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後記: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1 / 3)

第10章 後記: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一、人物篇

初初動筆的時候,沒想到會喜歡上他——君君。

不知道是誰最先叫的,一叫就叫了一年多。

三百多個日子,一步步走來,他就仿佛真的存在一樣,一路延續,一路前行,20餘萬字的同呼吸共命運……終於揮手道別,真的有幾分傷感呢。(埋怨悲劇結局的大人們,擦擦,其實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樣。從沒為自己的哪本書弄成這樣,寫到賜毒酒的時候,打字的手就開始抖了,到後來寫那封遺書,鼻淚管裏終於有什麼順著流下……)

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與他邂逅。

那個時候的我由於某些原因,賦閑,於是腦子裏就冒出寫點東西的念頭,最初的構思是打算借一個女子的經曆來描摹自己在前年早些時候(大家猜到了嗎?就是那個全國人心惶惶的時候)的某些經曆,而男主角就定下了之惟。可是在想了一點之後,習慣男主帶入寫法的我又很自然的把興趣都轉到了研究男主性格形成上來:他是怎麼會用這樣的方式做人?愛人?於是,忽然很想寫個短篇——三秋蘭吧——三部,每部寫一位“蘭王”,他們的故事,以及,他們所愛的人。

這幾天才終於想起了對孩子視角的偏愛淵源:很久前了,看《安娜與國王》,看到結尾的時候,聽見一個成年男子的畫外音(大意)“這是我最後一次看見老師與父王擁抱,他們就一直那樣舞著舞著……雖然他們沒能在一起,但我能感覺到他們是多麼深愛著對方……”屏幕裏卻是一個少年清澈的目光。好象後來影片中隨後就提到了這個少年的身份,說他後來成為了泰國最偉大的國王之一。

就因為這一句話,喜歡上了一部電影,也喜歡上了這個視角。

常常在想,世界廣闊,我們渺小,一個人究竟能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在看到這個視角的時候,忽然有了些希望。

於是,有了君君,有了“先生”。

初衷不過是想寫個能溫暖少年一生,卻又因悲劇的宿命(汗,那時侯就定了悲劇了,難為我堅持到最後)而給少年的心留下痕跡的故事,短短的就好,從開頭的平淡到最後的怦然。

但君君完全給了我一個意外,正如從那時開始的,生活接踵而至的意外,雙雙到來。

少年的君君隻在文中偶爾一筆帶過,也曾有夢,也曾天真:不然他不會溜出門去趕考,不會長跪丹墀,更不會金殿求情。那個時候的他,和很多的年輕人一樣,相信著這個世界如果去努力了,就至少有改變的可能。

有點像寫《挽雲歌》時的我,會寫那樣熱血的東西,覺得自己的手終究可以把握住什麼,即使知道很難、很苦,知道代價可能比生命還巨大,但總還有所相信。

後來的君君,是文章開頭之惟初見的先生:懶散、淡泊,但又保持著清醒,如我向往著的某種生活狀態。那時侯的他,二十三歲,仍年輕。選擇了逃避,選擇了不理會——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是不是因為相信著這樣做仍能改變些什麼?相信世界怎樣不管,隻做好自己的,保持內心的滿足就可以真的滿足,個人的態度雖不能改變世界,但至少還能守護自己的生活——即使這種方式是“沉默”。

看得清楚,但不說;想得明白,卻不做。這樣的境界,我自己是達不到的,不知道這麼做的君君那時是否當真是幸福的。至少他常常這麼對別人說。他以為自己把一顆心管得很好,一半用來愛蘭,一半用來自我滿足。直到小之成為他的學生。

小之是他和蘭的介入者,他帶來了親情、政治、輿論……許多君君原本以為可以用一己沉默抗拒在外的東西。這個時候,他才不得不重新麵對:親情,他無法抗拒,他知道誰都需要愛與被愛,所以不論是為了蘭,還是為了小之本身,或是他自己本性的善良柔軟,他選擇了接受和真心的愛護;政治,首先小之過繼便必然隱含了這個問題,然後現實終於由此撕開了裂縫,一點點的滲透進他的生活——即使耳朵關得住,心也關不住——君君開始意識到了有關責任的問題。

一朵花,一片葉,即使再小的存在,都因存在而對周圍負有責任。作為愛人,君對蘭有責任,作為老師,他對小之也有責任。一次小之的被打刺穿了他所謂的沉靜——其實是逃避,而一次“誤抓”,則逼他完完全全走到了台前——怎麼可能以為逃避和沉默就能平安過一生呢?隻要是存在,就要接受現實的衝擊,更何況還這樣天理不容、這樣銘心刻骨的愛著!

寫到此處時,忽然意識到君君真的在筆下活了起來,也發覺《三秋蘭》越發無底坑的架勢。

那時應是三月吧,我自己又開始經曆某些事情,除了月內考了N門以外,更有很多無奈的心情。於是有那一場“春闈”——掙紮與堅持,明了與絕望,現實與理想——二十七歲的君君,成熟起來的書生人格。

但書生品格本身,在很多時候卻又是不成熟的:他還是那樣天真,天真的仍然堅持在使用“沉默”,當笑花在酷刑下還能綻放的時候,我看到潔淨的光芒,也聽到理想如同竹節在棍棒下斷裂的聲音。君君也是個普通人,所以從那時起,他開始不免絕望。但有時絕望也是種成長。這話是我自己鼓勵自己的,後來發現當我和君君一起走出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的心態上都已有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