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脾係病證1(2 / 3)

【主方】銀翹散加減。

【處方舉例】金銀花10g,連翹10g,板藍根10g,薄荷(後下)5g,牛蒡子10g,竹葉10g,蘆根10g,甘草6g。(以5歲為例)

2心火上炎

【證候】舌上、舌邊潰瘍較多,色紅疼痛,心煩不安,口幹欲飲,小便短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辨證】舌乃心之苗,手少陰之經通於舌。心火熾盛,熱毒循經上炎,故發為口瘡,色紅疼痛。心火內盛,津液受劫,故心煩不安,口幹欲飲,小便短黃。舌尖紅,苔薄黃,脈數,均為心火熾盛之象。

【治法】清心瀉熱。

【主方】瀉心導赤湯加減。

【處方舉例】黃連3g,生地黃10g,竹葉10g,通草5g,甘草10g。

3虛火上浮

【證候】口舌潰瘍或糜爛,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反複發作或遷延難愈,神疲顴紅,口幹不渴,舌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

【辨證】嬰兒體稟虛弱,腎陰不足,水不製火,虛火上浮,故見口舌潰瘍或糜爛,不甚疼痛,神疲顴紅,口幹不渴。舌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均為陰虛火旺之象。

【治法】滋陰降火。

【主方】知柏地黃湯。

【處方舉例】熟地黃12g,山藥10g,山茱萸10g,茯苓10g,澤瀉10g,牡丹皮10g,知母10g,黃柏5g,牛膝10g。(以5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風熱乘脾證型中,發熱不退,加柴胡10g,黃芩5g,生石膏10g;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5g,玄明粉3g;瘡麵色黃糜爛者,加黃連3g,薏苡仁15g。

2在心火上炎證型中,心煩不安加連翹10g,朱燈心3g;口幹欲飲加生石膏10g,蘆根15g,天花粉10g;小便短黃加車前子10g,茯苓10g,滑石10g。木通可致血尿,對腎髒有害,一般小兒不宜應用,可換用通草。

3在虛火上浮證型中,若久瀉之後,脾腎大虛,無根之火上浮,而見口舌生瘡,神疲麵白,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改用理中湯加肉桂以溫補脾腎,引火歸原。心腎虛火口瘡可用六味地黃丸合補心丸加減,滋陰降火,清心安神。脾陰虛口瘡用甘露飲滋陰生津,瀉熱利濕。肝腎陰虛口瘡用一貫煎治療。

(六)預後轉歸

任何年齡小兒都可以發生口瘡,以2-4歲為多。可單獨發生,或因其他疾患致機體抵抗力降低時伴發。口瘡是局部病變,一般預後良好。

(七)預防與調護

1.保持口腔清潔,注意飲食衛生,餐具應經常消毒。

2.食物宜清淡,新鮮、清潔,不宜過食辛辣炙烤及肥甘厚膩之品,給予半流飲食,避免粗硬食品。

3.初生兒及小嬰兒口腔黏膜嬌嫩,清潔口腔時,不應用粗硬布帛拭口,動作要輕,以免損傷口腔黏膜。

4.對急性熱病、久病、久瀉患兒,應經常檢查口腔,做好口腔護理,防止發生口瘡。

5.根據辨證施護原則,選用適當中藥煎劑頻漱口。

(八)療效評定

1治愈口腔潰瘍愈合,局部無不適感。

2好轉口瘡雖然時有複發,但數量減少,程度減輕。

3未愈口瘡症狀及潰瘍無明顯變化。

二、名家醫案

1.劉永年醫案——脾胃積熱

葉某,男,9歲。

【初診日期】2003年11月7日。

【現病史】患兒自4歲起發生口腔潰瘍,纏綿難愈,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今年發生次數較往年為多,且緩解時間縮短,此次發作已持續1個月未愈。

【刻診】口腔兩側黏膜、咽部、上、下唇及舌下有多處潰瘍,米粒大小,疼痛妨礙進食,食納平平。喜食涼品,口幹,小便色黃,大便日行1次,咽紅,舌質紅、苔淡黃,寸口脈小弦。

【診斷】口腔潰瘍(中醫:複發性口瘡)。

【辨證】脾胃積熱。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化濕。

【方藥】生地黃10g,牡丹皮5g,黃連2g,升麻4g,金銀花10g,土茯苓10g,南沙參10g,玉竹10g,麥冬6g,蘆根10g,生薏苡仁10g,生甘草6g。7劑,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另予漱口方:野薔薇5g,黃柏6g,連翹12g,生甘草6g。5劑,每日1劑,煎水含漱。

