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其他病證2
第二節夏季熱
夏季熱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特有疾病。臨床以入夏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為特征。因本病有嚴格的季節性,發病於夏季,故名夏季熱。西醫學稱暑熱症。本病主要發生於我國南方,如東南、中南及西南等氣候炎熱地區。發病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發病時間多集中於6、7、8三個月,與氣候有密切關係,氣溫愈高,發病尤多,但在秋涼以後,症狀多能自行消退。有的病兒可連續數年發病,而隨著年齡增長,其發病症狀可逐年減輕,病程亦較短。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1.病因
(1)內因:與小兒的體質虛弱有關。有先天不足(如早產兒、未成熟兒,腎氣不足),或後天失養(後天脾胃不足,發育營養較差),或病後失調(如麻疹、泄瀉等調護失宜陰虧虛)等因素者均易患本病。
(2)外因:主要是暑熱。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病發於夏季,暑氣熏蒸,這是發病的重要條件。若能避開炎暑,疾病可隨之好轉,說明外因暑熱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2.病機
(1)暑熱識盛,傷津動液:小兒稟賦不足,肺髒嬌嫩,脾胃薄弱,感受暑氣,蘊於肺胃,暑熱熾盛,耗傷津液,故見發熱、口渴多飲。
(2)暑熱傷氣,氣不化水:暑易耗津,又易傷氣,肺脾為暑氣熏灼,中陽不振,氣虛下陷,水液不能氣化,而下趨膀胱,故尿多清長。
(3)肺脾氣虛,津虧失布:暑傷肺胃,內熱熾盛,津液被劫,又暑熱傷氣,肺脾氣虛,上焦津液虧缺,化源不足,氣虛又無以布津,汗與尿同屬陰津,異物而同源,所以汗閉則尿多,尿多必傷津液,津傷則飲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閉、口渴、多飲、多尿的病理循環。
(4)腎氣不足、陽虛於下:久病氣陽耗傷,真元虧損,或素體脾腎陽虛,命火不適,不能溫養脾土,則脾虛火健,精微無以充養,導致真陽更虧,故見下肢清冷,小便澄清,納差乏力,大便溏薄等。本病雖發於夏季,不同於一般暑邪傳變迅速、內陷營血的規律。本病為“暑氣熏蒸”所致,多無急性變化,至秋涼後,有向愈之機,但纏綿日久者,往往“津液消亡”而形成疳病,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同時由於病後體質虛弱,易染時邪疫毒,可變生他證。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發熱:大多數病兒表現為盛夏時節漸起發熱,體溫在38~40℃。持續不退,天氣越熱,體溫越高。發熱期可長達1~3個月,待氣候涼爽時自然下降。
②多飲多尿:病兒口渴多飲,尿亦頻繁、清長。
③少汗或無汗:大多不出汗,僅有時在起病時頭部稍有汗出。
④其他情況:病初起時一般情況良好,不顯病容,或偶有感冒症狀,但多不嚴重,發熱持續不退時可見食欲減退,麵色蒼白,形體消瘦,倦怠乏力,煩躁不安。
⑤病程:多數曆時1~2個月,亦可長達3~4個月,直至秋涼後發熱及其他症狀逐漸消退。
⑥實驗室檢查:血象除部分患兒周圍血淋巴細胞百分數增高外,實驗室檢查多在正常範圍。
(2)鑒別診斷
①疰夏:也是季節性疾病。病始春末夏初,秋涼後才逐漸好轉,病因為稟賦不足,脾胃薄弱,暑濕內蘊,主要表現為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調,或伴發熱,有類似夏季熱的表現,但無口渴多飲、多尿、汗閉等證,故不難與夏季熱鑒別。
②暑邪感冒:主症為發熱(與夏季熱同),咽解、鼻塞、咳嗽,無口渴多飲、少尿。
2.辨證思維
(1)辨證型。暑傷肺胃:發熱持續不退,氣溫愈高發熱愈盛,伴煩躁不安。上盛下虛:身熱不揚,朝盛暮衰,伴倦怠思睡、下肢欠溫。
(2)辨虛實。實證:發熱、口渴、納食如常。虛證:發熱、口渴多飲、納呆食少、倦怠、尿清長。
(三)治則思維
本病治療,以清暑泄熱,益氣生津為原則。清暑泄熱,著重於清肺胃,泄內熱,常用辛涼清暑之品,不宜過用苦寒,以防化燥傷陰。益氣生津,著重於助中氣,養肺胃,常用甘潤之品,不能過於滋膩,以防滯邪。若病久病重及腎,腎陽不足,真陰虧損,心火上炎,則宜溫腎陽,清心火,佐以潛陽固澀,生津止渴,溫下清上。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避暑降溫,保持居住環境通風涼爽。
(四)辨證論治
1.暑傷肺胃
【證候】發熱持續不退,熱勢多午後升高,稽留不退,氣溫愈高,發熱亦愈高,口渴引飲,頭額較熱,皮膚幹燥灼熱,無汗或少汗,小便頻數而清長,精神煩躁,口唇幹燥,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辨證】暑傷肺胃,氣陰虧損。患兒稟賦不足,冒受暑氣,蘊於肺胃,灼傷陰津,津虧而內熱熾盛,故長期發熱不退,口渴喜飲;暑熱愈盛,熏蒸愈熱,熱淫於內,故發熱愈高,精神煩躁;肺津傷則化源不足,水液無以敷布,故頭額、肌膚灼熱,無汗或少汗;暑傷氣,雖頻頻渴飲,而氣不化水下趨膀胱,出現尿多清長;肺胃陰津被灼而損耗,故皮膚、口唇幹燥。舌苔薄黃,脈數,為暑氣所傷之證。
