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全球大合唱:在和諧世界的旗幟下共建生態文明(2 / 3)

(3)走出科學主義的迷陣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社會世界和社會意識。在法國,以聖西門和孔德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試圖把自然科學的法則應用於對人類社會的研究。他們致力於發現社會的“規律”,並希望經由社會科學精英對這些規律的直接控製和運用,使人類社會生活趨於完善。這種對理性的濫用深刻地影響了此後兩個世紀的曆史進程。由此而發展起來的科學主義,把科學視為解決一切人類困境的萬能武器。其結果是,科學主義膨脹了人們的征服自然的欲望,加快了人們用科學武器征服自然、破壞自然的步伐。現實中,一些科學主義者把科學絕對化、信仰化,當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殊不知科學對於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和深化。牛頓力學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人們相信絕對時空觀,以為物理學可以解決無數個問題,直到這種天真的想法被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發現所打破。

著名學者王文元在一篇題為《科學主義的危害》的短文中說:“科學對於人類的恩惠說不完道不盡。但把科學拔高到科學主義則是科學自己始料不及的。科學自身並不具備自我拔高到‘主義’的能力,完全是人為(偽)。是人硬要把科學張揚至‘主義’。在語義上,科學主義大致相對於科學萬能,即讓科學越界而君臨一切,讓它做力所不及的事情,用科學解決一切問題。科學主義把科學立為天子,天子垂珠以聽,期待諸侯鳴玉以朝。……科學主義的錯誤在於它把本不是萬能的當做萬能的了,生硬地把非理性從人的認識體係中剝離了出來,讓人完全依靠理性認知世界。豈不知,人有理性的一麵,也有非理性的一麵。人的理智、意誌、精神、靈魂都是科學管不了的……”

哈耶克在批駁唯科學主義立場的傲慢時,他說:“當人們沿著一條給他們帶來巨大勝利的道路繼續走下去時,他們也有可能陷入最深的謬誤。”哈耶克:《科學的反革命》,譯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頁。所以,即使今天的生態哲學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而許多科學主義者仍然用有限的自然觀嘲笑生態主義者的世界觀。

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是古已有之的價值觀、世界觀,科學主義則是在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的刺激下發展起來的。而發展起來的科學主義又滿足與張揚了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從而形成了“經濟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這樣一條思想發展軌跡,實行一種實際上“反自然”的“社會—經濟—消費”生活。雖然,在科學主義思想指導下,人類實踐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建設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生活。但是,它以生命和自然不可持續發展為代價實現人的持續發展,損害了生命和自然的多樣性;以多數人不可持續發展為代價實現少數人的持續發展,導致社會不公正,損害後代發展的可能性,這樣導致人類社會以及整個“人—自然”係統的生存危機,使人類陷入困境之中。因此,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清算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錯誤,繞過這些“主義”的誤區,以新的思想、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文明。

3共建全球生態文明要著力解決環境公平問題

環境公平一般包括兩大類,即生態範圍內的公平(包括種際公平和種間公平)和人類範圍內的公平(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公平的所有分類按照地域又可分為區域公平和國際公平。在環境狀況日益惡化的今天,環境問題的全球性決定了僅僅依靠單一國家或國家團體的努力無疑是無濟於事的,而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又決定了發達國家不會拋棄其狹隘的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不會以博大胸懷來解決危及整個人類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甚至某些發達國家還不時地以環境問題作為其謀求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一種手段,因此,國際環境問題的解決也必須以相應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來作為保障。

公平是社會文明的核心價值,也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沒有公平,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最後都將付諸東流。在工業文明中,我們也強調公平,但有三個方麵的偏頗:一是強調社會勞動價值的分配公平而忽略自然生態範圍內的公平,往往重視生產部門而忽略提供環境資源的地區;二是重視代內公平而忽視代際公平,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實施趕超戰略時普遍存在“吃子孫飯”的現象;三是重視區域公平而忽略國際公平,在自己國內強調環保而置全球環保於不顧,甚至以鄰為壑,把有害垃圾運到其他國家處理。

