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傳染病證4
第七節手 足 口 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嚴重並發症。本病屬於中醫“溫病”範疇。病因為感受疫毒時邪,內傷濕熱蘊結,心火熾盛;病位在肺、脾、心三髒。基本病機為外感時邪疫毒,衛表被遏,肺氣失宣,症見發熱、頭痛、身楚、咳嗽、流涕等,由於素體濕熱內蘊、心經火盛,內外交爭,心經之火上蒸於口舌,脾胃濕熱熏蒸於四肢,則發為皰疹;如果毒邪沒有及時祛除,耗傷氣陰,可出現心悸、胸悶、氣短;邪毒熾盛,逆傳心包,內陷厥陰,可出現壯熱、神昏、抽搐等危象。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引起本病的病因為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其病變部位在肺、脾二經。邪毒初犯,肺氣失宣,衛陽被遏,脾氣失健,胃失和降,則見發熱、咳嗽、流涕、口痛、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症;邪毒蘊鬱,氣化失司,水濕內停,與毒相搏,外透肌表,則發皰疹。
感邪輕者,皰疹僅現於手足肌膚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狀輕淺;若感邪較重,毒熱內盛,則皰疹波及四肢、臀部,且分布稠密,根盤紅暈顯著,全身症狀深重,甚或邪毒內陷而出現神昏、抽搐等。此外,也有因邪毒犯心,氣陰耗損,出現心悸氣短、胸悶乏力,甚或陰損及陽,心陽欲脫,危及生命者。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觸史。
②潛伏期:2~7天,多數患兒突然起病,於發病前1~2天或發病的同時出現發熱,多在38℃左右,可伴頭痛、咳嗽、流涕、口痛、納差、惡心、嘔吐、泄瀉等症狀。一般體溫越高,病程越長,則病情越重。
③主要表現:口腔及手足部發生皰疹。口腔皰疹多發生在硬齶、頰部、牙齦、唇內及舌部,破潰後形成小的潰瘍,疼痛較劇,年幼兒常表現煩躁、哭鬧、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皰疹後1~2天可見皮膚斑丘疹,呈離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見,並很快變為皰疹,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質地較硬,多不破潰,內有渾濁液體,周圍繞以紅暈,其數目少則幾個,多則百餘個。皰疹長軸與指、趾皮紋走向一致。少數患兒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現,但軀幹及顏麵部極少。皰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後無瘢痕及色素沉著。
④血象檢查: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比值相對增高。
(2)鑒別診斷
①水痘:由感受水痘病毒所致。皰疹較手足口病稍大,呈向心性分布,軀幹、頭麵多,四肢少,皰壁薄,易破潰結痂,皰疹多呈橢圓形,且在同一時期、同一皮損區斑丘疹、皰疹、結痂並見為其特點。
②皰疹性咽峽炎:可由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多見於5歲以下小兒,起病較急,常突發高熱、流涕、口腔疼痛甚或拒食,體檢可見軟齶、懸雍垂、舌齶弓、扁桃體、咽後壁等口腔後部出現灰白色小皰疹,1~2天內皰疹破潰形成潰瘍,頜下淋巴結可腫大,但很少累及頰黏膜、舌、齦以及口腔以外部位皮膚,可資鑒別。
2.辨證思維辨輕重:輕證病程短,皰疹僅見於手足掌心及口腔內,分布稀疏,疹色紅潤,皰液清亮,根盤紅暈不著,全身症狀輕微,或伴低熱、流涕、咳嗽、惡心、嘔吐、泄瀉等肺脾二經症狀;重證病程長,皰疹除見於手足掌心及口腔外,肛周、臀部、四肢等也常累及,且分布稠密,疹色紫暗,皰液渾濁,根盤紅暈顯著,全身症狀較重,常伴高熱、煩躁、口痛、拒食、尿赤便秘等毒熾氣營證候,甚或出現邪陷厥陰、邪毒侵心、內閉外脫等變證。
(三)治則思維
本病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為基本原則。輕證治以宣肺解表,利濕解毒;重證治以清氣涼營,解毒祛濕。出現邪毒內陷或邪毒侵心者,又當配伍清心開竅、息風鎮驚、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等法。
(四)辨證論治
1.普通型(衛氣同病)
【特點】本型處於疾病早期階段,全身症狀不明顯,應注意皮疹、皰疹等體征,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證候】發熱、微惡風、咽痛、咳嗽、流涕等;口內皰疹、潰瘍,手足掌心皰疹;舌紅,苔薄黃膩,脈浮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主方】銀翹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
【處方舉例】金銀花10g,連翹10g,薄荷(後下)5g,荊芥5g,淡竹葉10g,黃芩5g,藿香5g,滑石10g,焦山梔子5g,板藍根10g,玄參10g,鮮蘆根15g。(以5歲為例)
2重型(氣營兩燔)
【特點】本型處於疾病發疹重症階段,以持續高熱不退,皰疹密集為特征,是病情傳變的關鍵時刻。
【證候】高熱不退,手掌、足底、指(趾)、臀部丘疹、皰疹密集,皰漿渾濁,根盤紅暈;口腔黏膜潰爛,咽痛拒食;舌紅絳,苔黃膩,脈細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營化濕。
【主方】清瘟敗毒飲加減。
【處方舉例】黃連5g,黃芩10g,梔子10g,連翹10g,水牛角15g,玄參10g,紫草10g,大青葉10g,白茅根15g,鮮蘆根30g。(以5歲為例)
3危重型
(1)邪陷厥陰
【特點】本證處於神經係統嚴重並發症階段,病死率高。
【證候】壯熱持續,皮疹密集而色紫黯,嗜睡或煩躁,易激惹,甚則神昏、抽搐等;舌絳紅,苔黃厚膩,脈細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醒腦開竅。
【中成藥】安宮牛黃丸:1次1/4~1/2粒,溫水烊化,每日1~2次,用滴管滴入口腔或用胃管注入。羚羊角粉03~06g,用滴管滴入口腔或用胃管注入。痰熱清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等靜脈滴注。
(2)內閉外脫
【特點】本證處於呼吸循環衰竭等嚴重並發症階段,病死率高。
【證候】高熱、神昏,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麵色蒼白、發紺、咳白色或粉紅色泡沫樣痰,多汗,四肢不溫;舌紫黯,脈微細數。
【治法】醒神開竅,回陽救逆。
【中成藥】安宮牛黃丸:1次1/4~1/2丸,溫水烊化,每日1~2次,用滴管滴入口腔或胃管。參附注射液、參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4恢複期(氣陰兩傷)
【特點】本病處於疾病恢複階段。
【證候】熱退,手足皮膚、口咽部皰疹消退或未盡,神疲乏力,納差,口渴等;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主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處方舉例】北沙參10g,麥冬10g,玉竹10g,桑葉10g,扁豆10g,生薏苡仁15g,茯苓10g,生甘草6g。(以5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普通型(衛氣同病)證型中,高熱不退加生石膏15g;便秘加生大黃5g。
2.在重型(氣營兩燔)證型中,高熱持續不退加羚羊角粉03~06g,1日1~2次衝服;咳嗽劇烈,加杏仁10g,浙貝母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