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諧世界的中國構想
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集合體。如何讓多元化的聲音能夠友好地彙集在一起,組成和諧的交響,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化的課題,也是世界上所有智慧大腦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或者出現了新問題,或者老問題有了新表現,各國內部和世界範圍的貧富分化加劇,恐怖主義威脅經濟全球化,等等。在此背景下,西方世界依靠其政治、經濟、軍事強勢地位,強行推廣“民主”。結果,恐怖主義和霸權主義同時對當今世界的和平發展構成了重大威脅。如何克服這些矛盾與危機,也是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最大的關注。共建和諧世界,便是中國設計的一個方案。
饒有意味的是,和諧世界思想是胡錦濤在聯合國首腦會議上,就聯合國改革的建議中提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和諧世界又是對聯合國精神和原則的豐富和貢獻。把建設和諧世界納入聯合國改革的思路,體現出世界變化新現實和新趨勢下的中國世界觀,是中國官方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版本。
如何構建和諧世界?胡錦濤圍繞著發揮聯合國功能方麵,發表了中國關於建設和諧世界的四點構想:
第一,我們要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製。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或衝突;應該加強合作,堅決打擊恐怖主義。聯合國作為集體安全機製的核心,其作用隻能加強,不能削弱。
第二,聯合國應該采取切實措施,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特別是要大力推動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使21世紀真正成為“人人享有發展的世紀”。我們應該積極推動建立健全開放、公平、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製,進一步完善國際金融體製;應該加強全球能源對話和合作,共同維護能源安全和能源市場穩定;應該積極促進和保障人權,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麵發展的機會和權利。發達國家應該為實現全球普遍、協調、均衡發展承擔更多責任。
第三,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應該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
第四,我們應該通過合理、必要的改革,維護聯合國權威,提高聯合國效率,增強聯合國應對新威脅新挑戰的能力。聯合國改革是全方位、多領域的。改革應該重點推動聯合國加大在發展領域的投入。安理會改革要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代表性,讓更多國家特別是中小國家有更多機會參與安理會決策。
“和諧世界”的構想,不僅揭示了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創造性地闡述了上世紀末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和平與發展”的論斷。“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的判斷,不僅極其準確地描述了當今世界的“現在進行時”狀態,而且非常巧妙地繞開了關於當今世界是否已經“和平”的爭論。在傳統的“和平與發展”主題的基礎上,不僅增加了“合作”的主張,而且“主旋律”的提法似比“主題”更具“世界性”——這些無不顯示著中國洞悉世界格局、把握世界趨勢的能力和智慧。
站在我們的角度來理解,“和諧世界”跟我國意識形態中的目標詞“世界大同”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但站在世界的角度來審視,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無疑比那些“民主”、“人權”等裹挾著狹隘的國家私利的哲學更加博大精深,更加具有遠見卓識,更加富有親和力和穿透力。它可以超越所有國家和地區在政治、宗教、種族、文化等方方麵麵存在的歧見,為更多的國家、民族和人民所接受——這或許正是“和諧世界”理論的世界性意義所在。因此,可以斷言,中國關於“和諧世界”的理論將會穿越更長的曆史時空而不斷發展,將會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曆史時期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聯合國不可回避的話題乃至主題,最終沉澱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政治財富、社會財富和文化財富。
三、在和諧世界旗幟下共建生態文明
環境作為全人類的共同生存條件,並不能為某個人或某國所私有或獨占,也不能以階級、意識形態或國界來加以劃分,環境保護符合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的利益。從係統論的視角來看,整個地球是個有機的生態係統,在這個龐大的複雜係統內,全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依固有的規律不斷進行。任何一個環節受到破壞,整個生態係統就會失衡,人類環境也必然會發生危難。盡管主權國家可以宣稱各自的主權範圍,在國際政治關係和國際經濟關係中可以堅持這樣或那樣的立場,但在生態規律麵前,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汙染的蔓延不受人為的國界限製,生態係統的循環不受意識形態的製約。人類隻有一個地球生態係統,任何國家的生態遭到破壞都會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邊界已變得具有滲透性,地區、國家和國際之間傳統的分區已變得模糊不清了。過去被認為完全是“各個國家的事情”,如今對其他國家的發展和生存的生態基礎產生著影響。因此,過去那種以國家為單位各自為政采取措施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解決環境問題的需要,而以地球共同體為單位、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采取聯合行動,已經成為目前國際社會的一個基本共識。如何使這樣的共識變成共同的行動呢?就在於世界各國捐棄前嫌,以和諧思想為指導,以公平思想為主導,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5年12月22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題為《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的白皮書,對和諧世界的內涵作了闡述:“中國認為,和諧世界應該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這一闡述,表明和平發展的中國對世界充滿善意與真誠,並正為世界的“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積極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同時,仔細思考和諧世界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這四個方麵也是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內涵。