二診(2003年12月8日):藥後口腔潰瘍明顯好轉,疼痛緩解,患兒家人自行按原方取藥服用,昨日左頰黏膜出現小潰瘍1枚,稍有痛感,最近1周大便稀溏,日行3次,腹不痛,不發熱,舌質略紅、苔薄,脈細弦。轉從健脾滲濕立方。

【方藥】煨葛根6g,黃芩6g,茯苓10g。白術10g,炒薏苡仁12g,生、炙甘草各2g,荷葉6g,神曲10g,車前子10g,金銀花炭10g。14劑,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

三診(2003年12月22日):口腔潰瘍漸斂,唇內黏膜雖仍有小潰瘍,但痛感不顯,咽紅不痛,胃納良好,無發熱,大便日解2次,不稀,舌質略紅、苔薄,脈小弦。治擬健脾化濕、清胃瀉火。

【方藥】太子參12g,土茯苓10g,生白術10g,生、炙甘草各2g,生、熟薏苡仁各6g,升麻4g,黃連2g,野薔薇3g,桔梗5g,荷葉6g,鳳凰衣4g,金銀花10g。21劑,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

四診(2004年1月12日):口腔潰瘍基本愈合,大便日行2次,食納尚可。舌苔薄,脈小弦。續治以健脾升清、清熱護膜,以鞏固治療。

【方藥】太子參12g,茯苓10g,白術10g,生、炙甘草各2g,熟薏苡仁12g,白扁豆10g,桔梗4g,升麻4g,黃連2g,荷葉6g,鳳凰衣4g,六神曲6g。10劑,每劑分2天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6個月後隨訪,口腔潰瘍未複發。

【按語】複發性口瘡是一種病因複雜、難以速愈的常見疾病。劉師首先抓住小兒純陽之體、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並注意到小兒寒溫不知白調,飲食不知自節,易使脾胃積熱,蘊鬱化火,循經上行熏蒸口舌,導致口腔黏膜潰爛而作痛。針對病機治以清胃瀉火、養陰化濕。方用清胃散合益胃湯加減化裁,清火不傷正,養陰不戀邪。同時配合煎汁含嗽法配合,更增清熱斂瘡、鎮痛消炎之效,並保持口腔潔度,做到內外兼治。

用藥後患兒在短時間內口腔潰瘍明顯好轉,大便偏溏,日行3次,劉師又據此將藥轉甘淡,治以健脾利濕止瀉,用藥力求輕靈,清補兼施,合參苓白術散與清胃散兩方化裁,並酌鳳凰衣,除能顧攝胃氣外,更取其以膜護膜之意。諸藥合用旨在清降不傷脾胃之陽,升散能解伏積之火,使虛者得補,實者得瀉,以收全功。

綜觀全案,劉師以清胃散為主方,法隨證轉,堅持祛邪扶正、剿撫結合,並以參苓白術散鞏固善後,其妙尤在於第二診的啟承轉折,可見劉師辨證準確,立法精當,注重局部,著眼整體,思路靈活,可師可法。

[選自葉吉晃.劉永年教授治療小兒複發性口瘡驗案.江蘇中醫藥,2006,27(1):39]

2.汪受傳醫案——伏熱上攻

邱某,女,2歲。

【初診日期】1999年8月16日。

【主訴】口腔內有大片白色腐狀糜爛2天。

【現病史】3天前有感冒症狀,2天前發現女兒口腔內有大片白色腐狀糜爛,身熱,大便幹結,小便色黃而少,啼哭不安,拒食流涎。

【查體】口腔、舌麵、雙側頰黏膜及牙齦部位均有大片糜爛,表麵有白色腐膜,咽關兩側均有白色點狀潰瘍,邊緣紅腫,懸壅垂充血水腫,雙側扁桃體紅腫,口涎增多。舌質紅、苔黃,指紋紫滯,脈數。

