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脾係病證1
第一節鵝口瘡
鵝口瘡是以口腔白屑為特征的一種常見疾病。因口腔滿布白屑時狀如鵝口,故名。因其色白如雪片,又稱“雪口”。本病與西醫學具有相同病名,是白色念珠菌侵犯口腔黏膜所致的一種真菌性傳染病。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本病以胎熱內蘊,口腔不潔,感染穢毒之邪為主要病因。孕母體內蘊積熱毒遺於胎兒,或生後護理不當,口腔不潔,柔嫩黏膜易於破損,穢毒之邪乘虛而入,發為本病。或因疾病用藥不當,正氣受損,體內陰陽平衡失調,陰液暗耗,虛火內生,上熏口舌而成。
鵝口瘡的病變部位在心脾,病久可影響到腎。脾開竅於口,脾絡布於舌下,口腔黏膜有賴於脾氣煦養;心開竅於舌,心脈布於舌上。心脾積熱,循經上炎,熏灼口舌,穢毒外侵,致使口腔舌上產生白屑。若因嬰兒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腎陰不足,水不製火,虛火上浮,內熏口舌,亦可導致口腔舌上出現白屑,且綿延反複。
病位主要在心脾,病久及腎。現代醫學認識: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舌上、頰內、牙齦,或唇內、上齶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等處蔓延,影響吮乳及呼吸。
②多見於新生兒、久病體弱兒,或長期使用抗生素者。
③取白屑少許塗片鏡檢,可見真菌的菌絲及孢子。
鵝口瘡的診斷,以口腔局部症狀為主。一般患兒口腔內白屑主要見於舌上、舌邊或上齶、頰部;嚴重者可蔓延整個口腔,甚至可以達到唇、咽部、偶有白屑至氣管、食管,甚至到肺與腸道。白屑附著可融合成片,形似奶瓣但不像奶瓣那樣容易擦去,如硬性擦去可見下麵黏膜潮紅粗糙。
(2)鑒別診斷
①口瘡:口頰、舌上散在或滿布黃白色潰瘍點,疼痛流涎。
②滯留奶塊:口腔滯留奶塊,其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麵的黏膜潮紅、粗糙。
2.辨證思維
①辨輕重:鵝口瘡輕證,除口腔舌上出現白屑外,並無其他症狀。重證,白屑可蔓延至鼻腔、咽喉、食管,甚至白屑疊疊,壅塞氣道,妨礙吮乳,啼哭不止。若見臉色蒼白或發灰,呼吸急促,哭聲不出者,為危重證候。
②辨虛實:凡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積,周圍焮紅,煩躁多啼,便幹尿黃,舌紅者,屬心脾積熱之實證。病程長,口腔白屑散在,周圍不紅,形瘦顴紅,手足心熱,舌光紅少苔者,多屬虛火上浮之虛證。
(三)治則思維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可分為實火與虛火兩證,前者治以清熱瀉火,後者治以滋陰潛陽。均當配合外治療法。
(四)辨證論治
1.心脾積熱
【證候】口腔舌上白屑堆積,周圍焮紅較甚,麵赤唇紅,煩躁不寧,吮乳啼哭,或伴發熱,口幹或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脈滑數,或指紋紫滯。
【辨證】嬰兒胎熱內盛,或感受穢毒之邪,或久病餘熱未清,蘊積心脾,熱毒循經上炎,熏灼口舌,故出現白屑堆積,狀如鵝口。火熱炎上,故麵赤唇紅,舌質紅,脈滑數;心火內熾,故煩躁不寧,多啼。熱盛傷津,故口幹或渴,大便秘結。心熱移於小腸,故小便短黃。指紋紫滯為積熱實證之征。
【治法】清心瀉脾。
【主方】清熱瀉脾散加減。
【處方舉例】梔子5g,生石膏15g,黃連3g,黃芩5g,生地黃10g,赤茯苓10g,淡竹葉5g,燈心草3g。(以3歲為例)
2虛火上浮
【證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圍紅暈不著,形體怯弱,麵白顴紅,手足心熱,口幹不渴,或大便溏,舌嫩紅,苔少,脈細數無力,或指紋淡紫。
