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生態文明的中國路徑(一)(2 / 3)

第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旨在加強教育和科技同經濟的結合,為參與國際科技競爭提供持續的動力。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在2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將占主導地位,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於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的水平。而要大力推進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加大改革和創新的力度,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緊密結合。在中外曆史上,基於對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作用的認識,把發展科技、教育提到治國興邦之綱,已有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曾提出“技術立國”的國策,最終在二戰廢墟上崛起,現已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韓國也曾於1967年製定了《科學技術振興法》,依法推行“科技立國”方針,而今也成為經濟發達的新興工業化國家。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無疑應當借鑒諸多國家科技政策和發展戰略的有益啟示,但決不是昔日他國“技術立國”、“科技立國”發展模式的重複或仿效。

第三,實施科教興國,關係到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進程中,在全社會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億萬勞動者的素質和水平,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全國520個城市中,300多個推出科教興市計劃,2000多個縣中,75%的縣提出科教興縣措施,國務院主要經濟部門提出了依靠科技振興行業的計劃,這不僅對經濟建設發展,而且對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科技體製改革。要改革科技管理體製,加快國家創新體係建設,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實現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新型科技體係。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求我們盡快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係和終身教育體係。《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深化教育體製改革。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係和終身教育體係,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製。鞏固和完善以縣級政府管理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製。實施全員聘用和教師資格準入製度。完善和規範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教育投入體製,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完善國家和社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製度。”

3人才強國:拓展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源

當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類有著無限的智慧和創造力,這是文明進步不竭的動力源。開發人力資源,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已成為關係當今各國發展的重大問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無疑要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要通過人才強國戰略,集結起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發展靠人才支撐,政績靠人才創造,人才觀與發展觀、政績觀有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係。當前國際上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競爭;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優勢,甚至是核心競爭力。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小康大業,人才為本。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方方麵麵的人才。在我們這個人力資源豐富,但人才相對匱乏的國家,隻有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努力建設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才能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同時,隨著黨所處曆史地位的新變化,黨的執政能力如何,越來越成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關鍵因素。增強黨的執政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斷培養、造就和吸引大批各方麵的人才,特別是培養善於治黨治國治軍的高素質領導人才。

人才強國的戰略與其他強國戰略相比,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轉變,就是逐步由物質資源的優先開發轉變為人才資源的優先開發,而人才資源開發是一個可持續開發的資源。因此,人才強國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又是相通的;或者說,人才資源的開發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現代科技革命的實質是智能革命,這是現代科技革命區別於以往科技革命的根本標誌。

人才是資源,也是資本,我們完全有理由把人才稱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最大源泉。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就是做著“開源”的工作,就是把人力資源變成人才資源,然後變成創造社會財富的人才資本。世界各國在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在對優先開發物質資源還是優先開發人才資源這一問題上有兩種做法:一是實施物質資源優先開發戰略,即國家對於物質資源開發的投資20倍於人才資源開發的投資;二是實施人才資源優先開發戰略,即國家對於物質資源開發的投資僅7倍於人才資源開發的投資。兩種不同戰略帶來的結果是,後者的優勢明顯大於前者。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的物質資源並不豐富,隻能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之路。我國人均水資源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量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麵對如此嚴重的能源和其他資源的短缺,我們除了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之路,別無他途。因此,我們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積極實施人才資源優先開發戰略,走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必然要求,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把促進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緊緊抓住培養、吸引、用好人才這三個環節,加強人才資源建設,深化人才工作體製改革,大力培養各類人才,加快人才結構調整,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促進人才合理分布,充分開發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努力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使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才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麵臨的人才問題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利用各種手段吸引我國人才,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全球範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加倚重於科技進步和人才開發。目前我國人才隊伍現狀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主要是: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夠合理,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製度和機製不夠健全,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機遇和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人才是關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走人才強國之路,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選擇。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重點要抓好四個方麵。

第一,著眼於人才總量的增長和人才素質的提高,大力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要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在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基礎上,重點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人的創新能力,加大對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的投入,優先發展科學教育事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促進人才總量同國家發展的目標相適應,人才結構同各項事業全麵發展的需求相適應,人才培養機製同各類人才成長的特點相適應,人才素質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要注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各類人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在實踐中完善自己、在競爭中提高自己、在奮鬥中充實自己。

第二,堅持改革創新,完善人才工作的體製和機製。人才工作的活力取決於體製和機製。完善人才工作的體製和機製,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意義。深化人才工作的體製改革,必須遵循人才資源開發規律,堅持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改革取向,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才工作體製和機製。要堅持把是否有利於促進人才的成長,是否有利於促進人才的創新活動,是否有利於促進人才工作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作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破除那些不合時宜、束縛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觀念、做法和體製,推動人才工作體製和機製的全麵創新。

第三,以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帶動整個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各級各類人才協調發展。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主體。要堅持三支隊伍一起抓,著重培養造就大批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層次人才,帶動整個人才隊伍建設,盡快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梯次合理、素質優良、新老銜接、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隊伍。要站在戰略的高度,製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規劃,形成各類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發揮才幹的良好機製和環境。要善於利用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做到自主培養開發人才和引進海外人才並重,重點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各級各類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青年人才、婦女人才和少數民族人才等,在黨和國家事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須納入總體規劃,認真抓好隊伍建設。

第四,緊密配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開發和配置人才資源,促進人才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人才支撐發展,發展孕育人才。要緊緊圍繞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部署,製定相應的人才資源規劃,優化人才資源配置。要在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有效整合人才資源,集中力量攻克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性課題。要緊緊圍繞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的實施,有針對性地吸引、調配和補充緊缺人才和重點人才。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加強宏觀調控,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人才資源的潛能。要鼓勵各類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胸懷大誌、不畏艱險,在艱苦環境中磨煉自己,在社會實踐中成長為各項事業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