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其他病證2(2 / 3)

二診(8月4號):前進清上溫下之劑,消渴較瘥,大便亦調,肌膚得汗。但熱尚未平,胃納尚呆,舌質轉紅,氣陰亦耗。再擬溫腎陽,救胃陰,以清暑益氣。

【方藥】珠兒參5g,黃厚附片5g,麥冬10g,天花粉10g,西瓜翠衣12g,鮮石斛12g,淡竹葉6g,鮮荷葉30g,青蒿10g,生穀芽10g。3劑。

後以上方為主,去附片,加入調養脾胃之品,連服5劑而熱漸平,趨於康複。

【按語】本案辨證屬上盛下虛,治以溫補腎陽,清心護陰為法,方選溫下清上湯加減。方中附子下溫腎陽;黃連上清心火;菟絲子、縮泉丸溫腎固澀;西瓜翠衣、青蒿、天花粉、烏梅、石斛、麥冬等清熱護陰。

[選自鄧嘉成,王霞芳.董廷瑤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1]

3.朱瑞群醫案——上盛下虛

郭某,男,2歲。

【初診日期】2000年11月4日。

【主訴】身熱起伏4個月。

【現病史】患兒隱睾術後,又患肺炎住院治療,2周後出院,身熱開始起伏,體溫起伏於37~39℃,汗多渴飲,有噴嚏,涕少,納可,精神可,大便幹結。

【查體】咽微紅,心肺(-),苔薄白,脈濡數。

【診斷】暑熱症(中醫:夏季熱)。

【辨證】上盛下虛。

【治法】溫下清上。

【方藥】通竅湯(細辛、辛夷、蒼耳子、白芷、川芎)加桂枝6g,白芍9g,附子(先煎)6g,磁石(先煎)30g,川黃連3g。服藥7劑。11日診,熱退,汗少,大便幹結,原方加製大黃4g,黃芪15g,益氣通便,鞏固前效。

【按語】本證屬病後失調,肺脾腎虛弱,真陽不足,不能耐受外界炎熱氣候的熏蒸,出現熱淫於上,陽虛於下的“上盛下虛”證。方用通竅湯辛溫解表;桂枝、白芍調和營衛;附子溫下,附子、桂枝溫陽暖腎,朱老用少量桂枝、附子溫補腎中之陽,意在微微生少火以生腎氣;黃連苦寒瀉心火,清胃火治渴飲;磁石重以潛浮越之陽。諸藥相配,寒熱並用,溫下清上。

[選自陳黎.朱瑞群兒科驗案六則.中醫文獻雜誌,2005,(4):51]

(萬力生宋曉容)

第三節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簡稱佝僂病,是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致使鈣磷代謝失常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以正在生長的骨骺端軟骨板不能正常鈣化,造成骨骼病變為其特征。本病常發於冬春兩季,3歲以內,尤以6-12個月嬰兒發病率較高。北方地區發病率高於南方地區,工業城市高於農村,人工喂養的嬰兒發病率高於母乳喂養者。本病輕者如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者如失治、誤治,易導致骨骼畸形,留有後遺症,影響兒童正常生長發育。根據本病的臨床特征,散見於中醫學汗證、五遲、五軟、雞胸、腎疳等疾病。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護養失宜,脾腎兩虛為本病主要發病原因。

1.胎元失養由於孕婦起居不常,少見陽光,營養失調,或疾病影響,導致孕婦體弱,胎兒養育失宜,而使胎元先天未充,腎氣不足。

2.乳食失調嬰幼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如母乳喂養而未及時添加輔食,或每日攝入食物的質和量不足,致使脾之後天不足,日久脾腎兩虛,促使本病發生。

