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給經濟——GDP加上綠色的前綴
不可否認,在生態文明的社會裏,發展經濟仍然應該是主旋律,GDP仍然應該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經濟,是在不損害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是與生態環境互濟的經濟。經濟發展從自然中獲取物質資源,發展了的經濟又給自然以反哺。這樣,在生態文明時代,要在經濟與GDP的前麵加上一個美麗的前綴——“綠色”。
生態文明需要綠色經濟!
生態文明追求綠色GDP!
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我們將越來越多地提到幾個密切關聯的概念: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綠色GDP。這幾個概念是人們在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並正成為生態文明中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標準。
1生態經濟:把生態變成生產力基本要素
自然是人類之母,人類的生存、發展依存於自然。或者說,人生存、發展的需求,依賴自然之母提供。人為了持續從自然之母那裏獲得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就得保持提高自然再生產的能力。而保持提高自然再生產的能力,就必須保持自然的良好生態,就必須保證人們對自然物質的索取不會破壞自然再生產的能力。基於此,人們提出了生態經濟的概念。
生態經濟這一概念,是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提高而提出來的,是時代發展使然。人類為了解決物質生產資料而進行的一切生產勞動,必然同時在雙重關係中運行: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生態關係,即人類及其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關係;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物質變換的經濟關係,即人類及其經濟活動對社會環境的關係。這雙重經濟關係存在的過程,也是雙重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相互作用的過程,構成了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雙重矛盾突出表現為環境汙染和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的生態競爭伴隨人與人的市場競爭而加劇。對此,唯有自然環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方能調節以上雙重矛盾。要通過優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生態矛盾去調節人與人的經濟矛盾,既發展發達的市場經濟,又發展無汙染、可持續增長的現代生態經濟,真正把協調人與自然的生態關係置於處理人與人的經濟關係之上。
生態經濟最初隻是被視為經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是指農業經濟的生產應該與生態發展相適應。這是對當代經濟發展認識的一個重要進步,這個進步的意義在於,把生態從經濟發展的外生變量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內容,變成現代生產力係統的基本生產要素。
如果說在傳統市場經濟時期,乃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工業經濟時代兩三百年間,人們可以視自然生態環境為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的外生變量——實際上一直隻是把自然生態環境視為生產力發展的外部條件,那麼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體係和生態係統逐漸趨為一體,尤其是經濟再生產愈來愈依賴於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和優化,或者說自然生態環境的再生產和變化,將日益決定著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和發展趨向,成為現代生產力係統的基本生產要素。也就是說,現代生產力係統,應是一個既包括經濟體係,又包括生態體係在內的“人—社會—自然界”的巨大係統。離開了自然生態環境,經濟再生產及整個社會再生產就無法正常進行。例如,由於水資源短缺和水汙染加劇,誰也不會否認水資源將是21世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最重要製約因素之一。
當然,人們最初提出生態經濟時,其著重點在農業生產,即強調農業生產要與自然生態相適應、相促進,與自然生態保持一種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直到有人提出綠色經濟之後,生態要素才擴大到整個社會經濟再生產的所有領域。而不管生態文明發展到哪一步,以農業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經濟,仍然要放在首要的位置,因為農業自始至終都是與生態環境直接發生關係的產業。特別是用機械化與科技化武裝起來的農業,如果把握得不好,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
2綠色經濟:賦予所有生產部門生命色彩
綠色經濟是生態經濟概念的進一步深化。其實質是把生態經濟的概念擴大到社會經濟再生產的各個部門,使社會經濟再生產與自然環境再生產實現有機結合。如果給綠色經濟簡要定義,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市場競爭中和生態競爭中形成了能夠發揮比較優勢、占有較大國內市場份額,並成為國民經濟主導或支柱的綠色產業、綠色產品及綠色企業。所以,有人幹脆把綠色經濟稱為現代生態經濟。
在當代,一般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都被冠以“綠色”。比如,綠色產業就是以保護良好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為前提,生產、加工綠色產品和提供綠色公共服務的產業、部門,它既有綠色農業部門,又有綠色加工業部門、綠色旅遊業部門,還有提供綠色公共服務的環境保護部門等。比如,綠色產品,包括綠色農業產品、綠色工業產品、綠色旅遊產品及綠色公共服務等。綠色經濟與世紀之交的生態經濟、特色經濟這兩大浪潮並行不悖,已波及世界大多數國家,涉及一切產業部門和廣大企業,形成了人類進入生態文明中的一個新的經濟大潮。與綠色經濟大潮同時而起的是“綠色消費”、“綠色需求”熱潮。歐盟在1992年的調查表明,67%的荷蘭人、82%的德國人、77%的美國人和50%以上的英國人在購物時優先購買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熱潮又進一步刺激綠色經濟,促進了綠色經濟的發展。
在當今,綠色經濟的發展正呈現引人注目的幾大趨勢。