【診斷】口腔潰瘍(中醫:口糜)。

【辨證】伏熱上攻。

【治法】清熱導赤。

【方藥】生地黃10g,淡竹葉10g,川黃連3g,金銀花10g,知母10g,車前子(包)10g,瓜蔞子10g,生甘草6g,燈心草3g。5劑。5天後複診巳愈。

【按語】汪師認為,本案當以清解伏熱為主,佐以通利法治療,快者2天,緩者5天左右即可獲愈。方中用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配知母加強清熱涼血,瀉火除煩的作用;用川黃連清心火,配金銀花加強清解上炎之熱毒;用淡竹葉、燈心草、車前子以清熱利尿,使內伏之熱從小便而去。便秘者加瓜蔞子清熱潤腸通便,使腑氣通暢而熱有去處。全方共奏清熱導赤之效。

[選自萬力生.汪受傳兒科醫論醫案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128129]

3.朱國強醫案——心脾積熱

葉某,男,1歲半。

【初診日期】1993年5月6日。

【主訴】發熱、口腔潰爛3天。

【現病史】患兒發熱3天後,口腔內出現多處潰瘍,麵赤,煩躁不安,哭鬧不止,拒食,涎多,3天無大便,小便短黃。

【刻診】頰部、下唇內潰瘍融合成片,牙齦充血,呈暗紅色,咽部充血(),乳蛾稍大,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診斷】口腔潰瘍(中醫:口糜)。

【辨證】心脾積熱。

【治法】清熱解毒,通腑瀉火。

【方藥】生地黃10g,木通、滑石、牡丹皮、川牛膝、生大黃(後下)各6g,甘草梢、黃連各3g,燈心草3紮,淡竹葉5g,赤茯苓9g,3劑,水煎服。外用青黛散加少許蜂蜜調糊,塗口腔黏膜。

二診(9日):藥後症狀大減,潰瘍消失,麵色紅潤,睡眠安靜,主動進食,體溫正常。舌淡紅、薄白苔,脈細略滑。再服2劑而愈,隨訪1年未複發。

【按語】本案患兒因外感熱邪,飲食積滯,熱蘊脾胃,上熏口舌而發口糜,兼見煩躁啼哭,拒食,涎多,膀胱移熱小腸,膈腸不便而大便不通,小便短黃;熱毒熾盛,而發熱、麵赤,脈滑數。方取導赤散合涼膈散加減化裁,以黃連、甘草梢、川牛膝、青黛散清熱解毒涼血;燈心草、木通、滑石、淡竹葉清心除煩,大黃、生地黃通腑瀉火,一通一潤,津液免受其劫,達到大便暢通,裏熱下達,口糜得緩,是為“上病下取”之意,故療效迅速而鞏固。

[選自朱國強.小兒口糜驗案3則.新中醫,1996,(7):3940]

4.朱國強醫案——心火熾盛

劉某,女,2歲半。

【初診日期】1994年8月4日。

【主訴】發熱、口腔糜爛7天。

【現病史】發熱7天,體溫385℃,口幹喜飲,不能進食,夜間煩躁不安,便黃而臭,大便硬。

【查體】舌麵、兩頰、上齶潰瘍融合成片,白色腐狀物顯現,咽喉部充血(),雙側乳核腫大,舌質紅,脈數。

【診斷】口腔潰瘍(中醫:口糜)。

【辨證】心火熾盛。

【治法】清心解毒,泄熱利咽。

【方藥】青天葵10g,生石膏(先煎)15g,燈心草4紮,烏梅根、板藍根各10g,甘草梢3g,黃芩、赤芍、川牛膝、金銀花、生大黃(後下)各6g,3劑。外用冰硼散調溫開水搽口腔。

7日二診:藥後熱退,症狀大減,大便1天3次,小便清,守原方去大黃、青天葵、生石膏,加蒲公英10g,再進3劑而愈,隨訪半年未複發。

【按語】《外科正宗·鵝口瘡》曰:“鵝口瘡皆心脾二經胎熱上攻,致滿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則咽間疊疊腫起,致衛生哺乳,多生啼叫。”對本病症狀作了較詳細的描述,並提出了治療方法:“以冰硼散搽之,內服涼隔之藥”。《幼幼集成》曰:“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厚。內服沆瀣丹。”此案口腔潰瘍以舌麵、兩頰、上齶為主,舌乃心之苗,手少陰之經通於舌。心火熾盛,邪熱循經而上,故發為口糜合並雙側乳核腫大,又見白色腐狀物,此時必須加入烏梅根、板藍根、赤芍、川牛膝等清熱利咽,活血化瘀,引火下行之藥,並用冰硼散清熱解毒,去腐生肌,藥合病機,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