【辨證】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護失宜,或久病久瀉,致腎陰虧損,水不製火,虛火上浮,故見麵白顴紅,手足心熱,白屑稀散,周圍紅暈不著。若真元不足,脾虛不運,可見大便溏。舌嫩紅,苔少,脈細數無力,指紋淡紫,均為陰虛虛火內生之象。
【治法】滋陰潛陽。
【主方】知柏地黃丸加減。
【處方舉例】熟地黃12g,山藥10g,山茱萸10g,澤瀉10g,牡丹皮10g,茯苓10g,知母10g,黃柏5g,牛膝10g。(以5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心脾積熱證型中,大便秘結加生大黃5g;口幹喜飲加蘆根15g,天花粉10g。本證輕證,熱毒不重,可用驗方銀連湯(金銀花、燈心草各5g,黃芩3g,黃連、薄荷各1g,枳殼2g)治療。熱盛,口臭涎多,大便幹結者,可選用涼膈散或清胃散加減治療。對於心熱重,濕熱上蒸者可用加味導赤散加黃連、滑石治療。因濕熱鬱阻者可用三仁湯加青蒿、黃芩治療。
2在虛火上浮證型中,若大便溏薄,舌淡等偏於脾腎陽虛者,用附子理中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以溫補脾腎之陽,攝納無根之火。虛火上浮型鵝口瘡也可用甘草幹薑湯加黃連、肉桂治療。
(六)預後轉歸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嬰幼兒較常見,尤其是新生兒及久病久瀉、體質羸弱的乳兒更常見。一般症狀輕微,預後良好。嚴重者,如不及時治療或停用抗生素,病情可進一步發展,引起全身性真菌感染,如真菌性腸炎、真菌性敗血症等。
(七)預防與調護
1.注意飲食衛生,食物宜新鮮、清潔。乳母不宜過食辛辣炙烤及辛辣刺激之品。婚後婦女患陰道真菌病應及早治療。
2.注意小兒口腔清潔衛生,哺乳嬰兒的奶瓶、奶嘴,乳母的乳頭均應保持清潔。防止損傷口腔黏膜。
3.對稟賦不足、久病、久瀉的嬰兒應加強護理。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體內菌群失調。
4.勤喂水,避免過熱、過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黏膜損傷。
5.加強口腔護理,可用清毒棉簽蘸冷開水輕輕拭洗患兒口腔,或用外治方藥洗搽口腔患處。
(八)療效評定
1治愈口腔黏膜白屑消失。
2好轉口腔黏膜白屑減少。
3未愈口腔黏膜白屑無變化。
二、名家醫案
1.王烈醫案——心脾積熱
金某,男,6個月。
【初診日期】1990年4月6日。
患兒起病6天,發熱,偶咳,流涕。用抗生素治療4天熱降,但患兒進乳時不寧,口舌出現白色乳塊樣物,大便夾不消化物,小便黃少。刻診患兒神煩,麵赤,唇幹,涎多,口腔內黏膜、舌邊布滿白屑,舌質紅,舌苔白厚。查血:白細胞100×109/L,分類中性粒細胞056,淋巴細胞044。
【診斷】口腔念珠菌病(中醫:鵝口瘡)。
【辨證】心脾積熱。
【治法】清心瀉脾。
【方藥】黃芩4g,黃連1g,生地黃5g,竹葉5g,燈心草3g,白芍4g,蟬蛻4g。水煎服。合用1%甲紫藥水塗患處,1日1~2次。治療3天,白屑消退。
[選自王烈.嬰童病案.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4]
2.褚潤庭醫案——心脾積熱
繆某,女,5個月。
【初診日期】1964年6月2日。
生後5個月,形如2個月,胎火上衝,口舌生瘡,白腐滿舌,流涎,啼哭不安。舌尖紅赤,指紋紫滯。人小症重,謹防白彌咽關不能吮乳。
【診斷】口腔念珠菌病(中醫:鵝口瘡)。
【辨證】心脾積熱。
【治法】清脾熱瀉心火。
【方藥】金銀花5g,蓮子心12g,粉甘草24g,白殘花5g,炒山梔、連翹心各5g,荷葉6g,燈心草1g。4劑。
另:朱黃散12g,吹敷,日3次。藥後諸症大減,原方加金銀花6g,續服4劑告愈。
【按語】鵝口瘡又名“雪口”,乃胎熱內盛,蘊於心脾,感病之後熱毒循經上行,熏灼口舌,苔布白腐。治以清解心脾積熱為主,以白腐速退為宜。若蔓延咽關,則礙於吮乳呼吸致窒悶而死。若白腐如銅錢厚者,死不治。
