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其他病證1(1 / 3)

第8章其他病證1

第一節解顱

解顱是小兒難治性病證,以顱縫解開,頭顱增大,叩之呈破壺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狀為特征。常發生於6個月到7歲的小兒。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解顱,多與腎精不足,骨髓空虛有關;後天引起者,其顱囟閉而複開,為疾病影響所成。本病西醫學稱腦積水。

一、診療思維

(一)病因病機分析

解顱的發病原因有虛有實,亦有虛中夾實。

1.虛證,指小兒稟賦不足,腎氣虧損。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虛不能生髓主骨,以致顱囟逾期不合,顱骨解開,頭顱增大。

2.亦有大病之後,腎陰耗損,水不涵木,肝火偏亢,心火上炎,蒸灼腦髓,髓熱則顱縫開解,囟門寬大。常見出生後囟門已閉,而複開者。

3.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運失常,則水濕停留,上潰於腦,留阻腦絡,停聚顱腔,而致顱縫迅速開解,形成解顱。此為脾虛挾水飲濕濁,為虛中夾實之證。

4.亦有感受外邪,熱毒壅滯,煉液成痰,痰熱壅阻於腦,腦絡阻塞,氣血瘀滯不通,水飲停聚,積而久之,頭顱增大,顱縫開解,此為實邪引起。

綜上所述,解顱成因既有先天腎氣不足,又有後天脾虛失調,以及髓熱、風熱、水濕、瘀血實邪等因素。

病因病機示意圖

(二)診斷思維

1.辨病思維

(1)診斷要點

①頭顱呈普遍性、均勻性增大,且增長速度較快,骨縫分離,前囟明顯擴大而飽滿,頭皮青筋暴露,叩診有破壺音,頭重頸骨不能支持而下垂,兩眼下視。可有煩躁,嗜睡,食欲不振,甚至於嘔吐,驚厥。

②CT掃描提示腦皮質變薄,腦組麵積減少,腦室增寬擴大。頭顱攝片可見骨板變薄顱縫分開,蝶鞍增寬。眼底檢查可見視神經萎縮或視盤水腫。

解顱若具典型的臨床表現,可以明確診斷。在較大兒童,有顱內壓增高征時,應考慮解顱的可能性。應當注意的是,部分顱骨縫已閉合的兒童,解顱沒有頭顱增大的表現。為了證實診斷和確定梗阻的部位,可進行頭顱CT檢查和X線攝片檢查。

(2)鑒別診斷:主要與重病佝僂病頭顱增大鑒別,見佝僂病。

2.辨證思維

(1)辨輕重:顱縫開解,頭顱增大速度緩慢,精神萎頓,為輕證;顱縫開解,頭顱迅速增大伴有煩躁不安,嘔吐,抽搐為重證。

(2)辨虛實:神萎,麵黃,食少便溏,顱縫開解,病程長多為虛證;頭皮光急,發熱氣促,顱縫開解,病程短,多為實證。

解顱的辨證主要辨輕重、虛實,可從病情、病程、兼症三方麵著手。病情進展緩慢,病程長,兼有精神萎頓,食少便溏者,為輕證、虛證;病情進展迅速,病程短,兼有煩躁嘔吐,抽搐及頭皮光急,發熱氣促者,多為重證、實證。

(三)治則思維

解顱以虛證為主,治療原則為補腎生髓。本虛標實之證當審證求因,靈活辨治,同時配合外治療法。解顱的治療應重視健脾利水和活血化瘀法的運用。藥理研究證實,利水藥能降低顱內壓力,活血化瘀藥物能使病理狀態下的血液黏稠度、紅細胞電泳時間、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恢複正常,能增強血液循環動力,改善微循環,從而促進腦脊液的循環。此外,還能改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減少腦室內的脈絡叢過多地分泌腦脊液,促進對腦脊液的吸收。兩者協同應用,有助於顱內腦脊液循環的改善,臨床可在辨證基礎上選用。

