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濕熱為腎病患兒最常見的兼夾證,可出現於病程各階段,尤多見於足量長期用激素或大量用溫陽藥之後。臨證應區分上、中、下三焦濕熱之不同。上焦濕熱以皮膚瘡毒為特征;中焦濕熱以口黏口苦、脘悶納差、苔黃膩為主症;下焦濕熱則以小便頻數不爽、量少、尿痛,小腹墜脹不適等為特點。此外,下焦濕熱之輕症可無明顯症狀,但尿有白細胞、膿細胞增多,尿細菌培養陽性。
【治法】上焦濕熱,清熱解毒。中焦濕熱,清熱解毒,化濁利濕。下焦濕熱,清熱利濕。
【主方】上焦濕熱者,選用五味消毒飲加減。
【處方舉例】金銀花10g,菊花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10g,黃芩10g,黃連5g,半枝蓮10g。(以7歲為例)
【主方】中焦濕熱者,選用甘露消毒丹加減。
【處方舉例】黃芩10g,茵陳15g,滑石(包)10g,藿香10g,厚樸10g,白蔻仁10g,薏苡仁15g,豬苓15g,車前子10g。
【主方】下焦濕熱者,選用八正散加減。
【處方舉例】通草5g,車前子10g,萹蓄10g,滑石(包)10g,梔子10g,大黃5g,連翹10g,黃柏5g,金錢草15g,半枝蓮10g。(以7歲為例)
④血瘀
【證候】麵色紫暗或晦暗,眼瞼下發青、發黯,皮膚不澤或肌膚甲錯,有紫紋或血縷,常伴有腰痛或脅下有癥瘕積聚,唇舌紫暗,舌有瘀點或瘀斑,苔少,脈弦澀等。
【辨證】血瘀也為腎病綜合征常見的標證,可見於病程的各階段,尤多見於難治病例或長期足量用激素之後,臨床以麵色晦暗,唇暗舌紫,有瘀點瘀斑為特點。也有以上證候不明顯,但長期伴有血尿或血液流變學檢測提示有高凝情況,也可辨為本證。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桃紅四物湯加減。
【處方舉例】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2g,生地黃12g,丹參15g,赤芍10g,川芎10g,黨參12g,黃芪15g,益母草15g,澤蘭10g。(以7歲為例)
⑤濕濁
【證候】納呆,惡心或嘔吐,身重困倦或精神委靡,水腫加重,舌苔厚膩,血尿素氮、肌酐增高。
【辨證】本證多見於水腫日久不愈,水濕浸漬,脾腎衰竭,水毒瀦留,使濕濁水毒之邪上逆而致。臨床以惡心嘔吐、納差、身重困倦或精神委靡,血尿素氮、血肌酐增高為辨證要點。
【治法】利濕降濁。
【主方】溫膽湯加減。
【處方舉例】半夏10g,陳皮6g,茯苓15g,生薑9g,薑竹茹10g,枳實10g,石菖蒲10g。(以7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本證
①在肺脾氣虛證型中,浮腫明顯,加五皮飲;伴上氣喘息、咳嗽者加麻黃5g,杏仁5g,桔梗10g,宣肺止咳;常自汗出而易感冒者應重用黃芪,加防風10g,牡蠣15g,取玉屏風散之意,益氣固表;若同時伴有腰脊酸痛,多為腎氣虛之征,應加用五味子5g,菟絲子10g,肉蓯蓉10g,以滋腎氣。
②在脾腎陽虛證型中,腎陽虛重者加用淫羊藿10g,仙茅10g,巴戟天10g,杜仲10g,增強溫腎陽之力;水濕重加五苓散;若兼有咳嗽胸滿氣促不能平臥者,加用己椒藶黃丸。兼有腹水者,加牽牛子末1g,帶皮檳榔10g,行氣逐水。
③在肝腎陰虛證型中,肝陰虛突出者,加用沙參10g,沙苑子10g,菊花10g,夏枯草10g,養肝平肝;腎陰虛突出者,加枸杞子10g,五味子10g,天冬10g,滋陰補腎;陰虛火旺者重用生地黃、知母、黃柏,滋陰降火;有水腫者加車前子10g,利水。
