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其他病證3(1 / 3)

第8章其他病證3

第四節嬰 兒 濕 疹

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又名“胎斂瘡”,多為體質過敏,為風濕所襲,搏於氣血而發。常發於嬰兒的顏麵部。分幹、濕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紅,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癬疥而不流津水的,為“幹斂瘡”,偏於風熱盛。如皮膚起粟,瘙癢無度,破則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體其他各部,為“濕飲瘡”,偏於濕熱重。此證常使患兒躁煩,睡臥不安,病久皮膚可有苔蘚樣變化,若皮損滲出液減少,膚紅減退,為好轉的現象。本病即“嬰兒濕疹”。多見於肥胖嬰兒,通常在生後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好發於顏麵及皮膚皺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輕至痊愈。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甚至成人期。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本病的發生,多由內蘊濕熱,脾虛不運,外感風熱,風、濕、熱邪相互搏結,發於肌膚而成。

小兒若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孕母喜食辛辣香燥之物,或感受濕熱邪毒,母體胎火濕熱遺於小兒,生後又複感風邪,風濕熱邪外發肌膚而成奶癬。若孕母體弱多病,可致胎兒素稟脾胃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致脾虛不運,皆致聚生內濕,脾虛濕蘊,與風邪相合,外發肌膚,發為奶癬。如患兒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陰血虧虛,不能濡潤肌膚,血虛生風,則外發為皮疹,奶癬幹燥癢甚。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多發於出生後1-3個月的嬰兒。

②好發於顏麵,尤以雙頰或額部多見,也可發於頸、肩胛、軀幹及四肢。

③皮損為紅斑、丘疹、丘皰疹,可融合成片。表麵有糜爛、滲液或黃色痂皮,境界不清,亦有幹燥淺紅斑及丘疹,表麵有少許糠秕樣鱗屑。

④自覺劇癢,患兒常搔抓、煩躁哭鬧。

滲出型濕疹: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麵,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麵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幹燥型濕疹: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2)鑒別診斷

①癮疹:以身體瘙癢,搔之出現紅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發無定處,忽隱忽現,退後不留痕跡為主要表現。

②黃水瘡:以生於皮膚的膿瘡、結痂、流黃水、浸淫成片,瘙癢為主要表現,血常規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

2.辨證思維

(1)本病常由先天稟賦不足,母親過食肥甘及辛辣油炸之品,濕邪蘊結,損傷胎兒;或後天飲食失節,過食生冷肥甘或暴飲暴食,脾運失常,生濕化熱;或外感風、濕、熱邪,發於肌膚而表現為紅斑、丘疹、丘皰疹、滲出和結痂。

(2)濕蘊日久,化熱而傷津耗血,血虛生風生燥,則肌膚失養而至皮膚灰白、肥厚、粗糙、幹燥、脫屑等。

(三)治則思維

1.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正確處理扶正與祛邪的關係,一般初期治療以祛邪為主,中期治療以調節、疏理為主,後期治療以補養為主。

2.中醫辨證論治,必須注意三個環節和一個目標:三個環節為風、濕、熱,根據皮疹及全身症狀特點,清熱、利濕、祛風各有所重;一個目標是消炎止癢,瘙癢是本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症狀,皮損可以使皮膚發癢,由於癢而搔抓又加重皮膚損害,因此,必須采取必要措施止癢,以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3.按照皮損的特點應用不同藥物。①皮膚發紅、發熱、瘙癢、化膿者,用石膏、黃連、荊芥、連翹等;②皮損滲出明顯者,用蒼術、茯苓等;③落屑、脫皮、皮膚幹燥者,用當歸、地黃、玉竹、菟絲子等;④皮膚肥厚、苔蘚化加白及、伸筋草、透骨草、黃精;⑤色素沉著明顯時可酌加白及、白芍、白薇、白僵蠶等;⑥瘙癢明顯可加地膚子、白鮮皮、苦參等。

4.引經藥使用。除根據辨證分型治療外,皮損局限化時,應重視引經藥的使用,顏麵部:黃芩、野菊花;腰背部:桑寄生、杜仲、續斷;胸背部:柴胡、茵陳;下肢:牛膝、木瓜;上肢:桑枝、薑黃;頭部:升麻、羌活、白芷、桑白皮;眼周:穀精草;耳部:柴胡、黃芩等。

5.異位性皮炎患兒常伴發育遲緩,酌情使用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天、黃芪、當歸、益智仁等補益腎氣的藥物,促進生長、增強體質,並可提高療效,減少複發。

6.小兒稚陰稚陽、形氣未充,“脾常不足”,健脾尤為重要,遣方用藥時常加蒼術、白術、黨參等健脾之品;另外,小兒髒器柔弱,必須用藥輕靈,多選用甘、淡藥物,處方藥味不宜過多、分量宜輕。

(四)辨證論治

1.胎火濕熱

【證候】形體肥胖,兩頰皮膚潮紅,紅斑水皰,滋水滲出,甚則黃水淋漓、糜爛,黃亮色皮痂,瘙癢,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

【辨證】此型風甚瘙癢難忍,濕甚皰疹滲液,熱甚流滋黃濁。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之象。本證以紅斑、水皰、糜爛、滲液、流滋為特征。

【治法】疏風解毒利濕。

【主方】消風導赤湯加減。

【處方舉例】生地黃5g,金銀花5g,黃連2g,赤茯苓5g,白鮮皮5g,薄荷(後下)3g,甘草5g,燈心草3g。(以6個月為例)

2脾虛濕蘊

【證候】皮疹顏色暗紅不鮮,成片水皰,滲液,結薄痂,患兒瘙癢,多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完穀不化,舌質淡,苔白膩。

【辨證】皮疹顏色不鮮,成片水皰,滲液為濕泛肌膚;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膩乃脾虛濕蘊之症。本證以皮膚水皰成片,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無明顯熱象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