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傳染病證7(1 / 3)

第7章傳染病證7

第十節川崎病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性病變為主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疾病。臨床以持續發熱、皮疹、球結膜充血、手足硬腫、頸淋巴結腫大和草莓舌為特征。本病屬於中醫學溫病範疇。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一般在夏季較多見。19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均有發生,以亞裔人發病率為高。好發於2個月至10歲小兒,尤其是4歲以內的嬰幼兒。男女比例為15∶1。急性期約2周,亞急性期3~4周,恢複期5周至數年。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感受溫熱邪毒,循衛氣營血傳變。

邪從口鼻而入,初犯肺衛,繼而入氣,蘊於肺胃,肺胃熱熾,上循口咽,熏蒸營血,充斥內外,而見高熱伴皮疹等本病的主要臨床症狀。由於熱毒熾盛,隨營血走竄流注,可內陷於心,或留滯於筋脈、關節、肌肉,或影響三焦氣化而致心肝均發生病變。其病變以侵犯營血為甚,病變髒腑以肺胃為主,可累及心肝腎諸髒。本病病機以溫邪毒熱熾盛、瘀血內阻為貫穿整個病程的基本特點。

1.衛氣同病外感溫熱邪毒,上受而犯於肺衛,蘊於肌腠,衛表不宣,釀生發熱。迅速入裏,化熱化火,陽熱亢盛,熾於氣分,內入肺胃,肺咽不利,咽紅咳嗽,掌蹠潮紅,皮疹顯現。

2.氣營兩燔氣分淫熱,熏灼營血,氣營兩燔,熱熾三焦,動血耗血。氣分熱盛,則高熱煩渴;營分熱熾,則發斑出疹;熱毒隨營血走竄流注可見手足硬腫;熱煉痰凝,臖核腫痛;熱灼血分,血液凝滯,運行不暢,造成胸悶、心痛等血瘀諸症;熱邪久羈,損氣耗傷陰津,致口幹、舌紅、草莓舌。

3.氣陰兩傷病之後期,熱勢去而氣虛陰津耗傷,故疲乏少力,口幹唇燥,指(趾)端皮膚蛻皮。氣虛血脈瘀滯,則心悸胸悶。

病因病機示意圖(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發熱5天以上,伴下列5項臨床表現中4項者,排除其他疾病後,即可診斷為川崎病。

①四肢變化:急性期掌蹠紅斑,手足硬性水腫;恢複期指(趾)端膜狀脫皮。

②多形性紅斑。

③眼結合膜充血,非化膿性。

④唇充血皸裂,口腔黏膜彌漫充血,舌乳頭呈草莓舌。

⑤頸部淋巴結腫大。

注:如5項臨床表現中不足4項,但超聲心動圖有冠狀動脈損害,亦可確診為川崎病。

(2)鑒別診斷

①幼年類風濕關節炎全身型:發熱時間較長,可持續數周或數月,呈弛張型高熱,患兒發熱時呈重病容,熱退後玩耍如常。可出現關節疼痛,或最終發展為慢性多關節炎。類風濕因子可為陽性。

②猩紅熱: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全身彌漫性猩紅色皮疹,草莓舌,疹後脫皮為特征,有環口蒼白圈,帕氏線。皮疹出現較早,抗鏈球菌溶血素“O”明顯增高,青黴素類抗生素治療有效。

③敗血症:發熱、嚴重毒血症狀、皮疹瘀點、肝脾大,白細胞增高,血培養陽性或皮疹刺破處查菌陽性有助於鑒別。

2.辨證思維本病以衛氣營血辨證為綱。初起邪在肺衛,症見發熱,微惡風,咽紅,一般為時短暫;迅速化熱入裏,熱熾氣分,症見高熱持續,口渴喜飲,皮疹布發;繼入營血,症見斑疹紅紫,草莓舌,煩躁嗜睡;後期氣陰兩傷,症見疲乏多汗,指(趾)脫皮。本病易於形成瘀血,症見斑疹色紫、手足硬腫、舌質紅絳、指紋紫滯等,若是瘀血阻塞脈絡,還可見心悸、右脅下痞塊等多種征象。

(三)治則思維

本病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初起疏風清熱解毒,宜辛涼透達;熱毒熾盛治以清氣涼營解毒,苦寒清透;後期氣耗陰傷,則予益氣養陰為主,甘寒柔潤。本病易於形成瘀血,自初期至後期始終應注意活血化瘀法的應用。溫毒之邪多從火化,最易傷陰,在治療中又要分階段滋養胃津,顧護心陰。

(四)辨證論治

1.衛氣同病

【證候】發病急驟,持續高熱,微惡風,口渴喜飲,目赤咽紅,手掌足底潮紅,軀幹皮疹顯現,頸部臖核腫大,或伴咳嗽,輕度泄瀉,舌質紅,苔薄,脈浮數。

【辨證】本證起病急,以短暫衛分證後,發熱持續,迅即傳入氣分為特征。在辨證中除了發熱不退外,目赤咽紅、皮疹、手掌足底潮紅、頸部臖核均為衛氣同病溫熱邪毒入裏之象。

【治法】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方】銀翹散加減。

【處方舉例】金銀花10g,連翹10g,薄荷(後下)5g,青黛10g,牛蒡子10g,玄參10g,鮮蘆根15g。(以7歲為例)

2氣營兩燔

【證候】壯熱不退,晝輕夜重,咽紅目赤,唇幹赤裂,煩躁不寧或有嗜睡,肌膚斑疹,或見關節痛,或頸部臖核腫痛,手足硬腫,隨後指(趾)端脫皮,舌質紅絳,狀如草莓,舌苔薄黃,脈數有力。

【辨證】本病極期多見本證,氣營兩燔,熱熾三焦。偏氣分證,見高熱、煩躁、口渴、脈洪大;偏營分證,見肌膚斑疹紅紫、草莓紅舌、煩躁嗜睡;熱凝血瘀,見斑疹色紫、手足硬腫、舌質紅絳等症。

【治法】清氣涼營,解毒化瘀。

【主方】清瘟敗毒飲加減。

【處方舉例】水牛角(先煎)10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石膏20g,知母10g,黃芩10g,梔子10g,玄參10g,生地黃10g。(以7歲為例)

3氣陰兩傷

【證候】身熱漸退,倦怠乏力,動輒汗出,咽幹唇裂,口渴喜飲,指(趾)端脫皮或潮紅脫屑,心悸,納少,舌質紅,舌苔少,脈細弱不整。

【辨證】本證為疾病恢複期,身熱漸退。偏氣虛證,見倦怠乏力,動輒汗出,納少;偏陰虛證,見咽幹唇裂,口渴喜飲,指(趾)端脫皮。

【治法】益氣養陰,清解餘熱。

【主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處方舉例】沙參15g,麥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0g,生地黃10g,玄參10g,太子參5g,白術10g,扁豆10g。(以7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衛氣同病證型中,高熱煩躁口渴者用生石膏20g,知母10g,直清氣分大熱;頸部淋巴結腫大加浙貝母10g,僵蠶10g,化痰散結;手足掌底潮紅加生地黃10g,黃芩10g,牡丹皮10g,涼血化瘀;口渴唇幹加天花粉10g,麥冬10g,清熱護津;關節腫痛加桑枝10g,虎杖15g,通經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