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心肝病證4
第四節注意缺陷障礙
注意缺陷障礙又稱兒童多動綜合征,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時期行為障礙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情緒不穩、衝動任性,自我控製差,伴有不同程度學習困難,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為主要臨床特征。本病男孩多於女孩,好發年齡6-14歲,國內外文獻報道,占學齡兒童的5%~10%。本病在古代醫籍中無專門記載,根據患兒神誌渙散、多語多動、衝動不安的特征,可歸入“髒躁”“躁動”證中;又由於其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動過多,思想不易集中而導致學習困難,故又與“健忘”“失聰”證有關。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1.病因
(1)先天因素:父母精血虧損,或母親孕期體弱多病、影響胎兒正常發育,致稟賦不足。亦有些學者認為因家庭遺傳、先天不足而致者。
(2)後天因素:後天調護失宜,可因產傷、外傷、或其他疾病所傷(熱病、驚風等),喂養調護失宜,以及家庭、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2.病機
(1)陰陽失調:陽主動,陰主靜,陰陽互根,兩者一動一靜,相輔相成,充盛和諧,則神誌動靜有常。小兒乃少陽之體,生長發育迅速,陰液相對不足。一旦陰津虧少,陰不製陽,易致陰虛陽亢,陽動有餘,陰靜不足,而致心神不寧、煩急多語多動。古人又有“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之論,說明陰陽互根,守使相依。小兒陽氣未充,易因後天失調,或他病所傷而虛,陽虛不能根於陰,則虛陽外浮,陽浮則動,而見心神不寧、多動等症。
(2)髒腑功能失常:多表現為心、肝、脾、腎四髒的功能失調。心主血,藏神,為智意之源。小兒心常有餘,心火易亢,而現心神不寧,多動不安。或心陰虧而心火有餘,以致靜不足以製動,神不足以為用,故多動不安,精神不專,注意渙散等。肝為剛髒,其性主動,而藏魂,其誌怒,其氣急,體陰而用陽。小兒肝常有餘,若久病、熱病之後,耗損肝陰,肝體之陰不足,肝用之陽偏亢,則小兒衝動任性,煩躁易怒,叫喊多動。脾屬土為至陰之髒,其性靜,藏意,在誌為思,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常不足,若調護失宜或疾病所傷,脾虛受損,則思慮不周,出現情緒不穩,興趣多變,言語冒失,做事有頭無尾。脾虛則化源不足,氣血兩虧,心神失養,則神思渙散,多動不寧。亦有因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鬱而化熱,內擾心神者,症見多語多動。煩急易怒。腎藏誌,主骨生髓,髓通於腦。若腎精不足,髓海不充,腦失所養,神思渙散,反應遲鈍等症。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陽偏亢。火無水製,心火偏亢,而見神動智變。
先天稟賦不足——精血虧虛
產傷外傷瘀滯——瘀血內阻
後天護理不當——損傷脾胃
情緒意誌失調——肝鬱氣滯髒腑不足
陰陽失調
痰瘀阻竅注意力不集中多動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1)症狀
①注意障礙:為本症主要特點,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容易分散;聽課不專心,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容易被外界刺激而分心。
②活動過多:從幼兒起已有所表現,整日動個不停,亂爬、亂跳、不能靜坐片刻;上學後表現在課堂上或作業時靜不下心來,在坐位上不停扭動,或上課時做小動作,咬指甲、刻課桌,切橡皮,或東張西望,影響課堂秩序;下課後東奔西跑,手足不停或亂衝亂撞。
③衝動任性:表現為性情急躁,好發脾氣,做事雜亂無章,有衝動性、攻擊性行為,如不能耐心等候,常幹擾他人活動;辦事缺乏思考,不顧後果,甚至破壞東西,打架鬥毆、惹是生非。提問未完就搶著回答。
