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因素
完全健康的人血液的pH(酸堿值)應在7.35~7.45之間,在這個範圍內,血液的pH越高,人的體質就越健康,免疫力就越強,這些人被稱為堿性體質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絕大部分(約占人口的8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這部分人的體液pH在7.35以下,身體處於“發酸”狀態,身體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疾病,在醫學上他們被稱為酸性體質者。而當體液的pH降到6.7~6.8時,人的生命就有可能畫上了句號。所以,有人說:“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
環境因素
很多研究證實環境因素是人體免疫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環境包括群體環境與個體環境,人類的群體環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範圍的空氣、水、土壤、放射源、大麵積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麵積的空氣傳播致敏菌源等。個體小環境是指個體的生活環境,由於人們的生活約2/3的時間在室內,因此個體小環境對免疫力的影響更加密切。環境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複雜的環境性變應原,包括:
1.人造織物、人造革品、與衣著有關的印染劑、漂白劑、光亮劑、防蛀劑、防黴劑、堅挺劑等現代衣著的環境性變應原。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於食品生產的化肥、農藥、人工飼料、飼料添加劑,用於食品加工的防腐劑、抗氧化劑、香料、色素、催熟劑、增稠劑等,現代飲食環境性變應原。
3.人造建築構件、化學塗料、塑料製品、橡膠製品、人造纖維、膠合劑、防水劑、家用及辦公室電子器材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居室清潔劑、殺蟲劑的功能現代居住中的環境變應原。
4.化學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體,製造汽車、舟船、飛機的材料,道路的瀝青路麵,馬路旁綠化植物的花粉等現代交通的環境性變應原。
5.洗滌劑工廠中製造洗滌劑所有的酶製劑,塑料工廠的甲苯二異氰酸酯,橡膠工廠的乳膠,製藥廠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學原料等現代職業的環境變應原。
6.某些現代生活方式有關的環境性變應原,如使用化妝品及與貓、鸚鵡等相處等。當人體長期生活在這種不良環境因素影響之下時,可導致免疫功能失調。
※免疫力強弱取決綜合因素
人體免疫力的強弱是由許多因素構成的,每個因素有每個因素的作用,彼此並不能代替。這便是健康“免疫健康木桶論”產生的實踐基礎。木桶是由幾塊木板箍成的,它的盛水量是由這幾塊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的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便由此塊“短板”決定(稱為“短板效應”),其他的木板再長也沒有用。這塊“短板”應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製因素,隻有加長這塊“短板”才能加大木桶的盛水量;隻有幾塊木板等長,木桶才會有最好的盛水量。醫學專家的“保健木桶論”隻是形象地說明了健康的獲得要防止短板效應。“短板效應”告訴人們,平時健康要“各取其道”,要采取全麵的綜合措施;顧此失彼,甚至單打一,單打二,往往不能見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慢跑運動的倡導者,被譽為“慢跑之父”的費克士。此人在美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認為慢跑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費克士宣傳慢跑有好處的書曾售出數百萬冊。他的許多讀者在慢跑的實踐中嚐到了甜頭,身體由弱變強,一些疾病得到消除,性功能和諧了,性格改善了,人際關係也協調了,以至在全美掀起了慢跑熱潮。費克士認為,慢跑可獲得健康,用不著再有其他健康措施。有朋友曾勸費克士檢查一下身體,若有心髒病則要停止慢跑。但他不,他認為慢跑可治百病,即使有心髒病,也可在慢跑中痊愈。結果,他在一次慢跑中,因突發心髒病而死亡。人們從費克士這一“慢跑明星事件”中看出了健康不能單打一,單因素措施隻能起一定的作用,不能起全麵的決定作用。
※免疫與中醫的扶正祛邪療法
人的機體本身具有排除異物、保衛自己的免疫係統,即是機體內在抗病能力,中醫稱之為“正氣”。早在兩千多年前《內經》就指出:“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裏所說的“真氣”就是機體抵抗病邪的“正氣”,隻要體內正氣旺盛,縱有許多致病因素(邪氣),正氣也能抵禦(驅出或消滅之),機體就可免於生病。
中醫非常強調“正氣”在發病學上的主導作用。《黃帝內經·素問》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就是說,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後轉歸的過程中,疾病是否發生,是否惡化,預後好壞,關鍵取決於人體的正氣(免疫力)。若髒腑功能正常,氣血通暢,髒腑氣血調和,則不發病,或發病輕微,或者發病後預後轉歸較好。若神疲乏力,氣喘短促,形寒怕冷,動則汗出,納差便溏,易感冒,或胸脘痞滿,胸悶脅脹,或咯血,嘔血,頭暈昏厥,皆氣機升降出入失常或氣虛所致正氣不足,則外易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所侵,內易致七情,飲食,勞倦所傷,疾病紛遝而生。
中醫治療疾病,包括扶正、祛邪兩大法則。所謂“扶正”,包括了補元氣、養血氣而調動機體的抗病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其穩定性,提高其免疫能力。所謂祛邪,就包括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滌痰化濁、軟堅散結”等具體治則,具有抑製免疫反應和調節免疫平衡的作用,從而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即所謂“邪去則正安也”。總之,中醫的正氣與髒腑的生理功能、人體的健康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肺、脾、腎功能是正氣強弱的關鍵,其實質與免疫功能直接關聯。因此,臨床上注重補其先天,調其後天,調整髒腑功能,恢複人體陰陽平衡,是調節免疫平衡或提高免疫力的關鍵。
※免疫性疾病治療宜中西醫結合
現代醫學認為,機體免疫係統穩定功能失調,對自身組織產生免疫排斥反應,造成生理功能紊亂,導致各種組織損傷和病理損害,出現臨床症狀,稱為免疫性疾病,這裏主要是指自身免疫性疾病。過去已知很多不明原因的疾病,如“全身性係統性紅斑狼瘡”、“腎小球腎炎”、“類風濕”等都屬自身免疫性疾病。隨著免疫學進展,人們發現很多疾病皆與免疫有關,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乙型肝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糖尿病及癌症。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目前對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及其對免疫性疾病本質的認識,至今仍缺乏理想的措施和解釋,目前主要是采用免疫抑製療法與免疫促進療法。
1.免疫抑製療法
西醫主要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毒性藥物(環磷酰胺,6-MP等),抗淋巴細胞血清(ALS)、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等,免疫抑製劑及放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的照射等。
2.免疫促進療法
主要采用細胞免疫反應的各種皮試療法(PHA皮試)以及胸腺素、幹擾素、轉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生物製劑,這些療法在臨床上雖然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有時不良反應大於療法作用,對機體造成更大的損害。尤其是上述免疫抑製療法,因無特異性,除抑製異常免疫外,也同時抑製正常的免疫反應,使整個免疫係統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製,長期使用常常導致嚴重的全身繼發性感染,甚至誘發惡性腫瘤。
所以,目前單用西藥治療免疫性疾病很不理想,中醫藥在這方麵則有其獨特的作用,但也有起效緩慢的弱點。中西醫結合就可以揚長避短,提高療效。所以,深入研究中醫扶正祛邪的理論及所用的方藥,對豐富現代免疫療法、提高人體健康水平,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