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新生兒病證2
第三節硬腫病
硬腫病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一種嚴重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膚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腫,常伴有低體溫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綜合征。其中隻硬不腫者稱新生兒皮脂硬化症;由於受寒所致者亦稱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本病與古代醫籍中的“胎寒”“五硬”相似,西醫學稱為新生兒硬腫病。硬腫病在寒冷的冬春季節多見,若由於早產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發病,不同季節發生的硬腫病,臨床證候有所不同。硬腫病多發生在生後7~10天的新生兒,以胎怯兒多見。新生兒由於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原因都可引起發病。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初生小兒本為稚陰稚陽之體,尤其胎怯兒先天稟賦不足,陽氣虛弱,則成為本病發病的內因。小兒初生,若護養保暖不當,複感寒邪,或感受他病,氣血運行失常,成為發病之外因。亦有部分患兒由於感受溫熱之邪而發病。本病的病變髒腑在脾腎,陽氣虛衰、寒凝血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
1.感受寒邪《諸病源候論·胎寒候》指出:“小兒在胎時,其母將養取冷過度,冷氣入胞,傷兒腸胃。”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先天稟賦不足之小兒,或先天中寒,或後天感寒,寒邪直中髒腑,傷脾腎之陽;或者生後感受他病,陽氣受損,致虛寒內生。寒凝則氣滯,氣滯則血凝血瘀,產生肌膚硬腫。同時,脾陽不振,水濕不化,則見水腫;寒侵腠理,肺氣失宣,肌膚失調,皮膚硬腫加重。
2.腎陽虛衰由於先天稟賦不足,陽氣虛弱;或寒邪直中髒腑,脾腎陽氣損傷。陽氣虛衰,不能溫煦肌膚,營於四末,故身冷肢厥。陽虛則內寒,寒凝則氣滯血瘀,致肌膚僵硬,膚色紫暗。嚴重者血絡瘀滯,血不循經而外溢。陽氣虛極,正氣不支,直致陽氣衰亡,可見氣息微弱,全身冰冷,脈微欲絕之危症。
另有少數患兒因感受溫熱之邪,毒熱蘊結,耗氣傷津,陰液不足,血脈不充,血受煎熬,運行澀滯,氣血流行不暢,亦可致肌膚硬腫。此即如《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之症目》所雲:“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病史:時處寒冷季節,環境溫度過低或有保暖不當史;嚴重感染史;早產兒或足月小樣兒;窒息、產傷等所致的攝入不足或能量供給低下。
②臨床表現:早期哺乳差,哭聲低,反應遲鈍,病情加重後體溫<35℃,嚴重者<30℃,肛溫腋溫差由正值變為負值。感染或夏季發病者不出現低體溫。硬腫為對稱性,依次為雙下肢、臀、麵頰、兩上肢、背、腹、胸部等,嚴重時肢體僵硬,不能活動,多髒器功能損害。
③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升高或減少,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小板減少。由於缺氧與酸中毒,血氣分析可有血pH降低、PaO2降低、PaCO2增高。由於心肌損害,心電圖可表現QT延長,低電壓、T波低平或ST段下移。有DIC表現者,血DIC化驗指標陽性。
④病情分度:見表11。
(2)鑒別診斷
①新生兒水腫:全身或局部水腫,但不硬,皮膚不紅,無體溫下降。全身水腫原因可有先天性心髒病、心功能不全、新生兒溶血、低蛋白血症、腎功能障礙、維生素B1或維生素E缺乏等。局部水腫有時見於產道擠壓所致。
表11西醫對新生兒硬腫病診斷分度評分標準