④在氣陰兩虛證型中,氣虛證突出者重用黃芪,加黨參12g,白術10g,增強益氣健脾之功;陰虛偏重者加玄參10g,懷牛膝10g,麥冬10g,枸杞子10g,養陰;陰陽兩虛者,應加益氣溫腎之品,如淫羊藿10g,肉蓯蓉10g,菟絲子10g,巴戟天10g,陰陽並補。
2標證
①在外感風邪證型中,無論風寒、風熱,如同時伴有水腫者,均可加五苓散以宣肺利水;若有乳蛾腫痛者,可加板藍根15g,山豆根5g,冬淩草15g,清熱利咽。若出現風邪閉肺者,屬風寒閉肺用小青龍湯或射幹麻黃湯加減以散寒宣肺;屬風熱閉肺用麻杏石甘湯加減以清熱宣肺。
②在水濕證型中,脘腹脹滿加大腹皮10g,厚樸10g,萊菔子10g,檳榔10g,以行氣除脹;胸悶氣短,喘咳者加麻黃10g,杏仁5g,紫蘇子10g,桑白皮10g,宣肺降氣利水;若水臌、懸飲,胸悶腹脹,大小便不利,體氣尚實者,可短期應用甘遂末(分衝)1g,牽牛子末(分衝)15g,攻逐水飲。當單純中藥不能奏效時,可配合西藥利尿藥短期應用。
③在血瘀證型中,尿血者選加仙鶴草15g,蒲黃炭15g,墨旱蓮10g,茜草10g,參三七10g,以止血;瘀血重者加水蛭6g,三棱10g,莪術10g,活血破血;血膽固醇過高,多從痰瘀論治,常選用澤瀉10g,瓜蔞10g,半夏10g,膽南星10g,生山楂10g,以化痰活血;若兼有鬱鬱不樂,胸脅脹滿、腹脹腹痛、噯氣呃逆等氣滯血瘀症狀,可選加鬱金10g,陳皮6g,大腹皮10g,木香6g,厚樸10g,以行氣活血。本證之高黏血症,可用水蛭粉裝膠囊衝服,15~3g/d為宜。本證也可用丹參注射液或脈絡寧注射液靜脈滴注。
④在濕濁證型中,若嘔吐頻繁者,加代赭石30g,旋覆花(包)10g,降逆止嘔;若舌苔黃膩,口苦口臭之濕濁化熱者,可選加黃連6g,黃芩10g,大黃5g,解毒燥濕瀉濁;若肢冷倦怠、舌質淡胖之濕濁偏寒者,可選加黨參12g,淡附片9g,吳茱萸3g,薑汁黃連3g,砂仁6g,以寒溫並用,溫中清熱;若濕邪偏重、舌苔白膩者,選加蒼術10g,厚樸10g,生薏苡仁15g,燥濕平胃。
(六)預後轉歸
半個世紀以來,小兒腎病預後有很大改觀。在磺胺藥、青黴素、皮質激素應用前1/3~2/3患兒死於合並症。現今5年存活已超過95%。在小兒時期死亡主要由於感染、心血管合並症和血栓栓塞合並症。至於腎病最終發展至終末期腎衰竭與否主要與激素耐藥、持續蛋白尿、病理類型有關。如Habib報道經1~18年隨訪發展到慢性腎衰竭者在微小病變為7%,局灶階段性硬化為38%,膜性腎病8%,膜增生性腎炎41%。
(七)預防與調護
1.盡量尋找病因,若有皮膚瘡癤癢疹、齲齒或扁桃體炎等病灶應及時處理。
2.注意接觸日光,呼吸新鮮空氣,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皮膚及外陰、尿道口清潔,防止皮膚及尿道感染。
3.水腫明顯者應臥床休息,病情好轉後可逐漸增加活動。
4.水腫期及血壓增高者,應限製鹽攝入,並控製水入量。
5.水腫期應給予清淡易消化食物。蛋白質攝入量應控製在15~20g/kg,避免過高或過低。
6.水腫期,每日應準確記錄病兒的飲水量及尿量,測體重1次,了解水腫的增減程度。
(八)療效評定
1完全緩解水腫等症狀與體征完全消失,連續3次尿蛋白檢查陰性,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持續<01g,高倍鏡下紅細胞消失,血清白蛋白恢複到35g以上,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基本正常,腎功能正常。
