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腎係病證2(1 / 3)

第4章腎係病證2

第二節腎病綜合征

腎病綜合征(簡稱腎病)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臨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腫為主要特征。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生於2-8歲小兒,其中以2-5歲為發病高峰,男多於女,部分患兒因多次複發,病程遷延。小兒腎病屬中醫學水腫範疇,且多屬陰水,以肺、脾、腎三髒虛弱為本,尤以脾腎虧虛為主。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小兒稟賦不足,久病體虛,外邪入裏,致肺、脾、腎三髒虧虛是發生本病的主要因素。而肺、脾、腎三髒功能虛弱,氣化、運化功能失常,封藏失職,精微外泄,水液停聚則是本病的主要發病機製。

人體水液的正常代謝,水穀精微的輸布、封藏,均依賴肺的通調,脾的轉輸,腎的開闔與三焦、膀胱的氣化來完成,若肺、脾、腎三髒虛弱,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精四布”失調。水液輸布失常,泛溢肌膚則發為水腫;精微不能輸布、封藏而下泄則出現蛋白尿。正如《景嶽全書·腫脹》說:“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幹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製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製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可見腎病的病本在腎與脾,其標在肺。

外感、水濕、濕熱、瘀血及濕濁是促進腎病發生發展的病理環節,與肺、脾、腎髒虛弱之間互為因果。

若肺、脾、腎三髒氣虛,衛外不固則易感受外邪,外邪進一步傷及肺、脾、腎,從而致水液代謝障礙加重,病情反複。水濕是貫穿於病程始終的病理產物,可以阻礙氣機運行,又可傷陽、化熱,使瘀血形成。水濕內停,鬱久化熱可成濕熱;或長期過量用扶陽辛熱之品而助火生熱,並易招致外邪熱毒入侵,致邪熱與水濕互結,釀成濕熱。濕熱久結,難解難分,從而使病情反複遷延難愈。腎病精不化氣而化水,水停則氣滯,氣滯則血瘀,《金匱要略·水氣病脈症並治》雲:“血不利則為水。”血瘀又加重氣滯,氣化不利而加重水腫。水腫日久不愈,氣機壅塞,水道不利,而致濕濁不化,水毒瀦留。

《景嶽全書·腫脹》雲:“凡欲辨水氣之異者,在欲辨其陰陽耳。”腎病的病情演變,多以肺腎氣虛、脾腎陽虛為主,病久不愈或反複發作或長期使用激素者,可陽損及陰,肝失滋養,出現肝腎陰虛或氣陰兩虛之證。

總之,腎病的病因病機涉及內傷、外感,關係髒腑、氣血、陰陽,均以正氣虛弱為本,邪實蘊鬱為標,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病證。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本病分為單純型腎病和腎炎型腎病。

①單純型腎病:具備四大特征。a全身水腫。b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以上,24小時尿蛋白定量>01g/kg)。c低蛋白血症(血漿白蛋白:兒童<30g/L,嬰兒<25g/L)。d高脂血症(血漿膽固醇:兒童>57 mmol/L,嬰兒>52 mmol/L)。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為必備條件。

②腎炎型腎病:除單純型腎病四大特征外,還具有以下四項中之一項或多項。a明顯血尿:尿中紅細胞>10/HP(見於2周內3次離心尿標本)。b高血壓持續或反複出現[學齡兒童血壓>130/90mmHg(173/12kPa),學齡前兒童血壓>120/80mmHg(160/107 kPa)],並排除激素所致者。c持續性氮質血症(血尿素氮>107mmol/L),並排除血容量不足所致者。d血總補體量(CH50)或血C3反複降低。

(2)鑒別診斷:腎病綜合征與急性腎炎均以浮腫及尿改變為主要特征,但腎病綜合征以大量蛋白尿為主,且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浮腫多為指陷性。急性腎炎則以血尿為主,浮腫多為非指陷性。

2.辨證思維腎病的辨證首先要區別本證與標證,權衡孰輕孰重。腎病的本證以正虛為主,有肺脾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及氣陰兩虛。腎病的演變,初期、水腫期及恢複期多以陽虛、氣虛為主;難治病例,病久不愈或反複發作或長期使用激素者,可由陽虛轉化為陰虛或氣陰兩虛。而陽虛乃病理演變之本始。

