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其他病證2(3 / 3)

(五)病程觀察

1.在肺脾氣虛證型中,濕重者,白術易蒼術以燥濕助運;汗多者加浮小麥10g,糯稻根10g,斂表止汗;夜驚煩躁者,再酌加煆龍骨10g,合歡皮5g,夜交藤10g,養心安神;大便不實加山藥10g,扁豆5g,以健脾助運。

2.在脾虛肝旺證型中,汗出浸衣,加碧桃幹5g,五味子5g,固表止汗;夜間哭吵者加蟬蛻3g,竹葉5g,清心降火;睡中驚惕者加珍珠母10g,僵蠶5g,息風鎮驚;抽搐者加全蠍2g,息風止痙。

3.在腎精虧損證型中,煩躁夜驚加茯神10g,酸棗仁5g,養血安神;汗多者加黃芪10g,煆龍骨10g,煆牡蠣10g,益氣止汗;氣虛乏力加黃芪10g,黨參5g,健脾益氣;納少腹脹加蒼術5g,佛手5g,砂仁(後下)3g,運脾理氣;麵白唇淡加當歸5g,白芍5g,滋陰養血。

(六)預後轉歸

本病輕者如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者如失治、誤治,易導致骨骼畸形,留有後遺症,影響兒童正常生長發育。

(七)預防與調護

1.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小兒體質。並積極防治慢性病。

2.提倡母乳喂養,及時增添輔食。多食含維生素D及鈣磷較豐富的食物。

3.每天服維生素D 400U預防。

4.患兒不要久坐、久站,防止發生骨骼變形。不係褲帶,穿背帶褲,防止肋骨外翻。

5.幫助患兒做俯臥抬頭動作,每天2~3次,防止雞胸形成。

6.直接照射陽光,同時注意防止受涼。

(八)療效評定

1治愈症狀消失,顱骨軟化消失,肋串珠由銳變鈍,其餘體征服著減輕。實驗室及X線攝片檢查正常。

2好轉症狀改善,體征減輕,實驗室及X線檢查好轉。

3未愈臨床症狀、實驗室及X線檢查均無變化。

二、名家醫案

1.王傳吉醫案——肺脾氣虛

鄔某,女,5個月。

【現病史】自汗盜汗、煩躁易驚、夜寐欠安、乳食難進、大便溏薄,病已月餘。毛發稀少,舌淡苔薄,指紋淺淡,查尿鈣(-)。

【診斷】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中醫: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辨證】肺脾氣虛。

【治法】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方藥】黃芪12g,白術6g,防風10g,生龍骨、生牡蠣各10g,陳皮5g,當歸5g。水煎服,日1劑。連進2劑,汗出減少,夜寐漸安,乳食增加,便已成形。

上方繼進4劑後複查尿鈣(),除毛發稀少外,諸症悉除,隨訪半年未見異常。

【按語】本案辨證為肺脾氣虛,治以健脾益氣,補肺固表為法,方選人參五味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本案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止汗為主藥;輔以白術助黃芪健脾益氣補肺,佐以防風走表而祛風邪。合黃芪、白術以益氣散邪;陳皮行氣健脾助運;龍骨、牡蠣平肝鎮靜安神兼收斂止汗;當歸補血。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龍骨、牡蠣富含鈣質,對佝僂病患兒補鈣尤為適宜;防治小兒佝僂病的中成藥龍牡壯骨衝劑即以此兩味中藥為主。

[選自李安源.王傳吉應用新加玉屏風湯治療兒科病經驗.山東中醫雜誌,1994,13(7):323]

2.朱瑞群醫案——脾虛肝旺

陶某,男,8個月。

【初診日期】1985年10月9日。

【現病史】4個月前曾腹瀉淡黃色稀水,此後一直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屢經西藥治療未見好轉。就診時麵白少華,形體消瘦(體重6 300g),汗多煩躁,夜啼易驚,食欲不佳,兩便尚調。出生體重3 200g,混合喂養。

【查體】前囟大,顱縫增寬,頂骨中央按壓有乒乓感,肋骨骺部膨大形成串珠,肋弓緣上部內陷形成肋軟骨溝,腹膨隆,發疏枕禿,舌苔白膩,脈象濡軟。

【實驗室檢查】血磷3mg/dl,血鈣75mg/dl,堿性磷酸酶45U(改良金氏法)。X線檢查:長骨骨質明顯稀疏,幹骺端臨時鈣化帶模糊,呈毛刷狀,並有杯口變形,骨骺端見軟骨球影。

【診斷】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中醫: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辨證】脾虛肝旺。

【治法】健脾助運,平肝息風。

【方藥】以抗佝方[黃芪20g,菟絲子20g,煆龍骨(先煎)10g],炒穀、麥芽各10g)加蒼術、陳皮、雞內金治之,服藥1個月。

二診:出汗明顯減少,夜啼、驚跳消失,神安納增,體重7 100g,苔膩大部已化,脈有力。X線複查:長骨骨質疏稀減輕,幹骺端出現新的臨時鈣化帶。治法合度,守法再進。

原方繼服1個月,諸症消失,麵現華色,體重達7 750g,苔淨,脈和緩。血生化檢查:血磷45mg/dl,血鈣9mg/dl,堿性磷酸酶255U。X線檢查:長骨骨質密度正常,臨時鈣化帶增厚,杯口狀逐漸變平,幹骺端部分骨質致密。單以抗佝方治療1個月,以冀鞏固。1988年1月X線複查已完全恢複正常,體重達8 500g,已告痊愈。