1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建設國際民主
現在國際上宣揚的民主,有一種社會狹隘性,多是從本國實施的民主而推而廣之的。現實中一些大談特談民主的國家,對本國居民似乎也十分講民主,但是對其他國家,尤其是對那些弱小的國家,卻是不大民主,或者很不民主了。那些自詡高度民主的國家總是認為自己是國際民主的楷模,按照自己設定的民主標準要求別國,對不合乎自己設定的民主標準者,便斥為不民主,便要大加討伐,甚至不惜發動戰爭。殊不知,用槍杆、導彈轟出來的“民主”,其中就隱藏了專政與仇恨的種子。
民主是一種自生的,不是強加的,更不是用槍炮威逼出來的;也不是一兩個國家靠其政治、經濟、軍事強勢地位,強行推行的。民主就是在大家共同覺悟下、通過平等協商解決共同的問題。在國際傳統政治文化中,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民族利己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在經濟社會領域就是視自由競爭高於社會公平、視個人利己主義高於集體合作主義,在國際關係中則體現為民族利己主義和強權政治。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基礎是不承認人與人、種族與種族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而在國際關係領域便是不承認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認為強者理應支配弱者、強國理應支配弱國。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清除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民族利己主義的陰影,必須擺脫“以暴易暴”的強權怪圈,實現環境問題共商,環境資源共享,環境責任共擔。
國際民主是國際通行證,是每個國家在平等條件下接受的在國際上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國際民主就是要尊重各個國家的自主權利,就是各國的事情要由各國人民做主,國際上的事情要由各國平等協商,全球性的挑戰要由各國合作應對。世界上所有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擁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項原則,應該成為各國共同遵守的國際關係準則。
建設國際民主,就要努力建設好聯合國,使聯合國真正成為國際社會公平平等對話的平台,真正成為協調國際關係的平台。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聯合國的成立便是其重要成就之一。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己任的聯合國,成立之後的60多年來,在解決地區爭端、促進各國發展,促進國際關係的和諧與安寧等方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環境問題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因此,在共建全球生態文明進程中,要進一步發揮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力求把國際問題放到聯合國的框架裏和平解決。各個國家,尤其是大國,要尊重聯合國的意見,尋求與聯合國的合作,樹立聯合國在國際事務處理中的權威,從而把聯合國建成一個和諧友好的國際大家庭。
2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高揚“和平與發展”的主題
和諧世界是建立在和平的基礎上的。建設和諧世界,也可看做是對以往“和平”外交理念的進一步發展,意味著一個更高外交目標的設定。和諧世界的提出,意味著它不僅致力於消除國際社會曾經出現的“冷戰”、“冷和平”狀態,而且意味著致力於解決冷戰後發生的一係列局部戰爭和民族衝突,致力於解決諸如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生態環境惡化、貧困化、人口爆炸、資源匱乏、有組織犯罪、經濟危機、毒品走私、傳染性疾病、非法移民等形形色色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從這一點看,它又充分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和國際主義。事實上,上述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靠某一兩個國家的力量無法解決,需要世界各國坐到一起來,抱著友好的態度共商對策。如果相互充滿敵意與猜忌,任何問題都會擱淺在談判桌上。隻有堅持“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把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放在“雙贏”的角度來考慮,那麼許多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和諧世界是一個遍地長滿橄欖綠枝,漫天飛翔白色和平鴿的世界。曆史的恩恩怨怨,意識形態的是是非非,不應該成為今天共建和諧世界的障礙。中國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今地球已成“村莊”,全人類居住在同一個“地球村”裏,不論白人、黑人,不論窮人、富人,都應該捐棄歧見,像兄弟一樣友好地攜起手來。當世界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愛意的、各個國家友好往來的地球村的時候,和諧世界也就向我們呈現出玫瑰般的色彩。
3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弘揚一種開放包容精神