④行為改變:表現為動作遲緩,作業久久不能完成;情緒容易波動,喜怒無常;辦事有頭無尾,自控能力很差,受到挫折難以耐受;與同伴相處困難,不能遵守活動規則,不聽勸告,不聽教導,即使打罵也無濟於事,甚至產生反抗心理。
⑤學習困難:是多動症的後果。由於上課聽不進,作業做不完,寫字亂塗畫,計算常出錯,致學習愈來愈困難,結果成績不穩定,經常不及格或逐年下降。但兒童的智能並不落後。
2)體征:“軟性”神經征多動症兒童一般無特殊陽性體征,僅有一些輕微的異常體征稱為“軟性”神經征,多達20~30分鍾,常用的為翻手試驗(雙手並攏在原位反複翻動雙手,動作笨拙為陽性),指鼻試驗(用手指鼻,睜眼和閉眼各5次,3次錯誤為陽性)和點指試驗(用拇指依次接觸其他手指)。這些體征不能作為診斷標準,僅能作為參考指標。
3)臨床診斷
①症狀標準:與同齡的大多數兒童相比下列症狀更常見,需具備下列行為中的8條。
a常常手或腳動個不停或在坐位上不停扭動(年長兒或少年僅限於主觀感到坐立不安)。
b要其靜坐時難以安靜。
c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d在遊戲或集體活動中不能耐心地排隊等待輪換上場。
e常常別人問話未完即搶著問答。
f難於按別人的指意去做事(不是由於違抗行為或未能理解所致),如不做完家務事。
g在作業或遊戲中難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h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換另一件事。
i難以安靜地玩耍。
j經常話多。
k常打斷或幹擾別人的活動,如幹擾其他兒童的遊戲。
l別人和他(她)說話時常常似聽非聽。
m常常丟失在學校或家中學習和活動要用的物品(如玩具、鉛筆、書和作業本)。
n常常參與對軀體有危險的活動而不考慮可能導致的後果(不是為了尋求刺激)。
②病程標準:通常於7歲前起病,病程持續6個月以上。
③排除標準:不是由於廣泛性發育障礙、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障礙、器質性障礙、神經精神係統疾病和藥物不良反應等引起。
④嚴重程度分類
輕度:症狀符合或稍微超過診斷標準所需症狀,僅有微小的或沒有學校和社會功能的損害。
中等:症狀和損害在輕度和重度之間。
重度:超過診斷標準所需症狀很多,有明顯而廣泛的學校、家庭和夥伴關係的社會功能的損害。
附: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中醫理論整理研究會兒童多動症協作組1986年製訂的行為量表如下:
主要臨床症狀
1.主動注意力渙散
(1)注意渙散,上課時東張西望,教師講課聽不進去()
(2)注意集中時間短暫,做作業不專心,輕微環境幹擾即分神()
(3)做事不能持久,常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活動()
2.活動過多
(4)活動過多,在家翻箱倒櫃,拆卸玩具物品等()
(5)上課小動作多,下課先往外衝跑,放學不按時回家()
(6)走路常以跑代行()
(7)說話多,好插嘴幹擾別人說話()
(8)上課、做作業須保持靜坐時難以保持安靜()
3.學習困難
(9)學習成績不穩固,時好時壞,或逐年下降,學習困難()
(10)書寫()、理解()、計算()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或缺陷()
學習成績
語文分數平時考分期末考分
數學分數平時考分期末考分
書寫潦草()工整()
常伴臨床症狀
4.衝動任性
(11)衝動任性,性情急躁,易激惹,易興奮,愛發脾氣()
(12)常不顧危險和後果,爬牆登高,追攀車輛()
(13)做事莽撞,惹是生非()
5.行為問題
(14)不守紀律和製度約束,嚴責、打罵也不易懾服()
(15)說謊話蒙騙家長、教師,粗暴少禮()
(16)嚴重者則有打架鬥毆、偷竊、不正當性行為,甚至違法行為()
以上根據程度分為4級:無(0),隻一點(1),多(2),很多(3),選擇其一填在()內
診斷標準
1.行為量表總分≥20,即為陽性。
2.主要臨床症狀中的1項主動注意力渙散;2項活動過多;3項學習困難,是診斷的主要依據。
3.起病於7歲以前,病程持續半年以上。
4.能排除其他精神發育障礙性疾患。
(2)鑒別診斷
