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其他病證1(2 / 3)

4.在熱毒壅滯證型中,發熱麵赤,加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大便秘結,加生大黃(後下)5g,生山梔子10g;抽搐者,加鉤藤(後下)10g,石決明(先煎)30g。

(六)預後轉歸

本病輕者,解顱形成緩慢。重者顱縫迅速開解,頭顱明顯增大,多伴煩躁,嗜睡,甚至驚厥,預後不良。

(七)預防與調護

1.注意孕期保健,合理喂養,增強體質。

2.因脾虛水泛所致者,應控製水分攝入。

3.出現抽痙者,應及時給予處理。

(八)療效評定

1治愈頭顱停止增大,前囟、顱縫漸閉,神誌正常。

2好轉頭顱停止增大,前囟、顱縫明顯收縮,神情轉清。

3未愈頭顱繼續增大,症狀日趨嚴重。

二、名家醫案

1.黃明誌醫案——脾虛水泛

荊某,男,1歲1個月。

【初診日期】2001年10月27日。

【現病史】出生後患兒頭顱逐漸增大,4個月時頭圍達47cm,現頭圍60cm,經首都醫科大學兒童醫院等診斷為腦積水,因不願手術治療而來診。

【現症】食欲不振,智力、運動、語言均落後於同齡兒。

【查體】頭顱異常增大,顱縫開裂,前囟膨隆,後囟未閉,頭皮光亮,頭皮青筋暴露,雙目下垂如落日狀,麵色蒼白,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白,指紋淡。

【診斷】腦積水(中醫:解顱)。

【辨證】脾虛失運,水濕上泛。

【治法】健脾補腎,通絡利水。

【方藥】三甲散(由製龜甲、製鱉甲、炮穿山甲、雞內金、檳榔各15g,砂仁6g,番瀉葉15g組成)20g,起痿散(由烏梢蛇、當歸各30g,地龍、全蠍、蜈蚣、蟲各12g,馬錢子18g組成)10g,分10包,每次1/3包,以白茯苓5g,薏苡仁5g,白通草5g,絲瓜絡3g,煎湯送服,一日3次。服用10天後,頭顱即不在增大,囟門平坦而軟,續服1個月,頭圍縮小至55cm。堅持服用3月餘,患兒頭圍減至515cm,智力、語言、運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按語】本例解顱患兒其病機涉及三個方麵:一曰:腎虛,腎精不足,髓海失充;二曰:脾虛失運,水濕不化而上泛;三曰:瘀阻腦絡,腦液受阻,水聚於腦。故“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三甲散中龜甲、鱉甲皆至陰之味,滋陰堅腎,且富含鈣質,可促進囟門、顱縫愈合,《本經》即有龜甲主“小兒囟不合”的記載,茯苓、薏苡仁、通草、絲瓜絡、穿山甲,健脾利水滲濕;起痿散,活血化瘀通絡,內含微量馬錢子,上通督脈,直達巔頂,引藥上行,通絡之功著,諸藥合用,共收補腎健脾,利水通絡之功。

[選自都修波.黃明誌教授運用三甲散的經驗.陝西中醫,2003,24(6):535536]

2.黃少華醫案——脾虛水泛

陶某,男,4個月15天。

【初診日期】1989年8月10日。

【現病史】患兒就診時眼瞼下垂,眼球下沉,煩躁不安,偶有嘔吐,頭顱明顯增大,骨縫分離,前囟擴大且飽滿,頭皮靜脈擴張,市兒童醫院B超檢查診斷為“腦積水”,後又經同濟醫院等醫院確診為“腦積水”而治療無效。患兒指紋伏,舌苔薄。

【診斷】腦積水(中醫:解顱)。

【辨證】脾虛水泛。

【治法】益氣健脾利水。

【方藥】防己10g,椒目6g,葶藶子5g,熟大黃3g,桂枝6g,連皮茯苓20g,豬苓10g,澤瀉10g,白術10g,炙甘草3g,生芪18g,丹參10g,半夏10g,竹茹10g,以本方為主藥,加減連服3個月,患兒囟門逐漸閉合,精神、飲食好轉,改用參苓白術散合己椒藶黃丸化裁以調理脾胃兼利水濕,堅持服藥。