(四)辨證論治

1.腎氣虧損

【證候】生後囟門逾期不合,逐漸加寬開解,頭顱明顯增大,頭大頸細,頭傾不定,身體瘦弱,神識呆鈍,或煩躁不安,嘔吐,甚至驚厥,舌淡,苔薄白。

【辨證】多見於嬰兒。由腎精虧損,腦髓不足引起。先天不足,腎氣虧損,腦髓不充,致前囟不閉,頭顱逐漸加寬解開,頭顱增大致頸肌無力支持,故頭傾不定。腦髓不充故神識呆鈍。腎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故煩躁不安,嘔吐,甚至於驚厥。

【治法】補腎益髓。

【主方】補腎地黃丸加減。

【處方舉例】熟地黃10g,山茱萸10g,女貞子10g,杜仲10g,山藥10g,牡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鹿角(先煎)10g,牛膝10g。(以3歲為例)

2腎虛肝旺

【證候】顱縫裂開,前囟寬大,頭額青筋暴露,眼珠下垂如落日狀,目無神采,神煩不安,手足心熱,筋惕肉,時或瘛疭。

【辨證】本證除表現腎氣虧虛的證象以外,還表現兩方麵的證候,一是陰虛火旺證,如神煩不安、口幹舌紅、手足心熱等;二是肝風內動證,如筋惕肉,時或驚叫。

【治法】益腎平肝。

【主方】知柏地黃丸合三甲複脈湯加減。

【處方舉例】熟地黃10g,山藥10g,山茱萸10g,茯苓15g,澤瀉10g,龜甲(先煎)10g,鱉甲(先煎)10g,知母10g,黃柏10g,阿膠(烊化)10g,白芍10g。(以3歲為例)

3脾虛水泛

【證候】頭顱增大,顱縫開解不合,頭皮光亮,叩之呈破壺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狀,目無神采,麵色白或萎黃,形體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少,舌淡,苔白。

【辨證】此為脾腎兩虛,調攝失宜所致。脾虛不能正常運化輸布,水濕內生,凝而成痰,痰濕阻於腦絡致頭顱增大,開解不合。脾陽不運致氣血生化無源,故麵色萎黃或白。脾虛不運。故大便稀溏,小便少。

【治法】補脾利水。

【主方】附子理中湯合五苓散加減。

【處方舉例】熟附子(先煎)9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丹參10g,幹薑3g,桂枝10g,甘草6g。(以3歲為例)

4熱毒壅滯

【證候】頭顱逐漸增大,顱縫開解,頭皮光急,青筋暴露,囟門高突,發熱,氣促,麵赤,唇紅大便幹,小便短赤,舌紅,苔黃。

【辨證】本證多由溫毒時邪灼傷腦絡,壅結腦府所致。氣機鬱結,津液失於流通,壅阻於內,故頭顱增大。裏熱熾盛,故發熱,麵赤唇紅,大便幹,小便短赤。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通絡。

【主方】犀地清絡飲加減。

【處方舉例】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黃10g,連翹10g,知母10g,生山梔子10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0g,菖蒲10g,鉤藤(後下)10g。(以3歲為例)

(五)病程觀察

1.在腎氣虧損證型中,氣血虛弱,加黃芪10g,當歸10g;頭大頸軟,加杜仲10g,續斷10g;四肢抽搐,加天麻10g,鉤藤(後下)10g,白芍10g;麵神呆,加靈芝10g,菖蒲10g,紫河車粉3g(吞服)。

2.在腎虛肝旺證型中,煩躁不安者,加竹葉10g,山梔子10g,清泄心火;陰虛發熱者加玉竹10g,白薇10g;筋惕或驚叫加天麻10g,鉤藤15g,僵蠶10g;若腎虛髓熱,口幹舌紅,手足心熱者,可按《幼科發揮·胎疾》所提出的“腦者髓之海也,腎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熱而頭破,額顱大而眼愣小也,宜服地黃丸。”

3.在脾虛水泛證型中,麵黃形瘦,加黃芪10g,當歸10g;納呆食少,加神曲10g,麥芽15g;大便稀溏,加山藥10g,車前草30g;頭皮光亮,加丹參10g,地龍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