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並不是就意味著取消工業。正如工業文明裏仍然保留著農業文明的一席之地一樣,在生態文明裏,不僅工業文明仍然會保留著很重的分量,而且農業文明也有保留。尤其像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邁入工業化門檻的時日尚短,工業化並不充分,因此在發展生態文明的同時,還要繼續走工業化道路,隻不過現在發展的工業具有現代化的特征,是一條用高新科技開道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或者說,新型工業是生態文明中的工業化道路選擇。新型工業將是生態文明中的綠色產業。
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工業化一般是指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我國要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時期算起,我們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的國家。但是,我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分別占了50%和62%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曆史性任務。
但是,走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卻是我們麵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黨中央明確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是在新的曆史條件和時代進步背景下,加快實現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走經濟建設新路子的根本指導方針。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全麵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作出的重大決策。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行信息化的。傳統的工業化模式雖然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但也是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同時,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注重機械化、自動化,出現過嚴重失業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一直在探索走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由於受曆史條件、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和經濟體製等的限製,推進工業化、保持經濟快速發展,仍同保護資源、環境和生態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尖銳的矛盾。加快推進我國工業化,既不能重複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也要認真總結和汲取我國以往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堅決走一條有時代發展特點、符合客觀規律和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出現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使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開始進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動化時代;二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範圍經濟貿易發展和資金技術流動加快,各國經濟和市場進一步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特別是信息化以世界為舞台,導致了信息、技術、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黨中央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作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決策,充分說明我們黨能夠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時代前列。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得出的正確結論。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實踐證明,在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生態破壞為代價推進工業化,不僅資源難以支撐,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難以為繼,而且破壞生態,汙染環境,妨礙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必須高度重視科技進步的重要作用,著力提高經濟效益,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同時,為了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政治穩定,必須在推進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十分注意廣辟就業門路,努力擴大就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利於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有利於就業和勞動者福祉的增加,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2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和特征
工業化是一個曆史範疇,在不同的曆史條件下,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標準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當時工業革命的動力來自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帶動了紡織、冶金、機器製造、交通運輸、采礦等行業的迅速發展,使社會生產進入機器大工業時代。隨後,美、法、德、俄、日等國也於19世紀先後開始並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這些國家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依賴從世界廣大殖民地掠奪能源、原材料並傾銷其產品,結果造成全球範圍貧富兩極分化、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生態惡化。我國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續完成工業化任務的,國際環境和我國基本國情決定了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在我國已經走不通。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又使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可能。因此,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新型工業化是以信息化帶動的工業化。進入信息時代,不僅工業化的內容與傳統工業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術上使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產生了信息及通信設備製造業、軟件業、信息服務業等諸多新興產業,同時它以極強的滲透力同傳統產業廣泛結合。不斷進步的信息網絡技術,不僅使傳統產業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服務效率、增加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進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催生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和新的業態。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又麵臨著實現信息化的艱巨任務。由於我國的信息化不是出現於工業化成熟階段,而是在工業化進入全麵展開的過程中開始的,因此,我們決不能像西方經濟發達國家那樣,先走完工業化、再推進信息化,更不能用信息化取代工業化,而必須同時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用工業化培育信息化,用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雙重使命,決定了我們必須以工業化作後盾、以信息化作先導;決定了我們必須把工業化作為信息化的基礎,讓工業化為信息化的發展提供物資、能源、資金、人才以及市場;也決定了我們在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必須著重鞏固和發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使信息化與工業化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加快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
新型工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之所以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大趨勢,就是因為工業化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力加快發展。但是,我國現在實現工業化,和英、美、德、日等國實現工業化的曆史條件、國際環境有很大不同。當代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全球製造業生產能力和產品大量過剩,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實現工業化,又不可能像發達國家當年那樣依靠同廣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換,而必須依靠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不斷提高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產品質量好、價格低的競爭力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打開銷路,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現工業化,必須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著重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也隻有這樣的工業化,才是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傳統的工業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雖然發達國家“先汙染、後治理”在其本國範圍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全球範圍看,發達國家自工業化以來對資源的大量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不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本世紀頭20年要力爭實現國內人均生產總值翻兩番,資源和環境都難以承受。不僅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而且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因此,必須把資源消耗低和環境汙染少、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新型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工業化的進程,是發展工業並用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改造和裝備農業等傳統產業部門的過程。因此,工業化必然伴隨大批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和城鎮。同時,隨著工業和國民經濟各部門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同量資本將同更少的勞動力相結合。因此工業化和擴大就業在客觀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別是我國人力資源極為豐富,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比任何國家都大,而且在信息化時代,勞動生產率有可能比以往提高得更快,從而更加劇與就業的矛盾。另一方麵,極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又是我國的寶貴財富和巨大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快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之所以持續不斷地大量進入我國,我國製造業產品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重要原因就是我國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因此,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妥善處理好工業化提高勞動生產率與擴大就業的矛盾,不僅是擴大內需、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而且是發揮我國獨特優勢,保持和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麵。把這一點提高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來對待,也是極為重要和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