二診(1990年10月10日):B超檢查提示“腦積水消失”,患兒腦形已完全正常,頭圍發育正常,仍以己椒藶黃丸合補中益氣湯化裁調理。

1991年2月隨訪,患者智力發育及頭顱形狀均正常。

[選自賈雁賓.黃少華治療腦積水經驗.雲南中醫雜誌,1991,12(4):18]

3.汪受傳醫案——腎虛,水濕痰瘀阻絡

某,男,2個月。

【現病史】1999年7月16日出生。生後2個月左右發現與同齡兒相比頸軟,雙下肢顫抖,難以扶立。1999年9月28日在兒童醫院查頭顱CT示:雙額顳部蛛網膜下腔積液。遂擬以小兒腦積水、腦發育遲緩予營養腦細胞、抗感染等治療,半月未見效果。1999年12月6日複查CT,較前片無明顯改變,遂於2000年1月24日來我處首次求治中醫。家長訴其產時有青紫窒息史,經CPAP氧療2天後緩解出院,出生至今無發熱、抽搐等病變,但患兒每於夜間2:00時左右哭鬧1~2小時。

【現症】汗多,納可,二便調,口不能言。

【查體】頭頸能豎立,能坐立,舌苔黃膩,脈濡。

【診斷】腦積水(中醫:①解顱;②五遲五軟)。

【辨證】腎虛,水濕痰瘀阻絡。

【治法】補腎利水,活血通絡。

【方藥】淮山藥10g,生地黃10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紅花5g,丹參10g,桃仁6g,川芎6g,車前子(包)10g,煆龍骨、煆牡蠣各20g,瓜蔞皮10g,蔥1根。每日1劑,共服7劑,水煎服。

二診(2000年1月31日):證情基本如前,但夜寐漸安。治療續前法,加用琥珀粉30g,參三七粉30g,混勻口服,每次1g,每日2次。上法出入,每10劑熬製糖漿劑600ml,每服10ml,每日3次,繼服4個月。

三診(2000年5月24日):患兒已出生10個月,仍流涎。大便不成形,牙出4顆,近期測頭圍49cm,體重13kg,已能爬行,會講“媽媽、爸爸、再見”。能與人舉手打招呼、握手,能扶住物體坐起、站立較長時間,亦能短時間獨站,舌質胖嫩,苔薄白,擬原方加益氣藥物再進。

四診(2000年7月17日):患兒已能獨立行走3~4步,自然步態,語言有進步,好動,舌淡,苔白膩,脈濡緩。上周患扁桃體炎,發熱40℃,經治療後次日退熱,近日已恢複,但食欲欠佳。證屬痰濁內蒙,治以前法加石菖蒲、廣鬱金,另加少量麝香入散劑,豁痰泄濁、活血開竅。

五診(2000年8月31日):納增,睡眠欠安,近來行走已穩,喜玩耍,仍流涎,說話較前未明顯增多。近2天大便稀,流涕。仍予化痰泄濁、活血利水法治療。前方加煨益智仁10g,芡實10g,以攝涎,散劑同前繼服。

繼予前方加減治療3個月。此後跟蹤隨訪,患兒2歲時走路穩,能跑步,說較多話,與人溝通無障礙。2歲半,複查頭顱CT未見明顯異常。5歲半至南京兒童醫院測小兒韋氏智測109分(中等),社會適應能力10分(正常)。門診隨訪至今,患兒體格、智力發育正常。活潑可愛,學習成績中等偏上。

【按語】患兒為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引起的腦部病變,經頭顱CT檢查診斷為腦積水,中醫診斷為解顱、五遲五軟。汪教授分析患兒證候,認為其屬腎虛,水濕痰瘀阻絡。係在腎虛基礎上,水濕痰瘀上蒙神竅所致,屬虛實夾雜證候。經予補腎健脾、化痰通絡利水法治療8個月餘,患兒諸症悉除,複查頭顱CT未見明顯異常,隨訪至今其生長發育均可。近日患兒因上呼吸道感染來門診就治,見其體格、智力發育良好,活潑可愛。因“解顱”臨床屬於頑疾,遂記錄在案,以饗同道。