3.其他因素日照不足,或體虛多病等,均可造成體質下降,脾腎不足,又可引起心、肺、肝等髒腑功能失調,出現多汗、夜驚、煩躁等症,並易感外邪,常罹患肺炎、泄瀉等。

本病病機主要是脾腎兩虛,常累及心、肺、肝。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髓之所養也。發為血之餘,腎之苗;腎氣通於督脈,脊骨為督脈所主。若先天腎氣不足,則骨髓不充,骨骼發育障礙,出現顱骨軟化、前囟晚閉、齒遲,甚至骨骼畸形。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因飲食失調、喂養失宜,水穀精微輸布無權,全身失於濡養,衛氣不足,營衛失調,故可多汗;心氣不足,心神不寧,脾虛失抑,肝木亢旺,因而夜驚、煩躁;肺氣不足易罹外感,脾虛則肝旺。故脾腎不足實為本病發生之關鍵。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1)有維生素D缺乏史。

2)多見於嬰幼兒,好發於冬春季。

3)本病臨床上分為以下四期。

①初期:多汗、夜驚、煩躁等神經精神症狀,或有發稀,枕禿等症。血生化輕度改變或正常。

②激期:除上述表現外,以骨骼改變為主。骨骼改變以輕中度為多。X線攝片見臨時鈣化帶模糊,幹骺端增寬,邊緣呈毛刷狀。血清鈣、磷均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

③恢複期:經治療後症狀改善,體征減輕,X線片臨時鈣化帶重現,血生化恢複正常,但可遺留骨骼畸形。

④後遺症期:重症患兒殘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見於>2歲的兒童。無其他臨床症狀,理化檢查正常。

4)按骨骼畸形分為

①輕度:方顱、輕度肋串珠和郝氏溝,輕度“O”形腿(站立、兩足並攏,膝關節距離在3cm以下)。

②中度:顱骨軟化,明顯串珠和“手鐲”及郝氏溝,中度“O”形腿(膝關節距離在3~6cm以上),“X”形腿在中度以上(站立時兩膝關節並攏,兩踝距離在3cm以上)。

③重度:影響生理功能和運動功能。如圓而鈍的串珠、手鐲,明顯的郝氏溝和雞胸,以及影響步態的“O”形腿和“X”形腿,或伴有病理性骨折。

5)血生化:初期血鈣正常或稍低,血磷明顯下降,鈣磷乘積小於30,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激期血鈣降低,堿性磷酸酶明顯增高。腕部X線片可見幹骺端模糊,臨時鈣化帶消失,呈毛刷狀或杯口狀改變。

(2)鑒別診斷

①腦積水:中醫學稱“解顱”。發病常在出生後數月,前囟及頭顱進行性增大,且前囟飽滿緊張,骨縫分離,兩眼下視,如“落日狀”。X線片示顱骨穹隆膨大,顱骨變薄,囟門及骨縫寬大等。

②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又稱克汀病、呆小病。出生3個月後呈現生長發育遲緩,明顯矮小,出牙遲,前囟大而閉合晚。但患兒智力明顯低下,表情呆滯,皮膚粗糙幹燥,血鈣磷正常,X線片示骨齡延遲,但鈣化正常。血查甲狀腺素T4和促甲狀腺激素TSH可資鑒別。

2.辨證思維

(1)辨輕重:症見煩躁,多汗,枕禿,納呆,囟門開大,未見骨骼變化者為輕;症見精神淡漠,汗出如淋,肌肉鬆弛,顱骨軟化,或方顱,前囟遲閉,嚴重雞胸,下肢彎曲,脊柱畸形者為重。

(2)辨病位:病在脾,肌肉鬆弛,形體虛胖,納呆便稀;病在腎,頭顱骨軟,頭方囟大,齒生遲緩,雞胸龜背,下肢彎曲,肋骨外翻;病在心,精神煩躁,夜啼不安,語言遲鈍;病在肺,毛發稀軟,麵白多汗,容易感冒;病在肝,坐遲立遲,行走無力,兩目幹澀,性情急躁,時有驚惕,甚至抽搐。