從曆史和現狀來看,國際上生態環境的不平等的情況非常嚴重。眾所周知,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容量有限。而西方經濟學家一直都假設地球的資源無限,還假設被開采並轉化成商品前的資源無價。結論是,凡經濟增長都要通過高消費拉動,凡資源環境的稀缺都可通過自由貿易交換,凡世上最理想的社會都可以將資源“按需分配”。從此,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便建立在盡情開發自然、大量排放廢物、盲目奢侈消費的基礎之上。他們通過技術優勢和軍事力量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占用了全球資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發達國家引發了多起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激起了聲勢浩大的環保運動。他們憑借足夠的經濟技術手段,在工業化行將完成的時候治理了汙染,並初步構建了國家內部的社會補償機製。他們將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留在自己環境良好的城市,而將高耗能重汙染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傳統西方工業文明主導的世界,是霸權政治與強權經濟的世界。發達國家更是透過一係列國際組織以及衍生出來的法律、條約、協議,控製了全球化市場。占九成人口的貧弱國家,在無知和無奈中變成了被富國操縱的市場和廉價勞力及原料的供應地。因此,富國愈富,窮國愈窮。全世界60多億人口中,12億人營養不良、體重不足;12億人營養過剩、體重超標。10億最窮的人所患的疾病是瘧疾和結核,10億最富的人更多地死於肥胖和缺乏運動。當世界糧食大量投放於發達國家喂養畜禽的同時,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人為了生存與吃飯,使更多的森林草原淪為耕地,更多的江河被截流灌溉,更多的土地被荒漠化。一百多年前地球每四年滅絕一種動物,現在每年滅絕生物4萬種。盡管發展中國家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的經驗,但他們沒有足夠的技術資金去治理汙染。即使某些發展中國家依靠資源和廉價勞力優勢,使GDP得以驟增,一時引起世界矚目,但馬上就因為越來越大的能源環境製約而不能持續。更令人遺憾的是,發展中國家由於沿襲了傳統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其結果是帶來了內部社會更大的不公平。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又無能力像發達國家那樣廉價地占有世界資源,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後造成了城市膨脹,農村人口依然過剩,規模化經營沒能實現,政府的財力難以對農業巨額補貼,城鄉二元結構依然突出。發展中國家除個別因為其特殊戰略原因外,基本上都很難解決城鄉差別與階層差別問題。

人類對大自然的總體需求與汙染物排放量,早在1980年前後就已超過了地球的可承受能力。發達國家不足世界人口14%,卻消耗著全球商業能源的80%。為彌合差距,1992年聯合國裏約環發大會向世界鄭重承諾,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要占本國GDP的07%,並無償轉讓環保技術。10年之後,資金援助反而由占GDP的036%下降到023%,除了北歐幾個國家,發達國家普遍失信。新能源技術也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下限製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社會公平的核心就是權利和責任的對等。城鄉不公平、區域不公平、階層不公平,乃至世界不公平,都是權利與責任不對等的表現。逃避並推卸責任,都會使國際社會難以和諧,世界難以安寧。

現實中代內的不公平,造成了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的尖銳矛盾。不能實現代內公平,世界各國又怎能齊心協力解決共同麵對的生態問題呢?如果我們當前這一代內都沒有公平可言,又哪還能管到下一代呢?如果說某一國家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時尚不能解決生存問題,又如何考慮到別國需求,如何分擔環境保護責任呢?因此,全球生態文明所要求的公平,不是絕對數上的公平,而是從曆史、現狀來分析的一種公平。要真正實現這樣的公平,必須重新調整各國利益,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全球夥伴關係,真正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性的發展戰略。當然,這是一個充滿政治、經濟、社會困難的長遠過程,但再難我們也必須開始做了。

二、重建人類家園的新思路

人類隻有地球這一個家園。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這個家園全體居民的心願,也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目標。——在全球化趨勢下,中國在和諧理念的指導下,率先喊出了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口號:全世界聯合起來,共創和諧世界!

和諧,是古今中外都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中國人向往的大同世界,西方人向往的理想國,都是一種理想的和諧社會狀態。由建設和諧社會引出和諧世界,是中國在和平發展道路上,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種新的期望與努力,也是建設全球生態文明的理想途徑。

1和諧世界:中國第一聲

和諧世界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4月雅加達的亞非峰會,在那次峰會上,胡錦濤發表演講時說,要倡導開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價值觀的多樣性,尊重各國選擇社會製度和發展模式的自主權,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這次演講,讓世人聽到了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和諧世界。

同年9月15日,在聯合國講壇上,關於“和諧世界”的聲音更加響亮。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首腦會議上發表的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全麵闡述了對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看法,主張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

在當今世界最大國際組織的首腦會議上,第一次由國家元首向全世界發出建設“和諧世界”的聲音,也是第一次由中國元首向全世界發布由中國原創的未來世界藍圖。這將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繼聯合國首腦會議之後,胡錦濤訪問朝鮮、越南以及歐洲。每到一處都宣講和闡釋“和諧世界”的精神,提出創建和諧世界是中國對未來國際新秩序的一種主張和看法,強調“中國人民將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共同建立一個持久和平、普遍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美好心願。

