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其他病證3(2 / 3)

【治法】健脾利濕祛風。

【主方】小兒化濕湯加減。

【處方舉例】茯苓5g,陳皮3g,蒼術5g,萆薢5g,澤瀉5g,六一散5g,炒麥芽5g。(以6個月為例)

3血虛風燥

【證候】形體偏瘦,皮疹幹燥、鱗屑、色素沉著,瘙癢劇,搔破有少量滲液;口渴咽幹,夜寐不安,大便幹結,舌質淡,舌苔薄。

【辨證】氣陰不足,津液虧損,血虛不能濡養肌膚,則見皮疹幹燥、鱗屑;血虛生風則瘙癢難忍。本證以皮疹幹燥,癢甚搔抓,口渴咽幹,大便幹結為特征。

【治法】養血祛風潤燥。

【主方】養血定風湯加減。

【處方舉例】生地黃5g,當歸3g,赤芍5g,川芎5g,麥冬5g,天冬5g,僵蠶5g,何首烏5g,牡丹皮5g,桑枝5g。(以6個月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濕熱蘊結證型中,瘙癢難忍,加蟬蛻5g,地膚子5g;濕盛者,加車前草5g,茯苓皮5g,黃柏5g。

2.在脾虛濕蘊證型中,納差便溏,加佩蘭5g,炒薏苡仁5g,焦山楂5g;瘙癢難忍,加蟬蛻3g,白鮮皮5g。

3.在血虛風燥證型中,皮疹幹燥,加太子參3g,黃精5g,製首烏5g;瘙癢明顯,加土茯苓3g,烏梢蛇3g;口渴咽幹,大便幹結,加玄參3g,天花粉3g。

(六)預後轉歸

藥物療效緩慢,但隻要治療得當,仍可治愈。一般隨年齡的增長會有所改善,約70%可於青少年期內痊愈。

(七)預防與調護

1.牛奶過敏者,改用人乳或代乳品。哺乳母親忌食蛋奶製品及辛辣、海腥食物。

2.保持嬰兒大便通暢,每天衝服蜂蜜,供給蔬菜和水果。

3.忌用堿性肥皂擦洗,衣料用棉布,質地要柔軟。夜間用手套包紮嬰兒兩手,防止抓破皮膚而引起感染。

(八)療效評定

1治愈皮膚光滑,皮疹消失。

2好轉皮膚流脂及癬疥症狀改善。

3未愈症狀未見改善。

二、名家醫案

1.馬紹堯醫案——風熱襲肺

周某,女性,8歲。

【初診日期】2006年2月5日。

【主訴】全身發疹反複發作8年,近來加劇。

【現病史】患者出生後即發“嬰兒濕疹”,曾服中藥好轉,每冬發疹,刻下皮疹增多,瘙癢,夜難安眠,咽幹,納可,大便幹結。外祖母有過敏性鼻炎。

【查體】麵部潮紅,軀幹、四肢散在丘皰疹、抓痕、結痂、脫屑,腋窩小片糜爛、皮膚增厚。苔薄、舌紅,脈細數。

【診斷】嬰兒濕疹(中醫:奶癬)。

【辨證】風熱襲肺,風濕之熱侵襲蘊阻肌膚。

【治法】瀉肺熱,祛風濕,清咽和胃。

【方藥】桑白皮、地骨皮各12g,生薏苡仁15g,牛蒡9g,荊防、桑菊各6g,金銀花9g,黃芩6g,土茯苓15g,火麻仁、白鮮皮各9g,桔梗6g,生甘草3g。

二診(2007年3月9日):皮疹大部分消退,瘙癢減輕。檢查:皮疹不多,伴有脫屑,苔薄舌紅,脈細。證乃風熱漸退,濕邪未清,擬前方加利濕之品。上方加用車前子(包)9g。

三診(2007年3月23日):皮疹全部消退,胃納及二便正常。檢查:皮膚幹燥,苔薄舌紅,脈細。患兒為氣虛體質,外邪已盡,治宜調理。方用太子參、焦白術、茯苓各9g,枸杞子、女貞子各6g,穀芽、麥芽各15g,陳皮9g,甘草3g。

【按語】小兒濕疹伴有“鼻炎”,多屬過敏體質,是為先天稟性不耐,宜益氣潤肺和胃補腎之法,以增強體質,氣充足,則外邪難以侵襲。本病初用瀉白散加味,乃因肺有伏火,肌膚發疹,桑白皮、地骨皮甘寒清肺熱,瀉肺氣為君;牛蒡、桑藥、金銀花、黃芩,甘苦寒清熱解毒消疹為臣;薏苡仁、甘草等健脾和中為佐使。

[選自宋瑜,馬紹堯,李詠梅.馬紹堯教授治療嬰兒濕疹的臨床經驗.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8年,18(4):199200]

2.馬紹堯醫案——脾經濕熱

三木某,男,3歲(日本)。

【初診日期】2005年11月10日。

【主訴】皮疹反複發作3年,近日加重。

【現病史】有“嬰兒濕疹”病史,每年冬季反複發作加重,伴有“腸炎”,便或幹結,曾內服抗過敏藥物,外用“激素”類乳膏,能控製病情。納可便調,夜寐不安。

【查體】麵頸、軀幹、四肢紅斑、丘疹,少量水皰,腋窩、肘內糜爛、流滋,結黃色痂片。苔薄黃膩,舌質紅,脈細數。

【診斷】嬰兒濕疹(中醫:奶癬)。

【辨證】脾經濕熱,濕熱阻於肌膚。

【治法】健脾和胃清熱利濕。

【方藥】錢氏瀉黃散合益黃散加減。山梔子、防風各6g,焦白術、焦扁豆各9g,山藥、生薏苡仁各15g,藿香、木香各6g,陳皮9g,焦六曲15g,生甘草3g。

二診(2005年11月18日):皮疹漸退,滋水已少,大便次數較多。檢查:糜爛處已結痂;丘疹散在,脫屑增多,苔薄黃、舌質紅,脈細數。乃熱邪漸去,濕濁下注,治宜前方加利濕之品,酌加車前草12g,豬苓9g,馬齒莧12g。

三診(2005年11月25日):皮疹大部分消退,大便日行二次,偏溏。檢查:皮膚幹燥,脫屑,苔薄舌紅,脈細。濕熱漸清,治宜調理,前方去山梔子,加用黃芩炭6g,防風炭9g。藥後乃痊。

【按語】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日久化熱,外阻肌膚則發疹,下注腸道則腹瀉,治需標本兼顧,乃有療效。本病初用“瀉黃散”“參苓白術散”合方,意在前者清瀉脾胃伏火,山梔苦寒瀉熱,防風升散脾火,乃“火鬱發之”為君;白術、山藥、扁豆、甘草健脾為臣;藿香、木香、陳皮、六曲和胃為佐使。瀉脾不傷脾,和胃扶正氣,驅邪解毒,不傷正氣,治小兒之疾,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