(三)治則思維

佝僂病的治療原則為健脾益氣,補腎填精。腎精稟受於先天,滋味養成於後天。若先天已不足,唯有補於後天。填精之法,不外乎藥補和食補。而藥補、食補均需後天的脾胃受納、熟腐、運化,變生為氣血,方能補腎填精。故曆代不少醫家推崇以後天補先天的方法,如薛鎧在《保嬰撮要·五軟》中說:“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氣,腎主骨,此五者皆因稟五髒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故骨脈不強,肢體萎弱,源其要總歸於胃。蓋胃為水穀之海,為五髒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為主,俱用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並說:“慎風寒,調飲食,多能全形”。故佝僂病的患兒,在治療時依據辨證,雖有健脾補肺、健脾平肝、補腎填精之分,但自始至終,均不能忽視調理脾胃和調節飲食。病之早期,證屬脾肺氣虛者,治以健脾補肺;證屬脾虛肝旺者,治以健脾平肝。證情較重者,多為腎精虧損,治以補腎填精為主。

(四)辨證論治

1.肺脾氣虛

【證候】初期多以非特異性神經精神症狀為主,多汗夜驚,煩躁不安,發稀枕禿,囟門開大,伴有輕度骨骼改變,或形體虛胖,肌肉鬆軟,大便不實,食欲不振,反複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軟無力。

【辨證】臨床所見多汗,既有自汗,又有盜汗,辨證時不得謂自汗必為陽虛、盜汗必為陰虛,小兒佝僂病常自汗與盜汗並見,初期多屬肺脾氣虛。本證以脾虛為本,症見肌肉鬆軟,大便不實,食欲不振等;脾虛及肺,衛外不固,則見多汗、反複感冒;脾虛肝旺,見煩躁、夜驚等症。

【治法】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主方】人參五味子湯加減。

【處方舉例】黃芪10g,黨參5g,白術5g,茯苓5g,五味子5g,酸棗仁5g,煆牡蠣10g,陳皮3g,神曲3g,甘草3g。(以1歲為例)

2脾虛肝旺

【證候】頭部多汗,發稀枕禿,囟門遲閉,出牙延遲,坐立行走無力,夜啼不寧,易驚多惕,甚則抽搐,納呆食少,舌淡苔薄,脈細弦。

【辨證】本證是由脾虛氣弱,化源乏力,氣血不足,肝失濡養所致。辨證時要抓住脾虛、肝旺兩個方麵。脾虛證多汗、納呆、乏力,氣血不足故發稀;肝旺證夜啼、易驚、抽搐。脾虛及腎者,則有囟門遲閉、出牙延遲、骨軟立行無力等。

【治法】健脾助運,平肝息風。

【主方】益脾鎮驚散加減。

【處方舉例】人參3g,白術5g,蒼術5g,茯苓5g,煆龍骨10g,燈心草2g,煆牡蠣10g,鉤藤10g,甘草3g。(以1歲為例)

3腎精虧損

【證候】有明顯的骨骼改變症狀,如頭顱方大,肋軟骨溝,肋串珠,手鐲,足鐲,雞胸,漏鬥胸等,O形或X形腿,出牙、坐立、行走遲緩,並有麵白虛煩,多汗肢軟,舌淡,苔少,脈細無力。

【辨證】病在激期至恢複期、後遺症期,重在腎精虧損。在臨床症狀中,本證以骨骼改變為主,尤以顱骨軟化、囟門晚閉、出牙延遲為多見,恢複期、後遺症期則見雞胸、漏鬥胸、O形或X形腿等症。

【治法】補腎填精,佐以健脾。

【主方】補腎地黃丸加減。

【處方舉例】紫河車5g,熟地黃5g,山茱萸5g,枸杞子5g,山藥10g,茯苓5g,肉蓯蓉5g,巴戟天5g,菟絲子5g,遠誌5g。(以1歲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