2基本緩解水腫等症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治療後尿蛋白3次檢查在(+~),24小時尿蛋白定量持續01~05g,血清白蛋白在30~35g/L,血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接近正常,腎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3有效水腫等症狀與體征好轉:尿蛋白檢查減少至1個“+”號,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051~20g,血總膽固醇、三酰甘油與治療前相比有所改善,腎功能有所改善。
4無效水腫等症狀與體征無好轉,24小時尿蛋白定量>20g,腎功能無好轉。
二、名家醫案
1.王誌國醫案——肺脾氣虛
某女,7歲。
【初診日期】1990年3月9日。
【主訴】全身浮腫半年。
【現病史】患兒半年前因高度浮腫,尿蛋白(),膽固醇988mmol/L,血漿蛋白46g/L,在某醫院就醫,診斷為“腎病綜合征”,給予潑尼鬆等藥物治療,3周後尿蛋白轉陰,潑尼鬆減量後,病情反複,尿蛋白持續在(~),並伴有眼瞼浮腫,故來我院小兒腎病專科門診診治。
症見:形體虛胖,納呆食少,倦怠乏力,小便色白沫多。
【查體】眼瞼浮腫,麵色白,舌淡 ,苔薄白,脈緩。
尿常規:蛋白(),白細胞(),紅細胞:1~3/HP。
【診斷】腎病綜合征(中醫:水腫)。
【辨證】肺脾氣虛。
【治法】益氣健脾,宣肺利水。
【方藥】紫蘇梗10g,連翹12g,桔梗10g,枳殼10g,澤瀉10g,豬苓10g,知母10g,厚樸10g,麥冬10g,陳皮10g。服14付。
二診:眼瞼浮腫消退,納增,小便正常,舌脈同前,尿蛋白(+),白細胞(),紅細胞(-)。上方去連翹,加茯苓10g,甘草梢6g。服14劑。
三診:患兒納可,二便調,無倦怠乏力等症,尿蛋白陰性。囑繼服上方3個月。1年後隨訪,患兒已上學,未見複發。
【按語】本案陰水,辨證為脾虛濕困,治療以健運脾胃為本。如《幼幼集成·腫滿證治》曰“夫腫滿之證,悉由脾胃之虛也,脾土喜燥而惡濕,因中氣素弱,脾虛無火,故水濕得以乘之,而脾虛不運,則乳食凝而不化,停積於中,而腫滿作焉。治腫者,當以脾胃為本,而以浮腫為標。”本方中厚樸、陳皮、枳殼辛香苦溫,燥濕健脾為主藥;伍以紫蘇梗、桔梗開腠宣肺以發其汗;澤瀉、豬苓淡以滲其濕,使水濕之邪從上中下分消;加知母、麥冬可顧脾胃之陰。俟脾運恢複,升清降濁如常,則腫退,蛋白尿亦消失。
[選自王誌國.腎病綜合征.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4]
2.王誌國醫案——脾腎陽虛
童某,男,8歲。
【初診日期】1986年12月10日。
【主訴】全身浮腫3個月。
【現病史】3個月前驟然浮腫,在市兒童醫院確診為“腎病綜合征”,而收住病房治療。入院時,麵腫,兩眼如線狀,腹脹如鼓,陰囊水腫,四肢末端腫脹如饅頭狀,溲少如涓滴,神情弱淡漠,納穀欠香,時有泛惡,形寒肢冷,呼吸氣弱,寐則蜷縮,大便如常。
【查體】舌淡胖,苔白如霜,咽部微紅,脈象濡細。腹圍78cm。尿常規:蛋白(~),顆粒管型2~3/HP。
【診斷】腎病綜合征(中醫:水腫)。
【辨證】脾腎陽虛。
【治法】溫腎健脾,化氣行水。
【方藥】黑附塊(先煎)5g,桂枝5g,幹薑2g,熟地黃8g,白術10g,茯苓皮15g,山藥10g,山茱萸10g,車前草15g,澤瀉10g,牛膝10g,炙甘草6g,鹿茸粉(分3次吞服)1g。服5劑。
二診:全身浮腫略見消退之勢,小便漸增,日750~1 000ml,神情較前舒暢,已思飲食,呼吸亦見平靜,苔脈如前。上方尚稱合度,再擊鼓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