11月18日,胡錦濤在韓國釜山APEC峰會上發表題為《深化亞太合作,共創和諧未來》的重要演講,建議各成員著重從攜手努力、凝聚共識、加強協調三個方麵開展合作以建設亞太大家庭,並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出貢獻。

2006年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胡錦濤2005年12月31日在北京通過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發表了題為“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新年賀詞。再次強調“中國人民殷切希望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加強團結,密切合作,攜手建立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自此,和諧世界的聲音回響在中國領導人履及的世界各國。

2世紀難題的中國思考

中國提出和諧世界,是基於當今人類共同麵對的危機。這危機主要有三:

一是國際政治中的危機。在新世紀,國際政治並沒有形成世人期待的積極變化,相反出現了令人憂慮的一些苗頭,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肆虐,局部衝突加劇、邊界糾紛不斷,恐怖主義活動的猖獗,地區性動蕩的泛濫。特別是恐怖主義活動,“9·11”事件標誌著恐怖主義時代的到來,恐怖主義已經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走進了普通百姓的視野,無論何時我們都在戰戰兢兢,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不論在從事什麼工作,恐怖主義都有可能發生。從巴厘島爆炸案到新德裏爆炸案……再到2005年11月的約旦爆炸案,我們看到恐怖主義已經成為當前世界的主要威脅,國際恐怖活動正在挑戰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安全與穩定。

二是全球經濟雖然相對平穩,但發展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阻礙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之下,要和平、求穩定、促合作、謀發展成為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但同時世界的發展並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還沒有得到改變。比如,在世界經濟三駕馬車中,個別大國控製了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協調各國經濟貿易活動的組織機構,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目的本來是為了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繁榮,但是由於各國經濟、科技實力相差懸殊,使得該組織幾乎變成了“富國俱樂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製定首先考慮的卻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需求,個別大國依仗其科學技術優勢,製定和修改保護知識產權的規則,限製或鼓勵高技術出口來製約他國;在世界銀行中,則通過製定和修改投資和外援的規則,依仗其資本優勢,通過經濟援助手段來幹涉他國內政。此外,在國際貨幣組織和西方八國集團中,通過製定和協調經濟、財政、金融、彙率規則,依仗其經濟和金融優勢,影響和操縱彙率,提升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不僅在經濟遊戲規則方麵,在國際科技遊戲規則上,個別大國也是利用其強大的科技優勢最大限度地控製和支配國際科技遊戲規則。使得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在經濟地位還是在政治地位上都處於邊緣地位。可見,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和發展機會得不到應有的體現與保護,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落後的根本原因,也使得南北貧富差距和“數字鴻溝”日益擴大,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是全球生態環境並沒有好轉,自然災難頻仍,讓人類不斷滋生一種“世界末日”的憂慮,進一步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從2003年亞太的非典型肺炎到印尼的海嘯,從美國的颶風到今天的禽流感……如此令人擔憂的一係列事件一聚而起,成為籠罩全球的陰霾。這期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威力,見證了在災難麵前人的脆弱和渺小,也認識到了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已經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項艱巨和而長遠的任務。

當今人類所麵對的共同的危機,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責任參與應對。而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更有責任呼籲國際社會采取行動遏製這些消極現象的滋長,和諧世界便是中國設計的應對危機的方案。

“和諧世界”的提出,將進一步鞏固中國負責任、建設性的國際形象,體現中國對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與貢獻。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化世界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沒有中國的全球化是名不副實的。因為有了中國的參加和貢獻,全球化才更成其為全球化。可以說,對人類未來來說,占人類1/5的中國對待全球化的態度和立場具有某種決定性的意義。

“和諧世界”的提出,意味著中國領導人明確意識到了中國發展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影響,將國內發展不平衡與國際影響不平衡結合起來思考,將和諧世界作為結合對內和諧、對外合作戰略的中間點,從而為謀劃中國發展戰略提供思想指導。和諧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轉型的預期,符合中國發展的長遠目標。建設和諧世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探索;是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新認識;是對和諧社會思想的新發展;是對黨執政能力的新要求。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共同的目標把我們聯結在一起,共同的挑戰需要我們團結在一起。”從胡錦濤充滿激情的呼籲中,我們看到,中國執政黨已經充分認識到人類麵臨的危機及要采取的應對之策,正努力克服意識形態的差異,擺脫“冷戰”思維的影響,主動地朝著人類共同向往的和諧世界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