①精神發育遲滯:主要從病史、體格檢查、智力測驗進行分析比較。如患者精神發育遲滯,開始說話、走路均較晚,有呆板的表情,麵貌奇特眼距寬,塌鼻梁,耳郭低下及伴有神經體征。
②兒童精神分裂症:有注意渙散,情緒不穩,衝動行為等症,但又有思維不連貫、內容離奇,情感淡漠,感知障礙,行為怪異等。
③小舞蹈症:可有風濕熱、關節痛、咽喉炎的病史,實驗室檢查有風濕熱的陽性結果。表現為不自主、不協調、無目的的多動行為。不受意識控製。
④癲:有特殊的癲樣發作表現,抗癲治療有效。
⑤抽動穢語綜合征:表現為控製不住的局部(一組)肌群的抽動,學習成績下降,伴有陣發性穢語、吼叫、模仿言語、模仿動作。用氟呱啶醇治療有效。
2.辨證思維
(1)辨髒腑:在心者,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多夢煩躁;在肝者,易於衝動,好動難靜,容易發怒,常不能自控;在脾者,興趣多變,做事有頭無尾,記憶力差;在腎者,腦失精明,學習成績低下,記憶力欠佳,或有遺尿、腰酸乏力等。
(2)辨陰陽:陰靜不足,症見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製差,情緒不穩,神思渙散;陽亢躁動,症見動作過多,衝動任性,急躁易怒。
(3)辨輕重:輕者多動多語,侵擾他人,煩躁不寧,不聽命令,不守紀律;重者惹是生非,打架鬥毆,不知危險,任性冒失,易發生意外,不但直接影響學習,甚至導致少年犯罪,成為社會問題。
(4)辨虛實:①虛證。可見多動多語,神思渙散,動作笨拙,遇事善忘,思維較慢,形瘦少眠,麵色少華等。伴易怒,五心煩熱,口幹唇紅,顴紅盜汗為肝腎陰虛;伴麵黃不澤,身疲乏力,納呆便溏為心脾兩虛。②實證。可見多動任性,易於激動,口幹喜飲,胸悶脘痞,唇紅口臭,小便黃赤渾濁,舌苔黃膩,多為濕熱內蘊,痰火擾心所致。有產傷、腦外傷,伴舌紫麵暗,脈澀者,為正虛夾瘀或痰瘀互結。
(三)治則思維
治療原則為調和陰陽。心腎不足者,治以補益心腎;腎虛肝亢者,治以滋腎平肝;心脾氣虛者,治以補益心脾。病程中見有痰濁、痰火、瘀血等兼證,則佐以化痰、清熱、祛瘀等治法。
(四)辨證論治
1.肝腎陰虛
【證候】多動難靜,急躁易怒,衝動任性,難於自控,神思渙散,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靜坐,或有記憶力欠佳、學習成績低下,或有遺尿、腰酸乏力,或有五心煩熱、盜汗、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薄,脈細弦。
【辨證】本證以急躁易怒,衝動任性,五心煩熱,舌紅,苔薄,脈細弦為特征。腎陰虛者,五心煩熱,盜汗,腰酸乏力,記憶力差;肝陽亢者,急躁易怒,衝動任性;腎精虧者,腦失聰明,學習困難。
【治法】滋養肝腎,平肝潛陽,寧神益智。
【主方】杞菊地黃丸加減。
【處方舉例】枸杞子,熟地黃15g,山藥15g,茯苓10g,山茱萸10g,白芍10g,龍骨15g,遠誌10g,石菖蒲10g,炙甘草3g,牡丹皮10g。(以7歲為例)
2.心脾氣虛
【證候】神思渙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形體消瘦或虛胖,多動而不暴躁,言語冒失,做事有頭無尾,睡眠不熟,記憶力差,伴自汗盜汗,偏食納少,麵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
【辨證】本證以神思渙散,多動而不暴躁,記憶力差,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虛弱為特征。偏心氣虛者,形體消瘦,睡眠不熟,伴自汗盜汗;偏脾氣虛者,形體虛胖,偏食納少,麵色無華,記憶力差。
【治法】養心安神,健脾益氣。
【主方】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
【處方舉例】太子參10g,黃芪10g,白術10g,浮小麥20g,大棗4枚,茯苓10g,遠誌10g,五味子5g,酸棗仁10g,甘草6g。(以7歲為例)
3.痰火擾心
【證候】多動多語,煩躁不寧,衝動任性,難於製約,興趣多變,注意力不集中,胸中煩熱,懊不眠,納少口苦,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本證以多動多語,煩躁不寧,難於製約,胸中煩熱,懊不眠,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