【治法】清熱解暑,養陰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
【處方舉例】西瓜翠衣10g,荷梗10g,西洋參5g,麥冬5g,石斛5g,黃連3g,知母5g,竹葉10g,甘草3g。(以2歲為例)
2上盛下虛
【證候】精神委靡或虛煩不安,麵色蒼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頻數無度,大便稀溏,身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舌淡苔黃,脈細數無力。
【辨證】熱淫於上,陽虛於下。本證多見於體稟虛弱,病勢纏綿的後期,虛實並見,虛多於實。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故臨床出現麵色蒼白,精神委靡,食欲減退,大便稀溏,下肢清冷,小便澄清如水等一係列脾胃陽氣不足的征象。暑氣為患,陰液必耗,陰虛火旺,故發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命火雖屬腎陽,而寓於腎陰之中,腎又稱水火之髒,水不濟火,則陽易浮越,故可見虛煩不寧等上盛下虛證;舌淡苔黃,脈細數無力則為寒熱夾雜、虛實並見之象。
【治法】溫補腎陽,清熱護陰。
【主方】溫下清上湯加減。
【處方舉例】製附子5g,黃連2g,龍齒10g,磁石10g,補骨脂5g,菟絲子5g,覆盆子5g,桑螵蛸5g,益智仁5g,石斛5g,海蛤粉5g。(以2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暑傷肺胃證型中,納呆食少,神倦者,加麥芽5g,白術5g,健脾消食;煩躁明顯者,加蓮子心5g,竹葉10g,清心安神;如兼有外感傷暑症狀者,方中去黃連、北沙參、麥冬,加薄荷(後下)3g,豆卷5g,疏表清暑;如兼有濕邪,舌苔白膩者,方中去麥冬、石斛、知母,加藿香5g,木香3g,佩蘭5g,扁豆花5g,清暑化濕。
2.在上盛下虛證型中,若心煩口渴,舌紅赤者,加淡竹葉10g,玄參5g,以清心火,除煩熱。如口渴不止,小便既多又清,屬胃熱耗傷陰津,腎陰腎陽俱見虧損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與金匱腎氣丸合治。
(六)預後轉歸
本病若無其他合並症,一般預後良好。
(七)預防與調護
1.注意防治各種疾病,特別是麻疹、泄瀉、肺炎、疳病等,病後注意調理,恢複體質。
2.改善居住環境,注意調節室內溫度,保持涼爽,或易地避暑。
3.注意營養,飲食宜清淡,多補充水分,可用西瓜汁、銀花露、綠豆湯等代茶。
4.高熱時可適當用物理降溫,常洗溫水浴,可幫助發汗降溫。
5.避免著涼、中暑,防止並發症。
(八)療效評定
1治愈體溫正常,口渴、多尿等症狀消失。
2好轉發熱減輕,口渴、多尿等症狀改善。
3未愈症狀無變化。
二、名家醫案
1.董廷瑤醫案——暑傷肺胃
倪某,男,14個月。
【初診日期】1964年8月4日。
【現病史】發熱旬餘,體質薄弱,熱重不退,39℃,煩渴喜飲,有汗無淚,便下泄利,小溲頻數,舌紅苔薄。
【診斷】暑熱症(中醫:夏季熱)。
【辨證】暑傷肺胃。
【治法】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方藥】西洋參3g,鮮石斛10g,麥冬10g,天花粉10g,生甘草3g,烏梅6g,淡竹葉10g,鮮荷葉2角,西瓜翠衣12g,扁豆衣10g,陳粳米(包)15g。3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8月7日):服上藥3劑,熱和渴止,瀉利已瘥,胃氣亦動,神安喜睡,舌苔黃膩,舌質尚紅。氣陰未複,再以養陰益氣。
【方藥】人參須3g,西洋參3g(二味另燉衝),釵石斛10g,天花粉10g,扁豆衣10g,六一散12g(荷葉包),生穀芽10g,西瓜翠衣12g,香連丸25g(包),粳米15g(包)。2劑。
三診(8月9日):泄利已和,形神活潑,身熱亦退,胃納轉佳,苔薄黃膩。此暑濕未清,再以清理3劑而安。
【方藥】人參須3g(另燉衝),川石斛10g,炒穀芽10g,天花粉10g,扁豆衣10g,茯苓10g,六一散12g(荷葉包),鮮佩蘭10g,淡竹葉10片。3劑。
【按語】本案辨證屬於暑熱熾盛,內迫肺胃,氣津兩傷,治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為法,方選王氏清暑益氣湯加減。方中西瓜翠衣、荷葉解暑清熱;西洋參、石斛、麥冬、天花粉益氣生津;淡竹葉、黃連清熱瀉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烏梅、甘草酸甘化陰。
[選自鄧嘉成,王霞芳.董廷瑤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0]
2.董廷瑤醫案——上盛下虛
王某,女,12個月。
【初診日期】1963年8月1日。
【現病史】稟賦薄弱,感暑以後,身熱不退,已有半月。形體消瘦,口渴喜飲,小溲頻多而清長,大便溏下,納呆汗少,舌尖紅,苔淡白。
【診斷】暑熱症(中醫:夏季熱)。
【辨證】上盛下虛。
【治法】溫補腎陽,清心護陰。
【方藥】黃厚附片10g,川黃連15g,西瓜翠衣12g,烏梅5g,菟絲子10g,縮泉丸(包)10g,青蒿10g,珠兒參5g,生扁豆10g,天花粉10g。3劑。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另煎蠶繭5枚,大棗10枚,燒湯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