矛盾問題。當前,一些社會矛盾都是由生態環境問題引發出來的。因此,我們在為人的全麵而自由發展打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形態時,也必須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有專家認為,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主體的生命與其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協調發展,就是要實現新一輪的“生態革命”。通過逆轉人類生態與自然生態的退化趨勢,恢複人和自然的生態關係,重新調節社會的生產關係、生活方式、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和諧協調。運行的是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汙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複型、建設型演變的生態軌跡,貫穿的是能量轉化、物質循環、信息控製和生態平衡的生態規律。從社會經濟的線形繁榮走向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經濟和自然複合生態係統的立體繁榮;從高能耗、低產出、汙染嚴重的工業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汙染、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健康持續的生態文明,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同時也改變人與自然的對立的關係,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和生態環境的逐步優化變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轉化成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從這一點來看,科學發展觀所確定的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關係,再不是簡單的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科學發展觀所確立的與自然應當和睦相處的倫理關係,再不是主人與奴隸的關係。而是一種雙向發展的關係,即人的發展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而是人的發展進一步促進著生態環境的發展——自然再生能力的提高,而生態環境的發展又進一步為人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空間。

由此而言,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是在更全麵、更合理、更自覺、更高層次、更長遠意義上對“以人為本”的一種肯定。雖然科學發展觀的著眼點在於保護自然,但最終所關懷的還是人的生存與發展,不僅僅關懷人類現實的利益和發展,更關懷人類未來的利益和發展;不僅僅關懷當代人的創造和追求,還努力做到使後代人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強調“人際平等”和“代際平等”,即以人為中心的係統整體發展觀和不侵害後代人生存發展的道德觀,其最終目的是人的全麵發展。高德明:《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新華文摘》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