腎病的標證以邪實為患,有外感、水濕、濕熱、血瘀及濕濁。臨床以外感、濕熱、瘀血多見,水濕主要見於明顯水腫期,濕濁則多見於病情較重或病程晚期。

在腎病的發病與發展過程中,本虛與標實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正虛易感外邪、生濕、化熱致瘀而使邪實,所謂“因虛致實”;邪實反過來又進一步損傷髒腑功能,使正氣更虛,從而表現出虛實寒熱錯雜、病情反複、遷延不愈的臨床特點,尤其難治性病例更為突出。

在腎病不同階段,標本虛實主次不一,或重在正虛,或重在標實,或虛實並重。一般在水腫期,多本虛標實兼夾,在水腫消退後,則以本虛為主。

(三)治則思維

腎病的治療以扶正培本為主,重在益氣健脾補腎、調理陰陽,同時注意配合宣肺、利水、清熱、化瘀、化濕、降濁等祛邪之法以治其標。在具體治療時應掌握各個不同階段,解決主要矛盾。如水腫嚴重或外邪濕熱等邪實突出時,應先祛邪以急則治其標;在水腫、外邪等減緩或消失後,則扶正祛邪,標本兼治或繼以補虛扶正為重。總之,應根據虛實及標本緩急,確定扶正與祛邪孰多孰少。

單純中藥治療效果欠佳者,應配合必要的西藥等綜合治療。對腎病之重症,出現水淩心肺、邪侵心肝或濕濁毒邪內閉之證,應結合西藥搶救治療。

(四)辨證論治

1.本證

①肺脾氣虛

【證候】全身浮腫,麵目為著,小便減少,麵白身重,氣短乏力,納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或有上氣喘息,咳嗽,舌淡胖,脈虛弱。

【辨證】本證多由外感而誘發,以頭麵腫甚,自汗出,易感冒,納呆便溏,自汗氣短乏力為特點。輕症可無浮腫,但有自汗、易感冒的特點。本證多見於病程的早期或激素維持治療階段。

【治法】益氣健脾,宣肺利水。

【主方】防己黃芪湯合五苓散加減。

【處方舉例】黃芪10g,白術10g,茯苓15g,澤瀉10g,豬苓10g,車前子10g,桂枝10g,防己5g。(以7歲為例)

②脾腎陽虛

【證候】全身明顯浮腫,按之深陷難起,腰腹下肢尤甚,麵白無華,畏寒肢冷,神疲倦臥,小便短少不利,可伴有胸腔積液、腹水,納少便溏,惡心嘔吐,舌質淡胖或有齒印,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辨證】本證多見於大量蛋白尿持續不消,病情加劇者。臨床以高度浮腫,麵白無華,畏寒肢冷,小便短少不利為辨證要點。若脾陽虛偏重者,則腹脹滿納差,大便溏瀉;若腎陽虛偏重者,則形寒肢冷,麵白無華,神疲倦臥為突出。

【治法】溫腎健脾,化氣行水。

【主方】偏腎陽虛,真武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處方舉例】製附子9g,幹薑9g,黃芪15g,茯苓15g,白術10g,桂枝10g,豬苓10g。(以7歲為例)

偏脾陽虛,實脾飲加減。

【處方舉例】製附子9g,幹薑9g,黃芪15g,白術10g,茯苓15g,草果10g,厚樸10g,木香6g。

③肝腎陰虛

【證候】浮腫或重或輕,頭痛頭暈,心煩躁擾,口幹咽燥,手足心熱或有麵色潮紅,目睛幹澀或視物不清,痤瘡,失眠多汗,舌紅苔少,脈弦細數。

【辨證】本證多見於素體陰虛,過用溫燥或利尿過度,尤多見於大量使用激素,水腫或輕或無。臨床以頭痛頭暈、心煩易怒、手足心熱、口幹咽燥、舌紅少苔為特征。偏於肝陰虛者,則頭痛頭暈,心煩躁擾,目睛幹澀明顯;偏於腎陰虛者,口幹咽燥、手足心熱、麵色潮紅突出;陰虛火旺則見痤瘡、失眠、多汗等。