分度體溫(℃)肛溫肛腋溫差硬腫範圍器官功能改變輕度≥35正值<20%無或輕度功能低下中度<350或正值20% ~ 50%功能損害明顯重度<30負值>50%功能衰竭,DIC,肺出血注:硬腫範圍估算,頭頸部20%,雙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雙下肢26%
②新生兒皮下壞疽:常有難產或產鉗產史。多發生於身體受壓部位(枕、背、臀)以及受損部位。病變局部皮膚發硬,略紅腫,迅速蔓延。病變中央轉為軟化,呈暗紅色。逐漸壞死,形成潰瘍,可融合成大片壞疽。
2.辨證思維本病臨床主要從虛、實、寒、瘀辨證。寒證全身欠溫,僵臥少動,肌膚硬腫,是多數患兒共同的臨床表現;其實證以外感寒邪為主,有保溫不當病史,體溫下降較少,硬腫範圍較小;虛證以陽氣虛衰為主,常伴胎怯,體溫常不升,硬腫範圍大。血瘀證在本病普遍存在,辨證要點為肌膚質硬色紫暗。本病輕症多屬寒凝血瘀證,重症多屬陽氣虛衰證。
(三)治則思維
本病治療大法是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根據臨床證候不同,陽虛者應溫補脾腎,脾腎陽氣恢複則寒邪不易入侵;寒甚者宜散寒通陽,寒邪驅散則陽氣通達;血瘀者宜行氣活血,氣行血行則瘀滯可散。治療中可采取多種途徑給藥,內服、外敷兼施。複溫療法在所必用。
(四)辨證論治
1.寒凝血澀
【證候】全身欠溫,四肢發涼,反應尚可,哭聲較低,肌膚硬腫,難以捏起,硬腫多局限於臀、小腿、臂、麵頰等部位,色暗紅、青紫,或紅腫如凍傷,指紋紫滯。
【辨證】本證為輕症,多係體弱小兒中寒而致,先天不足,陽氣薄弱,複感外寒。臨床表現以全身寒冷、氣滯血瘀為主,硬腫部位比較局限。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主方】當歸四逆湯加減。
【處方舉例】當歸6g,紅花3g,川芎6g,桃仁3g,丹參6g,白芍6g,桂枝3g,細辛15g。(以7天為例)
2陽氣虛衰
【證候】全身冰冷,僵臥少動,反應極差,氣息微弱,哭聲低怯,吸吮困難,麵色蒼白,肌膚板硬而腫,範圍波及全身,皮膚暗紅,尿少或無,唇舌色淡,指紋淡紅不顯。
【辨證】本證病情危重,多發生在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陽氣虛衰,血脈瘀滯,硬腫範圍大,全身症狀重。可因陽氣無力禦邪而致發生肺炎,或因虛寒而血脈失於統攝導致肺出血。
【治法】益氣溫陽,通經活血。
【主方】參附湯加味。
【處方舉例】人參(另煎)3g,黃芪6g,製附子3g,巴戟天6g,桂枝3g,丹參6g,當歸6g。(以7天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寒凝血澀證型中,硬腫甚加鬱金6g,雞血藤6g;虛甚者加人參3g,黃芪6g;寒甚者加製附子3g,幹薑3g。
2.在陽氣虛衰證型中,腎陽衰加鹿茸(另吞服)03g;口吐白沫,呼吸不勻加僵蠶3g,石菖蒲6g,膽南星3g;血瘀明顯者加桃仁6g,紅花3g,赤芍6g;小便不利加茯苓6g,豬苓6g,生薑皮6g。
(六)預後轉歸
本病重症預後較差,病變過程中可並發肺炎和敗血症,嚴重者常合並肺出血等而引起死亡。
(七)預防與調護
1.做好孕婦保健,盡量避免早產,減少低體重兒的產生,同時防止產傷、窒息、感受寒冷。
2.嚴冬季節出生的新生兒要做好保暖,調節產房內溫度為20℃左右,尤其注意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保暖工作。
3.出生後1周內的新生兒,應經常檢查皮膚及皮下脂肪的軟硬情況。加強消毒隔離,防止或減少新生兒感染的發生。
4.注意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5.患兒衣被、尿布應清潔柔軟幹燥,睡臥姿勢須勤更換,嚴防發生並發症。
6.應給予足夠熱量,促進疾病恢複,對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兒,可用滴管喂奶,必要時鼻飼,或靜脈滴注葡萄糖注射液、血漿等。
(八)療效評定
1治愈硬腫7天內全部消退、吮乳佳、體溫正常、反應良好。
2好轉硬腫7~10天全部消退、體溫正常、吮乳及反應尚可。
3未愈硬腫10天以上才逐漸消退或持續15天不消退,且吮乳及反應欠佳或病情加重者。
二、名家醫案
1.鄭啟仲醫案——腎陽虛衰,寒凝血滯
某男,13天。
【主訴】雙下肢發硬1周。
【現病史】生後第6天發現雙下肢發硬,用針刺及中藥外洗治療數日,症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