中國有一句古語,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共建和諧世界,就要有這樣大度的開放包容精神。當今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的世界。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各不相同,有的國家幅員遼闊,有的國家則麵積狹小;有的國家人口眾多,有的國家則居民不到千名。經濟方麵差距更大,世界上有10多個國家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美元,為高福利國家,而有的國家人均年收入僅1百美元左右,被稱為“最不發達國家”。至於在民族構成、曆史文化背景、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等方麵,各國同樣千差萬別。要建設和諧世界,就必須承認世界多樣性的現實,以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對待這個世界,認識到多樣性文明之間的差異性、獨特性,及其相通性、統一性,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為不同文明共存、競爭與交融創造條件。
對此,胡錦濤有深刻的論述。他在聯合國60年的首腦會議指出,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曆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強求一律,隻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各種文明有曆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曆史文化、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應成為各國交流的障礙,更不應成為相互對抗的理由。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於一尊,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當今五彩繽紛的世界,如果各國之間能夠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做到“道並行而不相悖”,就可能為國際社會帶來和平和繁榮的景象,達至一種“和諧”狀態。如果相互懷疑、相互排斥、相互敵視,就可能帶來完全相反的結果,人類曆史上爆發的一係列戰爭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4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堅持合作共贏
有專家認為,過去我們爭取一個有利於經濟建設的和平環境,主要強調“和平”和“發展”。和諧世界的內容比“和平”與“發展”多了一個“關係”,即強調國際間的合作關係。當今世界,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局部戰爭、跨國犯罪等問題,仍然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傳染性疾病等,依然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特別是由於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擴大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外部因素,加之自身基礎薄弱,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麵臨著不少困難,有的甚至麵臨被邊緣化的危險。麵對這些困難與挑戰,人類就更需要提倡各國間的和諧相處,合作互助,共謀發展,以實現共贏。
胡錦濤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舉行的200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重要演講中指出,人類的發展既麵臨難得機遇,也麵臨嚴峻挑戰,我們的正確選擇隻能是推進合作共贏,我們的共同目標隻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他強調,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增長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廣泛分享的基礎上。世界各國相互學習和借鑒發展的經驗,加強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人才資源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對推動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進一步開放市場,放開技術出口限製,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要通過平等協商、求同存異,建設開放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製。
正如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在一次國際論壇所說,國際合作是通往和諧世界的唯一道路。“9·11”事件後,有一句話經常被人們引用,這句話就是:“隻有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我們自己才能實現自由;隻有別人處於安全狀態,我們自己才能安全”。這表明人類日益認識到,隻有合作,才能實現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隻有合作,才能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隻有合作,才能遏製跨國犯罪;隻有合作,才能預防全球風險;隻有合作,才能消除人類的貧困;隻有合作,才能維護人類自身的安全;隻有合作,才能實現全球的民主治理;隻有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簡言之,地區之間的合作、國家之間的相互合作、民族之間的相互合作,是人類實現幸福、繁榮與和平的必經之路。
當今時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代,但也是人類充滿憂患的時代。當人類以為掌握了科學武器,可以肆意地掠奪地球資源的時候,卻也明顯地感覺到危機的逼近,很多時候讓人有一種“世界末日”的恐怖。人類共同居住在一個地球上,當前在全球範圍內出現的發展、和平、生態、人口、糧食、資源等方麵的危機是全人類麵臨的共同危機,關係到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這一切都促使每一個有良知的人在思考:如何重建一個和諧的人類家園?應該說,和諧世界便是中國提出的一個睿智的方案。這個方案以建設和諧世界為契機,解決人類世界出現的諸多不和諧問題,為共建一個公平正義、生態文明的新世界展示了一條理想的途徑。隻有全人類能夠友好集結在和諧世界的旗幟下,那麼21世紀必將是生態文明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