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其他病證3(3 / 3)

[選自宋瑜,馬紹堯,李詠梅.馬紹堯教授治療嬰兒濕疹的臨床經驗.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8,18(4):200]

3.趙炳南醫案——濕熱內蘊,兼有食滯

劉某,男,6個月。

【初診日期】1964年3月17日。

【主訴】患兒麵、頸、前胸部起紅疹,流水,瘙癢,近半年。

【現病史】出生後數日,頭頂即生顆粒作癢,日漸擴展。半個月前用溫水洗臉,症狀反而加重,逐漸發展到麵部、頸部及前胸部,糜爛流水,遇熱癢甚,煩躁不安。母乳、牛奶喂養,胃納佳,便中帶奶瓣,小便短赤。曾在某醫院治療,內服藥片(藥名不詳),外搽白色藥膏,效果不明顯。

【查體】營養中等,麵色紅潤,指紋紫,顏麵、頭頂及頸下胸前皮膚多數粟疹,水皰密集成片,皮色潮紅,部分皮損顯露出鮮紅色的糜爛麵,濕潤滲出液較多,有較多的痂皮。

【診斷】嬰兒濕疹(中醫:奶癬)。

【辨證】濕熱內蘊,兼有食滯。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消導。

【方藥】金銀花45g,黃芩、菊花、竹葉各15g,焦麥芽6g,連翹、赤芍、茯苓皮各3g。

外用馬齒莧、黃柏各等份,煎水濕敷。

服藥3劑後,顏麵、頭頂皮損滲出液停止,皮膚趨於幹燥,紅暈消退,但仍有新生皮疹出現。再服前方3劑和外用藥後,皮損大部消退,癢感減輕,大便有時量多帶少許奶瓣,前方去茯苓皮、菊花,加焦神曲3g,再服2劑痊愈。

[選自北京中醫醫院.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第二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

4.馬紹堯醫案——心肝火旺

李某,女,年齡3個月。

【初診日期】2005年7月15日。

【主訴】出生後即全身發疹至今,加劇1周。

【現病史】出生後即全身潮紅成片,頭皮有黃色結痂。曾用中藥外洗,頭麵擦艾洛鬆,初有好轉,繼而加劇。大便3日一行,幹結如硬塊。其父有過敏性鼻炎。

【查體】麵部潮紅斑片,頭皮黃色結痂,軀幹四肢散在紅斑、丘皰疹、片狀糜爛、結痂,苔剝、舌紅尖有刺,脈細數。

【診斷】嬰兒濕疹(中醫:奶癬)。

【辨證】心肝火旺,胎毒濕熱蘊積肌膚。

【治法】瀉火涼血平肝,清熱利濕。

【方藥】羚羊角粉(另吞服)03g,生地黃9g,黃連、木通各3g,竹葉6g,生大黃、生甘草各3g。濃煎每次5ml,1天3次(喂奶後服)。餘藥汁外塗,1天2次。囑其母忌食牛肉、羊肉、火鍋、芒果、荔枝等。

二診(2005年7月22日):藥後大便日瀉2次,全身潮紅漸退。檢查:結痂、脫屑增多,夜寐好轉,苔薄舌紅,脈細數。乃胎熱火毒退而未淨,繼擬前法,守前方。

三診(2005年7月29日):皮疹大部分消退,胃納、二便正常,口渴。檢查:頭皮尚有結痂脫落部分,四肢皮膚幹燥不滑潤,苔薄舌紅,脈細。證屬邪毒漸淨,而陰虛證顯現,擬養陰清熱。前方加用白茅根15g,外用三黃洗劑、清涼油乳劑,交替使用,1天2次而皮疹漸緩。

【按語】宋代兒科名家錢乙雲:小兒“髒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心熱導赤散主之,肝熱瀉青丸主之。本例即用《小兒藥證直訣》中導赤散加味,生地黃涼血清熱養陰,木通降火利水泄熱為君;竹葉清心利水,引熱下行從小便而出,黃連瀉心火,大黃瀉腸道熱結共為臣;生甘草解毒,調和諸藥為佐使,辨證準確,用藥適度,療效明顯。

[選自宋瑜,馬紹堯,李詠梅.馬紹堯教授治療嬰兒濕疹的臨床經驗.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8,18(4):199]

5.馬紹堯醫案——腎虛風燥

睿某,男,10歲。

【初診日期】2007年2月9日。

【主訴】皮疹反複發作6年,近1個月皮疹增多。

【現病史】有“支氣管哮喘”和“濕疹”病史,每年冬初發作,曾用中西藥物治療,能緩解症狀,但仍反複發作,近來全身發疹,較前加重,瘙癢劇烈,大便幹結。

【查體】頸部、軀幹、四肢紅斑、丘疹,因搔抓而伴抓痕、結痂、脫屑,肘內、腋窩、小腿伸側皮膚粗糙肥厚、色素沉著,舌紅苔薄,脈細。

【診斷】嬰兒濕疹(中醫:奶癬)。

【辨證】腎虛風燥。

【治法】健脾益氣,潤肺補腎,養血祛風。

【方藥】生黃芪、北沙參各9g,山藥、夜交藤各15g,焦白術9g,五味子6g,牛蒡子9g,荊防、桑菊各6g,金銀花9g,黃芩6g,白鮮皮9g,穀麥芽、焦六曲各15g,生甘草3g。

二診(2007年3月16日):經治皮疹好轉,瘙癢減輕。檢查:皮膚幹燥、粗糙,伴有少量脫屑,苔薄舌紅,脈細。可見前方有效,加補腎之藥,擬前方加用淫羊藿9g續服。

三診(2007年4月13日):刻下皮疹無新發,繼續好轉,胃納、二便正常。檢查:皮膚粗糙,部分浸潤斑塊漸軟,色素沉著減退,苔薄、舌紅,脈細。前方續用,不必更改。

【按語】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肺、脾、腎三髒虛弱,肺虛易受風熱外襲,脾虛易生濕濁,腎虛不能納氣,以致“哮喘”頻作,治宜益氣潤肺、補腎納氣、健脾和胃,多方位調理,或能除疾,堅持服藥,以待痊愈,需隨訪觀察。本病初用黃芪,其性味甘、微溫,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白術苦、甘溫,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共為君;山藥甘平,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北沙參微苦寒,清肺益胃生津共為臣;牛蒡、荊防、桑菊、銀花、黃芩、六曲等辛涼解毒,清熱解毒和胃共為佐使。

[選自宋瑜,馬紹堯,李詠梅.馬紹堯教授治療嬰兒濕疹的臨床經驗.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8,18(4):200]

(萬力生宋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