一是綠色經濟發展從農業部門的生態化向一切非農業部門的生態化急劇轉變,特別是生態工業浪潮更是迅猛。從綠色食品到綠色用品,從生態玩具到生態文具,從生態時裝到生態住宅,從綠色汽車到綠色飛機等,極大地改變著現代工業發展的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走出了一條現代工業發展的綠色道路。
二是綠色經濟發展從發達國家、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及一切國家轉變。應該承認,發達國家先於發展中國家把綠色經濟提上議程,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中國到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在重新審視本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互關係的正反經驗,敢於直麵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發展中國家為自己的有毒垃圾傾銷地的殘酷現實,痛切地認識到:日趨嚴重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將對發展中國家構成更大的潛在威脅,再不能幹以犧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求得一時經濟發展、禍及子孫後代的蠢事。
三是綠色經濟發展從單一發展目標向多元多層次發展目標轉變。綠色經濟發展目標的多元化、多層次趨向非常明確,其追求的是市場經濟目標與生態經濟目標的有機統一。在財富目標方麵,從單一物質財富目標向物質財富和生態財富雙重目標轉變;在健康目標方麵,從單一的生理健康目標向生理健康目標與心理健康目標、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和代謝過程的多元健康目標轉變;在文明目標方麵,從單一的物質文明目標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多元目標轉變。
四是建立綠色市場,發展綠色貿易,強化綠色標誌管理。將生態、道德等因素融入市場觀念之中,通過綠色營銷,進行產品市場調研、產品定位、開發、定價、分銷、公關等一係列經營活動。建立產品、企業的綠色形象,強化原有市場組織的綠色功能。早在1978年,西德就實施了旨在保護人類生態環境的“藍色天使”計劃,對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符合特定環保標準的商品授予綠色標誌,並向消費者聲明該產品對生態環境和人體無害。進入90年代以來,已有30多個國家通過立法等手段實施了“綠色環境標誌”製度。
五是綠色經濟發展從單一的市場競爭模式向市場競爭和生態競爭“雙重競爭”模式轉變。目前,在世界逐步取消全球多邊自由貿易的關稅壁壘情況下,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和環境優勢實行的“環境標誌”,即進口國家以保護自然環境、生態資源、人類健康為由限製進口的措施,正在成為最大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因不符合環境法和環保指標的要求而將成為競爭的失敗者。有鑒於此,一些發展中國家為應對發達國家發起的生態競爭加市場競爭的新一輪競爭,結合本國實際製定了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加緊構築自己參與全球競爭的“綠色屏障”。如中國強調社會經濟發展首先要著眼於人,注重其賴以生存的土地、環境、資源和與世界經濟發展大環境密不可分的關係,並把社會穩定發展與自然供需兩大平衡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石。
六是綠色經濟的資源配置從單一的遵循市場需求向遵循社會、自然、人的綜合需求轉變。工業文明強調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生態文明則考慮多方麵的需求規律,包括社會全麵需求(物質、文化和生態三大需要)的規律,以及資源、環境、人口與勞動最佳配置規律,遵循自然規律,也就是“人—社會—自然界”協調發展規律,從而使環境資源得到合理、有效、持續利用,並把我們的居留地變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變成一個和諧高效的綠色經濟環境和一個生態安全的綠色社會。
3循環經濟:讓綠色流動起來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造“生物圈2號”,其命名是把地球視為“生物圈1號”而言的。“生物圈2號”是一個人工建造的模擬地球生態環境的全封閉的實驗場,也有人把它稱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這個占地13萬平方米,8層樓高的圓頂形密封鋼架結構玻璃建築物,是人們花費了近2億美元和9年時間建造起來的,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考察人類離開了地球是否能生存。在這個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澤、雨林沙漠旅遊區和人類居住區,是個自成體係的小生態係統。“生物圈2號”雖然與外界隔絕,但可以通過電力傳輸、電信與計算機與外部取得聯係。工作人員在“生物圈2號”內可以看電視,可以通過無線電通訊與親友聯係。
1993年1月,8名科學家進入“生物圈2號”。科學家們原計劃讓工作人員在“生物圈2號”中生活兩年,為今後人類登陸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基地進行探索。然而,一年多以後,“生物圈2號”的生態狀況急轉直下,氧氣(O2)含量從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氮(NO2)的含量卻直線上升,大氣和海水變酸,很多物種死去,而用來吸收二氧化碳的牽牛花卻瘋長。大部分脊椎動物死亡,所有的傳粉昆蟲的死亡造成靠花粉傳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由於降雨失控,人造沙漠變成了叢林和草地。“生物圈2號”內空氣的惡化直接危及了居民們的健康,科學家們被迫提前撤出這個“伊甸園”。“生物圈2號”的實驗以失敗告終。
“生物圈2號”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感到高興。8位科學家在如此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中能生存一年多,真是實屬不易。因為在這個大自然中的物質循環係統太龐大了,物質的表現形式太紛繁複雜了,我們現在的科學水平還不能把所有的循環考慮在內,所以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不過,我們也不可以因此而認為我們不可能模擬生物圈。相反,我們更應該相信物質是循環的。
