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更法(2 / 3)

④求:尋求。使:使用,役使。道:方法。

⑤代:替代,指替代先君。立:登位,即位,指立為國君。社稷:國家政權。

⑥道:道德,道義。

⑦錯:通“措”,施行,實行。務:從事,致力於。主長:君主的長處,指君主的權威。明主長:彰明君主的權威,指樹立君主的絕對權威,使人民完全服從君主,做到令行禁止。

⑧行:德行。

⑨臣:古代大臣對君主的自稱。

⑩疑:遲疑,猶豫不定。行:行動。成:成就。

亟(jí):急,趕快。慮:思想,意念,主意。

殆:表示委婉的肯定,表示應該。無:通“毋”,不要。顧:顧慮,顧忌。

固:本來。見:被。負:非,非議。

獨:獨特。知:知識,見識。慮:思慮,謀劃。

見:被。驁:通“謷”,詆毀。

暗:昏昧,不明白。成事:既成的事實。

知:通“智”,聰明。萌:草木發芽,比喻事情開始發生,露出苗頭。

與:和。“與”下省略了賓語“之”(指代“民”)。慮:謀劃。始:開始,指事業的開端。

樂:因……感到快樂,享受。成:成功。

郭偃:春秋時晉國大夫,姓郭,名偃,因其掌管占卜之事,故又稱卜偃。

論:考慮。至:極,最高。和:和諧,附和。

便:便利,有利於,有益於。事:辦事,指操理政事。

是以:因此。苟:如果。

法:效法。故:舊,指舊法、舊典、成例。

以上四句互文見義,等於說“聖人苟可以強國利民,則不法其故法,不循其故禮”。循:遵循。

易:改變。民:與下句“法”相對,指民俗。下“民”字同此。

知:通“智”。

因:順,順應。

法:指舊法。

習:熟悉,通曉。

更:改變。

願:希望。孰:通“熟”,仔細。

子:古代對人的尊稱,您。

常:普通的,一般的。安:安心,習慣,滿足。故:舊。習:習慣。

溺:沉溺,沉迷不悟。

居:處,使動用法。居官:使(他們)處在官位上。

論:討論。法之外:法製以外的事,指變革、製定法製的事。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王(wànɡ):動詞,稱王。

五霸:指春秋時先後稱霸諸侯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霸:稱霸,做諸侯的盟主。

知:通“智”。作:創製,製作。

製:製約。焉:於之。

不肖:不賢,沒有德才。拘:束縛,限製,拘守,拘泥。

拘:拘守,拘泥。拘禮:拘於禮。

製法:製於法,受法度製約。

百:百倍。

功:功效。十:十倍。

易:改變,更換。器:工具。

法:效法。過:過錯。

循:遵循。邪:邪惡,不正。

其:表示委婉的肯定語氣的副詞,用在祈使句中,可解釋為“還是應該”。圖:謀劃,反複考慮。

前:以前,過去。世:時代,朝代。教:教化,教令,政教。

何古之法:即“法何古”,“何古”是“法”的前置賓語,“之”是構成這一句法結構的結構助詞。法:效法。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代的古法?

複:重複,因循。

伏羲:又作伏犧、宓羲,傳說中的遠古帝王,即太昊帝;風姓。相傳他作八卦,造書契,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因為他能執伏禽獸(執伏犧牲),故名伏犧。他被《漢書·古今人表》列為我國第一聖人。神農: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原出於烈山(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北),所以又稱烈山氏、厲山氏;因長於薑水邊,故以薑為姓。相傳他創製耒、耜,教民農業生產,又曾嚐百草,發現了藥材,教人治病,故稱神農。由此可見,他是我國從原始的狩獵時代過渡到農業時代後生產經濟初期的領袖。他以火德而王,故稱王後號炎帝,也稱赤帝魁隗氏。他被《漢書·古今人表》列為我國第二聖人。

教:教育,教化。誅:通“殊”,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