【治法】滋陰補腎,平肝潛陽。

【主方】知柏地黃丸加減。

【處方舉例】熟地黃12g,山藥15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知母10g,黃柏10g,女貞子10g,墨旱蓮10g。(以7歲為例)

④氣陰兩虛

【證候】麵色無華,神疲乏力,汗出,易感冒或有浮腫,頭暈耳鳴,口幹咽燥或長期咽痛,咽部暗紅,手足心熱,舌質稍紅,舌苔少,脈細弱。

【辨證】本證多見於病程較久,或反複發作,或長期、反複使用激素後,其水腫或重或輕或無。本證的氣虛是指脾氣虛,陰虛是指腎陰虛。其中以汗出、反複感冒、神疲乏力為氣虛特點;而陰虛則以頭暈耳鳴、口幹咽燥,長期咽痛、咽部暗紅、手足心熱為特征。此外,在激素減撤過程中,患兒由陰虛轉向陽虛,而見神疲乏力,麵色蒼白,少氣懶言,口幹咽燥,頭暈耳鳴,舌質由紅轉淡,此乃陰陽兩虛之證,臨床應注意辨別。

【治法】益氣養陰,化濕清熱。

【主方】六味地黃丸加黃芪。

【處方舉例】黃芪15g,生地黃12g,山茱萸12g,山藥15g,茯苓10g,澤瀉10g,牡丹皮10g。(以7歲為例)

2標證

①外感風邪

【證候】發熱,惡風,無汗或有汗,頭身疼痛,流涕,咳嗽,或喘咳氣急,或咽痛乳蛾腫痛,舌苔薄,脈浮。

【辨證】本證可見於腎病的各個階段,尤多見於腎病的急性發作之始。此乃氣虛衛表不固,加之長期使用激素或細胞毒藥物,使免疫功能低下,衛外功能更差,易於感受風邪而致。臨床應區別風寒或風熱之不同。外感風寒以發熱惡風寒、無汗、頭身痛、流清涕、咳痰稀白、舌淡苔薄白、脈浮緊為特點;外感風熱則以發熱、有汗、口渴、咽紅、流濁或黃涕、舌紅、脈浮數為特征。如見喘咳氣急,肺部細濕囉音者,則屬風邪閉肺之證。

【治法】外感風寒:辛溫宣肺祛風。外感風熱:辛涼宣肺祛風。

【主方】外感風寒者,選用麻黃湯加減。

【處方舉例】麻黃10g,桂枝10g,杏仁5g,連翹10g,牛蒡子10g,蟬蛻6g,僵蠶10g,桔梗10g,荊芥10g。(以7歲為例)

【主方】外感風熱者,選用銀翹散加減。

【處方舉例】金銀花10g,連翹10g,牛蒡子10g,薄荷(後下)6g,荊芥10g,蟬蛻6g,僵蠶10g,柴胡10g,桔梗10g。(以7歲為例)

②水濕

【證候】全身廣泛浮腫,腫甚者可見皮膚光亮,可伴見腹脹水臌,水聚腸間,漉漉有聲,或見胸悶氣短,心下痞滿,甚有喘咳,小便短少,脈沉。

【辨證】本證以中度以上水腫,伴水臌(腹水)、懸飲(胸腔積液)為特征。此外,尚可結合觸診、叩診,腹胸部B超、X線等檢查,不難確診。水臌(腹水)責之於脾、腎、肝;懸飲(胸水)責之於肺、脾。

【治法】一般從主證治法。伴水臌、懸飲者可短期采用補氣健脾、逐水消腫法。

【主方】防己黃芪湯合己椒藶黃丸加減。

【處方舉例】黃芪15g,白術10g,茯苓15g,澤瀉10g,防己5g,椒目5g,葶藶子10g,大黃(後下)5g。(以7歲為例)

③濕熱

【證候】皮膚膿皰瘡、癤腫、瘡瘍、丹毒等;或口黏口苦,口幹不欲飲,脘悶納差等;或小便頻數不爽、量少、有灼熱或刺痛感、色黃赤渾濁,小腹墜脹不適,或有腰痛、惡寒發熱、口苦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