在現實中,要保持物質的循環利用,最佳的模式就是發展循環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係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從物質流動的方向看,傳統工業社會的經濟是一種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即“資源→產品→廢棄物”,而循環經濟的增長模式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經濟最重要的操作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資源利用的減量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利用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並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循環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的基本規律可以總結為八大原則:①大係統分析原則。循環經濟是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與科學技術的大係統中,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均衡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基本工具是應用係統分析,包括信息論、係統論、控製論、生態學和資源係統工程管理等一係列新學科。②生態成本總量控製的原則。生態成本是指當我們進行經濟生產給生態係統帶來破壞後,再人為修複所需要的代價。生態成本總量控製就是要提醒我們在向自然索取資源時,必須要考慮生態係統有多大的承載能力,如果透支,還要考慮它有多大的自我修複能力。③資源循環的3R原則。即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tion)原則,在投入端實施資源利用的減量化,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產品生產的再利用(Reuse)原則,在保證服務的前提下,產品在盡可能多的場合下使用不廢棄;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在材料選取、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產品使用到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實現清潔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實現再循環。④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資源原則。要盡可能多地利用循環再生資源來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替代石油等。⑤盡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則。即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充分利用高技術及管理科學技術從而減少物質和能量等自然資源投入。⑥把生態係統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原則。把生態係統建設也看做是基礎設施建設,如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通過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來提高生態係統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⑦建立綠色國內生產總值統計與核算體係的原則。即建立企業汙染的負國民生產總值統計指標體係,並以循環經濟的觀點來核算。⑧建立綠色消費製度的原則。即以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製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促進一次性產品和包裝容器的再利用。
需要闡明的是,循環經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它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它的理論內涵十分豐富;推行循環經濟模式決不能一蹴而就。這些都是由循環經濟自身的特點決定的:首先,它要以生態規律作為經濟活動的框架基礎,同時要受到經濟內在規律的支配。其次,它是一種關於人類經濟發展模式的理念,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脫離社會支持係統而得以實現。隻有整個社會在思想認識上得到根本轉變,建立起有利於推動循環經濟實現的社會價值、文化、道德、倫理和製度框架等社會環境,並具有資源投入、技術、信息和組織結構等方麵的物質技術保障,它才能真正地得到落實。再次,它的理論要指導社會經濟實踐,就必須把它的理念貫穿於整個社會經濟體係當中,並切實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項政策、立法,以及公眾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等各個層次當中去。
基於上述特點,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為推行循環經濟模式提供必要的社會環境條件和支撐體係。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諸環節中,通過合理生產、高效利用、提倡節約、杜絕浪費等手段,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滿足人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需求,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要通過社會的推動,變革對環境不友好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樹立資源節約型價值觀和消費觀,建立和養成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
近年來,循環經濟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逐漸成為一股新的潮流和趨勢。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效益已十分明顯。美國的循環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行業涉及傳統的造紙、煉鐵、塑料、橡膠以及新興的家用電器、計算機設備、辦公設備、家居用品等產業,全國有56萬個企業參與,年均銷售額高達2360億美元。在德國,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企業和民眾生活中的一部分,主要表現為垃圾處理和再生利用,僅包裝垃圾已從過去的年均1500萬噸下降到目前的500萬噸,95%的礦渣和70%以上的粉塵和礦泥得到重新利用。循環經濟在日本發展更為迅速,資源循環率空調為78%,電視為73%,冰箱為59%,洗衣機為56%,隨著新的環保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日本的目標是循環資源回收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