[選自姚廣智,黃萬鈞.褚潤庭兒科驗案舉要.江蘇中醫,1994,15(9):3]
(萬力生叢麗)
第二節口瘡
口瘡是指以口腔內黏膜、舌、唇、牙齦、上齶等處發生潰瘍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口瘡發生於口唇兩側者,又稱燕口瘡;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又稱口糜。本病包括西醫學所稱卡他性口炎、皰疹性口炎、急性球菌性口炎、口角炎等。口瘡可單獨發生,也常伴發於其他疾病之中。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小兒口瘡,多由風熱乘脾,心脾積熱,虛火上炎所致。主要病變在脾與心,虛證常涉及於腎。
1.風熱乘脾外感風熱之邪,外襲於肌表,內乘於脾胃。脾開竅於口,胃絡於齒齦,風熱毒邪侵襲,引動脾胃內熱,上攻於口,使口腔黏膜破潰,發為口瘡。若夾濕熱,則兼見口腔糜爛。
2.心脾積熱調護失宜,喂養不當,恣食肥甘厚膩,蘊積生熱;或喜吃煎炒炙烤,內火偏盛,邪熱內積心脾,循經上炎口腔,發為口瘡。
3.虛火上浮小兒“腎常虛”,若久患熱病,或久瀉不止,津液虧耗,腎陰不足,水不製火,虛火上浮,熏灼口舌,發生口瘡。
病位在心、脾、胃、腎。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腎脈連舌本,胃經絡牙齦。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口瘡的診斷主要以口腔局部症狀為主。
①牙齦、舌體、兩頰、上齶等處出現黃白色潰瘍點,大小不等,甚至滿口糜爛,疼痛流涎。
②外感引起者,初起有時可見口腔皰疹,繼則破潰成潰瘍,常伴發熱,頜下淋巴結腫大。
③發病多與發熱疾患或飲食失調有關。
④血象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或正常。
(2)鑒別診斷:鵝口瘡,多發生於初生兒或體弱多病的嬰幼兒,口腔黏膜上出現白屑而不是潰瘍,周圍有紅暈,疼痛不明顯。
2.辨證思維
(1)辨輕重:口瘡輕者僅見口腔出現潰瘍點,妨礙哺乳進食,飲食時可因疼痛出現哭鬧。重者發熱、煩躁、啼哭不安,或見嘔吐、腹瀉等症。
(2)辨虛實:凡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潰爛及疼痛較重,局部有灼熱感,或伴發熱、尿黃便幹者,多屬實證。以心火偏盛為主者,舌體潰瘍較多。以脾胃積熱為主者,口頰黏膜、上齶、牙齦、口唇等處潰瘍較多。起病緩,病程長,口腔潰爛及疼痛較輕,兼有神疲、顴紅者,多為虛證,病變髒腑以腎為主。
(三)治則思維
治療口瘡,以清熱瀉火為基本法則,內治外治相結合。口瘡是心、脾、胃髒腑功能失調的局部表現,而口瘡的局部刺激,又可進一步促使內髒失調。內治是治其本而撤其源,外治是祛腐生肌,直接作用於潰瘍病灶。本病實證治宜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但不能一清到底,後期應以調理為主;虛證治宜滋陰降火,引火歸原。但急性發作時,應清補結合。無論實證、虛證均應配合外治療法。
(四)辨證論治
1.風熱乘脾
【證候】以口頰、上齶、牙齦、口角潰瘍為主,甚則滿口糜爛,或為皰疹轉為潰瘍,周圍焮紅疼痛拒食,煩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黃,大便秘結,或伴發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辨證】本證多為外感引起,外感風熱邪毒,內引脾胃之熱,上熏口舌,故發為口瘡。火熱熏灼,故疼痛拒食,煩躁不安。熱灼腸胃,津液受劫,故大便秘結、小便短黃。兼有風熱表證,故發熱、咽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散火,清熱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