【按語】本案辨證為脾虛肝旺,治以健脾平肝為法。本案用方為朱瑞群經驗方,方中重用黃芪健脾益氣,固表止汗;蒼術、陳皮、穀芽、麥芽、雞內金運脾消食和中,既助脾虛恢複,又促進水穀精微化生氣血以濡養全身,充形壯骨;菟絲子既能補腎益精又可益脾止瀉,脾腎雙補,一藥兩用;龍骨平肝、鎮靜安神、收斂止汗。縱覽全方,藥精而效專,獨具匠心。

[選自王憶勤,張曼韻.朱瑞群兒科驗方拾零.中醫雜誌,1995,36(5):273]

3.龔人愛醫案——腎精虧損

孫某,男,18個月。

【初診日期】1984年10月23日。

【主訴】形瘦少食多汗1年餘。

【現病史】診見形體消瘦,麵色無華,自汗盜汗,易驚多啼,納呆便溏,夜眠不安,發稀枕禿。11個月開始出牙,14個月能行走。平時易感冒。

【查體】舌質淡、苔薄白,脈遲無力,指紋淡。方顱囟大,肋骨外翻,雞胸,O形腿。

【實驗室檢查】X線攝片示幹骺端增寬。血鈣125mmol/L。

【診斷】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中醫: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辨證】腎精虧損。

【治法】補腎填精,佐以健脾。

【方藥】方用龜鹿二仙膏(鹿角900g,龜甲450g,枸杞子、黨參各200g)加熟地黃90g,懷山藥100g,山茱萸70g,茯苓50g,甘草40g。熬膏,每日早、晚各服3g。

連服3個月後,患兒納食增加,出汗減少,夜眠轉安。麵色紅潤,大便通調。第2年冬季再服3個月,以鞏固療效。現患兒發育健康,身高18米。

【按語】本案辨證屬於腎精虧損,治以補腎填精,佐以健脾為法。本案所用方藥為作者經驗方,方中鹿角、龜甲、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補腎填精充髓壯骨;黨參、淮山藥、茯苓健脾益氣,以促氣血化生,濡養全身。

[選自龔人愛.龜鹿二仙膏在兒科疾病中的運用.浙江中醫雜誌,2004,39(5):215]

4.劉韻遠醫案——脾腎兩虛

張某,男,35歲。

【初診日期】1989年3月6日。

【現病史】患兒2年來雞胸、駝背、雙下肢彎曲呈“O”形,不會行走。追問病史,患兒在1歲內母乳喂養到5~6個月時,母乳不足,其母忙於勞動,對孩子照顧不周,令其長期坐在床上,到1歲時發現雙下肢不會站立,扶著站立雙下肢發抖,日後出現雞胸、駝背,在當地診為“小兒佝僂病”,服過多種鈣片、維生素AD等不見好轉,來本院就診。

【現症】大便溏,每日1~2次,易出汗,哭聲低。

【查體】麵色蒼白無華,頭發幹枯,形體瘦弱,雙下肢肌肉鬆軟,小腿呈弓形,雞胸,駝背,唇色淡。舌淡苔黃,脈細無力。

【診斷】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中醫: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辨證】脾腎兩虛。

【治法】補腎填髓,益氣養血,佐溫經通絡。

【方藥】紫河車1具,煆牡蠣30g,黃芪30g,蜈蚣10條,青鹽10g。

用法:將上藥焙幹,研為細麵,分成100小包。每次溫開水服1包,1天2次,連服3個月。

二診:患兒服藥3個月後,體力大增,胃納好轉,自汗、盜汗明顯減少,扶著能站立。上藥又配製1劑,連服3個月後,自己會站立,家長扶著會走路,且精神好,麵色好轉,在服藥期間讓家長注意喂養,多食鹹味飲食,增加戶外曬太陽。

三診:服上藥6個月後,患兒麵色紅潤,胃納好,二便如常,且長胖,體豐有力,活潑,自己能行走,疾病告愈。

【按語】本例患兒為小兒佝僂病重症,骨骼已造成畸形,劉老運用補腎填髓方藥,使病情控製,症狀好轉。本病在初期時,僅是五髒功能失調,雖虛尚未成損,臨床多見小兒肌肉鬆軟,消瘦或呈虛胖,生長發育遲緩,胃納欠佳,時有腹瀉,神倦無力,汗易驚,或煩躁不安,愛哭,脈沉緩無力。在治療時劉老強調改善喂養方法,再配合健脾補腎,消導和中,方藥常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有時還配合捏脊療法。

對重症晚期病人,除有上述症狀外常見有骨骼發育不良,或見雞胸、駝背,雙下肢“O”形或“X”形,方顱,前囟逾期不閉,牙齒逾期不出或出而不齊,夜寐盜汗,肌肉鬆弛,毛發稀疏,在小嬰兒還多見抽搐,生長發育障礙,脈沉細無力。如上述驗案,劉老對晚期重症患兒強調健脾補腎,增補真元,再配合飲食調養,常需治療時期較長方可見效。用藥以劉老驗方“健寶口服液”為主,或用補腎地黃丸,或用大劑填補脾腎之紫河車,如本驗案長期服用。紫河車為血肉之物,補腎生髓,滋養肝腎,腎主骨,肝主筋,再配合煆牡蠣,味鹹入腎,滋陰潛陽,黃芪益氣補血,佐用蜈蚣以多脊柱多足之物活血通絡,實乃攻補兼施,氣血雙補。滋補腎髓,同時要注意改善喂養方法,增加營養,以增強體力才能以助生長發育,改善症狀,控製病情發展。

[選自李桂茹,閆惠敏.劉韻遠治療小兒佝僂病驗案.北京中醫雜誌,1994,(2):5]

(萬力生宋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